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1414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ocx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要

从公共事业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特点,分析了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改革,结合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系统现有问题,构建公共事业管理系统创新的理想全面模式,希望在社会协调和宏观管理的双重机制下,有利于公共事业的内部管理系统、经营结构和管理方法的革新,另外,还详细说明了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关改革关系等公共服务管理系统革新中的其他问题。

纠正公共事业管理系统创新中的内部矛盾,推进公共事业管理系统创新的一般推进程序。

最后,通过对中国和一些城市的公共事业管理系统创新的具体特点进行实证分析,这为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系统的全面革新提供了实用演示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公共事业组织;创新:

 

一、绪论

中国的传统制度及其管理体制是基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系统而建立的,公共机关的管理制度,即政府机关制度。

改革后,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形势的复杂变化,市民对社会公共事业质量的要求也在增加。

由于传统商业范围的明显扩大,政府开始变身为社会公共事业。

同时,传统的经营管理系统和新公益事业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这个系统的缺点大大影响了政府的劳动效率的提高,如资源分配的低效化、碎片化、制度性的膨胀等,限制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因此,探索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新系统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行政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政府机能的调整,积极推进公共机关的制度改革,实现政府和事务的分离,公共机关和公共团体是我国独有的,公共服务机构不仅包括政府的公共机构,还包括社会的其他非营利团体。

第三部门一般指政府和非营利企业的所有部门。

在政府形势和形势分离的进一步实施中,政府将逐渐从一部分行政上脱离出来,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形式逐渐成为第三个部门。

有关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系统的研究仍是一个新课题。

具体来说,必须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微观的组织和操作机制,二是社会公共机构的水平调整,第三,政府宏观控制机构对公共事业的横向管理,但是,由于中国公共事业的广泛管理,无法对特定的微领域进行详细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从社会、行政的角度研究公益法人的综合经营体制。

这主要集中在新问题的三个方面。

首先,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对公共事业的管理系统进行研究,第二,适用于公共财物和宏观经济学的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第三,制定公共事业管理系统创新的理想综合模式。

总之,中国现代公共服务管理的特点和范围分析了中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存在的缺点。

并结合目前国内外群众的公共管理理论,构建公共服务管理系统蓝图的新模式,为中国的公益体制改革做出贡献。

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一般理论概述

1.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涵义与特点

1.1.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涵义

体制是社会系统组织的整合、人类智慧的产物、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的概要。

系统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改善。

为了具有良好的发展特性,不同的社会系统应用该根据特定条件采用不同的组织管理系统。

一般来说,组织的管理系统包括独裁制、民主主义系统和自治制度。

作为自律系统,公共事业管理是系统特定的背景条件。

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的公共需求增大,社会的公共需求完全被政府带来的传统行政制度所继承,客观地说,这必然会导致政府机关的持续扩大,而且,政府行动有克服困难的缺点:

缺乏低速响应速度、服务质量保证和公平性、高成本和低效率,另一方面,向国民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困难的,但另一方面,沉重的政府金融使社会难以忍受。

除了追求权力、地位和利益的公务员的主观要求外,政府机关的膨胀也成了无法克服的疾病,但是,在传统社会治理理念的指导下,行政改革却逃不出政府机关“合理化、扩大、提炼,为了有效解决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政府很难满足这一需求的矛盾,它必须完全脱离政府提供的传统民事管理系统的社会治理模式。

在这个社会需求的背景中,新种类的社会自治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管理系统。

1980年代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使自律系统的胚胎发芽。

近年来,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自治组织的形式。

这些公共事业组织的出现,它补充了政府能力的缺陷和缺陷,并共享了政府提供的公共管理功能。

另外,政府还需要委托更多的权限,在一些方面,政府已从原来的管理,。

并把管理改为服务和调整,从原来的领导层到两个方面的合作。

与国外的纯自治管理体制不同,中国的公共服务管理系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统一管理,实行中央和地方统一管理。

一般来说,公共事业的经营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说,社会对公共事业的经营形态、经营目标、经营形态的水平影响、公益法人组织的横向管理以及公益事业体内的综合管理。

公益法人的内部治理体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文化水平、组织水平、管理方法水平,其中文化水平包括概念文化和系统文化。

