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8994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docx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

河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1

(总分:

117.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30,分数:

35.00)

1.“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______的观点。

A.布鲁纳B.克伯屈

C.赞科夫D.怀特海

 A.

 B.

 C. √

 D.

解析:

“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这是赞科夫的观点。

2.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要素是()。

A.教师的专业能力B.教师的自我发展

C.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D.教师的自我形成

 A. √

 B.

 C.

 D.

解析: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要素。

故选A。

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A.

 B.

 C.

 D. √

解析: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故选D。

4.下列属于匮乏性需要的是()。

A.道德的需求B.创造力的需求

C.食物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

 A.

 B.

 C. √

 D.

解析:

匮乏性需要即为低级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为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5.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A.关爱学生B.为人师表

C.教书育人D.终身学习

 A.

 B. √

 C.

 D.

解析: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由此,为人师表这一规范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6.教育者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A.顺序性B.阶段性

C.差异性D.不平衡性

 A.

 B.

 C. √

 D.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等,其中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

此外,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单个个体不同方面的差异性。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

7.()是人的智力的核心。

A.感知能力B.记忆能力

C.思维能力D.想象能力

 A.

 B.

 C. √

 D.

解析:

人的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8.考试时学生想起以前的知识作答,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作()。

A.再认B.识别

C.感知D.回忆

 A.

 B.

 C.

 D. √

解析:

再认或识别是感知过、思考过和体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知的心理过程,回忆则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浮现。

故本题选D。

9.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目标是______。

A.知识和技能目标B.智能和性格目标

C.环境目标D.身体目标

 A. √

 B.

 C.

 D.

解析:

10.()年我国的科举制被废除。

A.1904B.1905

C.1911D.1912

 A.

 B. √

 C.

 D.

解析:

科举制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年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故本题选B。

11.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

A.教育B.教学

C.管理D.科研

 A. √

 B.

 C.

 D.

解析:

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相结合与发展的过程。

12.()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D.培养目标

 A.

 B.

 C.

 D. √

解析:

13.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______。

A.弗洛伊德B.华生

C.桑代克D.巴甫洛夫

 A. √

 B.

 C.

 D.

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

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1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______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A.违纪B.违法

C.严重不良行为D.犯罪

 A.

 B.

 C. √

 D.

解析: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15.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等,属于教师的哪种心理问题?

()

A.职业心理问题B.人际交往问题

C.适应不良D.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A.

 B.

 C. √

 D.

解析:

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等,属于教师的适应不良问题。

故选C。

16.其教学法被称做“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

C.昆体良D.夸美纽斯

 A.

 B. √

 C.

 D.

解析:

苏格拉底曾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却能用辩论的方法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他的母亲是助产士,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帮助别人生产一样。

由于这个原因,“苏格拉底教学法”又被称做“产婆术”(或“助产术”)。

17.义务教育实行______领导,______统筹规划实施,______为主管理的体制。

()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A. √

 B.

 C.

 D.

解析:

18.______是班主任的一项任务和重点工作。

A.思想品德教育

B.文化学习指导

C.身心健康教育

D.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

 A. √

 B.

 C.

 D.

解析: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

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重点工作和任务之一。

19.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

A.能力B.努力

C.任务难度D.运气

 A. √

 B.

 C.

 D.

解析:

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源,指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内部因素是由行为者本身的力量所决定的,如天资、能力、心境、兴趣、态度、性格等;外部因素是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

因此排除C、D项。

(2)稳定性,指的是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稳定的因素指那些能稳定地发挥作用的因素,如能力和任务难度;不稳定的因素是那些容易变动的因素,如心境、运气等。

(3)可控性,是指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如努力、教师偏见、他人的帮助是可控的,而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是难以控制或不可控的。

韦纳又把人们的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综上所述,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能力。

20.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

 A.

 B. √

 C.

 D.

解析:

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是又不同于意识。

它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因此,注意两个基本特点是:

指向性与集中性。

21.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A. √

 B.

 C.

 D.

解析:

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2.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的学者是______。

A.老子B.荀子

C.孔子D.奥苏伯尔

 A.

 B.

 C. √

 D.

解析:

孔子将学习过程分为“闻—见—知—行”四个步骤。

23.()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A.波斯纳B.特韦尔克

C.布鲁巴奇D.布鲁纳

 A. √

 B.

 C.

 D.

解析:

波斯纳认为经验的反思非常重要,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24.德育的核心或基础是()。

A.思想政治教育B.法律教育

C.性教育D.道德教育

 A.

 B.

 C.

 D. √

解析: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事实上,道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教育的基础。

25.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这是谁的主张?

()

A.洛克B.夸美纽斯

C.康德D.斯宾塞

 A.

 B. √

 C.

 D.

解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6.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A. √

 B.

 C.

 D.

解析: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7.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练习B.学习

C.强化D.巩固

 A.

 B.

 C. √

 D.

解析:

强化是联结学习理论的核心。

28.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水平。

A.超常B.较高

C.普通D.弱智

 A.

 B.

 C. √

 D.

解析:

智商的计算公式是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其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相当,则其智力处于普通水平。

29.社会对教育所要成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标准是()。

A.教育目标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D.教学计划

 A.

