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科科研发展规划上海大学.docx
《最新文科科研发展规划上海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文科科研发展规划上海大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文科科研发展规划上海大学
我们女生之所以会钟爱饰品,也许是因为它的新颖,可爱,实惠,时尚,简单等。
的确,手工艺品价格适中。
也许还有更多理由和意义。
那么大学生最喜欢哪种手工艺品呢?
此次调查统计如下图(1-3)
送人□有实用价值□装饰□
(1)专业知识限制
(二)DIY手工艺品的“热卖化”
(3)心态问题
2003年,上海市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就达到46700元,是1995年的2.5倍;居民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为14867元,是1995年的2.1倍。
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在增加。
2003年上海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040元,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为3369元,是1995年的3.6倍。
(2)缺乏经营经验
除了“漂亮女生”形成的价格,优惠等条件的威胁外,还有“碧芝”的物品的新颖性,创意的独特性等,我们必须充分预见到。
手工艺制品是我国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它品种多样,方式新颖,制作简单,深受广大学生朋友的喜欢。
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在追求新颖,追求时尚。
追求个性,表现自我的消费趋向:
购买行为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比起男生热衷于的网络游戏,极限运动,手工艺制品更得女生的喜欢。
(1)专业知识限制
上海大学“十二五”文科科研发展规划
总体框架
一、“十一五”建设成就及存在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1.加强科研工作的常规管理,推动文科科研跨越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2.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逐渐涌现。
3.找准国家与地方重大需求,发挥地区与高校合作优势,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培育并初步形成了科研亮点和特色。
(二)存在的问题
1.社会学、艺术学和影视传媒等强势学科的学科优势渐趋弱化;
2.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对弱势学科与强校之间的距离拉大;
3.新兴学科与基础学科彼此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现象进一步加剧;
4.文科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二、“十二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文科科研在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强化;
2.新兴学科/领域内竞争态势更趋严峻;
3.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大势所趋。
三、指导思想
1.找准学校相对优势,找准国家地方需求
2.面上均衡协调发展,点上寻求重点突破
3.整合校内优势学科,着力推动学科交叉
4.努力拓展国际合作,构筑特色研究领域
四、奋斗目标
1.总目标
2.学科/领域建设
3.体制机制创新
五、建设任务
1.跨学科重点平台建设
2.特色学科建设
3.弱势学科建设
六、战略举措
1.加强关键人才引进/培养
2.加强文科重点规划领域建设
3.增强文科的全局性自主创新能力
4.进一步合理布局学科
上海大学“十二五”文科科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建设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成就:
1.加强科研工作的常规管理,推动文科科研跨越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2006-2009年,我校国家社科基金获准立项和经费总量不断攀高,2009年达到21项,经费140万元,比“十五”末(2005年)项目数增长175%,经费增长143%;省部级项目69项,经费194.7万元,比“十五”末(2005年)项目数增长223%,经费增长338%。
2006-2009年,科研到位总经费共计0.6538亿,2009年到位科研总经费0.2885亿元,均比“十五”末(2005年)有较大增长。
2006年至今,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6项,其中三等奖6项;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41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6项、内部探讨奖2项、网络理论宣传奖2项;邓小平理论奖11项,其中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
2.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逐渐涌现。
2006年至今,获得国家重点学科1个,为:
社会学;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1个,为:
国家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个,为:
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为:
都市社会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电影学、上海大学美术创作中心和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创作中心;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为:
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个,为:
“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研究方向;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工作室1个,为:
吴信训工作室;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3个,为:
