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573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docx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

第1课沁园春·雪

1.给加点字注音

①莽莽()②分外()③妖娆()④风骚()

⑤成吉思汗()⑥大雕()⑦数风流人物()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g素裹(  )  顿失tāotāo()

江山多jiāo(  )一代天jiāo(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①惟余莽莽

②须晴日

③折腰

④稍逊风骚

⑤俱往矣

⑥数风流人物

4.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2)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

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D.欲/与天公试/比高

6.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阅读并完成第7-13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统领上阕景色描写诗句的字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阕写到不少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对他们的情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

这个词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1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描写雪景的?

 

12.这首词哪个部分是写景的,哪个部分是抒情、议论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13.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卜算子咏梅》这一首词,完成第14-16题

风雨送春归,俏也不争春,

飞雪迎春到。

只把眷来报。

已是悬崖百丈冰,待到山花烂漫时,

犹有花枝俏。

她在丛中笑。

14.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

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15.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举例说明。

 

16.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十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说出不同点。

 

答案:

1.①mǎnɡ②fèn③ráo④sāo⑤hán⑥diāo⑦shǔ

2.装 滔滔

娇 骄.

3.①无边无际

②等到

③鞠躬,倾倒

④差、失

⑤都

⑥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4.

(1) 对偶、夸张 

(2)比喻、拟人

5.D

6.C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9.望登高远眺

10.惜惋惜

1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

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12.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转入抒情、议论。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1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4.D

1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16.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

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

 

《我爱这土地》

 [基础存盘]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我也应该用嘶(  )哑的喉咙(  )歌唱。

(2)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lí(  )明。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  )烂在土地里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 

B.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C.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厚执着。

D.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3.仿照画线句子的格式写句子,并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土地是仙女,她纺织着人间风景;土地是    ,她             ;土地是    ,她           。

 [课内精读]

阅读《我爱这土地》,完成下列各题。

1.诗人艾青在这首诗中歌唱的对象有哪些?

为什么要在它们前面加上修饰成分?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果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辛酸及对祖国执着的爱。

B.“——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C.诗中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综合实践]

2019年是诗人艾青诞辰109周年,为缅怀诗人,纪念诗人的杰出成就,歌唱艾青伟大的诗魂,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艾青,我为你骄傲”的综合实践活动。

1.赵春华在《忆诗人艾青》中写道:

“那个讴歌土地/讴歌太阳的诗人/走了走了/那个大堰河的儿子/那个土地的儿子/走了走了/他的诗没有走/还留在我们的心头/赶也赶不走。

”是啊,他的诗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为了举办好这次活动,主办者设计了“推荐诗歌”的宣传形式,请你为《我爱这土地》写几句推荐语。

(60字左右)

                                           

2.微信公众号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为宣传艾青的杰出成就,弘扬艾青精神,班委准备建立一个公众号,请你仿照例子再设计两个介绍艾青的栏目。

栏目一:

风雨历程

栏目二:

    

栏目三:

    

《我爱这土地》自主学习

【基础存盘】

1.

(1)sī lóng 

(2)黎

(3)fǔ

2.D(声音沙哑。

3.示例:

(土地是)精灵,(她)蕴含着智慧光辉;(土地是)母亲,(她)孕育着千花百草。

【课内精读】

1.对象:

土地、河流、风、黎明。

诗人在这些对象前加上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2.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如果去掉第二节,诗歌的主题就得不到提炼、强化和升华。

3.D(“我”指诗人自己。

【综合实践】

1.示例:

为何他的眼里常含泪水?

为何他的喉咙嘶哑,仍要尽情地歌唱?

为何他执着地爱恋着这片土地?

《我爱这土地》将为你诠释什么是真正的赤子之心。

2.示例:

诗海漫步 仰望星空

3 乡 愁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乡恋是什么?

