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1069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docx

高三复习实用类文本练习

实用文十篇(二轮加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爸爸,请别走得太远

①“爸爸去哪儿啦?

②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他们的妈妈或祖辈提问。

答案形形色色,爸爸出差了,爸爸在外地打工,爸爸要加班,爸爸有应酬,爸爸要为养家挣钱……“爸爸”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忙活在另一个餐桌、另一个舞台,甚至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国家。

③孩子们睁大眼睛疑惑不解,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这个家庭的颓其一角,习惯了在妈妈以及奶奶、外婆的教养下长大。

“爸爸”这个神秘角色,在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④一档“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火爆,将习以为常的这个社会现象,一下子推向了公众的聚焦点。

⑤节目中的五位爸爸,几乎都是演艺时尚界人士,这是一群最忙的爸爸,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由他们和孩子来担纲这档节目,不但有明星效应,也颇典型地诠释了平时经常“缺席”的爸爸们,在孩子面前的不知所措:

完全不知该怎么哄哭闹不停的孩子;从未下过厨,不知该怎么填饱孩子的肚子;不会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节目出人意料飙升的收视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明星宝贝们在野外、沙漠、海岛的笨拙天真等萌点让人倍觉温暖,更让公众开始关注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

否则,仅仅是把家庭亲子关系、把儿童教育变成一场流行的表演秀,就太得不偿失了。

⑥随着节目的进展,一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的爸爸们,终于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招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他们的喜怒哀乐,牵系着很多家庭。

只是,在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调查中,女粉丝的数量仍然远远超过男士。

节目中让人心灵熨帖温存的变化,是妈妈们的向往。

而在现实中,当节目中的爸爸与孩子难得地享受相亲相爱时,无数的中国爸爸们仍然无暇关注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敏感问题。

⑦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年分离,很多城市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母亲。

开家长会时,到场的多是妈妈,连周末陪孩子辗转于课外班的,也多是妈妈。

父亲们一方面确实很忙碌,另一方面也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似乎对孩子投入过多精力,显得过于婆婆妈妈,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儿。

哪怕是在应酬中,为了陪孩子告假或早退,也似乎成了一个不太说得出口的理由。

⑧但是,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中国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

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滑雪、爬山、远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很可能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质。

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大任?

⑨中国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责任。

⑩现在,很多中国妈妈都想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爸爸去哪儿”,让时常缺席的爸爸和孩子一起走向野外、走向远方,让他们美好地独处,当然,前提是没收爸爸们的手机……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8日05版)

19.结合文意,概括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经常缺席的主要原因。

(4分)

 

20.结合文意简析第③段中“习惯”二字的内涵。

(5分)

 

21.文中④⑤⑥段结合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来分析问题有什么作用?

(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

(15分)

诗性的校长

——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

记者沙培宁

记者: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或“校长诗人”的不少,但我更愿意将“诗人”换成“诗性”,因为这里的“诗”好像不单是一个文体的概念,而是弥漫在您做人做事中的一种品性、一种情怀、一种底色、一种格调和气质。

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自己的?

柳袁照:

您说得对。

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头衔对我并不重要,我写诗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气息”,让我们的师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

没有来苏州十中做校长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不过现在写诗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诗意地表达。

记者:

我也发现,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

如果说高中以后是您“诗性的成长”,那么近几年就是您“诗性的爆发”。

这中间近20年的“空白期”,看似断裂,但我相信,您的“诗心”“诗情”未泯,是这样吗?

柳袁照:

可以这样说。

近20年,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一个极率真的人,或许,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诗性?

因为追求本具,所以我喜欢灿然的状态,喜欢原生态的美;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会带给我对“人”、对“教育”的联想。

记得那年在挪威,我看到被称为“生命之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

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欲望、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太阳下的一个“裸孩子”。

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而又充满“力”与“美”的世界中。

记者:

我认识不少爱诗的校长朋友,但他们大都将品诗、写诗作为个人的一种业余爱好,而您却有意识地将诗性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

您为什么希望学校与您一样诗意盎然?

