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5242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docx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

A、内经B、难经C、陈无择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

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

A、内寒B、感受外寒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

A、暑邪B、湿邪C、寒邪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

A、伤肺耗津B、生风动血C、阻遏气机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

A、湿邪B、火邪C、寒邪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

A、风邪B、火邪C、湿邪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

A、生风动血B、病程缠绵C、伤肺耗津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

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

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

A、火邪B、暑邪C、湿邪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

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

A、侵犯肌表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C、经络D、脏腑

15、恐伤:

()

A、心B、肝C、脾D、肾

16、思伤:

()

A、心B、肝C、脾D、肾

17、忧伤:

()

A、心B、肝C、肺D、脾

18、喜伤:

()

A、心B、肝C、肺D、脾

19、怒伤:

()

A、心B、肝C、肺D、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

A、喜B、怒C、惊D、恐

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

A、喜B、怒C、忧D、思

22、劳则:

()

A、气结B、气耗C、气乱D、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

A、心肺脾肾B、肺脾肾三焦C、心肝脾肾D、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

A、痰B、饮C、瘀血D、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

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

A、饮B、痰C、瘀血D、饮食不节

28、怒则:

()

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

29、恐则:

()

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

30、思虑过度,劳伤:

()

A、心肝B、肝脾C、心脾D、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

A、与居住环境有关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C、从口鼻而入

D、与季节有关E、多侵犯肌表

2、属阴邪的病邪有:

()

A、风邪B、寒邪C、燥邪D、暑邪E、湿邪

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

A、易于流行B、传染性强C、症状相似D、发病急骤E、易致肿疡

4、“内生五邪”即:

()

A、内风B、内暑C、内寒D、内火E、内湿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

A、环境因素B、饮食因素C、气候因素D、情志因素E、社会因素

6、饮食致病的原因有:

()

A、过饥B、嗜异物C、过饱D、中毒E、偏嗜

7、由痰引起的病证有:

()

A、癫狂B、瘰疠C、积聚D、阳疽流注E、症瘕

8、瘀血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有:

()

A、脉滑弦B、出血紫暗C、刺痛不移D、青紫肿块E、苔腻

9、瘀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A、气虚B、血寒C、血热D、血虚E、气滞

10、发病后产生的不同病证与以下何因素有关:

()

A、感邪轻重B、季节气候C、感邪性质D、正气强弱E、邪中部位

11、正气强弱与何有关:

()

A、气候B、体质C、季节性D、环境E、精神状态

12、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有:

()

A、六淫B、七情C、瘀血D、劳倦E、痰饮

13、属阳邪的病邪有:

()

A、火邪B、湿邪C、风邪D、暑邪E、寒邪

14、七情的致病特点有:

()

A、影响脏腑气饥B、从皮毛口鼻而入C、直接伤及内脏

D、与季节气候有关E、可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恶化

15、湿性粘滞是指:

()

A、妇女白带过多B、病变缠绵难愈C、分泌物滞涩不畅

D、反复发作E、排泄物秽浊不清

16、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哪脏为多见?

()

A、肝B、肾C、肺D、心E、脾

17、哪些脏腑功能失常,可聚湿而生痰饮?

()

A、肝B、肾C、肺D、心E、脾

18、饮留积的部位多为:

()

A、肠B、胸胁C、胃D、胸膈E、肌肤

19、瘀血病证的脉象多见:

()

A、结B、滑C、沉弦D、细涩E、代

20、以下哪些属瘀血的征象?

()

A、症积B、舌下经脉曲张C、肌肤甲错D、眼眶黑E、脱骨疽

21、暑邪伤人,多出现哪些阳热症状?

()

A、潮热B、尿赤短少C、心烦D、面赤E、脉洪大

22、“燥胜则干”症见:

()

A、口鼻干燥B、破裂C、毛发不荣D、小便短少E、大便干结

23、经常饮食过量,可导致:

()

A、消化不良B、痢疾C、痛疽疮毒D、痔疮E、寄生虫

24、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

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

2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

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

26、不属于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

A、肿疡B、开泄C、动血D、升散E、伤肺

27、风邪的特性有:

()

A、炎上B、升发C、向外D、趋下E、向上

28、脾阳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病症有:

()

A、尿少B、腹泻C、尿频D、腹水E、水肿

29、湿邪致病可出现的秽浊症状有:

()

A、湿痹关节重痛B、湿疹C、尿浊D、面垢E、眵多

30、七情致病的病理改变有:

()

A、气上B、气下C、气结D、气陷E、气乱

三、填空题:

1、病因是指的原因。

2、和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3、病因主要有、、、、、、等。

4、宋代提出了“三因学说”的病因分类方法。

5、六淫是指。

6、风性善行是指的特性。

7、风性数变是指的特性。

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9、暑性,暑多。

10、湿性粘滞,一是指;二是指。

11、“伤于湿着先受之”。

1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13、火易;易;易。

14、疫疠致病,具有的特点。

15、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和为多见。

16、怒则,喜则,悲则,恐则,惊则,思则。

17、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导致。

18、过劳包括,,。

19、痰饮的形成,多是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

20、瘀血,包括或均称瘀血。

21、正气是指,简称为“正”。

22、邪气泛指,简称为“邪”。

23、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4、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25、风为主气,寒为主气,湿为主气,燥为主气。

26、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反映。

27、一般来说,和决定着正气的强弱。

28、外环境主要指、,包括,,等。

29、内环境主要指。

30、则不病;则发病。

四、名词解释:

1、辨证求因2、六气3、疫疠4、七情5、痰饮6、瘀血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9、内生五邪10、内寒11、内湿12、内热13、中寒

五、问答题:

(一)简答题:

1、何谓病因?

