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2663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科学之旅

1、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00m       lm=l0dm         ldm=l0cm   lCm=10mm1mm=1000μn    lμm=1000nm

  1m=10dm=100cm=1000mm=109nm=10-3km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

看(量程、分度值、零刻线以及单位)

  

(2)测量时:

  ①0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使某整数刻度线对齐物体。

  ②刻度尺较厚时,有刻度线一端紧靠被测物体,并与被测边平行,不能歪斜。

  (3)读数时:

  ①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与尺面垂直。

  ②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有且只读一位估计值,与某刻度线对齐时估计值读0.

  (4)记录时:

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

记录时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3.长度的特殊测量

  

(1)测一张纸的厚度:

测100张纸的厚度÷100

  

(2)测细铜丝的直径:

将细铜丝缠在铅笔上:

长度÷圈数

  (3)测硬币的直径:

两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进行测量,

  (4)测曲线的长度:

用棉线,之后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

  4、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

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实验时要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5、测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       lmin=60s1h=60min=3600s

三、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是运动的,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

(关键抓住“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

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首先要选定参照物,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运动的快慢

1.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沿直线且快慢不变的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沿直线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运动,其速度大小改变。

 2.比较快慢方法:

(1)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2)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3.速度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

路程与时间之比。

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

v=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变形公式:

s=v.tt=s/v

速度单位:

米每秒(m/s)、千米每时(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1km/h˂1m/s

单位物理意义:

如1m/s表示运动物体在1s内通过的路程为1m。

4.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

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任意路程上的速度都不变,即速度恒定不变。

公式:

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即不能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5.变速运动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

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

公式:

v=s/t  ,即用对应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

五、测量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

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

路程s;时间t

注意:

1.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2、.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大。

     

第二章 声现象

一、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等。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间隔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通过空气传导: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通过骨传导:

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通过空气,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

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叫赫兹,简称赫,符号Hz。

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的应用有:

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2、响度:

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

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对于不同的发声体,即使音调与响度相同,其音色也不相同。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等。

4、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图有规则,噪音的波形图无规则。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即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注意实例)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定义: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2.摄氏温度(t):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100等分,每一等分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

 3.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使用时要甩几下。

量程为35--42摄氏度,分度值为0.1摄氏度。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晶体都有一定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分别叫做熔点与凝固点。

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晶体物质:

海波、冰、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英、水晶、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

熔化图象:

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的条件:

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②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过程的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

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但温度不变。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蒸发和沸腾。

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

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 

沸腾过程的特点:

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

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最后在液面破裂开来。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

定义: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两种方法:

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

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②凝华 定义: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三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较高处。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

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

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生活中常说的“冒白气、冒冷气、冒热气”,“发汗、发潮”现象,“雾、露”的形成都是液化现象。

烧开水冒白气是先汽化后液化现象,用久了的灯泡壁发黑是先升华后宁化的过程。

六种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

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

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光年为长度单位,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2、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即: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实验中要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实验普遍规律。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

反射面平滑。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四面八方,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

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

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

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

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三、平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与物大小相等;②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像为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

       虚像: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⑵球面镜:

凹面镜定义:

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与汽车头灯反光镜 

      凸面镜 定义:

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

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

      应用:

 汽车后视镜,街头路口拐角的反光镜。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用玻璃板是因为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过它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如果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物体与像重合,是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

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

四、色散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

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为可见光。

有色透明体只能透过与它相同的色光,其它色光均被吸收。

有色物体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其它色光均被吸收,看起来为黑色。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三色混合之后为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

三色混合之后为黑色。

3、看不见的光:

:

红外线, 紫外线。

红外线具有热敏性。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入射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

(空小)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折射。

(介大)

(4)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5)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或其他介质射出)传播方向不改变。

即:

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

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虚像位置比实际位置浅 。

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虚像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

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

而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二、透镜

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1、 名词:

薄透镜:

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凸透镜的光学性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相交于焦点处。

(2)、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3)、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向四周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较于凹透镜前虚焦点处。

(2).相交于虚焦点处的发散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3).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三、凸透镜成像及应用: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焦距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

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两倍焦距时,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镜头是一个凸透镜。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放大镜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物距:

成像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

透镜所成的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用v表示。

1、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焦点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成实像,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时成虚像。

物体在凸透镜2f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在凸透镜2f以内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成虚像时像是正立的。

当u>2f时,成 倒立 缩小 实像, f

如 照相机。

当f2f。

如 幻灯机。

当u

如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五、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焦距变长;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焦距变短。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

近视是因为晶状体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要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是因为晶状体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远视眼要戴凸透镜矫正。

六、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

2、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任何物体都有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故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单位:

国际单位制:

主单位:

千克kg,

常用单位:

吨t、克 g、毫克 mg

进率: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 一只鸡约2kg 。

 

3、质量的理解:

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为托盘天平。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十四个字:

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天平.具体使用方法:

①“看”:

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

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调节横梁平衡的方法:

横梁右边高往右调;指针右偏往左调。

横梁哪边下沉哪边重。

④“称”: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

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