 B. √

 C.

 D.

解析: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成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标准。

故选B。

30.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牢记题目的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C.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A.

 B. √

 C.

 D.

解析:

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有利于解决问题。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

10,分数:

20.00)

31.下面哪一个不是课堂讨论的方式?

()

 A.小组分散式

 B.集体备课讨论式 √

 C.班级集中式

 D.课堂议论式

解析:

集体备课讨论式不是课堂讨论的方式。

故选B。

3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A.注意启发诱导 √

 B.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

 C.讲究语言艺术 √

 D.要组织学生听讲 √

 E.要做好提问准备

解析:

要做好提问准备是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故选ABCD。

33.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A.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

 B.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

 C.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

 D.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

解析: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包括:

第一,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第二,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第三,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第四,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第五,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第六,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第七,个别施教或集体施教的教学形式。

34.下列()属于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A.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

 B.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C.知觉的情境

 D.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 √

解析: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包括认识者因素,认识对象,知觉效应。

认知者本身的特点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这些都是主观因素;逻辑推理也属于人的主观活动。

因此本题选AD。

35.组织之间人员的往来、会议制度等,都属于()。

 A.正式交往 √

 B.非正式交往

 C.直接交往 √

 D.间接交往

解析:

直接交往是以言语(口头的)和非言语手段进行的面对面的交往;正式交往是通过组织结构明文规定的渠道而进行的交往。

36.中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包括()。

 A.口头言语的培养和训练 √

 B.书面言语的培养和训练 √

 C.外部言语的培养和训练

 D.内部言语的培养和训练 √

解析:

37.下列()属于学生的权利。

 A.生存的权利 √

 B.受教育的权利 √

 C.受尊重的权利 √

 D.安全的权利 √

解析:

学生的权利一般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赋予的权利,是国家对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些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受法律的保护。

我国对青少年权利的概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人身自由的权利,故本题答案为ABCD。

38.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

 A.师生之间是权威与服从关系 √

 B.生生之间缺乏互动 √

 C.少语言交流

 D.人际交往形式单一 √

 E.多非语言交流

解析: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师生之间是权威与服从关系、生生之间缺乏互动、人际交往形式单一。

故选ABD。

39.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

 A.同化 √

 B.建构

 C.平衡化 √

 D.顺化 √

解析: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

同化、顺化和平衡化。

同化是个体把客体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顺化是个体因环境作用而引起的原有图式的变化,分别从量的方面和质的方面引起个体的认知发展;平衡化则是个体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40.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遗传 √

 B.环境 √

 C.教育 √

 D.人的主观能动性 √

解析: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几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三、判断题(总题数:

20,分数:

17.00)

41.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适应良好两方面。

()

(分数:

0.5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归纳起来,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心理状态。

42.目标管理模式最早是由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

()

(分数:

0.5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

目标管理模式最早是由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

4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

(分数:

0.5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

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

44.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45.教育历史上的“儿童中心论”是学生观的一种典型代表。

()

(分数:

0.5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46.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的。

()

(分数:

0.5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过程,其中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47.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解释。

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

(分数:

0.5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48.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49.一节课成败的基本标准是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

 A.正确

 B.错误 √

解析:

一节课成败的基本标准,最终要看教学效果。

50.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是互相排斥对立的。

()

 A.正确

 B.错误 √

解析:

这两种学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尝试一错误说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51.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是2秒到5秒。

()

(分数:

0.5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52.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

 A.正确

 B.错误 √

解析: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53.在自我意识的三个层次中,自我认识是基础,自我体验是核心,自我调控是关键。

()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54.客体内容丰富、新颖又富于变化有助于注意的稳定。

()

(分数:

0.5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55.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可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56.访谈法最适合了解外显行为,而通过外显行为,可以发现行为背后的原因。

()

 A.正确

 B.错误 √

解析:

观察法更适合了解外显行为,访谈法更适合了解对象的深层看法。

5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

 A.正确

 B.错误 √

解析: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8.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解释。

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59.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

 A.正确

 B.错误 √

解析:

新型的教师应该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向“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转变。

60.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具有主导作用。

()

 A.正确

 B.错误 √

解析:

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而非教师。

四、简答题(总题数:

2,分数:

9.00)

6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解析:

62.什么是素质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解析:

五、综合分析题(总题数:

3,分数:

36.00)

63.1983年,加德纳在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了无论是在定义、评价手段还是在目的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智力的“多元智力”概念。

多元智力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90年代末,该理论影响日渐广泛。

2000年之后,关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译著、论著以及教育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均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多元智力”热潮。

请分析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分数:

1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加德纳对智力的定义为,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即主要指建立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包括以下八种:

(1)语言智力:

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

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力:

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4)音乐智力:

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5)身体-动觉智力:

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人际智力:

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7)自知智力:

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身的情感、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8)认识自然的智力:

是指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是一种在自然世界里辨别差异的能力。

八种智力地位同等重要,只是在特定的场合发挥不同的作用;八种智力相互独立,不能迁移。

[启示]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做到为多元智力而教、用多元智力来教、教好多元智力。

突破原先的按成绩单一维度评价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长处,用适合他们的方式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成长,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不是适应学校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