中医的致病因素包括哪些?

2、什么叫六淫?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何特点?

3、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什么因素有关?

4、何谓内伤七情?

5、简述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6、简述痰饮的形成。

7、简述瘀血的形成。

8、为什么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9、瘀血病证有哪些共同特点?

10、简述中医对发病的认识。

(二)论述题:

1、试述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试述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试述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试述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试述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试述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7、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

8、试述痰、饮的病证特点。

9、试述瘀血的病证特点。

10、试述体质、精神状态与正气强弱的关系。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C4、D5、B6、B7、A8、D9、C10、C

11、D12、C13、B14、B15、D16、C17、C18、A19、B

20、C21、D22、B23、B24、C25、A26、B27、B28、D

29、A30、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2、BE3、ABCD4、ACDE5、ABCE6、ACE7、ABD

8、BCD9、ABCE10、ACDE11、BE12、CE13、ACD14、ACE

15、BCD16、ADE17、BCE18、ABCDE19、ACDE20、ABCE

21、BCDE22、ABCDE23、ABCD24、ACE25、BDE26、BDE

27、BCE28、ABDE29、BCDE30、ABCE

三、填空题

1、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

2、痰饮、瘀血。

3、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虫兽伤。

4、陈无择。

5、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6、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7、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

8、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

9、升散、耗气伤津、挟湿。

10、症状多粘滞不爽,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而反复发作。

11、下。

12、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13、耗气伤津,生风动血,致肿疡。

14、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15、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

16、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

17、脾胃,脾胃升降失常。

18、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旁地度。

19、肺、脾、肾、三焦。

20、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1、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22、各种致病因素。

23、正气不足。

24、正邪斗争的胜负。

25、春季、冬季、长夏、秋季。

26、邪正斗争。

27、体质,精神状态。

28、生活、工作环境,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

29、人体的正气。

30、正能胜邪,邪胜正负。

四、名词术语解释

1、辨证求因:

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2、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3、疫疠: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4、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

5、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和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6、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

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肺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

9、内生五邪:

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和证候相类似,但不属于外感致病因素范围,而是属于“内生五气”的病理过程,为区别于外感六淫,故又称为“内生五邪”。

10、内寒:

是机体阳气不足,机能减退的病理反映。

11、内湿:

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12、内热:

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

13、中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五、问答题

(一)简答题

1、何谓病因?

中医的致病因素包括哪些?

答;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中医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气候的异常(六淫)、疫疠的传染、精神刺激(七情)、饮食劳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以及虫兽所伤等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原因,如痰饮和疾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是能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

2、什么叫六淫?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何特点?

答: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外环境有关。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或火邪为病等等。

(2)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4)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3、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

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1)气候因素:

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

(2)环境和饮食:

如空气、水源、或食物受到污染。

(3)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影响:

如解放前统治者不顾人民群众的死活,传染病不断发生或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消灭了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其它传染病也得了有效的控制。

4、何谓内伤七情。

答: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称“内伤七情”。

5、简述述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答: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努力思忧恐,简称为“五志”。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又说: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6、简述痰饮的形成。

答: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

因肺、脾、肾及三焦对水认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散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三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

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

7、简述瘀血的形成。

答: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入血脉,使经脉蜷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

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8、为什么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答:

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因在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素问·遗篇·刺法论》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

《素问·评热病论》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百病始生》也说: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各其形。

”所以说: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9、瘀血病证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

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有以下几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

(2)肿块,或外见青絮肿胀,或见体内有症积,(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瘀块。

(4)面、唇、指甲表紫,或舌痰暗紫,舌有瘀点、瘀斑。

(5)脉细涩弦或结代等。

10、简述中医对发病的认识?

答: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人体正气的强调,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而邪气又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在感邪较甚或邪气的毒力特别强的条件下,正气虽不虚,也可因正不胜邪而发病,所以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二)论述题1、试述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见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征,故属于阳邪。

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

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特性。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风诊块就有皮扶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

同时,由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

(3)风为百病长。

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

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素问·风论》说:

“风者,百病之长也。

”长,是根源之意,百病是指多种外感病。

2、试述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

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伤,故又说“阴胜则阳病”。

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机能减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胜利泻等症,若心明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

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

3、试述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

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

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

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

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导致气虚。

所以伤于暑者,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到,不省人事。

(3)暑多挟涩,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

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阴症状。

4、试述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

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等沉重等症状。

“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

涩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渣泻、下痢粘液脾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涩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湿性秽浊的病理反映。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

涩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泄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

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其侵犯人体,最易损伤阳气。

脾为阴土,乃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性急燥而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极,水湿停聚,以为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

(3)湿性粘滞。

“粘”,即粘感,“滞”,即停滞。

湿邪的性质粘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指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

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为明显。

此外,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5、试述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

爆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故外感燥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破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6、试述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

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

因其炎上,故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证。

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位。

(2)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呕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症。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