电影学、传播学和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
2006年至今,我校文科1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名教授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13人入选浦江人才计划、7人入选曙光学者,3人入选晨光计划、3人入选阳光计划,1人入选东方学者。
3.找准国家与地方重大需求,发挥地区与高校合作优势,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1)2009年,我校与宝山区人民政府在宝山区政府大楼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承担了作为文化合作协议的第一个具体项目“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项目”的协议。
“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项目”总经费达到3000万元。
2)2009年,美术学院承担了“世博会博物馆展示设计”和“世博中心的美术设计”两个项目,总经费为700万元。
3)2006年以来,由倪瑞武教授主持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展示项目”(2006-2008)、“国防大学校史馆”(2007-2009)、“浙江长兴规划馆”(2009—)等项目,总经费达到7854万元。
4)2006年以来,由文科参与的“现代物流”(负责人:
储学俭)学科交叉项目总经费达到2336万元。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培育并初步形成了科研亮点和特色。
1)文科处与文科发展研究院携手启动“上海发展战略”研讨沙龙,以问题为导向,瞄准上海市乃至国家的重大需要开展研究,主动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培育校内重大项目与核心团队。
2009年3月至今,已举办7次跨学科研讨活动,校内近20个学院的200余位教师参加了研讨。
已出版“城市转型”丛书(5种),《上海世博与上海发展》论文集。
2)设立常规的“文科学术茶吧”,以活跃学术气氛,为我校文科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提供更方便的环境,促进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形成。
从2009年9月起,“文科学术茶吧”已连续举办9期,已有文学院、法学院、社科学院、经济学院等近50位老师参加,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3)充分发挥已有的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等重点研究平台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在场地、资源等方面探索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共享机制。
(二)存在问题:
1.我校社会学、艺术学和影视传媒学科等学科在十一五期间尽管瞄准和对接重大需求,以错位竞争策略已形成了一定的先发相对优势,但在核心与重点人才、前沿科研机会的捕捉能力、体制机制的创新等方面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同时面临复旦、华师大等文科传统优势学校以及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后后起的注重社会科学发展的院校对于新兴应用学科的强有力的介入和重点扶持,原有相对优势已渐处弱化态势,形势不容乐观。
2.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对弱势学科与复旦、华师大、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传统强校的距离在不断拉大。
3.新兴学科与基础学科彼此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现象进一步加剧,基础学科未能有效支撑新兴学科向纵深处发展。
4.究其根本,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学科带头人出现老化倾向(普遍在57岁以上),40-50岁之间的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意;文科师资队伍中“回国留学人员”与“有一年以上出国经历人员”两项反映国际化水平的指标偏低,分别为4.8%和8.6%,与教育部“985”高校相比有很大差距。
二、“十二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文科科研在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强化。
“十一五”以来,中国高校均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政策、投入、布局、团队和机制等方面,竞相加大对文科科研的扶持和调整力度,竞相凸显和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这意味着文科发展既面临机遇,又将遭遇新的挑战。
2.新兴学科/领域内竞争态势更趋严峻。
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在巩固和提升已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同时,把视野扩大到国家和上海市有重大需求的新兴领域,相互之间还形成了较强的竞争。
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财大等高校也努力在社会科学,比如金融衍生、城市规划、公共财政等领域建构新的学科高地,新兴学科/领域内的竞争态势更趋严峻。
3.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大势所趋。
如何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摸索新的科研体制创新,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高校推进科研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校文科十一五期间尽管在社会学、艺术学和影视传媒学科形成了一定的相对优势,但在师资结构、科研规划的提升尚缺乏高水平的战略策划,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形势不容乐观,更需要探索与国情、校情相适应的科研体制机制。
三、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准学校相对优势,找准国家和上海的发展需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面上均衡协调发展,点上寻求重点突破”的建设方针,提升我校文科科研核心竞争力的能级与水平,为实现我校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而贡献力量。
