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160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图文归纳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归纳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天体是指宇宙间各种物质的总称。

包括:

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质及尘埃等。

天体的类型:

自然天体:

自然存在的天,包括:

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质及尘埃等。

人造天体:

人为制造的天体:

宇宙探测器、宇宙飞船等。

(但一定要在太空中)

2、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1)、太阳系知识点汇总:

卫星:

木星最多,水星、金星无。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小天体流星

彗星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海王

天王

太阳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无光环有光环有光环

距离太阳:

近—远表面温度:

高—低;公转周期:

短—长;平均公转速度:

快—慢(左右);

(2)、天体系统总图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概述: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辐射:

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是由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4、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①纬度高低②天气状况③海拔高低④日照时间长短

5、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分析(上课没讲,但要记住)

说明:

(1)、丰富区:

主要为南疆、陇西、青藏高原大部分和内蒙古高原西部,其中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

(2)、较丰富区:

主要为北疆、内蒙古高原东部,华北平原大部分,黄土高原大部分,甘肃南部,川西、川南、滇北一部分。

(3)、可利用区:

主要为东北大部、东南丘陵地区、汉水流域、广西大部、川西、黔西一部分、云南东部、湖南东部。

(4)、贫乏区:

主要为四川、重庆、贵州大部分地区,其中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

分析:

青藏高原能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

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的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量多。

而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的原因在于:

盆地形状,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圈层

太阳活动

现象

对太阳活动的指示作用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

黑子

太阳光球上常出现的暗黑斑点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耀斑为太阳活动最剧烈的表现形式。

约11年

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离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产生磁暴、极光、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气候异常等现象

色球

耀斑

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

日冕

太阳风

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带电粒子流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轨道

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形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1.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

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区别: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a.角速度: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

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周期:

相对于认为无限远处的一恒星来说,地球绕日转过了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恒星年。

相对于太阳公转一周,即太阳直射点的一个回归运动,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

速度:

a.角速度:

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b.线速度:

近日点(1月初)较大远日点(7月初)较小

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

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度34分。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昼夜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行星。

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称作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称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2、地方时

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

地理经度

15度

15分

15秒

地方时

1小时

1分钟

1秒钟

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可找出如下的计算法则:

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

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

总结计算地方时的步骤:

①寻找地方时的标志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昼半球的中间经线、夜半球的中间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

②计算标志点与所求地点的经度差,将经度差换算成时间差。

③根据计算经度差时所利用的东西位置关系,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东加西减)

3、时区和区时:

区时的计算法则:

(1)各地所处的时区:

当地纬度/15,四舍五入后得到的整数。

(2)时区差的计算: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

(3)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

东加西减。

(4)日界线:

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没水平方向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我们称为地球偏向力。

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具体变化

具体变化

二分日

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度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两分日达最大值。

季节变化: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

2、成因: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计算:

H=90°-|△|

(θ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夏半年用“+”,冬半年用“-”。

(举例):

夏至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分析):

夏至日:

δ=23°26′N;θ为济南的纬度=37°N;此时是夏半年

H=90°-37°+23°26′=76°26′

(练习):

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H=90°-40°-23°26′=26°34′

2、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

(南球球相反)

夏半年(3、21~9、23)

1、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冬半年(9、23~3、21)

1、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春分日与秋分日

昼夜等长:

各12小时。

赤道

全年昼夜等分。

3、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季节移动)。

六、四季的更替和五带:

(一)四季的划分:

1、我国:

把地球绕日轨道分成二十四段,每一段即为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2、欧美四季划分:

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北半球春季3、4、5,夏季6、7、8,秋季9、10、11冬季12、1、2)

二者的对比:

相同点:

都立足于太阳辐射:

同为天文四季。

不同点:

我国四季以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数值大小本身为标准。

即: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度季节。

);

而欧美的四季更接近实际气候的变化,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分别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时候,但很多地方的实际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发生于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左右。

3、四季划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二十四节气: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等等。

(二)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表粗略地划分为: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到高纬减少的规律。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软流层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三大圈层: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厚度: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幔①结构: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

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②软流层:

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结构: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①组成:

(1)大气圈:

主要成分是和。

(2)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主要包括水、

水、水、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运动之中。

(3)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部、水圈的部和岩石圈的部、

②相互关系: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示意图”(右图)

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因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如图:

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

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百帕)、1005(百帕)、1000(百帕)。

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1)。

据图讲解,如果我们在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A地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

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

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

P=ρ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ρ大,P也大。

那么在A高空由于ρ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B、C两地高空的高气压。

另外在B、C两地放一些大冰块,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了在同一高空A处相对大密度,B、C两地的小密度(图3)。

也就是形成了B、C两地高空的低气压。

而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压;B、C两地则为高气压。

就形成了如图4的等压面。

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图”

解释:

由于城市中工厂、家庭和机动车辆的热量排放,以及城市建筑物高而密集的原因,使城市和郊区相比,气温偏高,这样城市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岛屿——“城市热岛”。

由于“热岛”的存在,城市中盛行上升气流,而在郊区为下沉气流,这样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便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2、风向:

 

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就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沿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

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

所以,

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这种因不同纬度冷热不均,而使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带,两极地

区形成高气压带的影响因素,被称为热力因素。

1.低纬环流和信风带

“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示意图”

看图、问题:

一、

①低纬环流圈形成的纬度范围;答:

①赤道和北纬30°之间。

②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面气压高低的状况及形成原因;

答:

②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北纬30°的地面形成高压的原因是:

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偏转变成自西向东的西风,导致“堆积效应”;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这种空气“堆积效应”就是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因素。

③在北纬30°和赤道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

答:

③信风带:

在近地面,空气则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同理,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带。

东北信风带与东南信风带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两个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南北半球的两个信风带。

④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答:

④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北纬30°地区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看图问题二:

①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纬度范围分别为多少?

答:

1:

中纬环流形成于北纬30°~60°,高纬环流形成于北纬60°~90°。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各自是如何形成的?

答:

2:

低纬环流使副热带地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而在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了极地高气压带;在两个高气压之间的北纬60°,则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它的形成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有关。

由于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轻的气流便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上升到高空后即向南北分流,其中向低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上空,随后转为下沉气流,这样便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纬环流。

而向高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在极地地区下沉,于是便在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高纬环流。

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③在北纬30°~60°和北纬60°~90°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是什么?

答:

3:

在北纬30°~60°盛行从副高吹来的西南风,形成西风带;在60°~90°盛行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

④在北纬60°与北纬9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答:

4:

因为在北纬60°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所以容易产生降水。

北纬90°因为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容易产生降水。

要求学生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如下图: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观察思考完成相关内容:

当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移动时,是什么节气?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

什么季节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

什么季节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

回答:

①中间春季和秋季,直射赤道。

②左边夏季,直射北回归线。

③右边冬季,直射南回归线。

结论: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问题:

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吗?

回答:

不会。

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就没有了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表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0°附近

热力因素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因素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因素

上升

温湿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因素

下沉

冷干

 

分布

风向

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中纬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湿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夏季

冬季

原因

气温

气压

气温

气压

陆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洋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7月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1月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

看图问题:

①何为季风?

甲乙两幅哪幅是1月?

哪幅为7月?

②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最典型?

③为什么东亚形成的是东南季风而南亚形成的是西南季风?

回答:

1季风概念:

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

图中甲图为1月份,乙图为7月份。

2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所以季风现象最突出。

3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洲大陆气温低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形成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亚洲大陆气温高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这就是东亚的季风。

问题: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是否是唯一原因呢?

回答:

不是。

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

南亚地区夏季吹西南季风的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到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成为西南季风。

问题:

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有何特点?

会带来什么后果?

回答:

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来自赤道海洋,空气湿热,造成南亚夏季高温多雨。

西南季风有的年份强,有的年份弱,进退有快有慢,西南季风的强弱、进退会影响南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容易造成严重的旱涝灾害。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表:

项目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地区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西北风

寒冷干燥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南亚季风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西伯利亚、蒙古

东北风

低温干燥

赤道附近印度洋

西南风

温暖湿润

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

(三)气候类型:

学生牢记气候类型模式图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夏雨型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少雨型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锋面系统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主要区别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暖气团

上升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缓缓上滑

锋前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