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3197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0 大小:10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0页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0页
亲,该文档总共1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

六上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相机理解第一自然段)

3.结合课件学习课后生字,比较形近字。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交流感受。

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

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

啊,老桥,你如……)

(生齐读)

师: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

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给了我们。

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5、作业

抄写生字,并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师:

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

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第4自然段:

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第5自然段:

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

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第6自然段:

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

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

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第7自然段: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也就是作者要以“山中访友”为题目的原因了。

这种类似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古桥物老朋友

树林我知己

……相朋友

2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

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

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

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课件出示,全班读。

湿润的山风轻盈的云雾无字的歌谣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优雅的小曲水淋淋的嫩绿清新的绿色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

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

(指名读课文)

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师板书:

雨起、雨中、雨后)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一)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三)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

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

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

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_____________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

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带着遐想朗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2.拓展阅读。

《雨》(冯剑华)

3.作业:

(任选一项)

(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

(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

雨(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

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

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

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

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

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

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

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

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

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

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

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

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

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

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

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思考:

你从文章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

3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

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

“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思考:

“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并结合课件学习生字词。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一)快速默读:

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样分?

(二)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草虫的村落”在哪儿?

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交流反馈

1.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2.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3.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

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三)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1.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理解“追随”)

2.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

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

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

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1.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

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

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2.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

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二)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

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三)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1.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2.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

在我们看来,这声音似乎还不至于超过“人间的一切音乐”。

但作者却这么认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3.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

读好这句话。

(四)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五)第9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思考:

“我”还会看见些什么?

(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

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四、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作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4索溪峪的野

教学目标   

1.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材料 揭题导入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是我国的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其有雄、奇、险、秀的特点,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萦绕,景色神奇;区内山奇氺秀,湖潭溪瀑比比皆是,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其中,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魅力。

想去看看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感受它的美。

(观赏索溪峪风光图片)简介索溪峪(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共有200多个景点,它以山奇、水秀、桥险、洞幽著称于世。

其西面有西海景区、天然植物园景区、十里画廊景区;南有百丈峡景区、宝峰湖景区、别有洞天景区;东有地下溶洞景区、一线天景区、白虎堂景区等。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展示课件)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雕琢  赋予  断臂悬崖  一峰独秀 千峰万仞 绵亘蜿蜒  

浩气长舒 随心所欲 不拘一格 旁逸斜出 窈窕淑女 难以言状  恶作剧  老叟  返朴归真  快慰  荡涤  砰砰直跳

3.想一想《索溪峪的“野”》“野”字为什么加引号,它在本课是什么意思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去文中找答案。

三、合作研读  体会索溪峪的“野”

1.师:

观看了美丽的索溪峪,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呢?

(生谈感受)

2.自读课文,讨论:

(1)“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

(2)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索溪峪的“野”的?

(3)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一读。

3.交流自读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山是野的  水是野的  动物是野的  人是野的  让学生初步知道本文的“野”是指索溪峪的美是天然的、野性的美。

4.同桌互读各自喜欢的部分。

5.师生对读课文。

师读前后两个自然段,学生以四个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读描写山、水、动物、人的段落。

师:

刚才在跟老师对读中,同学们发现你们读的每段有什么特点吗?

再看一看老师读的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读品味 感受索溪峪的“野”

(一)从四个内容中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个在小组里交流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学习成果:

A.这部分主要讲什么?

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是怎样具体描写出来的?

 B.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你最欣赏哪些句子,为什么?

(二)各小组自学讨论交流,师适时指导

(三)赏析(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1.赏析“山是野的”

a.生:

这部分围绕第一句来写的,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拟人、比喻的表达手法,写出了山的“野”表现在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b.“几十丈高的断臂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而使人胆颤。

”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

我喜欢“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栏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这句话,因为它写出了索溪峪山的那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c.师借机出示索溪峪风光图片,相机指导品读各种不同的美,读出赞叹、惊讶之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2.赏析“水是野的”

(出示索溪峪水的图片)我们领略了索溪峪山的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a.生:

这部分也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索溪峪水的淘气和有趣。

b.生观图片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c.(出示片段)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堵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

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

同桌互读    男女生比赛读  读出索溪的“趣”。

3.其他两个小组用同样的方法汇报“动物”“游人”的“野”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相机指导品读各种不同的美。

通过课件展示,欣赏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一种野性的美!

体现作者愉悦的心情。

4.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四)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师: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更能说明作者的这种感受呢?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五、回归整体  拓展延伸

师:

不同得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加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

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

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

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何感受呢?

想不想把它介绍给大家,那课下搜集有关资料为索溪峪写一篇导游词吧,介绍大家来玩。

六、课堂小结  (展示风景图片)

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很多风景名胜,等你们长大了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们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们眼中的美景。

板书设计

              索溪峪的“野”

               山野

               水野

索溪峪的“野”   动物野  “野”荡涤着我的胸怀

               游人野

第二单元

5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

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

3.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4.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

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祖国,用毕生精力报效祖国。

今天我们将走近深怀赤子之心的爱国人士,去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2.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些任务?

(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3.揭示课题:

詹天佑

二、简介詹天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和字形需提醒大家。

3.交流哪些句子不容易读好,需提醒大家注意。

四.再读课文

1.用“读了课文____________,我知道詹天佑_________。

”交流读课文后了解的内容。

2.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

3.图文结合,简介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南起北京丰台,北至张家口,全长200千米。

因为它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

引起了帝国主义的垂涎,他们千方百计阻挠中国人自己建造京张铁路。

五、了解背景,研读体会

1.帝国主义国家是怎么阻挠和要挟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交流时可参考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