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3745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

《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奶业质量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

舒心指导老师:

潘辉

摘要:

中国奶业从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但是在近些年来看爆发的各个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从原料奶开始,就存在惨假,微生物细菌超标,奶抗等问题。

奶牛缺乏优质的饲料,生产出来的牛奶数量和质量都很低。

而奶业的检测机构精度不够精确,奶产品鱼龙混杂。

这与中国奶业产业的结构现状有关。

中国80%以上的原料奶都是小农户所生产的,奶产品企业通过收购的小农户手中的原料奶来生产自己的奶制品。

而小农户的卫生意识是比较单薄的,奶制品质量安全,将走向何方?

关键词:

奶业质量安全问题历史对策

Summaryofliteraturethequalitysafety

researchofMilchwirtschaft

author:

sunnyPreceptor:

panhui(小四TimesNewRomar)

Abstract:

AfterthereformandopeninginChinafromdairyrapiddevelopment,inrecentyearstoseeoutbreaksofeachmilkproductqualitysafetyproblemsworrying.Fromthebeginning,rawmilk,microbialbacteriaexistingmiserablyfakeproblemssuchasoverweight,milkresistance.Cows,lackofqualityfeedupthemilkproductionquantityandqualityareverylow.Andthedetectioninstitutionsofdairymilkproductsisnotverypreciseprecision,goodandevilpeoplemixedup.ThisandthestructureofthedairyindustrysituationofChinaconcerned.China'

smorethan80%oftherawmilkistheproductionofsmallfarmers,milkproductenterprisethroughtheacquisitionofsmallfarmerstoproducerawmilkinthehandsofhisdairyproducts.Butsmallfarmershealthconsciousnessisrelativelylittle,dairyqualitysafety,wherewillgofromhere?

Keywords:

Milchwirtschaftqualityhistorymeasure

前言(引言):

中国奶业发展令人堪忧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加,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膳食营养增强体质已成为中国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而其中具有丰富营养的奶产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优质食物。

随着“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越来越响,奶业近几年在中国呈快速发展态势。

但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奶业和其他食品工业一样是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但关乎人类健康而且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奶业的存在着很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

从“大头娃娃”奶粉到光明的“回炉奶”,从雀巢的“碘超标”到震惊中国的“三聚氰胺三鹿奶粉”事件,再到现今的“还原奶”和“鲜奶”的标志之争。

中国大陆爆发了奶业信任危机,在婴儿奶粉上尤为明显,大家纷纷网购,代购或者托人去购买国外的或者是香港的奶粉。

国内奶粉滞销,香港奶粉抢售一空,这是中国奶业的极大悲哀

正文:

历史概况

1.奶业发展的四个阶段(2009,张利痒,孔祥智)

中国奶业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起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奶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四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一)快速扩张阶段

1979年到1992年是中国奶业的快速扩张阶段。

国家开始允许“私人”和“个体”饲养奶牛和经营乳业,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奶业发展的政策,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奶业的总产出高速增长,14年间,原奶产量、牛奶年末存栏头数和乳品产量分别以13.4%、14.4%和16.9%每年的增幅上升,基本完成了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

(二)调整发展阶段

1993年到1998年是中国奶业的调整发展阶段。

中国对奶业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鼓励外资来华投资,取消对奶业的价格管制和优惠政策。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国产奶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出现副增长,预示我国奶业开始全面走向市场化。

(三)高速发展阶段

1999年到2004年是中国奶业的高速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乳制品市场空前繁荣,对奶的营养价值和增强民族体质作用的宣传大为加强,市场竞争全面展开,涌现出伊利、蒙牛、光明,包括后来败落的三鹿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

(四)健康发展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是从2005年到现在,属于健康发展阶段,我国乳制品增长明显趋缓。

2007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奶业持续监看发展的意见》(奶业界将其总结为“奶八条”)。

中国奶生产量从2000年不到800万t到2009年的3518万t,增长了3.5倍,并稳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奶牛的存栏量相应的由不到500万头猛增到2007年的1387.9万头;

我国乳制品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由1993年的不到5kg达到2007年的24.7kg。

截止2009年7月,我国乳制品企业的数量超过了2000家,规模以上的乳制品企业有809家,乳制品总产值由2005年的862.5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l589.19亿元。

(2010,王经线)

2.中国奶殇

虽然奶业高速发展,但其中质量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2003年7月,阜阳市爆发“大头娃娃事件”,发现当地农村市场上,充斥着劣质奶粉。

婴儿食用这些劣质奶粉,会造成营养不良,头部巨大的症状,甚至被威胁到生命。

2004年初,阜阳市工商部门查封了33种低劣奶粉。

但不法商人便改头换面继续销售,安徽阜阳市发现45种劣质奶粉。

继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后,媒体又披露在山东曹县发现大量劣质奶粉、在广东汕头发现致癌奶粉、在兰州市场发现有毒奶粉。

