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17959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5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王钦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第三课时: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乘加乘减(第11—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

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2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

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二、探究

讨论:

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

(4×3+2)板书4+4+4+2=14条4×3+2=14条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4-2

问:

4×4表示什么?

为什么要减2

四、归纳

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吗?

师:

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第四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5的乘法(课本第13—14页,第14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

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

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5×1=5一五得五

2个5想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想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想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想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

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

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

“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

积的个数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第五课时:

练习二

(1)

教学内容:

5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1)背一背5的乘法口诀

(2)你能背出1-5的乘法口诀吗?

(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2、口算卡片

1×32×43×45×2

2×55×35×13×3

4×41×54×55×5

二、练习

1、第2题

出示练习二第2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同桌之间交流完成。

2、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

学生以比赛形式完成,交流错误较多的在哪里?

集体订正。

4、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第六课时:

练习二

(2)

教学内容:

乘法应用题(课本第16页内容,“想想做做”第7—11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第7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第8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

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3、第9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

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4、第10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

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5、第11题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些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完成。

第七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

1个53个4相加5的2倍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

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

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

3、4、5、6次呢?

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

怎样列出乘法算式?

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6×1=6一六得六

提问:

“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

(6和1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

用乘法算怎样列式?

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6×2=12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

2个6比1个6多几?

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

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

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8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

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

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

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2。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

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3。

8题口算,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力求都算对,集体交流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4、完成“想想做做”4。

(1)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后,再列式计算。

(2)比较一下6×6与6×2(2×6)有什么不同?

哪个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6?

哪个算式是6个2相加?

5、完成“想想做做”5。

出示第5题图,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完成“想想做做”6。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第八课时:

练习三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三1~4。

教学目的:

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上一堂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

[板书课题:

练习三

(1)]

二、计算练习。

1、口诀练习。

(1)背6的乘法口诀。

(集体齐背,指名背,对口令。

(2)提问:

“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

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呢?

2、出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卡片,指明学生口算。

反复练习后,让学生集体口算一遍。

3、练习三1。

(1)出示第一题图,看清图意先是4分别乘2、3、4、6,再依次指题目,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2)再让学生分别用2、3、4、6分别乘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4、练习三2。

(1)老师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时提问:

6×4和4×6为什么相等?

(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

4×3和6×2为什么相等?

(口诀不同,得数相同)

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

5、练习三(3)。

(1)要求学生比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2)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

(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

还有其它方法吗?

(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

6、练习三(4)。

16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较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矫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作业:

口算:

3×6=6×4=2×6=5×6=4×5=1×6=

5×3=6×2=6×6=4×4=3×4=5×2=

第九课时:

练习三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练习三5~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习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习应用题。

(板书

课题:

练习三

(2))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练习应用题。

(1)练习三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练习三6

读题。

提问:

题中告诉我们什么?

求什么?

(一辆小汽车可以坐5人,4辆小汽车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练习三7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练习三8

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

(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

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5)练习三9

A、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B、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

(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

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第十课时:

复习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复习1~7。

教学目的:

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

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复习。

1、复习1

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2。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

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

(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

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

例如第一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

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三、作业:

背乘法口诀。

第十一课时:

复习

(2)

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复习8—13。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

二、复习应用题。

1、复习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9。

(1)出示第7题,指名说图意。

(2)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3、复习10。

(1)出示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指名口答:

求一共有多少间,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

求一共有多少个花坛,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集体口答。

4、复习11

A、出示第11题,读题。

提问:

题中告诉我们什么?

求什么,一共有几个问题,哪3个?

B、学生独立求出小军、小红各用多少元?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5、复习12

出示第12题,指名读题,说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

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6、复习13。

你想给哪一种车装轮子?

装几辆?

算算一共要用多少个轮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车,自己确定装的辆数,然后列式计算,这道题可以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评价。

7、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乘法应用题,如果一道应用题中,要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都要用乘法计算。

第十二课时:

快乐的假日活动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利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里,老师带领同学们到郊外去春游,他们玩得可开心了,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活动,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好!

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快乐的队日活动吧!

二、新授。

1、观察:

(1)出示“快乐的队日活动”图,观察图中画了哪些活动?

(搭帐篷、烧烤食物、钓鱼、洗菜。

除了这些活动外,图中还画了什么?

(背景的树上还有许多鸟窝,每个帐篷外还摆了毛巾架。

(2)仔细观测各中活动,搭了几个帐篷,每个帐篷有几个在搭?

烧烤的有几组,每组几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几组,每组几人?

每组有几只篮子?

明明钓了几条鱼?

小华钓的是他的几倍?