柳袁照:

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

我对诗的热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喜好,更是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产物。

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

在我看来,学校应该是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校园应该洋溢着诗的气息,因为学校是孩子们裸露灵魂的地方。

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目的多为善,而手段却实在是一种摧残,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

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

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高效与功利?

企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能照搬到教育中吗?

这些都需要我们追问。

教育是人学,但现在往往被窄化为知识的教学。

文学也是人学,在我们的传统中,教育与文学是很相通的,但现在,它们的关系却被割裂了。

文学在今天的学校中只是语文学科中的几篇课文,而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气息。

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苏州历史上的几位教育大家。

比如叶圣陶,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在他身上,“教师”与“作家”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他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深刻反省与表达,也不会有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再如范仲淹,也既是教育家(办过苏州中学),又是诗人、散文家。

今天,在不少学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写诗、作文,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

如此,怎么能有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与诗意?

我们现在十分强调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

我们会不会只专注于他们“技术”的发展,而疏忽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我们不应该把教师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狭窄的“专业”中发展,而应该把他们放在其人生的宏大背景中去发展。

记者:

是的,当教师被日益“功能化”后,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发展需求就会被遮蔽,而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他们自身。

柳袁照:

在古希腊,“诗人”与“创造者”同义。

科学发明要靠想象,写诗也主要靠想象,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

但我们今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却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包括诗性的养成。

有些人以为诗性教育就是“写诗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

教育首先是科学,所以理性是它的根,传承知识是它的本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囿于此,而疏忽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

而且,诗性不是一味地浪漫,它是以和谐为宗旨的,即在所有的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记者: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充满诗意的表达。

(选自《中小学管理》2012年03期,有删节)

19.本文作者为什么将柳袁照称为“诗性的校长”?

(4分)

 

20.访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与记者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

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5分)

 

21.联系全文看,柳袁照为什么要倡导诗性教育?

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诗性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l题。

揭阳玉德人物李良雄:

用脚磨练的人生更精彩

黄 蕾

有这样一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命运的不幸便伴随着那一声啼哭降落。

双手萎缩成了他永远无法摆脱的魔咒,父亲、哥哥的相继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生活的重担犹如千斤巨石般一下子落到了他的肩上。

可他没有屈服,用残缺的身体对抗着命运的不公,用坚强的意志开拓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用汗水与智慧编织出人生的美好蓝图……他就是李良雄。

揭东区玉窖镇饶美村——李良雄就生活在这个村里。

李良雄个子不高,穿着白衬衫,卷着裤腿,每天骑着自制脚踏车,去养鸡场喂鸡。

穿过村里的羊肠小道,两间房子大小的养鸡场便坐落在那里,一只只体型肥大的鸡在铁门里悠闲踱步。

车子刹住,李良雄双手手臂夹紧,将车后两桶满满的饲料卸下,然后用脚灵活地开了铁门上的锁,将两桶饲料提进门,走进里屋,揭开锅盖,用铲子将饲料一勺一勺地舀进锅里,搅拌均匀,然后装在大盆子里,看似简单实际却会令人手忙脚乱的操作,李良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看着大大小小的鸡争先恐后地啄食,李良雄露出一脸灿烂的微笑。

每天李良雄身在外,而心却在家。

母亲和小侄子就是他最大的牵挂,病重的老母亲每天只能卧床休养,哥哥的遗孤李枫岚正读高三,自己要尽最大的努力赚钱,给母亲治病,让她安度晚年:

让小侄子顺利考读大学,完成自己和哥哥的心愿。

正如李良雄的小侄子李枫岚说的:

“叔叔用双脚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是他给了我全部的爱与关怀,供我读书,教我做人,他是我生命中最亲的人,我要好好读书,争取明年高考用好成绩回报叔叔。

