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408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docx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详解

全国卷1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蘋洲烟雨:

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答: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

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

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

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

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

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

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

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

此时更有谁还记得?

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

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

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

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

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

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

“占断”即占尽之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

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

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

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

“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

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

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

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

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

(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解题】

次韵:

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雪后书事:

雪后记事。

【翻译】

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

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

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

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的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12.(7分)①(3分)B

②(4分)

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

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

秦国围攻邯郸,魏安赦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在围城中往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围解。

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

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以书信缚箭射进城内,劝喻死守围城没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自杀,聊城因此而破。

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说:

“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并逃隐海上。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

《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俶傥(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

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

《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

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

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

“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

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

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

“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

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

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

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

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

同“哪”。

②渺然:

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

(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14.(1分)津亭

15.(3分)D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

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

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

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

语出《诗·大雅·生民》:

“实发实秀。

”             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        ③“征路”二句:

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④那,怎,何。

   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

春,《全唐诗》注:

“一作乡。

”按:

作“乡”非。

黄叔灿云:

“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

”(《唐诗笺注》卷一)   ⑥渺,一作“眇”。

渺然,幽远貌。

作者《题画山水障》诗:

“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

”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

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

宋唐庚《春日郊外》诗:

“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

”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

  ⑧只自.副词。

犹言独自。

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黄昏时分。

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

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

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

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

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

景象明丽。

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

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

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

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

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

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

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

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分)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

14.(8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廓之是范廓之,辛弃疾的学生。

辛弃疾作此诗送范秋试。

“白苎春蚕”一句的意思是:

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春蚕嚼桑叶的沙沙声。

“桃花浪”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的化为龙,否则点额暴腮。

后遂以比喻春闱。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

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分)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3分)

12.(7分)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

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这位爱国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铮铮地睥睨环宇;一付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

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也就是这个爱国词人,时或轻拄手仗闲适地慢步远瞻;时或戏把鱼网以临水捕鱼而消遣光阴……请他出任官职吗?

回答是:

“干不了!

”用“折腰”代替“做官”,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

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

“阵阵炎热的东南呵,未能驱除池亭的褥暑;而他新作的词曲竟字字如冰,一派冷气。

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

(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一脉相承。

(2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

(5分)

2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歌舞》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

因为“冻死”二字已能尽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糜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诗的前十六句都是描写朝廷贵官的生活。

共描写了两个场面。

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场面。

首句借用《诗经·小雅·小明》“岁聿云暮”语,“云”是语助词,无义。

“秦城”指唐都长安,因为所在之地古代属秦国,故称秦城“皇州”是封建社会对京城的一种称呼。

“朱紫”指服色。

唐代规定:

三品以上为紫色官服,四品、五品穿绯(红)色官服,六、七品为绿色官服,八、九品着青色官服。

“公侯”泛指朝中显贵。

京城岁暮,大雪纷飞,高官大臣们退朝出来,一个个穿朱服紫,好不气派!

“朱紫”二字透露出其志得意满之态;“尽”字说明不是几个人,而是一大帮。

看到这帮官僚们的神气模样,想起他们平日的行为,诗人抑制不住对他们的鄙薄和厌恶,不禁直发议论起来。

“贵有”两句互文见义,每句都含着一层对比:

富贵的人有“风雪兴”而无“饥寒忧”,暗示着贫穷的人有“饥寒忧”而无“风雪兴”了。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富贵者的“风雪兴”,正是建立在贫穷百姓的“饥寒忧”基础上的;另一方面,正因为富贵者有“风雪兴”,贫穷百姓就免不了“饥寒忧”。

这正是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所营”两句是对“公侯”们所作所为的高度概括。

唐代朝官营建第宅之风盛行。

《旧唐书·李义琰传》载李义琰之语云,当时“凡人仕为丞尉(中央长官的佐僚),即营第宅。

”《秦中吟十首》中就有一首《伤宅》诗,专门揭露此事。

这些朝廷命官,完全没有把国计民生放在心上,而是整天忙于营建第宅和追逐游玩。

这样一帮人窃踞高位,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诗中揭露之尖刻,可谓入木三分,表达了诗人对这帮官僚的极度憎恶的感情。

