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3004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 集合教案.docx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集合教案

2019-2020年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1讲集合教案

一.课标要求: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命题走向

有关集合的高考试题,考查重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近年试题加强了对集合的计算化简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注意利用特殊值法解题,加强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和化简的训练。

考试形式多以一道选择题为主,分值5分。

预测xx年高考将继续体现本章知识的工具作用,多以小题形式出现,也会渗透在解答题的表达之中,相对独立。

具体题型估计为:

(1)题型是1个选择题或1个填空题;

(2)热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运算和工具作用。

三.要点精讲

1.集合: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

(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若b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

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

确定性:

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互异性:

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

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

(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

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

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注意:

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2.集合的包含关系:

(1)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A是B的子集(或B包含A),记作AB(或);

集合相等:

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若AB且BA,则称A等于B,记作A=B;若AB且A≠B,则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

(2)简单性质:

1)AA;2)A;3)若AB,BC,则AC;4)若集合A是n个元素的集合,则集合A有2n个子集(其中2n-1个真子集);

3.全集与补集:

(1)包含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的集合称为全集,记作U;

(2)若S是一个集合,AS,则,=称S中子集A的补集;

(3)简单性质:

1)()=A;2)S=,=S。

4.交集与并集:

(1)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

交集

(2)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

注意: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集合的简单性质:

(1)

(2)

(3)

(4)

(5)(A∩B)=(A)∪(B),(A∪B)=(A)∩(B)。

四.典例解析

题型1:

集合的概念

例1.设集合

,若,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B.C.D.

解:

由于中只能取到所有的奇数,而中18为偶数。

则。

选项为D;

点评:

该题考察了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首先应该分清楚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而集合之间是包含与不包含的关系。

例2.设集合P={m|-1<m≤0,Q={m∈R|mx2+4mx-4<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则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

A.PQB.QPC.P=QD.P∩Q=Q

解:

Q={m∈R|mx2+4mx-4<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对m分类:

①m=0时,-4<0恒成立;

②m<0时,需Δ=(4m)2-4×m×(-4)<0,解得m<0。

综合①②知m≤0,

∴Q={m∈R|m≤0}。

答案为A。

点评:

该题考察了集合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集合中含有参数m,需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不能忽略m=0的情况。

题型2:

集合的性质

例3.(xx广东,1)已知集合A={1,2,3,4},那么A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A.15B.16C.3D.4

解:

根据子集的计算应有24-1=15(个)。

选项为A;

点评:

该题考察集合子集个数公式。

注意求真子集时千万不要忘记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同时,A不是A的真子集。

变式题:

同时满足条件:

①②若,这样的集合M有多少个,举出这些集合来。

答案:

这样的集合M有8个。

例4.已知全集,A={1,}如果,则这样的实数是否存在?

若存在,求出,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

∵;

∴,即=0,解得

当时,,为A中元素;

当时,

当时,

∴这样的实数x存在,是或。

另法:

∴,

∴=0且

∴或。

点评:

该题考察了集合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性质。

分类讨论的过程中“当时,”不能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是两层含义:

变式题:

已知集合

,,,求的值。

解:

由可知,

(1),或

(2)

(1)得,

(2)得,

又因为当时,与题意不符,

所以,。

题型3:

集合的运算

例5.(06全国Ⅱ理,2)已知集合M={x|x<3,N={x|log2x>1},则M∩N=()

A.B.{x|0<x<3C.{x|1<x<3D.{x|2<x<3

解:

由对数函数的性质,且2>1,显然由易得。

从而。

故选项为D。

点评:

该题考察了不等式和集合交运算。

例6.(06安徽理,1)设集合,

,则等于()

A.B.C.D.

解:

,,所以,故选B。

点评:

该题考察了集合的交、补运算。

题型4:

图解法解集合问题

例7.(xx上海春,5)已知集合A={x||x|≤2,x∈R},B={x|x≥a},且AB,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解:

∵A={x|-2≤x≤2},B={x|x≥a},又AB,利用数轴上覆盖关系:

如图所示,因此有a≤-2。

点评:

本题利用数轴解决了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关系问题。

例8.(1996全国理,1)已知全集I=N*,集合A={x|x=2n,n∈N*},B={x|x=4n,n∈N},则()

A.I=A∪BB.I=(A)∪B

C.I=A∪(B)D.I=(A)∪(B)

解:

方法一:

A中元素是非2的倍数的自然数,B中元素是非4的倍数的自然数,显然,只有C选项正确.