附近有几棵树,每棵树上有几个鸟窝?

有几个毛巾架,每个架子上挂了几条毛巾?

2、提问题:

(1)根据刚才我们观察的情况,想想,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

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分小组活动、讨论。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搭了3个帐篷,每个帐篷有3个人搭,一共有多少人搭帐篷?

烧烤的有4组,每组4人,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3组,每组2人,每组有4只篮子,洗菜的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篮子?

附近有2棵树,每棵树上有2个鸟窝,一共有多少个鸟窝?

有6个毛巾架,每个架上挂了5条毛巾,一共有多少条毛巾?

明明钓了4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2倍,小华钓了几条鱼?

(4)独自解答所提的问题,汇报解答结果。

3、想一想在我们班的队日活动中,开展过哪些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集体交流)

三、小结。

“快乐的队日活动”就要结束了,同学们不仅玩得愉快,而且还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有趣!

希望下次我们班里也能开展一个比他们更有趣的度日活动,到时候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解决的数学问题多,好吗?

第三单元认图形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

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

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认识多边形2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

课题一、认图形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回忆节假日和爸爸妈妈去哪些地方玩过。

2、谈话: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有趣的“图形王国”。

(出示图片)

二、主动探索,合作领悟

1.认识四边形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也可称为四边形。

师:

让我们打开“图形王国”的门,瞧瞧遇到了谁?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让同学们认一认)

出示对话框:

“小朋友好,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

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俩还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呢?

你们能猜到吗?

”(学生猜一猜)

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

(师边说边示范,学生跟着摸一摸)再拿出依仗正方形沿着四周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

(会发现它们都有四条边)

出示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图,指名上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各在哪里?

师:

其实,我们刚才摸的地方就是图形的边,请大家再分别摸一摸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数给同桌看看是不是都有四条边。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

学生摸一摸、数一数,相互交流。

出示:

它们各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2)认识其他形状的四边形。

谈话:

让我们再到“图形王国”看看,还能遇到哪些图形。

(出示书上“试一试”图形)如果将这些图形分类,你想怎样分?

学生拿出相应学具分一分。

(师指名在幻灯机上分)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的分类可能有下面两种:

·认识的分一类,不认识的分一类;

·四边形分一类,三角形分一类。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它们手指着学生分出的其他四边形说:

这些图形和我们一样。

它们也都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引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先小组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

2.认识五边形

谈话:

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四边形,现在请拿出一张四边将它任意次,然后用剪刀沿着折痕剪下,看能见剪出个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

如果剪出的图形给它取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呢?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活动,发现剪法不同的学生。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两个画好的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边的跳数,说一说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最后出示话框,让学生齐读。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

3、认识六边形

三、总结评价,应用扩展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分小组讨论,汇报。

(指名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其余学生补充)

引导回忆:

平常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

分小组讨论,让几名学生说一说。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组织学生想一想,再搭一搭,最后在看一看,数一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去了“图形王国”,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课题二、认图形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围、搭、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的练习。

1、完成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说一说,如何分辨一个图形是几边形?

2、完成第4题。

(1)教师出示依仗长方形纸,沿着长边对折,展开后,再折入一个角,成为一个五边形。

提问:

现在是几边形?

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2)再将另一个角折入。

提问:

这又是几边形?

你会折吗?

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3)看书第27页,请学生照样子继续折一折,并根据折的情况填写题中的小括号。

(4)启发:

你还能继续往下折吗?

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指名汇报。

小结:

刚刚我们利用手中的四边形——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了许多五边形、六边形。

3、完成第5题。

(1)说明要求。

(2)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并交流。

(3)指名汇报,表扬有多种想法的学生。

4、完成第6题。

(1)说明图意。

(2)学生动手试一试,剪的结果可有多种方法,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三、全课总结

提问: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三、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形,体会填写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七巧板

1、出示一副七巧板。

提问:

在这样一副七巧板中共有几块图形?

你知道每块图形的名称吗?

(同桌互说)

提问:

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哪几种?

哪些三角形的大小完全一样?

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请学生试着用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1)学生们拼,指名板演

(2)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

(3)动手操作:

试一试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拼成应该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操作

1、提问: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2、分小组活动:

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一个已经认识的图形

(1)学生分小组活动。

(2)指名板演、讲解。

(3)指名分组汇报时,应多鼓励、表扬有多种结果的同学。

3、分小组活动:

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

是否也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

4、出示第29页的四幅图。

5、说明:

用七巧板不光可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能拼出有意思的图形。

请形式分别说说着四幅图是什么?

再让学生分组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

第四单元认识除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