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0503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docx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

必修一第四单元综合练习

1.下列有关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结果②中国的禁烟运动是导致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③在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

④战争以清政府的屈服求和告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

“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林则徐知己知彼坚信战争必胜B.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闭目塞听

C.林则徐与其他封建官僚有明显区别D.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

A.永久居住权B.海关管理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4.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5.《南京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

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B.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打破了清政府一贯的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权

6.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

“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

”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

“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

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

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

”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A.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B.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C.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D.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7.“务

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

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

镇开始的关系。

”为此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8.“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割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

”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永久性伤痛有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9.道光皇帝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

“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

……该夷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光皇帝畏敌妥协,与英方妥协议和B.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

C.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此密谕直接促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10.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十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

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

这说明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A.①②③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1.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中外交往以“理藩”和“朝贡”的方式进行。

这一体制被打破始于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2.有人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的挑战,则可以暂缓一步。

”为此当时的中国政府

A.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B.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割地、赔款,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D.推行“新政”,实行“预备立宪”

13.曾任李鸿章幕僚的姚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

黄海大战后,李痛詈亲赴天津要求决死战的丁汝昌说:

“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

”而征诸李电稿和盛宣怀档案,发现在黄海大战后.李曾电今丁:

“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

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

”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看法不妥的是

A.前者成为李鸿章“避战保舰”政策的重要证据

B.后者与主流观点相悖,应该回避或不予采信

C.后者较前者应更具说服力,可信度更高

D.史料发掘与考订有利于史学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维护

14.右图的情景是近代中国遭受某次战争带来的后果,下列观点符合这次战争的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⑤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

A.①④B.①④⑤C.②③D.②

15.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割占土地 ②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④外国人侵入到中国内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B.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17.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18.“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与材料中“议约”有关的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

“起初

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

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

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

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

”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

20.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Marco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

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2.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开始于

A.1840年B.1843年C.1858年D.1860年

23.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

“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所指的叛乱是太平天国运动②该运动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③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④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4.《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

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25.《资政新篇》曰: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准其自专其利,限准他人仿造。

”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洪仁玕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B.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C.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26.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

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7.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讨论结果如下。

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D.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28.洪秀全尊奉“皇上帝”,

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

势力的支持

29.李大钊说: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它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

A.缺乏科学理论指导B.缺乏彻底的革命精神

C.没有充分依靠群众D.没有使用新式的武器

30.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②《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

③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1.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

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

以下属于第一种反应的是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32.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文化大革命

33.19世纪末,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把义和团斥为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文化和文明所产出的“黄祸”。

……文明国家的任务是“去推迟或制止它的出现,或者采取某种行动使他转移到无害的渠道上去。

”(《历史的顿挫•事变卷》)上述观点实际上

A.混淆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B.为西方列强侵略活动进行辩解

C.承认自己看问题的双重标准D.主张以武力镇压义和团运动

34.义和团揭帖中有以下诗句:

“沿河一带建楼房.扯旗放炮逞刚强;有朝西北真主来.一炬火光化无常。

”“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

”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盲目排外性,对清政府缺乏警惕B.利用迷信,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

C.缺乏正确斗争目标和正确理论指导D.组织过于松散,没有统一的领导

35.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36.19世纪末2O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学习西方制度,变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③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④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37、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38.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A.成立时间最早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导.公认的领导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39.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

“文(孙文)已循途东归,自美徂(致)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

A.幻想帝国主义不会破坏中国革命B.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持中立态度

C.要兼程回国,亲自领导革命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保持中立

40.《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B.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C.确立民主共和国的法规    D.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41.“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有①《辛丑条约》的签订 ②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 

③武昌起义 ④推翻清朝统治 ⑤成立中华民国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42.《药》发表于1919年4月。

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

革命者夏

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

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43.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注:

一般认为五色

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这种变化反映了①封建制度的结束 ②共和观念的深入

③民主平等的趋势④民族团结的重要

A.①②③B.

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

③④

44.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B.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人人心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45.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46.“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47.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

“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

”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A.坚持维护共和制度B.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C.实行民族平等政策D.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48.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

“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

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

”这表明

A.武昌起义爆发日已被政府作为国庆纪念日

B.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

C.辛亥革命在民族、种族革命上取得了成功

D.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但存在缺陷

49.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50.N.佩弗《远东》一书认为: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对“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理解最准确的是

A.没有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

C.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挽救中国的道路

51.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说:

“就辛亥革命而言,主要不是解决经济问题,是要解决政治上的专制制度,要求民主,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

这是近代革命的核心内容,也是辛亥革命的基本诉求。

”下列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①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②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以儒家三纲等为代表的旧思想发起全面进攻,传统权威被打倒

③按照《临时约法》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

④辛亥革命后社会精英阶层要求通过议会选举方式参政的意识增加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2.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53.宋教仁在1907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

”“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

”“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

”这段史料最能说明

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B.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

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患D.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

5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

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2: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

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

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2009年10月15日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对此你如何理解?

(2)材料2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

55.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

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在1910到1911年,他们(注:

指各省立宪党人,主张清政府立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坚持新的要求,当不能得到满足时,这些要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

——(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其(各省立宪党人)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辞则甚激昂……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

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秘议“……吾辈公决密谋革命……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

——徐佛苏在《梁任公先生逸事》

材料三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

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

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

(2)《糯公随笔》

材料四“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

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5分)

(2)据材料二分时当时革命斗争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

(3分)

(3)概括材料三、四观点的共同之处,指出其分析对象的角度有何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