理念文化是指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理解或信认。

经营理念、管理宗旨、角色定位等。

制度文化是指公共事业管理的制度框架和规范原则,然后形成的制度文化体系,并指出,它会向下辐射,促进组织的特定活动和实施,为确保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而支持,它包括管理系统、组织结构和操作机制。

其中,管理系统等级包括在公共事业体的内部管理框架下的领导系统、决策系统、实施系统、监督系统、政府管理性能评价系统等特定系统等,组织和实施方式中包含了具体的组织和实施方式。

操作机制属于以特定系统规范为核心的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定操作级别,通过一定的操作过程,实现公共服务管理的实际作用。

最后一个级别是公共工具管理系统的最低级别,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理解公益事业管理系统的管理目的和经营理念,包括很多特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是直接的方法。

1.1.2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特点

虽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历史悠久,但是公共事业管理和管理体制的理论出现的较晚。

由于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作为管理公共事务的新提法,刚刚从传统的行政管理中分离出来,所以公众对它的认识还局限在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内,事实上,我国现行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国家对于事业单位及其活动所采取的各种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的总称。

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呈现出其特定的范围和规律,已经从一般的管理领域中区分出来,它与其他的管理体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不同与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一般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活动过程。

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公共事业管理是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的,以非营利性为主要特征,因此其工作绩效不能简单的利用利润和效率为标准。

而从经费来源上看,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不是靠出售产品和服务来维持的,而是依赖于立法机构的授权以及社会收入的二次分配,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更加受到法律的限制,对政治气候十分敏感而企业管理体制出于在经济领域中运行,它并不直接为政治所影响,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与发展的。

另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也不同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

所谓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而建立的管理规范、管理制度和机制的总和。

在我国,出于公共事业组织的行政依附性过强,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一直深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随着政事分J的逐渐深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也将会逐渐从行致管理的体制中剥离出来,形成一套独特的体系。

事实上,行政管理主要是以政府为中心来研究包括行政制度、行政立法、行政体系的模式、范例与运行机制。

它属于决策层次,在各类管理中处于最上层,实行的是间接管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而公共事业管理则是把研究对象出政府的行政机关扩大到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机构即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其强调的是公众的参与性,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由此可以看出,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具有本身所特有的特点。

它在管理目的、管理职能、运作方式等方面都与其他的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研究,首先就要建立在对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一系列相关概念的深刻了解之上。

1.1.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

我国现行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国家对于事业单位及其活动所采取的各种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的总称、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如何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课题。

而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就要明确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对象范围,从而做到概念和思路上的明确。

事实上,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面临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要界定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理清以往管理范围对象混乱的局面。

而作为中国所特有的概念,我国公共事业的涵义与西方的“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等概念虽然相近,却并不相同。

我国目前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范围与传统的事业单位有所不同,与从西方舶来的非营利机构等概念也存在着区别,西方的“非营利组织”是指以不营利为目的,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和大众服务的组织和剧体,它包括除了营利机构和政府机构以外的一切社会组织,其范围相当宽泛。

而我国的公共事业是从传统的事业单位中逐渐剥高出来的,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其行政依附性依然很强,其中许多公共事业部门仍然隶属于政府机关,与非营利组织的界定范围有很大的不同。

正因为如此,关于如何界定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争议.

事实上,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与经济学中物品的概念密切相关,公共事业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也是构成国民经济整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经济学对物品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即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所谓私人物品,是指那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

与私人物品相对的是公共物品。

它是指每个人对该货物的消费将不会造成其他个人消费减少的货物、物品和服务。

人们不可能把某一个人排除在纯公共物品的消费之外,同时,增加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也并不会引起成本的额外增加"。

除了公共物品,还有一部分物品属于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的物品,通常我们称之为“准公共物品”.如道路、能源、教育、社会保险等。

在伽坎南的经济理论中,把准公共物品比喻为“俱乐产品"。

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是持他性,它说明俱乐部产品由具有某种资格的单个成员构成的团体共同消费。