这一节点出了诗中所写现象的时间和地点,更重要的,是对当时整个上层统治集团作了概括的揭露。

退朝的场面不仅能使朝廷显贵登场,还含有这样的讽刺意义:

所谓上朝,对于这帮官僚来说,不过是虚应故事而已。

退朝的“公侯”包括下文的秋官、廷尉,但却绝不仅仅是他们二人,还包括其他的达官要人。

“追游”是这些人常年的日常生活,春天如此,夏天如此,秋天也是如此。

诗中专门表现岁暮,因为这是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生活最艰难的时刻。

《秦中吟十首》中的《重赋》诗云: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就是最形象的证明。

此诗下面第五、六两句和结尾的“冻死”,都旨在说明此意。

以上是总述。

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场面。

之所以专门描写秋官、廷尉,是因为诗的末尾举出来对比的是“囚犯”,秋官、廷尉是主管他们的官员,因而更具有针对性。

为了突出主题,诗中对歌舞场面本身只用一句带过,未加任何具体描写,始终将笔锋集中在秋官、廷尉身上,从赴宴时车马的高贵华丽,舞楼的豪华秾艳,宴饮的不分昼夜等方面,刻划出他们的丑恶嘴脸。

封建社会高级官僚乘的车,轮子漆成朱红色。

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代一品至四品,即王公大臣至州刺史,方可乘朱轮之车。

“朱轮车马客”即指秋官和廷尉。

秋官本来是《周礼》上的官名,后世用以代指刑部的官员(唐光宅元年即曾改刑部为秋官)。

廷尉是秦汉时掌管刑狱审判的官,唐代相应的官职是大理寺卿、少卿。

“重裘”指多层之裘。

灯红酒绿,轻歌曼舞,午时开宴,深夜未止;酒酣耳热,宾主的话语越来越投机,兴致越来越浓,坐得也越来越靠近,——见出他们的臭味相投,也暗示着他们勾结得越来越紧;屋外是冰天雪地,楼中却温暖如春,醉饱者身上散发出热气,只好一层层脱去狐裘。

这一节铺陈了朝廷显要们宴饮的豪华之极,热闹之极,醉饱者的面目也因而显得丑恶之极。

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的杰出之处,正在于诗人的眼光并未仅仅局限于统治阶级方面,他还看到了受他们压迫的被统治阶级,并写出结尾令人震惊的诗句。

对于阌乡(今属河南省,在潼关与灵宝之间)狱中冻死的囚犯,诗人是深表同情的。

他不仅在此诗特别举出,还写了《奏阌乡县禁囚状》上奏朝廷,其中说:

县狱中有囚十数人,并积年禁系,其妻儿皆乞于道路,以供狱粮;其中有身禁多年、妻已改嫁者,身死狱中、取其男收禁者:

云是度支转运下囚禁在县狱,欠负官物,无可填陪(赔),一禁其身,虽死不放。

欠负官物,诚合填纳,然以贫穷孤独,唯各一身,债无纳期,禁无休日,至使夫见(现)在而妻嫁,父已死而子囚:

自古罪人,未有此苦。

行路见者,皆为痛伤。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所谓“囚犯”,实际是无力交纳赋税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惨死,正是因为封建官吏的残酷迫害。

诗人把这些“囚犯”的悲惨遭遇与统治者的奢侈糜烂相对照,统治者的奢侈糜烂,越发反衬出“囚犯”遭遇的悲惨;“囚犯”的悲惨遭遇,又更加反衬出统治者的奢侈糜烂。

对比越是强烈,越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样比仅仅描写某一个方面,更加深刻有力。

诗人在《与元九书》中写道:

“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可见这组诗笔锋的犀利。

这首诗不仅前后两个部分是对比,在前一部分中,也有不少对比。

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贵有”两句之外,歌舞宴饮的豪华热闹场面与开头所写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景象,也是一种对比。

对比的层次之多,形式之丰富多样,足以见出诗人的艺术功力。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①太古:

远古。

②小年:

形容时间长,近似一年。

③簟:

dian竹席。

便:

适宜。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

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

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

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

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