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8470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专题质量检测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质量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

(时间:

40分钟 满分:

62分)

1.(安庆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①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

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

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 ①王夫之,明崇祯十五年举人。

明亡,举兵抗清。

后退居石船山,著述以终。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举出一种并作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主旨句即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

在本词中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不难发现最后一句为主旨句。

一幅寂寞孤独冷清的秋夜图,恰与少年感怀家园身世相呼应。

(2)本题考查对情景关系的理解运用能力。

情景关系有借景抒情、以哀景写哀情等。

全词中的浓浓悲秋之景即为作者感怀家园身世之情。

参考答案:

(1)主旨句是“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全词描写秋夜词人所见、所闻、所思情景。

词人从明月初升到斜月渐沉难以入眠,更漏声、叶落声、虫鸣声,听在耳中,击入心头,薄酒亦无以买醉。

“天下事,少年心”感怀家园身世,使“点点深”力重千钧。

(主旨句2分,分析2分)

(2)借景抒情。

全词借“更漏”抒怀,通过斜月疏星、漏声清缓、秋叶坠落、秋虫絮语渲染清冷气氛,引出长夜难眠、薄酒不醉之叹,进而感怀家国身世,更觉情意深挚,含蕴不尽。

或:

以景衬情。

环境描写以声衬静,再以环境的寂静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表现手法2分,赏析2分)

2.(重庆一中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两题。

(6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曾评价此诗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此联的“高妙”之处。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3分。

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3分。

3种答法选其一。

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

3.(泸州诊断)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北塘避暑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

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

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 尽室林塘,地名。

本诗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之后。

(1)从全诗看,首联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要分析颈联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联上句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事件;(1分)下句渲染极为幽静的自然环境,(1分)以“旷然”点明全诗主旨,后面三联都在表现作者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心胸。

(1分)

(2)“水鸟得鱼”,俯瞰近景,实写鸟的自得其乐;(1分)“岭云含雨”,仰视远景,实写云的自由悠闲。

(1分)鸟和雨实写,“长自足”“只空还”是虚写,虚实结合抒发了作者对水鸟、岭云的欣羡之情。

(1分)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仙吕] 太常引·饯齐参议回山东

刘燕歌

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

今古别离难,兀谁画蛾眉远山。

一尊别酒,一声杜宇,寂寞又春残。

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

(1)前人认为,“无计锁雕鞍”在本曲中最具表现力,请结合这一评价作简要赏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诗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

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锁”是“留住”的意思,表现作者对故人深深的不舍之情,(1分)“雕鞍”借代“故人”,不说留人,而说留“雕鞍”,使这种不舍之情显得含蓄缠绵,这句写出了离别的无奈。

(2分)

(2)主要意象:

酒、杜宇。

(1分)本想借酒消愁,但“别酒”滋味苦涩,让人更加伤感。

(1分)杜鹃啼叫,凄切动人,渲染出一种悲戚的氛围。

(1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景特色:

色彩搭配,明暗对比。

(1分)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耀人双眼,“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2分)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时的无限凄楚,对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衬托了离别的伤感。

(2分)

(2)①比喻(拟人)(或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以柳叶喻双眉,梨花喻脸庞,以“皱”眉和“倾”泪刻画伊人伤离的形象,通俗而又贴切。

②想象、虚实结合(或对比)。

“别时”句,由眼前凄凄惨惨的离别场面回想到当初相见时的欢乐情景,但往事不堪回首,只能使临行时的心情更加沉重。

③以景结情。

末句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怀的描写,只说半夜酒醒,唯见月色皎洁,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颇具蕴藉含蓄之致。

(每种手法1分,分析2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水上寄乐天

元 稹

眼前明月水,先入汉江流。

汉水流江海,西江过庾楼。

庾楼今夜月,君岂在楼头?

万一楼头望,还应望我愁。

[注] 作者好友白居易此时在浔阳。

庾楼,在浔阳,是后人为纪念东晋名臣庾亮所建。

(1)这首诗歌中,哪一个字可以统帅全诗?

这个字又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睹明月而思友人,古代诗人常常如此。

但是,本诗表达得很新颖别致,试予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个字是“愁”。

(2分)既有朋友离散的“愁”,更有对朋友白居易命运坎坷的嗟叹。

(2分)

(2)①虚实结合(2分)。

从眼前的江水,想到这江水长流,会经过庾楼;从眼前自己月夜泛舟水上思友,而联想到朋友白居易在月夜里登庾楼望自己,一种离别,两地思念,使得这种思念表达的自然而又感人。

(2分)

②运用顶针连环句式,(2分,或:

颔联和颈联间连续运用“庾楼”,构成反复)诗句衔接紧密,回环往复,连绵不断,一唱三叹,韵味无穷。

诗中表达了对挚友的深切怀念,虽路途远隔,难以聚首,但共此明月江水,相思相忆,千里同心。

(2分)(如果与这两个答案不同,但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注意按照加点的关键词语给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来。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

(1)在诗人的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3分)

(2)“夜夜”表非只一夜,“听读”写明月默默地听着诗人读《离骚》。

诗句表现诗人被贬时的孤独、忧愤,对明月相伴的感谢之情以及和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

(3分)

8.(豫南九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溪 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元和五年,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就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住在冉溪之畔时写的作品。

②簪组:

古代官吏的冠饰。

③榜:

进船。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柳宗元的诗是“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二联描述了主人公与农田菜圃为邻,过着山林隐逸之士的闲适生活。

(1分)第三联描述了主人公的归隐生活,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锄草;偶尔荡起小舟,纵情山水,直到天黑才归来。

(1分)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故作旷达,强作闲适,独来独往的忧愤者的形象。

(3分)

(2)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和忧愤。

开头两句,耐人寻味。

诗人以反意落笔,认为自己久为做官所“累”,这次贬官永州为“幸”,包含着令人心酸的苦笑。

(2分)“闲依”“偶似”两句,既强调了闲适,又说明了他并不是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

(2分)结尾两句,看似自由自在,实则孤独寂寞,透露出诗人强作闲适的不平之情。

(2分)

专题质量检测(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

(二)

(时间:

40分钟 满分:

62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2分)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分)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

(1分)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2分)

(以下理解亦可: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

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杨柳枝词①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勤政楼西老柳

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枝柳,长庆②二年春。

[注] ①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后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

②长庆:

唐穆宗年号,公元822年,距开元时期已近百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前者表现对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

(1分)通过描写柳的丰姿可爱和无人可属(无人赏识)尽显凄凉之情。

(1分)后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慨。

诗人以牵马临风立于老树之旁的凄清图景表现了这一情感。

(1分)

(2)不同:

前者主要是咏物抒怀,通过写柳的繁茂、生机横溢、轻盈袅娜等特点,以物喻人,表达了无人赏识、对人才不重视的感伤之情。

(2分)后者主要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以半朽老柳历经沧桑之态表现感伤之情。

(1分)

3.(成都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