它与私人物品的区别在于,私人物品的消费规模仅是一个单位而俱乐部产品可出团体共同消费,其二是非对抗性。

它表明单个成员对俱乐部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或减少其他成员对这一物品的消费。

它与纯公共物品的区别在于,俱乐部产品的消费范围只限于该俱乐部内部成员。

公共事业组织同市场经济中其他的任何组织一样,也遵循经济学理论中成本一收益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公共事业资源不应该出政府进行行政或计划配置,而应该推向市场,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一收益导向成为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界定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和原则。

而成本收益的分析,必然离不开需要、产品、和组织三个要素的分析。

从经济学上讲,在社会结构的三元整合中,政府是主要提供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服务的部门,企业是提供私人物品的部门,而作为第三方的社会公共事业组织,则负责对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出此,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对于准公共物品的管理。

在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有效范围既是对准公共物品的管理后,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相应的公共物品管理的理论模型,从而以公共物品管理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1.2.1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由来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闻名古国,我国历史上有着极为悠久的民间结社和民间公益活动的原型,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会党”、“社会”之说,民间结社在春秋战国时期也颇为盛行,在宋代,各种互助性、慈善性的“合会”、“义仓”、“义社”、“善会”等组织蓬勃发展起来。

自明以后不断滋生的各种秘密宗教和社会组织如罗教、大成教、天地会等等,构成了历史上有别于封建政府一统天下的民间社会图景"

以降近代,即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我国处在各种势力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公共事业组织。

把有关资料记载,至少包括了六种类型:

一类是行业协会,包括各种“会馆”、“行会”等。

二类是互助与慈善组织,包括各种“互助会”、“合作社”、“慈善堂”等,三类是学术性组织,如各种“学会”、“学社”、“研究会”等。

四类是政治性组织,如学联、工会、青年团等革命社团以及如“三青团”、“干社”等反革命社团。

五类是文艺性组织,如各种剧团、棋会、画社等。

六类则是中国近代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的“会党”或秘密结社,如哥老会、洪帮、青帮等,在这一时期,为了规范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政府公布了《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公共事业组织的专门法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

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政府对建因前的民间结社进行的重新的整顿和分类。

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的公共事业组织政治化,一些政治倾向明显的团体被定义为“民主党派”,转化为政党组织,如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等。

还有一批“封建组织”和“反动组织”被依法取缔。

在1950年,我国制定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规定了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办法及相应的一些原则。

经过清理整顿后,中国的社会团体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期。

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长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1966年J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破坏,也中断了在法制基础上的公共事业组织的健康发展。

1.2.2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现改革开发的战略决策,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

初步探索阶段(1979-1987),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70年代术到1987年,我国公共事业改革的重点是试图改变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制度上的弊端,开始对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进行改革,鼓励各类事业单位为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服务。

在恢复和完善公共事业体系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各类公共本业组织的活力和效率进行了初少的探案。

自198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单项事业改革的决定。

这些文件分别就有关事业组织改革的意义、目标、方针、任务、途径等做出了全面的部署,为全面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全面展开阶段(1988-1995)。

从1987年开始,在初步探索和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从纵横两个方面全面展开,从横向看,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和各类事业机构的改革全面启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方位联动的改革态势.从纵向看,其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扩大事业单位管理自主权,同时对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进行了清理、整顿,并实行归口管理。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后,公共事业组织的改革方向也进一步明确,开始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机制.

深入发展阶段(1996至今),在这期间,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据统计,到1998年底,全国性社会团体已达到1800多个,地方性社会团体总是达到16.56万个。

随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公民个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公共事业组织的积极性迅速高涨,民办非企业单位也蓬勃发展起来。

据估计,目前全国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总是可能达到70多万个。

1996年,中央机构委员会会同人事部发布了《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了现阶段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政事分开。

1998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同时修订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力图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1999年8月又顾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发布和执行,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纵观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应该说在这20多年间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已经向市场经济迈出了一大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共事业组织的自主权,增强了公共事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人才流动和社会化的发展。

同时,由于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在建立的初期是遵循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已经明显落后,如何从根本上改革管理体制,使其真正向市场经济转型,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最为迫切和棘手的问题之一.