此外,包括广东、海南、湖北、浙江、四川、广西、河南、甘肃等省,皆在当地查获这批劣质奶粉,北京的超市也发现了这种劣质奶粉。

据统计,此次劣质奶粉事件共导致患轻、中度营养不良的婴儿189例,重度营养不良患儿28例,死亡12例。

2005年6月5日,郑州爆发“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事件,俗称“回炉奶”销售事件。

虽然最后调查未发现郑州光明乳业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但是光明乳业利用将库存滞销仍在保质期内、经检验合格的牛奶再加工,也存在人为延长牛奶保质期的嫌疑。

2008年9月8日,甘肃爆发“三聚氰胺事件”,多名婴幼儿因疑食用三鹿奶粉导致患肾结石,接着全国各地纷纷报告类似病例多起。

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批露,包括多家知名品牌在内的全国22家乳制品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测出r含量不等的三聚氰胺——蒙牛、伊利、雅士利、圣元等知名品牌忝列三路之后,而熊猫等企业出产的奶粉,其三聚氰胺含量之高更是“雷”倒了无数国民。

这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大陆的奶殇了。

在同年9月雀巢销往香港的牛奶在当地被检测出三聚氰胺以后,新加坡与中国台湾销售的大白兔奶糖又被检测出有三聚氰胺,持续半个月之久的“毒牛奶”丑闻开始进一步向外资品牌和关联行业扩大。

(2009,李俊峰)

2009年毒奶粉事件余波尚未平息,蒙牛特仑苏又爆发“OMP牛奶”事件,蒙牛网站上公布的OMP生化数据,都和国内外众多研究的一种但白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简称IGF-1)完全符合IGF-1是人体能够自己分泌的激素。

血液中IGF-1高的人,易患乳腺癌、上皮细胞癌、前列腺癌、肺癌、结肠直肠癌、可能还会增加患膀胱癌的风险。

而100克叶轮苏牛奶中添加的IGF-1的含量是一般牛奶的数万倍,比人体一天的分泌量还高。

中国奶业质量保证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原料奶质量问题

目前,我国原料奶生产规模普遍小,平均饲养规模为7头∕户,大型奶业主要通过合同方式收购鲜奶,绝大多数个体农民没有能力购买很多奶牛,形不成规模饲养。

据2008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表明,当前我国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的奶牛比重不足20%。

我国约有80%的个体散养户是通过手工挤奶,(2008.齐春宇)然后将原料奶销售给乳品加工企业,以这种方式收集的原料奶卫生程度很低,而且在收集的原料奶中惨假现象屡见不鲜。

在提高指标方面,大量掺入糊精、淀粉、糖类、脂肪等。

在降低微生物水平上,主要掺入防腐剂。

而已经变性的奶,也可以通过掺入其他物质达到稳定奶的现状,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

(李胜利,2008)。

农户所用的过滤牛奶的布一般都没有进行消毒。

每次挤完奶,挤奶杯内衬,挤奶管清洗不到位,而且使用时间过长,不能及时跟换。

更严重的是我国大部分农户没有消毒意识,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原料奶中细菌超标。

而采取统一挤奶时,也存在挤奶前不进行消毒,而且对一头奶牛挤完奶后没有对挤奶器进行清洗就给下一头牛挤奶的情况,挤奶器的机管和杯底存在大量奶诟,这不仅使得原料奶刚挤出来就细菌数量严重超标,而且容易造成奶牛之间的交叉感染。

中国的原料奶中还有奶亢问题,即在牛奶中存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牛奶。

(2011,汪勇,沈万成,郑荣福,褚桂艳)。

奶牛一生可能患很多病,比如乳腺炎、呼吸道炎、消化道疾病等等。

现在国内对奶牛各种炎症最普遍的用药是青霉素、庆大霉素等等。

由于现在细菌越来越具有抗药性,所以奶牛的用药量很大。

有些药物甚至从乳头直接注入。

就目前的牛奶加工技术而言,尚不能除去抗生素残留。

(肖兵南,魏仲珊)

(二)缺乏安全和高质量的饲料

中国奶牛饲养主要依靠粮食、农作物副产品、秸秆及少部分天然牧草,只有大城市附近的国营奶牛场地奶牛能吃上苜蓿干草、羊草等优质牧草。

绝大多数农户家庭养奶牛采用干粗料如棉籽壳、棉杆、麦草等自拌料。

如果食用粗干料的奶牛饮水不足,容易引发奶牛的疾病,而给奶牛治病则会引起前文所说的“奶抗问题”,并且饲料不好,造成的牛奶品质的较差,又造成前文提到的惨假现象,进一步使得原料奶的品质变差。

(三)对生鲜乳的检测能力比较低

目前的检测机构对生鲜乳检测能力仍然是较低的。

在调查的137家机构中通过计量认证的仅有38家、占27.74%,部分通过计量认证的有67家、占48.91%.未通过计量认证的还有32家、占23.36%。

本次调查了生鲜乳中27个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结果能够检测其中21个以上指标的机构有64家、占46。