一间并不宽敞的矮小平房是李良雄的哥哥生前留下的,这里就是李良雄的“工作室”。

房间的灯一打开,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书桌上摆放着的一部台式电脑,李良雄平时就是通过这台电脑,经营着他的网上买卖。

搬起凳子坐定、打开电脑、用脚将鼠标和键盘移动到地上、开始登录QQ……一连串娴熟的动作让周围的人目瞪口呆。

不一会儿,电脑屏幕右下角的QQ头像便频繁闪动着,好友发来的信息阵阵作响。

只见李良雄用脚灵活地点击鼠标,打开对话框,脚趾在键盘上来回轻踩着,快速地回复好友留言。

“别人是手写版,我是脚写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且用QQ和买主联系,既方便快捷,又省电话费,一举多得呀!

”李良雄说,只要能上网卖鸡蛋,就是他一天中最开心的事。

“你好,我要一斤鸡蛋,明天十点前能送到吗?

”“好的,没问题,明天准时送到。

”……从密密麻麻的聊天中,李良雄打开了更加宽广的销售渠道。

一路走来,李良雄克服了无数困难,不仅生活能够完全自理,还担负起照顾老母亲和两个侄子的家庭重任,他对村里人更是古道热肠。

谈起弟弟,李良雄的大姐李玩兰几度落泪,她擦着眼泪说道:

“良雄从小就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即使受伤,有人取笑他、看轻他,他也从不低头。

他说过,双手残疾了,就用双脚去磨练人生,我为他感到骄傲自豪。

”从她口中,我们还得知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晚上,李良雄独自一人去养鸡场,半夜里,养鸡场附近的邻居家起火了。

眼看喊人已经来不及,李良雄二话没说,用萎缩的双手拎起一桶一桶的水,将燃烧的大火扑灭。

由于在救火中拎水走得急,他的脚扭伤了,可他什么也没说,独自一人回家里擦药酒,默默忍受着疼痛。

身体的残疾并没有浇灭李良雄对生活的希望,相反,他心怀感恩,乐于助人,经常参与村里的绿化建设,在他养鸡场对面的一隅,有一片绿荫,那里的树木都是他亲手栽种的,为村里的乡亲提供了一个休憩乘凉的好地方,赢得村民的一致好评。

同村的李映波老伯说:

“我是看着良雄长大的,他为人非常乐观坚强,不但自己赚钱养家,还经常帮村里做一些美化、绿化、保洁等事情。

为人也讲究诚信,只要买蛋的人一打电话过来,他就马上送过去,近的地方就蹬着那辆脚踏车,远的地方就乘公交车,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日晒雨淋,他日日如是。

“只要能有鸡养,有活干,就是最幸福的事。

为了家人,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再辛苦也值得。

”李良雄说,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就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他将用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

(文章来源于2013年11月12日“揭阳新闻网”,有修改)

19.文章标题为“用脚磨练的人生更精彩”,请简析其妙处。

(4分)

 

20.文中既写家人对李良雄的评价,也写李良雄自己的感慨,是否显得啰嗦重复?

请举例分析。

(5分)

 

21.为什么说李良雄的人生是精彩的?

怎样的人生才精彩?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一代怪杰辜鸿铭

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

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天蓝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

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

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辜鸿铭是个语言奇才,他的语言天赋,在近代中国无出其右。

孙中山说:

“中国有三个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

”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

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德文水平便在当地传为佳话。

一次,辜鸿铭乘坐火车由维也纳前往柏林,与他同车厢对面而坐的三个德国青年,看他一身东方人的装束,且抱着一条小辫,便对他挤眉弄眼,窃窃评论。

辜鸿铭佯装不懂,顺手抄起一份德文报纸,倒着看了起来。

这下好了,那几个洋青年立即起哄:

“瞧,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竟然把报纸都拿倒了,哈、哈、哈……”在一阵阵嘲笑声中,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

“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

不倒着看有意思吗?

