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7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

D.各有千秋:

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

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语境列举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风格,因此使用正确。

备考要积累常见成语,在阅读中体会使用的语境,注意常见的成语易错的含义、成语的多义以及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褒贬失当、自相矛盾、用错对象、程度失当、重复多余、敬谦不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了解,节日前夕省城各大公园积极美化、创意布置园区,盛装迎接国庆节的到来。

B.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着友谊、和平、积极进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C.有关专家认为:

“十美十丑”行为评选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对于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近年来,包河区各行政村以大圩精神为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描给着家园未来美好的远景。

A语序不当,应改为“盛装迎接到来的国庆节”。

B动宾搭配不当,“愿望”不能“传递”,可改为“传递着友谊、和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D“未来”指将来的光景,“远景”指将来的景象,二者语意重复了,该句可改为“描绘着家园美好的未来”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季羡林先生曾说:

“如果翻译的是不需要的垃圾,翻译再多有什么意义?

至于‘翻译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

都说不准。

B.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两高一资”行业(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巩固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

C.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雨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D.“春季高考也玩穿越!

”2012的春季高考作文以《回到……》为题,对此,走出考场的考生们互相交流心得:

回到童年,回到过去,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试题分析:

A.“谁来评”后面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B.括号解释的内容为“两高一资”,应把括号移到“两高一资”的后面;

D.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我们先来看第②句话,这句话中有一个代词“这”,搞清了“这”指代的内容,就可判断出第⑦句话应排在哪句话的后面。

通读题目给出的五句话,不难知道“这”指代“春雨”,可见第②句应排在第⑤句的后面。

接着看第①句话,这句话中有一个代词“她”,通读材料可以知道,“她”指代的是苗女,所以第④句应排在第②句的后面。

最后再看第①句和第③句,因为第③句以“然后”打头,所以第③句应跟在第①句的后面。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很快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为C。

7.下列关于文化文学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B.《学弈》是选自《孟子·

告子》中的一个故事,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C.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

D.《别了语文课》这篇散文的作者是何紫。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匆匆》一文中的语段,完成8----10题。

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B.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

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

C.《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也有人认为其是散文诗)。

D、他虽感伤却并不颓废,既苦闷又消沉。

他用细腻隽永的文笔,写出了这样一篇诚挚感人、别开生面的散文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展现了现代散文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9.下列各项与课文内容不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用一组一气呵成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借物起兴,描述了几幅美丽而充满活力的画面让人心生喜悦。

B.“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的疑问,与之前的美好景象形成对比,并且连续追问下去,让人怅惘不已。

C.时间是怎样“匆匆”的呢?

作者在此大发抽象的议论,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D.在第4段,作者借助串的发问,表达了内心的警醒和不愿意放弃追求的人生态度。

他振奋起来,努力追寻自生命“游丝样的痕迹”,不让自己“白白走这一遭”。

至此,作者的情感在经历了遗憾的低潮之后,终于一个转身,走到积极的方向上来。

10.下列对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相对于无边无际的苍茫大海和万古长存的宇宙,“我”的八千多日子,实在渺小无比,这里运用比喻和对比,写出了“我”所拥有的时间之少,更隐含了要珍惜时光的意思。

B.“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则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时间毫不留情地逝去,给人以明确而强烈的情感冲击。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用排比手法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D.八千多日子实际上就是二十四年,作者这里不说二十四年而是说八千多日子,是为了用一个更有冲击力的数字来表现时间流逝之多,且与时间之海的浩瀚形成对照,揭示个人生命历程之漫长,体现他内心由此产生的不安。

三、(9分,每题3分)

11.阅读《学弈》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1-----13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

非然也.

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其/一人专心致志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惟/弈秋之为听。

D.使弈秋/诲二人弈。

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第二句采用了夸张地手法进行描述,写出了两个人学下棋的不同态度。

C、文章最后两个句子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意在引起人们的思考,强调了个人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D、文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9、文章强调了专注、坚持的重要性。

下面诗句中与这一道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6分,每题3分)

阅读《别了,语文课》(完成14—15题。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我”以前喜欢国语课,临近移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更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美好,决心自修祖国语言。

B.因为在这堂课上,“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才会感觉过得特别快。

C.“大约”“最多”“不关痛痒”这三个词语形象地刻画出“我”不再学习国语时的得意和对老师默书的不屑一顾,突出了此时“我”的不懂事。

D.“我”开始时调皮、天真、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及格,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下决心好好自修国语。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文以记叙为主,叙述了“我”移民前认识到语文课的可贵后,语文成绩快速提高的

过程,真实、自然、细腻地传达了人物丰富的情感。

B.本文在描写主人公与语文课的离别时,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用细腻的心理描传达主人公丰富的情感