72%,能检测1l。

20个指标的机构有33家、占24.09%.能够测定10个指标以内的机构有29家、占27.17%,还有11家无检测能力、占8.03%。

可见,目前我国对生鲜乳的检测能力极度缺乏。

(宋亚攀,宋洛文,滑国华,杨利国)

(四)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我国食品监管法律法规较多,多头监管,缺乏统筹安排。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过低。

食品质量标准不统一。

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足够的威慑力量,大多数监管部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主要是通过以罚代管进行治理,结果是治标不治本,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仟者往往却就此逃脱法律制裁,再加上相对较轻的处罚力度和赔偿金额使得商家以较低成本就可以铤而走险,一有机会就会卷土重来。

(五)社会缺乏长效监督机制

(1)新闻媒体监督职能的严重缺失。

在以往多次食品危机事件被大范围曝光前,绝大多数媒体出于各种考虑和囿于自身利益都对此表现得患得患失,谨慎有余。

媒体在有或没有的外界

压力下自动放弃了本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自主报道权,不仅违背了其应以客观,公正,透明的立场报道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天职,也使公众的知情权无法得以顺利实现,本来就此可以避免的或者较轻程度的事件可能就会大范围或长期蔓延。

(2)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的职能不能正常发挥。

长期以来,本来是协助保护处于实力弱,结构弱地位的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在接受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商品的消费者投诉的处

理过程中效率低下,无所作为,相互扯皮推诿,甚至与企业相互串通发布虚假信息,不仅使自己丧失了应有的社会监督职能,也使消费者对其作用丧失信心。

采取措施

1优化设计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陈昌建)

通过优化设计饲料配方,因地制宜。

科学选择当地便于获得的质优价廉的饲料原料。

职业饲料配方师可以轻易地把精饲料的成本至少降低0.10元/千克。

这样每头牛每年就可以节省365元的成本。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主流5%奶牛预混料。

成本只有其销售价格的一半左右.1000头规模的规模化奶牛场如果自己生产预混料.每年可节约29.3万元的成本另外.并且饲料中的维生素容易失效.每个月的损失10%~30%,这就造成实际饲喂时维生素添加量的不足。

通过自己生产预混料.可以缩短库存的时间.使生产至饲喂的时间控制在几天之内.从而减少预混料中金属离子对维生素的破坏。

(2009,宋亚攀,,宋洛文,滑国华,杨利国)

2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科学防治奶牛三大疾病

繁殖障碍、乳房炎和肢蹄病已成为危害奶牛健康的三大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极大损失。

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及时检测和治疗奶牛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安全科学治疗。

可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奶牛养殖效益。

寻找抗生素替代的疗法,传统生产实践中,对奶牛采用抗生素治病的方法,造成抗生素残留。

因此,有必要尝试新型的抗生素替代疗法。

(2006,莫莉)

3加强原料奶和乳制品检测

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乳制品加工企业.要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比如HACCP管理制度),落实各个关键控制点的质量控制.确保乳制品的安全。

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牛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的监督。

完善抽查制度。

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公布于众,让消费者了解实情.明明白白消费。

结论:

总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最近研究成果,用科技武装起规模化奶牛场。

指导现代化、规模化的奶牛生产。

必定能够提高整个牛群的养殖水平、健康水平和经济效益。

各级主管部门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

加强对奶牛场、奶牛小区、奶站和乳品加工企业的监督.必能促进奶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对乳品的检测和抽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树立消费者对乳品的信心。

必能促进奶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早日实现温总理“让每一个中国人.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的梦想1381,并且是安全的、优质的奶制品。

参考文献:

[1]莫莉.聚维酮碘阴道泡腾片和复方聚维酮碘凝胶的研制及应用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J].2006.

[2]宋亚攀,宋洛文,滑国华,杨利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促进奶牛养殖和奶业的健康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J],武汉430070

[3]李俊峰.毒奶粉事件透视下的我国食品安全及监管问题初探,中国经贸[J],2009(24)

[4]王经钱.我国乳业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探究,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330013企业技术开发[J]2010,29(9)

[5]王冉.浅谈发展安全牛奶.中国动物保健[J],2002.4.

[6]李兵.饲料成分与牛奶质量的关系.中国奶牛[9],1996.4.

[7]周任重.保障我国乳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的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10.[2]刘凡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3,

(1)

[8]杨伟民,胡定寰.食品安全背景下的乳业产业链与组织模式创新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J]2010(6)

[9]李芊蕾,汤世强,张磊乳业供应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对策思考-商业时代[J]2010(26)

[10]柯志雄.中国奶殇[M].2009

[11]张利痒,孔祥智.中国奶业发展报告[M].2009

[12]谭向勇,周俊玲.中国奶业经济研究[M].2007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学院

经济管理

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

姓名

舒心

题目

指导教师意见(包括选题是否恰当、文字表达水平、论文的难度和创新性、参考文献质量、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请使用钢笔书写或打印):

论文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