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655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docx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docx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

 

shine发光shoneshoneshine发光shoneshone莫砺锋:

对轻慢杜甫说NO!

lie躺laylain

sew缝合sewedsewn/sewedmeet遇到metmet

012012年是杜甫诞生一千三百周年,但是在学术界还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反应的时候,4月份就发生了一个社会事件,叫作“杜甫很忙”。

原来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幅杜甫的肖像画,一些中学生朋友对它进行了涂鸦。

说实话,对于课本上的人物肖像画进行涂鸦,我读中学时也干过,我曾把物理课本上的牛顿、爱因斯坦的画像或添上两撇胡子,或画上一副眼镜。

但是现在的中学生与时俱进了,他们对杜甫画像的涂鸦幅度很大,画成了杜甫骑摩托车、杜甫唱卡拉OK,甚至还有更不堪的,什么都有。

我觉得杜甫是诗国中的圣贤,我们不能对他有所轻慢。

我曾在纽约参观过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到一幅涂鸦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油画,蒙娜丽莎脸上被画了两撇胡子,像男人模样。

这幅画被公然挂在博物馆里,算是现代艺术品,这是西方观众能够接受的。

但是我们在任何西方博物馆里绝对看不到涂鸦圣母像的艺术品,因为在西方社会里,人们认为圣母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同样,在中国,杜甫是值得敬畏的,他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圣贤,我们要对他有一份敬畏之心。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从明朝开始的。

最早如此评价杜甫的,应该是明初诗人费宏,他有一句诗说“杜从夔府称诗圣”。

到了明朝中后叶的胡应麟,就说人们一向称杜甫为“诗圣”,又称“集大成”。

到了明末清初,有一个著名的杜甫研究者,也就是《杜臆》的作者,叫王嗣奭,他曾经梦到杜甫,醒来写诗说:

“青莲号诗仙,我公号诗圣。

”“诗圣”的称号虽然是明朝人提出来的,但是我们追本溯源,发现它的概念实际是从宋代开始的,是宋人把杜甫推上了“诗圣”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可以告诉我们这种推断是否合理。

宋朝人推崇杜甫,是沿着两个维度进行的。

第一,他们想从唐代诗人中寻找一位人格意义堪称典范的人物,于是他们选中了杜甫。

大名鼎鼎的苏轼说: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北宋后期两位大诗人不约而同地写了题杜甫画像的诗,王安石所题的诗名就叫“杜甫画像”,他觉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表达的情怀非常了不起: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黄庭坚的诗是题《杜甫骑驴图》,诗中说: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还说:

“常使诗人拜画图,煎胶续弦千古无!

”他们不约而同地题了杜甫画像,他们的价值判断也完全一致,就是推崇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到了南宋,朱熹在理论上对杜甫人格有所阐述。

我们都知道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理学家,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是非常严格的,他们用非常挑剔的眼光来检验历史上的人物,所以不受到朱熹批评的历史人物是很少的,但是朱熹认为历史上有五个人物是君子,他开列了这样一份名单:

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

朱熹说得很清楚,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五个人的相同点在什么地方呢?

就是他们的胸怀人格都堪称君子。

北宋人推崇杜甫的第二个维度是对唐代诗人的艺术成就进行评选,最后他们认为杜甫达到了最高水准,最具典范意义。

且不说《秋兴八首》等代表作,只看杜甫的一般作品受到的评价如何。

《陈辅之诗话》记载王安石的话:

“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

”此话果真?

请看一例。

北宋初年,诗人王禹偁被贬到陕西的商州做团练副使,一天他写了一首《春居杂兴》: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这首诗写得不错,情景比较独特,构思也比较新奇。

但是几天以后,王禹偁的儿子王嘉祐告诉父亲说那首诗好像是从杜甫诗中抄来的。

王禹偁不信,王嘉祐就拿出一本《杜诗》来给他看,果然有一首杜甫在成都写的《绝句漫兴》: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这两首诗非常相像,内容、构思、句法,都很像。

这就是王安石说的“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

综上所述,北宋人最终把杜甫确认为诗国中的最高典范,他们是沿着人格典范跟艺术典范的两条路线同时进行选择,最后汇聚在一个点上,也就是杜甫。

02那么如果离开宋代这个历史背景,从整个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杜甫被尊为“诗圣”,原因何在?

杜甫终身不在其位,但他始终关注社会,尤其是关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杜甫希望老百姓能够吃上饭,能够住上房子,最典范的作品就是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希望有千万座在风雨中毫不动摇的房子,让天下的穷人住在里面。

穷苦的读书人就是穷苦百姓的一部分,更何况杜甫还写过《寄柏学士林居》:

“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

”“苍生”毫无疑问是指百姓吧!