四、奋斗目标
1.瞄准国家和上海发展的重大需求,以跨学科战略整合校内优势学科资源,形成若干前沿优势研究领域,提升和带动弱势学科发展;
2.以国际化战略“借船出海”,加强文科规划的重点领域与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机构和一流学者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推进有实质性的能提升我校在国内外影响力的国际合作项目的建设,构筑能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的特色研究平台。
3.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提升基础学科对于新兴应用学科发展的支撑度与贡献度。
4.积极探索文科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形成我校文科发展的新亮点。
5.提升文科在体制内争取资源的能力,使我校文科十二五期间在各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E研究院建设方面更上一个台阶;在国家级重大项目方面,有所斩获。
6.继续发挥文科发展研究院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跨学科研讨,使之成为我校在十二五期间文科科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器。
五、建设任务
(一)结合我校实情,以社会重大需求为问题导向,以跨学科重点平台建设为抓手,强化培育高层级的学科新优势和影响力。
1.根据教育部有关文科发展新精神,以社会学为龙头依托,整合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等相关学科、重点基地优势,在学校层面组建“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暂名)跨学科研究平台,共同进取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进而从国家级基地层面上辐射和带动相关学科提升科研层次。
2.整合社会学、传媒学、经济学、城市建筑学、都市文化、公共安全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力量,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文理结合创建的3D增强虚拟现实平台,以及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培育“社会文化地理”跨学科研究平台,形成具有跨学科特色的新兴前沿研究方向,以利于开展高层次研究,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决策咨询。
3.积极争取与国家级高层机构、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借鉴国外知名院校在开展跨学科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重点研究领域,打造国际化跨学科研究平台。
以(国家外交部有关机构、中国国际交流基金会、上合组织和上大共同创设的)“国际人文交流研究院”为抓手,立足于国家战略,开发探索国际民间外交人才的培养、国内/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培育,建构高层次的、新型的文科国际交流平台。
4.整合我校艺术类学科、影视传媒学科,结合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项目开发、现代会展项目开发等相关资源,积极探索“面向社会生活的文化艺术创意服务”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形成我校文科发展的新亮点。
5.继续发挥文科发展研究院的学术沙龙、文科茶吧的作用,使之成为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平台,积极推动跨学科研讨,促成跨学科人才成长,学术推广、青年骨干人才脱颖而出。
6.发挥“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基础性数据共享平台的作用,提升其为多学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7.要对学校的科研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为跨学科重点平台建设提供“特区政策”。
要从队伍建设、人才激励、人才引进、经费配置等诸方面,对跨学科重点平台实行倾斜,创造优越条件。
(二)瞄准学科发展主战场,着力加固和提升原有的特色学科。
1.新闻传媒学科应在传统路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空间,需要:
1)进一步契合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凝练学科方向,推动学科创新,增强主流影响力;2)在引进和培育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培养新人方面要加强力度;3)要以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建设为目标,密切本学科与沪上业界、机构的交流合作,同时夯实本学科基础性研究。
2.艺术学科应进一步认清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中国美院等重镇形成竞争性的互补关系,需要:
1)进一步整合好国油版雕、玻璃、书画艺术、影视艺术、会展艺术、数码艺术、艺术品修复等已有资源,有效发挥“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公共艺术”、“中国当代艺术数据库”等艺术学科大平台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开拓“产、学、研”互动一体化的艺术创意产业模式。
2)美术史论作为传统优势方向,要加强中青年骨干的培养,争取出既具有历史传承又反映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成果。
3)会展学科要积极培育学科特色,以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为前提,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努力从政府决策咨询、行业智力支持、企业解决方案三方面满足上海、长三角及全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
4)与宝山区的文化产业开发结合在一起,探索以文化艺术创作为核心的面向现代艺术市场开拓的“工作室”机制。
3.已有较好积累的基础学科,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应更好地贴近现实的生活变化,以寻求更新的研究领域,需要:
1)以国家社会文化重大问题为导向,争取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或者能产生对国家学科规划建设有重大参考和决策的成果,并此为契机,强化原有学科相对优势,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尽快提高学界同行的认可程度;2)积极推进外语学院内的优势学科与校内优势学科形成良性互动,以前沿科研成果的双向翻译为抓手,生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同时在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汉语及文化教育迅速发展的格局中,提升国际汉语与国际人文教育的科研水平。
3)要探索我校哲学学科的发展方式。
4.其他特色学科,如图情档案等,要进一步强化学术特色,在电子档案信息处理方面找到1-2个科研突破口,并发展至国内最强,以此扩展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精心选择目标,强力突破弱点,加快扶持契合社会重大需求且有主流学科价值的弱势学科得到长足发展。
1.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要与上海争取“四个中心”、“四个率先”的建设目标相匹配,明确2-3个学科发展主流方向和领域,以错位竞争策略,集中学科优势力量进行重点建设。
2.加大度引进经济学科主流领域重量级学科带头人,改变经济学科在上海的弱势局面。
其中特别要注重学科带头人与院长、与研究团队之间的合力作用。
3.发挥好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原有优势,密切联系中国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重大命题,针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性领域,凝聚目标,争取形成特色和有分量的研究力量和成果。
加强公共管理二级学科建设。
4.推动法学学科在原先有一定积累的民商法方面有新的突破。
六、战略举措
(一)加强关键人才引进/培养向文科规划的重点领域实行政策倾斜。
为此,建议:
1.提升人才引进力度:
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加强关键人才引进/培养,特别是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包括未来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培养和激励,人才引进应服从十二五规划重点学科/领域发展需要,人才引进力度应不低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师大、同济大学等部属院校的引进力度。
根据学科发展战略要求,被列入重点/特色发展学科/领域的,在人才引进政策上要予以倾斜。
2.改革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引进机制和业绩评估机制:
1)学院院长、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引进:
同时要听取文科处、教师代表和同行专家的意见,并对相关素质进行评议。
2)改革关键人才考核机制,要建立起对院长和学科/学术带头人,就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学院和学科的发展规划及其执行能力的业绩评估机制。
3.加大力度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现有优秀骨干人才作用。
1)建议建立针对不同岗位的关键人才的激励机制体系:
给予国家和上海市级的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重要贡献者以奖励待遇,比如“特聘教授”或“功勋教授”、“资深教授”(名称可另商);对学院和学科整体发展起引领作用的院长和学科带头人给予奖励待遇,比如“特聘院长”(名称可另商);为贡献突出而又接近退休年龄的学科带头人设立延聘规则,使资深教授和骨干队伍有发挥作用的稳定预期;对在重点学科、重点领域中工作的教师和人员,也应相应加大对他们的激励力度。
2)建议在学校层面设立“未来学科带头人培育计划”。
重点关注主持过国家级重点项目或很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构建“未来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机制,使他们在出国进修、国际合作、管理工作等方面得到适当的政策倾斜。
3)建议在全部新进教师中实行科研培育“金苗计划”,使他们在享受科研启动资助的同时,调整自己在科研上的立志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二)对文科重点规划领域试点实行全方位的“特区政策”,比如,
1.对社会学科:
1)社会学系汇同公共管理、国际政治学(拟),建立“社会学院”,有利于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2)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上,根据学科特点,在编制上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在自主培养的而优秀毕业生的留校规划上,应尊重学科带头人的意见;
3)对该学科教师队伍的激励措施,应该比其他学科力度更大。
2.对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最基础的学科:
学校要与对理工科基础学科的扶持和建设放在一起进行通盘考虑。
只有基础学科整体上得到了提升,新兴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才可以得到充分保障,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才会成为可能。
(三)设立学校层面的文科发展机动资源(政策、经费、人事等),增强文科的全局性自主创新能力。
为此,建议:
在学校层面配置一定规模的文科发展经费,在政策制定、引进人才、管理岗位的设置等多方面增强文科全局意识,以利于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中的重大新需求,从全局性的、前瞻性的高度,及时规划、实施文科发展的应对新举措,增强文科的全局性、长远性自主创新能力。
(四)进行深入调研,进一步合理布局学科,尝试按照学科发展规律调整现有院系设置。
比如:
1.社会学系汇同公共管理、国际政治学(拟),建立“社会学院”。
2.以中文、历史和哲学学科为主,建立“人文学院”。
3.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可以汲取校内相关资源,探索建立合力型的学科发展机制。
4.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更名为“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