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896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71

(总分1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环境标准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 

∙B.执行上,国家环境标准优先于地方环境标准 

∙C.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D.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属于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行业性排放标准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如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2. 

下列不属于环境标准体系的是______。

∙A.国家环境标准 

∙B.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C.地方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D.地方环境标准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C

[解析]环境标准体系主要由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构成。

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______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A.所有建设项目 

∙B.已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 

∙C.污染型项目 

∙D.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D

[解析]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未制定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根据建设项目______确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A.可能影响程度 

∙B.可能影响范围 

∙C.排污特征 

∙D.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按各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范围;未制定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确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评价范围外有环境敏感区的,应适当外延。

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工程分析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类比分析数据、资料应分析其______。

∙A.可靠性和时效性 

∙B.相同性或者时效性 

∙C.时效性或者相似性 

∙D.相同性或者相似性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D

[解析]类比分析数据、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者相似性。

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于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及各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评价采用______进行。

∙A.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或相关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 

∙B.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C.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或相关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 

∙D.等标污染指数法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A

[解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或相关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及各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并说明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生态保护措施须落实到具体时段和具体位置上,并特别注意______的环境保护措施。

∙A.建设期 

∙B.施工期 

∙C.运行期 

∙D.服务期满后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生态保护措施须落实到具体时段和具体位置上,并特别注意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评价工作分级是根据______计算确定。

∙A.推荐模式中的ADMS模式 

∙B.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 

∙C.等标排放量的公式 

∙D.推荐模式中的AERMOD模式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

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5%,D10%为1.2km,B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0%,D10%为1.1km,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1.3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______。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或二级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C

[解析]污染物数大于1,取Pmax值中最大者和其对应的D10%,即Pmax=15%,D10%=1.2km,因三级评价的判据为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1.3km),据此得出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1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应包括______。

∙A.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B.评价区的工业污染源 

∙C.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 

∙D.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A

[解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1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TSP是指悬浮在空气中,______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A.几何当量 

∙B.阻力学当量 

∙C.自由沉降当量 

∙D.空气动力学当量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D

[解析]TSP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是指静止空气中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与密度为1g/cm2的圆球的沉降速度相同时的圆球直径。

1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个数应不少于______。

∙**个 

∙**个 

∙**个 

**个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

1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污染类别需预测所有因子的是______。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m以内为评价范围。

1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不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______等条件。

∙A.风频和稳定度 

∙B.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 

∙C.污染系数和混合高度 

∙D.污染系数和稳定度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不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

1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基于估算模式计算某企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甲污染物计算的距离为205m,乙污染物计算的距离为300m,丙污染物计算的距离为350m,则该企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取______。

∙** 

∙** 

∙** 

**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C

[解析]如果有多个污染物,对每一个污染物要输入其排放率和标准,进行计算,得到每一个污染物的结果,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取最大值。

16. 

某住宅区项目向一个河流排污,河流排污口上游无污染源汇入。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该项目在水质调查时应选择的参数是______。

∙A.苯类 

∙B.氟化物 

∙C.磷酸盐 

∙D.挥发性酚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C

[解析]生活污水的主要水质参数为:

BOD5、COD、pH、悬浮物、氨氮、磷酸盐、表面活性剂、水温、溶解氧。

1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某类污水中污染物类型=2,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8,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于______。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一般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污染物类型为2,在需预测水质参数不大于10的条件下,污水水质属于中等;若水质参数为11,则其污水水质属于复杂。

18. 

某水域5年内规划有4个建设项目向其排污,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该水域环境影响,可以采用______。

∙A.矩阵法 

∙B.标准指数法 

∙C.加权平均法 

∙D.自净利用指数法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D

[解析]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且向同一地面水环境排污的情况可以采用自净利用指数法进行单项评价。

1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某水库平均水深10m,水面面积30km2,其水域规模为______。

∙A.一般水库 

∙B.大水库 

∙C.中水库 

∙D.小水库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湖泊和水库规模的大小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题中平均水深≥10m,水域面积30km2>25km2,故为大水库。

2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排入小湖(库)的所有点源排放口可以简化为______,其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

∙**个 

∙**个 

∙**个 

**个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A

[解析]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成1个,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2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某河平水期平均流量为120m3/s,地面水环境一级评价,河流断面形状近似矩形,河宽45m,水深6m,在取样断面上应取______水样分析。

∙**个 

∙**个 

∙**个 

**个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首先判断平水期平均流量为120m3/s的河流为中河;河宽<50m,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共设两条取样垂线;水深>5m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即每个垂线取2个样,因此其取样断面上水样分析数应为2×2=4。

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

2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对于______河段,当拟预测溶解氧时,不需要预测最大亏氧点。

∙A.分段预测 

∙B.弯曲 

∙C.矩形 

∙D.非矩形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A

[解析]当拟预测溶解氧时,应预测最大亏氧点的位置及该点的浓度,但是分段预测的河段不需要预测最大亏氧点。

2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建设过程、生产过程(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服务期满后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______。