就是你们的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

”那几个洋青年已被羞得无地自容,火车一到站,便赶紧溜之大吉了。

还有人说,辜鸿铭居住在哪个地方,就能说那个地方的方言,张口即是,与当地人毫无二致。

这种语言天分,实在令人钦羡。

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

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在张之洞幕府工作的第一天,辜鸿铭在

一份致外国人的商务公文中,看到把中国货写nativegoods(土货)时,顿时沉下脸来,将native改为Chinese。

他说,native有蔑视的成分,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可以用native,我华夏文明古国所产货物怎能以native相称呢?

应当堂堂正正地标之为Chinesegoods(中国货)。

同事中有人提醒说,nativegoods习用日久,乍一改写成Chinesegoods,洋人难以接受。

辜鸿铭不听则已,听了后更是怒不可遏,瞪着眼睛斥道:

“积非成是,奴隶思想!

就算抚台把它改成native,我照样要翻译成Chinesegoods。

1917年7月,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古典文学。

在课堂上,他常常借题宣讲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年的北大学生阎震瀛回忆说,他常常教我们翻译四书,又教我们念英文《千字文》,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

辜鸿铭把英国诗分为国风、大小雅,凡所授的英国作家作品,都要找出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

比如,他把密尔顿的长诗Lycidas比作“洋《离骚》”,把杜甫说成是“中国的华兹华斯”。

他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华夏文明优于世界上其它的文明。

这种盲目自尊的心理,在辜鸿铭的身上已发挥到极致,甚至演变为蔑视和捉弄洋人。

1930年,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说他“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具有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

弗兰西斯·波里对辜鸿铭印象最深的是:

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时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那条“象征性的发辫”使辜鸿铭尤为得意,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毛姆说:

“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

”辜鸿铭拖着这条辫子走街串巷,自然遭到一片非议。

可是,他却如秋风过耳,若无其事。

他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

”民国初年,很多人剪掉辫子后喜欢戴上顶帽子,他就骂人家:

“沐猴而冠!

”有个外国人直截了当地问他:

“你为什么不把脑后的辫子剪掉呢?

”他立即反诘:

“你为何非要在下巴留有胡须呢?

”一句话噎得洋人无言以答。

  辜鸿铭有许多癖好,其中一大雅好,就是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

此癖由来已久,他的正室夫人淑姑,就拥有地道正宗的三寸金莲。

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

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

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

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19.第一段划线处的作用是什么?

(4分)

 

20.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辜鸿铭作为一代怪杰的形象特点。

(5分)

 

21.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五、阅读下面的访谈对话,完成19—21题。

(15分)

1.主持人:

多样性与独特性是客家传统文化中非常突出的特点,这两个特性是如何形成的?

张钟:

客家人从晋朝就开始南迁,通过逃避灾荒开始南迁,通过五次大迁徙终于来到南方,尤其在闽、粤、赣扎根,然后再往西南、往海外南迁。

在迁徙途中,客家人带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刻苦耐劳、勇于反抗压迫和反抗外族侵略的传统观念,长途跋涉,经过坎坷磨炼,到了南方以后,跟当地民族融合在一起,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由于有独特性,这种文化并没有被当地的南方少数民族磨掉,它还保有自己特别的文化精神。

2.主持人:

这种独特性,应该可能是由于当时相对封闭的环境所造成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张钟:

也可以这么讲。

因为他们到了南方以后,大部分都住在山区,在沿海或平原有先到的广府人和潮汕人占领了,他们来了以后只能到山区,山区就比较封闭,但是他们仍然还坚守着中华民族那种传统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南方各民族的文化,比如说畲族、瑶族等等,丰富了他们自身的文化,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在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客家人奋勇拼搏开拓进取,也出了很多人才,这也是客家人在客家文化上的一种体现。

3.主持人:

除了具有强大开拓精神之外,客家人还有一个精神特质就是坚守传统,他们似乎对于传统十分的忠心,还有点执拗,就是有点不想改变的局面,客家人在贫穷山区上发展不足会否导致客家文化裹足不前?