杜诗中提出来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各使苍生有环堵”,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安居房的概念,这是杜甫的一个理想。

杜甫对儒学还有发展和补充。

儒家提出的仁爱之心,它的主要思考对象是人类,主要关注对象是人类,没有包括其他生命。

杜甫却从人延伸到其他生命,他对于动物,对于植物,对于世上的一切生命,都有关爱之心。

杜诗说:

“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

”白鱼、黄鸟都是很小的动物,它们的命运有的是通,有的是塞,杜甫对它们都产生了关爱之心。

正由于杜甫服膺儒家的理念,所以他具有儒家所推崇的崇高人格。

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大丈夫”精神,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每当国家处于祸患的时候,这种精神就特别重要,我们来看一看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

当时杜甫被安史叛军俘虏了,关押在长安。

安史叛军攻破长安是突然之间的事情,所以唐朝的很多官员都被俘虏了,上自宰相陈希夷,下到驸马张垍,都接受了安禄山的伪职。

那么多臣子被安禄山俘虏,关在洛阳、长安,只有杜甫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城里逃出去,逃到唐肃宗临时政府所在地凤翔,穿过战场,九死一生,这是民族气节。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杜甫忠心可鉴。

杜甫具有崇高的人格精神,达到了崇高的人格境界。

杜甫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布衣,他自己说得很清楚,“杜陵有布衣”,又说“少陵野老吞声哭”。

杜甫做过官,但是官位很低,时间也不长,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民间,是一个普通百姓。

一个普通人能不能在人格境界上超凡入圣?

杜甫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

儒家本来就认为普通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为什么普通人都可以成圣?

关键是人皆有向善之心,只要有向善的信念,再好好地培育它,好好地发展它,最后都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一个学生对王阳明说,我今天看到街上的人都像圣人,王阳明说这是正常的事情。

后来相传王阳明说“满街人都是圣人”。

但是圣人毕竟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若是追问一下,满街人中哪一个人是圣人?

大家会觉得很难找到,因为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找出一个典范,他就是杜甫。

杜甫真是普通百姓中冒出来的一个圣人,这一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03除了“诗圣”以外,后人还奉献给杜甫另一顶桂冠:

杜诗被称为“诗史”。

称杜诗为“诗史”的说法很早,在晚唐就有了,五代人孟棨在《本事诗》中说: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这个“当时”也许指杜甫生前,也许指其身后,但肯定是在五代之前。

何谓“诗史”?

最简明的定义就是用诗歌写的一代历史。

“安史之乱”前后的十年,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大转折时代,这十年对大唐帝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资治通鉴》第217卷记载了两个人口统计数字:

天宝十三载,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大唐帝国的总人口是5288万;十年以后,到了广德二年“安史之乱”基本平定的时候,全国人口只剩下1690万。

短短的十年之间,大唐帝国的总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三分之二的人口消失了。

历史上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人口数字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一定是老百姓遭受了深重的灾难,要不怎么可能?

《资治通鉴》虽然记载了这一组数字,但是它们只是两个冷冰冰的数字,没有细节,没有过程。

如此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其具体过程如何?

这样的沧桑巨变对于百姓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什么?

史书不回答,也不记载。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要读杜诗,只有杜诗全景式地展示了那一场天翻地覆的大事变,以及它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灾害和心灵创伤。

杜甫晚年有一首《白马》,其中有两句话非常沉痛: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一般来说,人们常态的死亡方式,或是寿终正寝,或是病死。

但是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人们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向死亡。

大唐帝国的老百姓有三分之二死于短短的十年间,其具体过程如何?

请大家去读《三吏》《三别》,读《北征》《彭衙行》,那些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更重要的是,历史是强调客观的,历史记载一般是不渗入感情的;而杜诗却是抒情诗,杜诗写“安史之乱”的十年过程,其重点是社会的疾风暴雨在他内心所引起的情感波澜,正因如此,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其情感格外深厚、浓烈。

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得很好:

“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杜甫的诗当然是写他个人的性情,但是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的大事,都浓缩、凝聚在里面。

杜诗不仅仅是记录历史,它还有价值判断,有具体感受在里面。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孔子自述《春秋》的话:

“我欲载之空言,不若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杜诗像《春秋》一样,通过叙述历史,进行褒贬,从而为后人提供了教训和经验。

我们为什么要有历史?

我们为什么投入精力来研究历史、来讲述历史?

