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2692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海 燕》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

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

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

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

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

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

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

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

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

师生共同明确: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

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 “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

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

 “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

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写话“海燕的宣言”(结合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

(师生共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关键词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种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动作、感情,也就是说,拟人化使象征体具备了被象征体的特点。

总的来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读第三个场面,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增强文章语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

挑出典型例句反复品读、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预期成果示例: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啦!

”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不可逆转。

3、朗读课文。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朗诵语调的处理,共同编注朗读脚本。

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与编注,善加引导。

脚本示例一: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表示很短的停顿,不换气。

“·”表示语气加强。

 )

脚本示例二: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诗的最强音,应蓄积力量以最豪壮的语气,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这个感情十分强烈的祈使句,并嘎然而止。

然后,学生用个人表情朗读、小组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

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朗读评点。

三、拓展延伸。

结合练习四,以“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充分肯定“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和生活态度,鼓励学生积极追求勇者风范。

四、小结: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

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无比巨大的。

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课文,为参加本单元散文诗朗诵表演比赛作准备。

2、 模仿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写一首散文诗,字数不定。

 

2、《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

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

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

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

(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

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

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

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

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

(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

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

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

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

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

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

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

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  

 

3、《石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3.体会文中优美语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

吃过石榴吗?

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二、 自学指导:

 

要求:

 

1. 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 学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三、 自学检查。

 

1. 重音要读准:

 

枣庄   郁郁葱葱   喇叭   子儿    玛瑙 

2.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春天           叶 

夏天           花 

    秋天           果 

四、 指导精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教师教师枣庄 

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

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

 

⑷教师小结:

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

 

2. 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

石榴有说什么特点?

②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

 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

这样打比方合适吗?

 

 ⑵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 作业:

 

1. 抄写课后的词语。

 

2. 仿写句子。

 例:

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第二课时 

一、 听写生字:

 

二、 继续精读课文 

1.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练习: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

 

2. 默读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

有什么变化?

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

 

3. 讨论: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

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4. 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

 

5. 学习第4自然段。

 

⑴过渡:

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

我们一起来看。

 

⑵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

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讨论有:

颜色: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味道:

酸溜溜     甜津津 

体会“晶莹”的意思。

 

6. 齐读这一自然段。

 

7. 教师小结: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

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三、 作业:

 

1.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 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石榴 

                 颜色: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样子:

有的……  有的…… 

味道:

酸溜溜     甜津津 

 

4、《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

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

 1 “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说”奇巧而言辩。

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

“序”恳切而意长。

 

二、朗读:

 

1.正音:

 祗zhǐ 骈 pián 兹zī矧shěn 尽粟一石sùdàn 董邵南shào 槽枥cáolì2.领读。

(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 

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

所用人数最少的组获胜。

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纠错使其更准确的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要求:

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2.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四、积累文言字词,做好字词积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3.一词多义:

(结合课后练习) 

五、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

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其真不知马也”。

《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①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②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

 

②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

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

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

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

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

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

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板书课题。

 

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整体感知  

①范读课文 

最好由教师范读。

也可以放录音或请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

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

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②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

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①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 

研读与赏析(上)  

①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

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

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

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②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③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

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

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