∙A.应该完全相同 

∙B.彼此不一定相同 

∙C.建设期和生产过程应该相同 

∙D.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应该相同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预测的水质参数的选定由水污染特征决定,项目的建设过程、生产过程及服务期满后各阶段污染特征的差异性就决定了其预测的水质参数的不同。

2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时,下列类型的水不计入污水排放量的是______。

∙A.直接冷却水 

∙B.循环水 

∙C.热水 

**≤5的水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他含污染物极小的清洁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2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采用______。

∙A.叠图法 

∙B.指数法 

∙C.网络法 

∙D.矩阵法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D

[解析]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可采用矩阵法。

2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一般情况,对于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一级评价,现状调查与评价范围为______。

∙A.≥20km2 

∙B.≤20km2 

∙C.>30km2 

∙D.≥50km2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D

[解析]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50km2。

2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______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等条件确定。

∙A.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 

∙B.Ⅰ类建设项目 

∙C.Ⅱ类建设项目 

∙D.Ⅲ类建设项目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C

[解析]Ⅱ类建设项目主要是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2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当评价区面积>______时,每增加______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

∙**,15km2 

∙**,15km2 

∙**,20km2 

**,20km2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一级评价项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7个点/层。

评价区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

2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电梯噪声的评价量为______。

∙A.昼间等效声级 

∙B.最大A声级 

∙C.等效感觉噪声级 

∙D.等效连续A声级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声级起伏较大的噪声为非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电梯噪声属非稳态噪声。

3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某扩建的大型项目,其所在功能区是工业区,项目扩建前后噪声级增加4dB(A),其声环境评价工作应按______开展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四级评价

A  B  C  D  

    分值:

3

答案:

B

[解析]对于建设项目所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地区,或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较明显增高[噪声级增高量达3~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增加较多的情况,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

二、不定项选择题

31. 

下列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有______。

∙A.地方监测方法标准 

∙B.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C.地方环境基础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A  B  C  D  

    分值:

6

答案:

B,D

[解析]在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只有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监测方法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只有“国家级”的标准,没有地方标准之说。

32. 

环境质量标准分级一般与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以下关于前述对应关系表述正确的有______。

∙A.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3类,分别执行一级~三级标准 

∙B.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为5类,分别执行Ⅰ~Ⅴ类标准 

∙C.声环境功能区分为5类,分别执行1~5类标准 

∙D.土壤环境质量分为3类,分别执行一级~三级标准

A  B  C  D  

    分值:

6

答案:

B,D

[解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一类区和二类区,分别执行一、二级标值。

声环境功能区分为5类,分别执行0~4类标准值。

3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方法属于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方法的有______。

∙A.类比分析法 

∙B.收集资料法 

∙C.专业判断法 

∙D.现场调查法

A  B  C  D  

    分值:

6

答案:

B,D

[解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有3种,即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属于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3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选项属于污染物排放特点的有______。

∙A.污染物排放量 

∙B.污染物排放去向 

∙C.纳污河流水质 

∙D.主要污染物种类

A  B  C  D  

    分值:

6

答案:

A,B,D

[解析]污染物排放特点主要包括:

污染物的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以及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浓度等。

3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应依据______而定。

∙A.工程投资额 

∙B.评价工作等级 

∙C.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 

∙D.工程与环境特性

A  B  C  D  

    分值:

6

答案:

B,C,D

[解析]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因子变化的预测,分析、预测和评价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而定。

3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于建设项目的环保措施验收,环评文件需给出______。

∙A.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B.环境保护措施投资估算一览表 

∙C.环境保护设施分阶段验收一览表 

∙D.环境保护措施合理性分析

A  B  C  D  

    分值:

6

答案:

A,B,C

[解析]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应给出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和环境保护设施分阶段验收一览表。

3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建议,需考虑______。

∙A.建设项目的特点 

∙B.国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关要求 

∙C.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指标 

∙D.环境功能区划

A  B  C  D  

    分值:

6

答案:

B,C

[解析]根据国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关要求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指标,分析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是否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并提出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

3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资源禀赋,______。

∙A.量化分析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 

∙B.明确工程占用区域资源的合理份额 

∙C.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所有资源使用情况 

∙D.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

A  B  C  D  

    分值:

6

答案:

A,B,D

[解析]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

3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评价因子筛选时,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______。

∙A.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 

∙B.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 

∙C.排污特征 

∙D.建设项目特点

A  B  C  D  

    分值:

6

答案:

A,B,C,D

[解析]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和排污特征。

4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定,说法错误的有______。

∙A.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C.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当地环保部门拟定的标准 

∙D.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国家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A  B  C  D  

    分值:

6

答案:

B,C

[解析]B项错误,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C项错误,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