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354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1 大小:16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1页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1页
亲,该文档总共1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1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docx

七上语文教学设计831

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赏析课文优美的语言,能品味比喻句等句式表达的精妙。

过程方法

1、有感情的诵读。

2、感悟春天的基础上再创造。

道德情感价值观:

感悟春天、赞美春天、热爱春天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语言的优美。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

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选择“情境教学法”,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境、导语创设情境、以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诗图文相结合使学生入境、动情。

此外,还采用“举一反三法”,在老师导学基础上,学生运用“学法”举一反三自主地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1)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画面激情,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背景音乐轻微。

[导入]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绚丽的春光里陶醉,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赞美春天,吟诵春天,现代作家朱自清用诗一般的笔调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步入那美妙的境界,好么?

2、出示课题和作者简介。

二、整体悟情,梳理思路。

1、感知性听读:

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章思路。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①这篇散文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②听了朗读,你能感觉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吗?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③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用喜爱、欢欣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三、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2)

教学内容:

品读、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学

以第2节春草图为例,也可以以春花、春风、春雨图为例。

1、师:

春天的草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你能背出古诗里描写春草的诗句么?

生自由回答,第一问如:

嫩、软、绿、富有生机等等。

第二问如: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2、作者笔下的春草是怎样的?

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指名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

学生体会写法。

3、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追求以及冲破泥土阻隔的惊喜。

4、语言品赏,设计两题。

(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好在哪里吗?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

②比读

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第1题意在使学生领悟“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大大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2题欲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一些叠词、数量词在语言中的独特魅力,通过比读,体会语句节奏。

5、男女看画面赛读、背诵。

6、总结学法。

总结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

特征、写法、语言。

方法:

读、划、议、品。

第三课时(3)

教学内容:

继续品味、练习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自主探究4-7节。

1、你最喜欢哪幅图画?

说说原因。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3、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

问题2:

其他四副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问题3:

美句赏析:

主要引导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①句中修辞方法及作用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二、结课化情,开拓延伸

1、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

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情景交融,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让我们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2、全班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

也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互评。

3、仿句练习。

①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美好的希望。

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创新,不重复别人已用过喻体。

②请模仿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写几个句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好后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4、布置作业。

①课外阅读林斤澜的《春风》,想一想:

同样是“春风”,江南与北方的春风格调截然不同,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的北方粗犷的春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又如何把对北方春风的怀念之情融于写景之中?

②继续收集有关春的诗文。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练习册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春草图

春花图

春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诗化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方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4)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课文。

全班齐背《春》的最后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向前去”。

如果说春的主色调是“绿”,那么冬的主色彩可以说是“白”,与之相联系的总是冰雪和寒冷。

北国的严冬,天幕低垂,风卷枯枝,冰天雪地,一片苍茫。

而在老舍笔下却有这样一个温暖如春、秀丽如画的宝地,看看济南的冬天是一番怎样情景。

二、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济南。

三、感知内容:

1、听课件配乐朗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

2、假如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你将分哪几方面讲?

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思路:

首先学生要认真听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然后找出要讲的几个方面和精彩片断,(如重点介绍济南的山水:

阳光下充满温情的小山和雪后秀美的山景,以及清亮、充满暖意、多情的水),最后是复述,复述时可先参照课文在心里默述,待熟练之后再口头复述。

要考虑到“给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这一特定语境。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5)

教学内容:

研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自主研读

研读时注意两个问题:

揣摩关键性语句;善于问为什么。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言片段或词句,反复朗读,进行探究性赏析。

2、找出你不理解的词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答,也可以自己设计认为有探究价值的题目考考同学甚至老师。

以上自主性阅读,教师不定阅读目标,具体读、赏哪些语句完全凭个人阅读的需要和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问题1:

本文佳词妙句比比皆是,重在引导学生品赏,体会妙在哪里,特别是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可结合课后练习二,也可进行“仿句”练习。

2、问题导航:

①“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句中,为什么称“小山”?

“圈儿”、“口儿”中将“儿”字去掉好不好?

这山指千佛山,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所以称“小山”,“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

②下雪了,济南的雪会不会抹煞“暖冬”的光彩?

不会。

可以从以下角度A、抓住小雪的“小”阐发,突出小雪给人感觉是轻柔、温馨而非寒意;B、白雪与太阳同时出现的奇观,不但不会抹煞“暖冬”光彩,反而将冬天“温晴”越发显露;C、从美术角度看,微黄、粉红色都是暖色调等等。

③第5节开头为什么着力渲染绿草、水藻、垂柳的绿呢?

作者描写的是绿草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托出的却是水的绿。

济南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流不息。

读着这些绿草、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感受到济南冬天孕育的朦胧春意。

第三课时(6)

教学内容:

继续感悟课文、比较阅读、学习拟人、研讨与练习

教学过程:

一、体验感悟

1、师:

或许是领教过“寒冬”的淫威,当老舍置身于如此温睛、干爽的北国之冬,心情是何等恬静、喜悦,我们应该以怎样语气读这篇文章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对济南深情。

2、学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写作体验,谈谈你对写景文章的感悟。

引导学生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等角度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二、比较阅读

思考: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喜欢哪一篇?

为什么?

