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8007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x

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

第一步:

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

此言差矣:

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

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第二步:

读好文言文

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

”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

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步:

读懂文言文

怎样读懂呢?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学习文言文技巧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

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

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

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

包括:

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

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

“你(们)”。

例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

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

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如

(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

(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狼》)——

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

(1)何陋之有?

(《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

(2)惟弃秋之为听。

(《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

例如: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

例如: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者]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

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

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

相当于“左右”、“上下”。

例如:

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词,表示处所、方位。

例如: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而]用作连词。

是文言文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

它连接的两个部分,或表示并列、相承的关系,或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

有时也表示修饰的关系。

“而”偶尔还可用作代词,但在初中文言课文中尚未出现过,故此项不作例释。

1.“而”表示前后相承关系,相当于“就”。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官兵的士气就上来了;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逐渐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有时也可不译。

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郊野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身体,带有白色的花纹。

3.“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但是”。

例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千里马(是会)常常有的,可是(识马的)伯乐(却)不(会)常常有。

4.“而”

(l)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反而非常快速。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役上,(我的死)比起我乡邻的死来,却已经在后边了。

3.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相当于“假如”、“如果”。

为与前一分句的“苟、若、如、向”等假设词相呼应,可以译作“如果……就”或“假如……那么。

”例如: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如果从前我不做(捕蛇)这种差役,就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4.表示选择关系,与"非”组成‘非……则……”句式,相当于“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徒尔。

(《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迁了。

二、用作副词“则”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

[以]在文盲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

一、用作介词“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

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

例如;

(1)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

(2)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活板》)——用柴火烧烤,一会儿就可制成。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

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它的是非),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

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

例如:

(1)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可是我由于捕蛇独自活了下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他们)不因客观环境(称心)就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二、用作连词

1.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

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帝)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

2.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

例如,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一只狼正在柴禾堆中掏洞,打算将钻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人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象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二、用作语气副词

1.“其”用于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等。

例如: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也许(或“大概”)一定会说:

“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要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才安乐”吧!

2.“其”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或转折语气,相当于“难道”、“又”、“那”等。

有时也可不译。

例如: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凭(你)年迈所剩的余力,并不能去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

(《冯婉贞》)——我们村(周围)千里都是平原,却和他们的枪炮对抗,那怎么能取胜呢?

三、用作连词“其”作连词,用于抉择的问句,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例如:

呜乎!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唉1是真的没(千里)马呢?

还是确实不知遭什么叫(千里)马呢?

[乃]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词和代词。

一、用作副词

1.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才”。

例如:

(1)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活板》)——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呢,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疑问代词,通“安”,常用在反诘句中的动词之前,作状语。

相当于“哪里”、“哪儿”、“怎么”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况且往哪儿堆放泥土和石块?

2.用作人称代词,代事物,同“之”,相当于“它”。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献蛇的)时候交上它。

三、用作兼词“焉”用于句末,有时还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含义,相当于“于之”、“于是”、“于其”。

介词“于”表处所。

“之”、“是”、“其”是指示代词。

可译作“在这里”、“在哪里”、“在其中”等。

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哉)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啊!

(王叔远)的技艺也真是太灵巧奇妙了啊!

2.句中如有疑问代词,“哉”在句末即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例如: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心理活动,(我想)也许会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为什么呢?

3“哉”常与“岂”、“安”等配合使用,构成“岂……哉”、“安……哉”的句式,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呢”、“难道(哪里)吗(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食马者()

(2)力不足()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3.概括前两个段落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

1、

(1)同“饲”,喂养

(2)充足2、拿着马鞭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呀!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_______________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是知音,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知音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成语高山流水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俞伯牙和钟子期这对知音3、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人们把知音比作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破,再也不弹琴了

(六)学弈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1.我能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见两小儿辩斗②日始出时去人近③一儿以日初出远④及其日中如探汤⑤孔子不能决也⑥孰为汝多知乎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儿的观点是什么?

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观点一:

依据是:

观点二:

依据是:

4、“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5、两小儿一凭视觉、一凭触觉来判断太阳的大小,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误?

5、这则故事是成语的来历,意思是:

6、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教育,请简要谈一谈。

参考答案

1、放弃离开房屋

2、下雨用鞭子打吗旧知识十分之九下雨

3、强通僵说通悦见通现知通智女通汝乌通无裁通才不通否

4、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方相互争斗,第三方得利

6、略

(十)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同“轼”,车前横木。

这里指孔子立身靠着横木,表示重视)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实在)似重有忧(连着有几件悲痛的事)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死于虎,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苛酷的统治)。

”夫子曰:

“小子(年轻人)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

1、依次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过②之③使④之⑤于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用来)处子(安顿儿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吆卖(沿街叫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古代的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宾主相见的礼仪)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其舍近墓②太丘舍去③又渐如高舍

④遂居焉⑤居数月,将胡俊马而归

2、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3、这则故事可用(四个字)作标题,说明对于成才的重要性,这可用这个成语来概括。

参考答案

1、靠近离开房屋居住过了

2、略

3、孟母三迁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十三)孟母断织

孟子少(年轻)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突然停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忘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孟子不复忘矣。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方②乃③之④引⑤裂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①以此戒之②以丛草为林③仁以为己任

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答案:

一,1.放弃2.同"否"3.拉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十七)七步诗

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成者行大法()

2.萁在釜下然()

3.漉菽以为汁()

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____,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_______.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

答案:

一,1.死刑2.同"燃"字3.过滤豆类4.曾经

二,锅破釜沉舟

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四,相煎何急;七步成章

 

(十八)东坡逸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