其实研究历史都是为了当今,甚至是为了未来,因为历史是我们走过的路,不但包含着经验教训,而且预示着将来的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杜诗是我们认识民族历史,看清未来道路的绝佳读本。

清人赵翼在评价元好问诗的时候说: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其实这两句话评元好问的诗不太确切,把它借来评杜诗更加贴切。

在沧桑巨变的过程中间产生出来的杜诗,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04杜甫的意义既然如此重大,那么他的人格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代的影响到底如何?

我们举两个最有名的杜诗读者为例。

先看文天祥。

文天祥是宋代的民族英雄,在南宋政权灭亡以后仍誓死不降,在元大都的牢狱里被关了两年半才英勇就义。

当时南宋政权一寸领土都没有了,早已改朝换代了,文天祥还在坚持民族气节,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坚持到最后?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得清楚: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是古人的道德光辉照亮了他的面容,当然也照亮了他的心灵。

我们来看看照亮文天祥的古人道德是什么。

第一当然是儒学,是孔孟之道,因为儒家主张爱国,坚持民族大义。

文天祥就义以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上发现了一段铭文: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读圣贤书学习什么?

就是学孔子所说的“杀身成仁”,学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

可见儒家精神是文天祥的精神来源之一。

此外文天祥还有一个精神来源,就是杜诗。

文天祥在燕京狱中写了两百首《集杜诗》,“集杜诗”就是从杜甫的诗中把一些单独的句子抽出来,重新组装成新的作品。

这两百首《集杜诗》,文天祥在前面写了一首序,说他写《集杜诗》的感受:

“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之诗也……余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

”可见杜诗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文天祥坚持民族气节起到了启迪引领的典范作用。

试举一例:

文天祥《集杜诗》的第一百四十三首,内容是怀念妻子:

“结发为妻子,仓皇避乱兵。

生离与死别,回首泪纵横。

”这四句诗分别来自杜甫的《新婚别》《破船》《赠别贺兰銛》《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文天祥从这些不同的杜诗中把它们抽出来,合成一首新的诗,非常生动、准确地抒发了他彼时彼刻的真实心态。

文天祥的例子绝不是孤证,每当中华民族遭受灾难的时代,杜诗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

我读过冯至先生写的回忆录,也听导师程千帆先生说过,抗日战争时期好多文化人流落到昆明、重庆、成都,经历了八年抗战以后,日本投降的消息突然传到大后方,冯至先生、程千帆先生那一辈学人,喜出望外,悲喜交加,当时他们共同的行为是什么?

就是背诵杜诗,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此时此刻,只有杜诗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大家的心声,表达大家共同的感受。

那么在和平时代,杜诗是不是也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看另外一个读者,大名鼎鼎的苏轼。

苏轼有一次写书法作品,就写了杜甫的《屏迹》,并在后面加上一段跋:

“子瞻云:

‘此东坡居士之诗也。

’或者曰:

‘此杜子美《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

’居士曰:

‘夫禾麻谷麦,起于神农后稷。

今家有仓廪,不予而取辄为盗,被盗者为失主。

若必从其初,则农稷之物也。

今考其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之诗也。

子美安得禁吾有哉!

’”杜甫的《屏迹》作于成都草堂,“屏迹”就是隐居的意思。

当时杜甫经过颠沛流离后总算暂得安居,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质朴安宁的农村生活极为喜爱,对此,栖身黄州东坡的苏轼深有体会。

他用诙谐的口吻说:

各类庄稼最早都起源于神农、后稷,是神农跟后稷发明的,但是今天家家都种,农民收获了粮食,放在仓库里,假如你没得到主人的同意就去拿,人家说你是偷盗,被盗的农民就是失主。

但是考察庄稼的最早源头,都是神农和后稷发明的呀!

同样的道理,《屏迹》诗的每一句都是我的生活的实录,它就是东坡居士的诗,杜甫怎能禁止我占有它呢?

这段话说得很风趣,它说明杜诗引起了苏轼的深刻共鸣,杜甫安于清贫、喜爱质朴生活的人生态度得到苏轼的高度认同。

所以杜诗对于和平时代的普通读者也有重要意义,他写出了广大读者心中的所知所感,我们读了以后,仿佛杜诗就是为我们而写的。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文天祥,一个苏轼,一个是在国家乱离的时候读杜诗,一个是在和平的年代读杜诗,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觉得杜诗写的就是他们心中想说的话。

对于我们普通的读者,杜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读杜诗的一个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帮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写诗,他就是我们普通百姓中的一员。

杜诗属于全体中国人民,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杜甫从来没有远去,他永远存活在我们中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