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2401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

多彩的生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主备:

曾亚群肖海燕

蹲组领导:

刘艳飞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

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槐乡的孩子》是略读课文。

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我们的民族小学》描写了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金色的草地》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成长以及他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感受大自然。

《爬天都峰》记述了儿童攀登天都峰。

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槐乡的孩子》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本组中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密切相关。

从课内到课外,继续围绕本组专题展开。

展示台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和延伸。

同步拓展内容:

《小学阅读》第一单元“利用字典和书中的注释自学字词”中六篇文章。

学情分析:

这组课文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课文,教学中要考虑衔接问题,结合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养成的阅读习惯,来感悟同龄人在大自然中获取的快乐,并随时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感受,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之情。

设计理念:

1.有利于过度衔接。

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要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

通过这一组乃至后面一两组的教学,逐步完成有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2.服务实际教学。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路和实施思路的结合。

应该把教学设计与实践结合起来,让教学设计真正的服务于教学实际。

3.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中加强整合的意识。

教学内容与同步拓展:

《小学阅读》之《镜子的历史》、《我喜欢冬天》、《小草》、《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并能够将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去,逐步学会学习。

学习目标:

1.学会本组49个生字。

其中37个生字要用钢笔正确书写。

并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引导学生运用一、二年级习得的识字方法自行学习生字,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2.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3.能够用不同的情感读出书中不同语段的情感。

如:

自豪的情感、快乐的情感等。

4.积累语言。

将四篇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5.习作。

运用课文中习得的词句、情感和方法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建立习作信心。

策略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比如,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及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蒲公英的图片,天都峰的地理位置等,课上用一点时间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

 2.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本单元的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多。

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记。

比如,形声字就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这些字的字音、字形。

有些字的笔画较多,要引导学生注意笔画、笔顺,避免写错。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本学期是由铅笔字向钢笔字过度的时期,有效地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本单元课文是一系列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情感,一个情字贯穿文章。

教学中可以以作者所抒发的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为线索,并将这条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因此要以读为主,初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内容,边读边思考。

细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第一课后面安排了本学期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是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教师可在本篇课文教学结束后,向学生进行布置。

这次活动是根据本组专题安排的,目的是通过记录课余生活这一形式,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活动内容、要求以及记录活动的方式。

并例举了用文字叙述、填表格、画图画三种形式,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一两种,也可以选教材没有提到的其他形式。

再根据“综合性学习提示”中的要求,进行阶段性的交流,为“语文园地”中的汇报、交流做好准备。

5.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所以在教学《槐乡的孩子》时,教师不妨更加放手地让学生去自主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拟用12——13课时:

精读课文6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展示台”共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包括评讲),综合性学习贯穿在课文教学与习作中,时间自定。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1、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型:

新授

课时:

二课时

主备:

曾亚群

单元知识、方法主线:

学法:

通过读、议来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联系资料,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4.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掌握词语,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

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这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

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

课文中就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

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

本文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作了提示:

“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即好像看到了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

课文层次清楚。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编排本篇课文的意图是,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要能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学生分析

通过单元导读,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大致了解。

因此,这节课,既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段落、词句来用心品味,又要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来加深理解,体会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的幸福生活。

前置性作业:

1、思考:

这是一所怎样的民族的小学?

你从课文中的哪一段描写感受到的?

2、划出课文描写民族小学的学生上学和上课情景的句段,并在划记的内容旁注明“上课”或“上学”。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或是自己觉得优美的词句。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活动目标

课前热身

按下面的提示语说说自己的学校

●上学路上:

早晨,从……从……从……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有……,有……,还有……

●学习生活:

上课了,大家……

下课了,大家……

这就是我们的学校,一所……的学校。

通过模仿课文的结构形式和提供的有关提示语说说自己的学校,为学习课文内容和了解课文叙述层次做铺垫。

 

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

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通过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

扫读(扫除障碍读)。

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

连读。

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

想读。

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

选读。

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

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生带生,通过小组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读课题,课文中的“民族”主要是指哪些民族?

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2.引读最后一自然段,联系二年级认识的总结句,认识这一自然段就是课文的总结段。

3.说一说这所“民族”小学是怎样的一所学校?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课文写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和上课时的情景。

4.小结课文内容。

 

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

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刚练习写钢笔字,应多些书写时间

第二课时

训练环节

师生活动

活动目标

听写句子

1.听写: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2.质疑:

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3.交流: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上交流(上学路上的情景,上课时的情景)

由听写重点句子,引出核心问题,是上学期学习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这一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出示小组合作活动单

小组合作活动单

●小组内读一读1——3自然段,互相说一说“上学路上”和“上课时”的情景。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

形成小组意见,进行汇报交流。

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尝试解决,利于提高读书效率,享受阅读的乐趣。

交互反馈,深入品读

研读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

●第一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3.比较句子,体会描写的具体性。

A早晨,从各处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B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4.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5.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第二、三自然段。