1.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分析

1.3.1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一般问题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到来,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趋势,而如何满足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套相应的管理体制,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来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一般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公共事业组织自下而上兴起发展过快,致使管理跟不上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民间的公共事业组织的数量增长就呈现出空前未有的势头。

进入90年代后,我国政府认同了市场经济体制,并制定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

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民间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公民个人及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研究机构等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与以往的自上而下出政府兴办的公共事业组织不同,这些民间兴起的公共事业组织出于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群众,因此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目前,我国国内民间自发兴起的公共事业组织已经成为我国公共事业组织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由于民间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速度过快,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已经很难满足月益繁多的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

(2)公共物品服务供给职能化、网络化趋势强劲,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随着全球性的信息化、网络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逐渐的改变,对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也逐渐变得更加职能化、网络化。

在这其间,最为明显的新趋势就是网上社团的兴起。

与民政部现行规定的公共事业组织有所不同,这些社团一般都是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和目的的网民在互联网上以虚拟身份组建的社会团体,它们具有明确的宗旨,依托于互联网,定期或不定期的在网上举行交流、筹款、管理等活动。

这些社团虽然不是现实中的社团,但从其具体属性上看,它们都应属于公共事业组织。

然而,我国对这类网上社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的管理也比较零乱。

随着网上社团规模的不断壮大.

数量不断增多,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相应的法规和配套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的管理。

(3)公共事业组织国际化进程加快,造成规范化管理不够,正如埃尔夫斯特罗姆

(GerardElfstrom)所言,日益兴起的全球经济强烈冲击着政府的合法性和与此相关的结构、功能与过程,互联网可以使人们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进行各个领域的信息交流。

网络的发展又使得具有相似兴趣爱好和需要的网民自发的组建了各种网上社团。

由于这些网上社团中的成员来自互联网上的各个国家,其地域和国际的限制已经逐渐模糊化。

此外,一些社会中现实的公共事业组织如慈善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正逐渐出国内向国际发展,而我闭目前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这些网上社团和跨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也有待于进行重新的规范和安排。

综上所述,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尤其是近些年网上社团、国内NGO的兴起,使得我国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业已形成的新型公共事业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要适应新的趋势,完善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就必须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重新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正因为如此,2002年,十六大提出:

“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从去年开始发物的事业单位大改革,就是对十六大精神的贯彻.

1.3.2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疑难问题分析从1982、1983年开始的机构改革,以及后来进行的教育、卫生、科技体制改革都涉及到事业单位改革,20多年来,事业单位改革是伴随着每个行业的改革慢慢推进的.

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转轨,许多事业单位实际上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尤其是一些脱胎于行政机构的单位,成为事业单位后,很难从管理机构变成服务机构。

具体来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主要面临的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事业组织改革相对滞后,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1984年中央提出发

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并做出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我国的各项改革事业基本上处于恢复和重建阶段,还来不及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在初步确立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后,社会经济生活的商品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不断加快,公共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现,事业改革才被逐步提上议事议程。

自1985年起,我国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大量有关的探索和试验,但出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较大,触及的利益也千头万绪,致使改革的沙履维艰,进程颇为缓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2)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径。

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属于J拓性的事业且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胆进行实验性改革的方针,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由于改革模式不够明确,无法科学界定、合理划分和重新调整政事双方的权责关系,因此很难做到周密策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简政放权。

而公共事业组织自主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政事分离、反而还更加混淆了各种不同性质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能界限,造成了体制混乱和体制冲突。

(3)缺乏改革的整体配套条件。

出于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前期是分头并进、各自为政的,所以不仅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不同,而且也未能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

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面临一系列的难题,需要各方的配合解决。

尤其是资金来源与人员分流问题,更不是仅仅单个部门独立所能够处理好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的改革就难以继续推进。

(4)对改革仍然存在思想上的误区,由于传统的说法“事业单位”在地位、性质、功能、目标、隶属关系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人们在思想上对其认识不够全面,很多问题上还存在着误区。

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也局限了人们在观念上在对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作用范围和功能界定上的认识。

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加速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主要是由于在改革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要想扫清这些障碍,重新理顺改革思路,不但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更要从理论深度上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构建出管理体制创新的总体模型,指导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施.

1.4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就是要分离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重塑政府、事业及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权、贵、利关系,从根本上改变政事一体化的旧的体制模式,规范政府、企业与事业单位组织的性质、目标、功能、职责、权力、利益、行为方式、运行机制等,使之各就其位、各尽其职、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各守其法。

因此,对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