是艾青的执着——即使变成一只鸟,即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要用斯哑的喉咙歌唱;是余光中的忧愁——似一枚小小的邮票,如一张窄窄的船票,像一方矮矮的坟mù,是一弯浅浅的海xiá。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着(  )    一枚(  )

坟mù(  )海xiá(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2.朗读《乡愁》这首诗时,应采用的感情基调是(  )

A.慷慨、悲壮    B.欢快、幸福

C.深沉、怅惘    D.轻柔、平淡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和重音的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新娘/在那头

C.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D.母亲/在里头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新诗领域,余光中是艺术至上的拥护者;而在散文方面,他认为,通过教育的普及,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文学是有机会兼顾艺术化的。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5.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

②不管是“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或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张继,还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王维,都是站在异乡的大地上,远望苍茫,发出最为动人的乡愁呼唤。

③也难怪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留下了数不清的乡愁文字。

④古人背井离乡成为游子,乡愁就成了他们生命中绕不开的主题。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①④③

6.乡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诉不尽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诗句。

  乡愁是什么?

乡愁就是李煜《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愁思;乡愁就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         ,         ”的不尽情思;乡愁就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        ”的悲苦哀思;乡愁就是王湾《次北固山下》“        ?

        ”的淡淡相思。

 

7.学完课文后,班级开展“品味乡愁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推荐古诗]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请你为其中的“思乡篇”推荐一首古诗,并写出推荐理由。

 

(2)[策划广告]家乡美食的味道,印记在游子心中。

请你为家乡的一种美食策划一则广告语。

 

(3)[撰写串词]班里举行诗歌朗诵会,请你为余光中的《乡愁》和舒兰的《乡色酒》撰写串词。

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念

邱春潮

①我和父亲从村子向南走。

春草蓬蓬勃勃,在风的簇拥下,跳着热情的探戈,捎来春天的气息。

池塘边柳树刚刚发芽,鹅黄隐约。

水面上有几只鸭子在凌波微步。

我想起父亲第一次教我学游泳,就是在这方池塘。

父亲扛起我,蹚着水,朝池塘中间慢慢走去。

我坐在父亲肩头,恐惧而欢乐。

父亲将我平放在水面,双手托着我。

我的手和脚开始慌乱无序地砸向水面。

水花四溅,我尖叫连连,父亲不住地笑。

②池塘是我的伊甸园。

春天有花的姹紫嫣红,夏天有蛇的惊心动魄,秋天有鸟窝里的失望和惊喜,冬天的河面会飘过少年鞋底摩擦的声音。

我记得脚掌踩到河蚌的滑溜感,记得一条大草鱼狡猾的尾巴,记得芦柴中的萤火。

父亲会把数量众多的萤火虫放到透明的酒瓶中,放到昏昏欲睡的我的床头。

萤火的光芒,

一直照到梦境里。

③我和父亲沿着小路向南走。

偶有熟稔的乡亲停下脚步,寒暄几句。

每年,都要回老家几趟,多为祭祖怀先。

纸钱一沓,不值几文,父亲却执意要到本家叔叔小店处购买。

母亲近来多次唠叨,说父亲有老年痴呆症的症状,血压偏高,却独爱花生米,隔三岔五,不多,也就一小碟,在微波炉里放一分钟,取出当下酒菜,吃得不亦乐乎。

一个人对年轻时的喜好,在年老时会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倔强。

④我和父亲走在小路上,像走过故乡的前世今生。

三十年前,父亲健步如飞;三十年后,父亲步履迟滞。

我看见父亲的背像越拉越满的弓弦。

池塘萎缩,鸟巢萎缩,人也在萎缩,甚至,故乡的地理概念也在萎缩。

曾经,故乡在我的眼里,等同于世界。

我觉得,宽阔的河面,穷尽一生也无法泅渡;长长的砖头路,足够用一生去奔跑。

如今,老屋萧条,早已坍塌,仅余墙垣,真个是“城春草木深”了。

不久的将来,故乡也将走进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菊花产业基地。

古远村庄将迎来它的涅槃重生。

⑤左手憧憬,右手追忆。

也许,我们需要一座能安放身体和幸福,也能盛放记忆和乡愁的所在。

⑥每次回去,我都会让二叔打开锈迹斑斑的院门,进去走一走,看一看。

厨房门前的梨树早已枯死,只有两棵柿子树岁岁枯荣,每年秋天捧出馨甜的果实,给我和孩子一个回去的理由。

⑦“所有的村庄销声匿迹/我把自己寄给虚无/我硕大的悲伤是什么样子?