C.主人公的情感并非一成不变,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后来的遗憾,不舍,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曲尽其妙地展现了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变化,显得深婉。

D.《别了语文课》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读来既觉得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不有深深的共鸣。

五、(9分,每题3分)

国学与名著阅读,完成16---18题。

16.下列选项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A.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C.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D.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7.下列诗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A.“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B.“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善柔,益矣。

友便辟,友多闻,友便侫,损矣。

C.“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D.“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8.下列表述与原著不一致的一项()

A.《家》是巴老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

B.巴金的《家》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在家中他刻画了众多丰富典型的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

C.“《家》写出了冯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同时,也写出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的觉醒。

D.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六、语言积累与运用

19.理解性默写。

(6每空1分)

(1太阳被人格化的句子是,,。

(2)一人虽听之,,.虽与之俱学,.

20.请 

从“无语、太阳、高山、大地、光辉、广博”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不少于3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要求情景合乎情理。

(5分)

举例:

例句:

太阳无语,却放射光辉;

高山无语,却体现巍峨;

大地无语,却展示广博。

2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文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字。

(4分)

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

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表示,莫言能通过文字构建一种空间广阔的、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精神世界。

“这是来自文学本身的活力,像是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

”法国《89街》的文章说,莫言虽然是中国的“官方作家”,但他的创作是自由的,而且他的作品内容丰富,理应获得国际认可和尊重。

莫言如此定义作品“深刻”:

只有正视人类自身个性方面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缺陷,正视它们所带来的命运的变迁,才是真正深刻、真正触及灵魂的。

答案:

各方解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原因。

七、课外文言文(20分)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

(选自《韩非子》)

【注】彘zhi:

大猪特:

不过,只是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8

①曾子之妻之市()②顾反为汝杀彘()

③妻止之曰()④遂烹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

①曾子欲捕彘杀之

【译】

②特与婴儿戏耳

3.曾子认为妻子的做法错在哪里?

3

【答】

4.曾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后代,说说他教会了孩子哪些做人的道理。

【参考答案】

1.①到、去②同“返”,返回③阻止④于是,就

2.①曾子想要抓住猪把猪杀了。

(“欲”、“之”要翻译出来)

②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特”、“戏”、“耳”要翻译出来)

3.妻子说“特与婴儿戏耳”,曾子的妻子不明白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4.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阅读下面一篇文字,完成27-30题。

描花的日子崔国伟

(1)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

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

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

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

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2)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3)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

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

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

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

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4)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

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

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

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5)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

描花。

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

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

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

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6)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

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

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

父亲说:

“好。

(7)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

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

“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

”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

我真佩服外祖母。

(8)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

我画猫。

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

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

“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9)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

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

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

他说:

“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

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10)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

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

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

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

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11)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

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

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

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12)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27、纵观全文,第

(1)段内容似乎与下文内容以及文章主要内容“描花”关系不大。

你认为第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2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

(2)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他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

29、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外祖母的形象。

30、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材料一:

生活史由一件件的琐碎之事连缀而成的,这根线上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纽扣。

材料二:

据调查,在表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人群中,72%的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手机上。

27.【答案】

示例一:

能。

第①段中有关四季的内容和文章主要内容“描花”关系不大。

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

因此可以删去。

示例二:

不能。

第①段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且“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为下文“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作了铺垫。

所以不能去掉。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8.【答案】①母亲和外祖母可以做她们最愿做的事:

所以,她们很高兴。

②父亲看到母亲和外祖母高兴,他就很高兴;

他能为家人做些事而感到高兴。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9.【答案】外祖母是一个和蔼可亲、宽容厚道、心灵手巧、有生活情趣的人。

29.【答案】文章写一家人在一起描花就是幸福。

材料一表明幸福就在平凡生活的细节中。

材料二表明不幸福是因为这些人沉浸在无聊的虚拟的小世界里,缺少与家人的交流与分享。

综上所述,我认为幸福就是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刻,高兴了彼此分享,痛苦了共同分担。

二、选择题

2.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

“上?

”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

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

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

“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

”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

“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

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⑦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

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

“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

”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第④段画线句子,爸爸为什么高兴地流泪?

2.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3.通读全文,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概括他的形象。

4.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5.文中的“爸爸”喜欢念中国诗,还让作者从小培养了念诗的兴趣。

那么,你喜欢中国诗吗?

请写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单说明原因。

 

1.因为还未上学的我居然懂得了陆游诗的意思。

2.

(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叫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3.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4.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5.略

3.

我在第三根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晚上9点就到校门口来接我。

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

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

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

“我又不是故意的!

”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

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砰砰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

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

“女儿回来没?

”妈妈说:

“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

”他如释重负地说:

“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

“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

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