三、学习拟人。

四、研讨与练习。

(PPT)

练习设计:

1、你也感受过冬天,或有过看无数雪花轻快地或悄然坠落的体验,或有过冬日的下午品着清茶享受阳光的情景,请调动你的记忆,发挥你的想像,就“我心中最美的冬天”的话题作些构想,写一篇短文。

2、推荐阅读

贾平凹的《冬景》张秀亚的《雪》罗兰的《秋颂》

板书设计:

总写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热爱和赞美

分写济南的冬天

3、雨的四季(7)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4、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欣赏文章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手段: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

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三、读(配乐欣赏,初步感知)(学生听读)

同学们听后,定会发现作者很喜欢雨,他是怎样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呢?

(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这四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

老师最喜欢“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它。

分析“春雨图”:

朱自清《春》中也有一幅“春雨图”,同学们还记得吗?

一起背背看。

这是一幅雨中即景图,写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

刚才同学们在欣赏配乐朗诵时,我发现有些同学都被那美情朗读陶醉了。

不过,我想,我们同学也能读,而且会读得更好。

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同学们最想听谁读?

)在听的同时,注意看看作者是否也给我们推出了一幅雨中即景图?

写了哪些景?

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你可在文中找关键词句。

(师生共同欣赏“春雨图”):

一场春雨过后,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柔软 

春雨绵绵娇媚驱走冬天改变姿容 透明 )

教师小结:

确切地说,这是一幅春雨后景观图,春雨“润物无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一场春雨滋润后,整个大自然都从睡眠中苏醒过来,把你的五官都调动起来,我们看到树木睁开明亮的眼睛,我们听到小草生长的沙沙声,我们嗅到空气中芳甜的气味,置身其中,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

太美了!

而这一切都是这一场春雨的功劳啊!

在这里,作者对雨充满了喜爱之情,把春雨写得亲切可爱。

这段文字我最喜欢“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你的鼻子和嘴唇。

”我忍不住作个深呼吸。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段文字)

同学们可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夏、秋、冬雨图。

(师生共同欣赏其余三幅图)

夏雨图:

夏雨有什么特点?

热烈、粗犷的仅仅是雨吗?

多媒体展示:

热烈 夏雨倾盆丰满大地展示诱惑 粗犷 

教师小结:

整段文字充斥着火热奔放的豪情。

秋雨图:

在文中找出描写秋雨特点的词语。

多媒体展示:

端庄深情秋雨轻轻倾诉沉思纯净灵魂产生情思轻发光

教师小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此作者一扫古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与凄凉,更没有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的伤感。

冬雨图:

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冬雨和南国的雪?

用了什么手法?

多媒体展示:

自然 冬雨透明降临温暖带来蜜情 平静 

教师小结:

冬雨自然、平静给人带来异样的蜜情,真希望今年的雪能早点到来。

归纳总结:

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

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那冬雨可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

作者在这里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四、悟

1、体会情感

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记忆,雨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可爱。

对四季雨景的描绘,可谓一条线索,除此之外,还能找出一条线索来吗?

喜欢(美)爱恋(活力、滋润、流动) 

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齐读第1、6、7段)

作者也曾说过:

“我好像是属鱼的,因为只要下雨,我的身心便舒适起来,情绪进入那种静谧的活跃,灵感的泉眼似乎也滋润了。

这与作者有着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心是分不开的。

2、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五、延伸拓展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

雨给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记忆,作者对雨的感受始终没有变化,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在太平盛世,未能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之变,而蒋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心系朝廷,对雨的感受自然会发生变化。

(多媒体展示、齐读)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师生共同赏析)

听雨有两种境界:

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

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

课外可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其中作者写了自己在大陆、台湾听雨的不同感受。

六、课后练习:

请抓住某景物特征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

教学手段: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8)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曹操吗?

”为话题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二分钟,然后让他随意站起来说。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板书)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多媒体投影)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习自由朗读,扫清文章障碍。

给下列词语注意、释义。

碣石()沧海()澹澹()萧瑟()()

没马蹄()白沙堤()

2、根据注释整体理解诗词意思

(细读注释,读懂诗意,如有疑点,可在组内讨论。

3、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1)全诗从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实的?

哪些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三、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此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

作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装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

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二课时(9)

教学内容: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

七言绝句  送别诗

二.释题:

人物、事件、距离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

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

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

(事件)

5小结:

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

(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

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五.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10)

教学内容:

学习《次北固山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家”,这对现代人来说并非难事,我们拥海陆空地下所有的交通工具,我们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了。

但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方或在外任职的低度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次》也是属于这一主题,请读诗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二、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划分音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颌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

2、再读课文,根据注解理解意思,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3)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颌联:

船上所见景色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4、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三、研究与赏析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2、两岸为什么会阔?

学生自主想像探究明确:

春潮涌涨,江水浴淼,江面好像与岸齐平了,而水涨船高,船中的旅客的视野就不会为江岸所限,可以看到江岸后很远的地方,视野开阔,江岸也就会更阔了。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都很猛,那帆就鼓成孤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第四课时(11)

教学内容:

学习《天净沙·秋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少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起这篇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的作品来。

二、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2、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3、学生根据词中物像,画出想像中的画,并交流画面,对画复述课文内容。

三、研读与赏析:

1、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翁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首,是他的行径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2、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然后各小组推荐一人上台展开古诗词朗读、背诵竞赛。

作业:

默写《天净沙·秋思》(写成散文)

板书设计:

上:

枯藤老树昏鸦

近景

天净沙下:

小桥流水人家

秋思下:

古道西风瘦马

远景

上:

夕阳西下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重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12)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小结:

是啊!

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

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诀别

2.简介作者: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出处:

《史铁生作品集》文体:

散文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

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

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