张钟:

不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进取和勇于拼搏,他们也跟上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坚守这个传统是保持着好的、优良的传统,还吸纳了各民族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抛弃了自身落后的消极的东西,这样使得客家的文化更加健康、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以来,大家背负着传统文化走出大山,跟外界沟通,从山区到城市,从农村到海边,还有跟海外的交往,这样使他们的思想更加宽阔。

4.主持人:

文化的生存不能固步自封,文化也需要走向世界,在这个进程中,客家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张钟:

客家过去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商业比较落后,缺乏商业意识、海洋意识,他们在山区里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地区的差别也很大,怎么样才能跟上这种形势呢,在改革开放初期山区发展比较缓慢,信息比较闭塞,像珠三角、沿海这块就接受得比较快,所以这些地区发展得比较快,而我们山区发展得比较慢,但现在信息渠道多了,对我们的发展也比较有利。

5.主持人:

文化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载体,客家人似乎是一个比较迷信的民系,您觉得在这方面应该怎样去纠正,怎么样用现代化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张钟:

客家人由于逃避灾荒从北到南,他们信仰多神论,看到一棵树在上面贴上一张红纸,保佑他们平安,看到一个河就想到河神,客家人比较迷信,由于迷信所以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比如客家人在丧葬方面,我们叫做二次葬,老人去世以后,第一次用棺木把他埋在土里面,过了两年、三年以后把他的骨头捡起来,装起来,再到一块好的风水的地方把他安葬起来。

很多有钱的搞大葬地,对耕地影响很大,浪费了土地资源。

6.主持人:

据我所知,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客家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关于国家、民族层面上客家人的贡献是很大的,是不是因为客家人有一种怀国爱乡的情怀?

张钟:

是的。

客家人从北方迁来,正因为他们要逃避战乱、灾荒,带着这种忧国忧民、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所以他们来到南方都没有忘记对祖国、民族的这种怀念。

我认为怀国爱乡这种意识非常珍贵,当受到外来侵犯时,他们会起来反抗。

我可以举很多例子,比如说文天祥,还有陈琳,还有匡威,还有袁崇焕这些民族英雄。

还有就是太平天国,反抗外国统治,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等,这些都是客家人,都是梅州迁过去的,太平天国的时候,这批人是客家人,而且战死的大多数是客家人。

虽然失败了,但在历史上留下的意义是重大的,他在反封建方面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7.主持人:

这种爱国爱乡的精神在我们现在社会转型期有着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对我们青少年应该有怎样的启示?

张钟:

这个非常有现实意义,对我们青少年,尤其是新的一代。

过去这方面的教育一直是有的,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教育还是有些缺陷的,对青少年加强民族意识、国家概念的培养教育就是提高我们的民族意识,这一点很有现实意义。

19.这个访谈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4分)

 

20.请根据访谈说说什么是“客家文化精神”。

(5分)

 

21.客家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请根据文意回答。

(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绿皮书:

雾霾天气会给经济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1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贾玥)《气候变化绿皮书: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发布会今日举行。

绿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增多的成因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人为影响因素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因素影响相结合的结果。

雾霾天气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亟需引起各方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2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

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例如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

地区增加最快,广东深圳和江苏南京平均每年增加4.1天和3.9天。

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雾霾日数为25-100天,局部地区超过100天;此外,大城市比小城镇的增加趋势更为明显,还呈现雾霾天气持续时间多、范围广、影响大、污染重等特点。

  3绿皮书指出,我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

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

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光化学产物、局地烹饪、汽车尾气等造成的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都将使雾霾情况频繁产生。

以北京为例,PM2.5气体的产生大约有30-40%来自原始排放,20-30%来自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来自区域输送。

京津冀近周边的沙尘层引发污染,输送至本地,与本地的污染大陆性气溶胶混合,加重了污染。

除了人为因素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雾霾天气增多的原因,具体包括静稳天气加上高湿、混合层薄、降水日数减少等。

  4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这种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