1.抓住描写安静的句子,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

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2.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3.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

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

想象描述。

朗读有关句子。

4.指导朗读

 

通过繁简句的比较,体会到描写要具体,而且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如“山坡”、“坪坝”、“开着花的小路”,都是极具西南边疆山区特点的景物。

引导发现,梳理结构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所民族小学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2.学生交流。

3.小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最后一段。

因为……,所以作者自豪地说:

“这就是我们的……,一所……” 

4.小结:

课文写了我们的民族小学,描写了上学路上和上课时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综合性学习

1.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

2.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背一背。

学会用表格记录课余生活。

板书设计:

1我们的民族小学

美丽的:

鲜艳的民族服装绚丽多彩凤尾竹

快乐的:

欢唱的小鸟游戏

团结的:

好朋友

…………

教学反思:

资料库:

白族  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人口159万,善于经营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独龙族 分布在云南、人口万,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111万。

主要从事畜牧业。

善于刺绣,绣品已经出口到日本等十九个国家和地区。

那里的人们吹、拉、弹、长样样都会。

  赫哲族 分布在黑龙江省,人万,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他们善食生鱼,回制作鱼皮衣服。

  黎族  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门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人口0、7万,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毛南族 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

  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739万,主要从事农业。

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

  怒族  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完,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傣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地的河谷平坝地区,小部分散居在景谷、景东、金平等地和金沙江流域一带。

语言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有文字。

多信小乘佛教。

  景颇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地区。

语言属汉藏语系汉缅语族景颇语支。

有文字。

解放前已进人阶级社会,1898年曾取得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军侵人陇川的胜利。

解放后,与傣族联合建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阿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陇川、梁河等县。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多信小乘教。

解放前已进入封建社会。

  德昂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潞西、镇康等地。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族支。

解放前已进入封建社会。

擅长种茶。

多信小乘教。

2金色的草地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2金色的草地

课型:

新授

课时:

二课时

主备:

肖海燕

教学目标:

1.结合插图朗读联想,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

2.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3.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蒲公英的资料生词卡片,课件

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

课文先讲兄弟个人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注意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接着写了“我”(哥哥)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

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课文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不由自主的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课文第三自然段以吐泡泡的形式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本课是本册教材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也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二课课文,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的接口处,要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因此给学生重温一下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和《金色的草地》都是描写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但区别在于《我们的民族小学》描写了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第二课《金色的草地》讲的则是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以及他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

2、学生分析

本课主要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获得快乐的情景,来体验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前置作业

1.思考: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2.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草地变颜色原因的句子划记。

第一课时

训练环节

师生活动

活动目标

激趣导入

出示蒲公英图片

1.介绍它的特点。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图片直观形象

地让学生认识蒲公

英。

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提示:

1.画出生字。

2.标出生词。

3.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4.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自读自

悟,获得自主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学成果

1.出示生字,识字、写字。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1)小组汇报认读,发现问题,重点指导突破:

多音字:

朝、假

(2)指导写字:

 

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

小老师讲经验:

各类字该怎么写。

形近字:

钓——钩耍——要拢——扰瓣——辫

容易写错的字:

“绒”,右边不能写成“戒”或“成”。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2.理解词语

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合拢

3.理解课文

(1)学生先自读课文,在组内交流对各个自然段的理解。

(2)说说主要内容。

4.归纳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1)蒲公英为什么给我们带来快乐?

(2)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3)为什么蒲公英会成为我们最喜欢的花?

字、词的教学是

三年级的重点,需

要重点突破,让学

生养成良好的学习

方法和习惯。

 

梳理问题,引导

探究。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小组汇报朗读。

3.边读边想提出的三个问题。

作业设计:

写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训练环节

师生活动

活动目标

课前热身

吟诵白居易的诗《草》

图片导入

1.出示蒲公英图片,你了解蒲公英吗?

在绿色的草地上生长着一片蒲公英,当蒲公英花开放的时候绿绿的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草地。

教师板书课题。

通过资料介绍,观察图片,让学生对这些大自然随处可见的小花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读课文,谈乐趣

1.接读课文。

边听边画出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

2.谈乐趣。

把画出的句子读给组员听,并说一说有趣在哪里。

3.汇报交流。

每组选出一、二位同学将画出的有趣的句子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一说有趣在哪里。

教师指导两处,得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草地可爱:

花朵张开时,……。

花朵合拢时,……

 蒲公英的有趣:

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

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读课文,悟感情

1.从读课文中你体会到了“我”对蒲公英的什么感情?

(喜爱,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2.交流:

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我们快乐的句子。

“有一次,弟弟跑到……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学着从具体的词语中体会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3.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我们对蒲公英的感情。

作业

摘抄积累文中的句子。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随意揪  新发现  最喜欢

           早晨   中午   傍晚

           绿色   黄色   绿色

              细心  观察

教学反思:

 

3爬天都峰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3爬天都峰

课型:

新授

课时:

二课时

主备:

肖海燕曾亚群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