/……这空空如也的日子袭来/我两手空空,站在祖母的秧田里傻笑。

”(《回到村庄,我把自己寄给一条河流》)

⑧我和父亲走过小路,来到春天的田头,祖母生前劳作于此,逝后安息于此。

我记得她挎着柳筐拾麦穗的样子。

烈日炎炎,她永远是最后的“拾麦穗者”,在全家人的焦灼等待里缓缓走来。

她缓慢地走过我脚下的这条小路,走进十年左右不见光明也没有声音的日子,直到皈依黄土,成为庄稼的一部分。

她对我的爱,近乎溺爱。

我藏到她身后,躲过母亲的扁担和腰带。

她的小木箱里永远为我留着甜香的糕果,哪怕因为等待而霉变。

⑨我和祖母出生于农历同一天。

每年生日前夕,父亲都会领着我,到祖母坟前烧些纸钱。

8.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4分)

  春草蓬蓬勃勃,在风的簇拥下,跳着热情的探戈,捎来春天的气息。

 

9.文章第⑦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4分)

 

10.文章标题《故乡念》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4分)

 

11.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故乡的认识。

(4分)

 

答案

1.

(1)zhuó méi 墓 峡

(2)斯—嘶 弯—湾

2.[解析]C 《乡愁》抒发了诗人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所以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是深沉怅惘的。

3.[解析]C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和重音标注应为: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4.[解析]A B项,有歧义,“几个学校的领导”可改为“学校的几个领导”;C项,搭配不当,“提高”与“精神”不能搭配,可删去“和独立自主的精神”;D项,不合逻辑,应改为“不仅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更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体育价值观”。

5.[解析]C ④句提出“乡愁”的主题;①③句解释乡愁文字出现的原因;②句列举人物事例,概括乡愁。

6.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7.

(1)示例:

李白的《静夜思》。

推荐理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2)略。

(3)示例:

一首《乡愁》,情感真挚,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余光中“在这头”,望着“在那头”的大陆的情景,挥之不去的思乡情郁结于诗人心间。

接下来朗诵的舒兰的《乡色酒》一诗,其间有人月同圆的欢乐,亦有物是人非的凄凉,请大家一起来品尝这杯“乡色酒”中蕴含的故园之恋。

8.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簇拥”“跳着热情的探戈”赋予风和春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草的蓬勃生机,表达了“我”对故乡春景的喜爱之情。

9.[解析]分析引用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内容上,“所有的村庄销声匿迹”“我硕大的悲伤”反映了“我”的情感;引用诗句本身亦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结构上,引出下文写祖母的相关内容。

[答案]内容上,写出故乡物是人非的变迁带给“我”的伤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结构上,引出下文“我”对祖母的回忆和怀念。

10.[解析]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写作,随着空间的转换抒发作者的情感。

第①②段,“我和父亲从村子向南走”,回忆了“我”的童年时光,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第③段,“我和父亲沿着小路向南走”,与熟稔的乡亲寒暄、购买本家叔叔小店的纸钱,透射出浓浓的乡情;第④~⑥段,“我和父亲走在小路上,像走过故乡的前世今生”,表达了对故乡物是人非的伤感;第⑦⑧段,“我和父亲走过小路,来到春天的田头”,追忆慈祥的祖母,表达了对祖母的怀念。

[答案]①对童年生活的怀念;②对乡情的眷恋;③对故乡物是人非的伤感;④对祖母的思念。

11.[解析]回答本题时,要结合文本来分析。

“盛放记忆和乡愁的所在”,这是故乡的特质;“故乡也将走进历史”“古远村庄将迎来它的涅槃重生”,表明故乡是在发展变化的。

[答案](示例)①故乡是盛放记忆和乡愁的所在:

它记录了我们过去的美好时光,也是我们辗转一生、永远可寻的精神归宿。

②故乡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逝去的往昔、发展的现在以及焕发生机的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