方法二:

因A={2,4,6,8…},B={4,8,12,16,…},所以B={1,2,3,5,6,7,9…},所以I=A∪B,故答案为C.

方法三:

因BA,所以()A()B,()A∩(B)=A,故I=A∪(A)=A∪(B)。

方法四:

根据题意,我们画出Venn图来解,易知BA,如图:

可以清楚看到I=A∪(B)是成立的。

点评:

本题考查对集合概念和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用无限集考查,提高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

题型5:

集合的应用

例9.向50名学生调查对A、B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赞成A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的比赞成A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A、B都赞成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1人。

问对A、B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解:

赞成A的人数为50×=30,赞成B的人数为30+3=33,如上图,记50名学生组成的集合为U,赞成事件A的学生全体为集合A;赞成事件B的学生全体为集合B。

设对事件A、B都赞成的学生人数为x,则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人数为+1,赞成A而不赞成B的人数为30-x,赞成B而不赞成A的人数为33-x。

依题意(30-x)+(33-x)+x+(+1)=50,解得x=21。

所以对A、B都赞成的同学有21人,都不赞成的有8人。

点评:

在集合问题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如数轴法取交并集,韦恩图法等,需要考生切实掌握。

本题主要强化学生的这种能力。

解答本题的闪光点是考生能由题目中的条件,想到用韦恩图直观地表示出来。

本题难点在于所给的数量关系比较错综复杂,一时理不清头绪,不好找线索。

画出韦恩图,形象地表示出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

例10.求1到200这200个数中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的自然数共有多少个?

解:

如图先画出Venn图,不难看出不符合条件

的数共有(200÷2)+(200÷3)+(200÷5)

-(200÷10)-(200÷6)-(200÷15)

+(200÷30)=146

所以,符合条件的数共有200-146=54(个)

点评:

分析200个数分为两类,即满足题设条件的和不满足题设条件的两大类,而不满足条件的这一类标准明确而简单,可考虑用扣除法。

题型7:

集合综合题

例11.(xx上海,17)设集合A={x||x-a|<2},B={x|<1},若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由|x-a|<2,得a-2

由<1,得<0,即-2

因为AB,所以,于是0≤a≤1。

点评:

这是一道研究集合的包含关系与解不等式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主要考查集合的概念及运算,解绝对值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基本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利用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例12.已知{an}是等差数列,d为公差且不为0,a1和d均为实数,它的前n项和记作Sn,设集合A={(an,)|n∈N*},B={(x,y)|x2-y2=1,x,y∈R}。

试问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举例说明:

(1)若以集合A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则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A∩B至多有一个元素;

(3)当a1≠0时,一定有A∩B≠。

解:

(1)正确;在等差数列{an}中,Sn=,则(a1+an),这表明点(an,)的坐标适合方程y(x+a1),于是点(an,)均在直线y=x+a1上。

(2)正确;设(x,y)∈A∩B,则(x,y)中的坐标x,y应是方程组

的解,由方程组消去y得:

2a1x+a12=-4(*),

当a1=0时,方程(*)无解,此时A∩B=;

当a1≠0时,方程(*)只有一个解x=,此时,方程组也只有一解

故上述方程组至多有一解。

∴A∩B至多有一个元素。

(3)不正确;取a1=1,d=1,对一切的x∈N*,有an=a1+(n-1)d=n>0,>0,这时集合A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其横、纵坐标均为正,另外,由于a1=1≠0如果A∩B≠,那么据

(2)的结论,A∩B中至多有一个元素(x0,y0),而x0=<0,y0=<0,这样的(x0,y0)A,产生矛盾,故a1=1,d=1时A∩B=,所以a1≠0时,一定有A∩B≠是不正确的。

点评:

该题融合了集合、数列、直线方程的知识,属于知识交汇题。

变式题:

解答下述问题:

(Ⅰ)设集合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

关键是准确理解的具体意义,首先要从数学意义上解释的意义,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解:

的取值范围是UM={m|m<-2}.

(解法三)设这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则二次函数性质知命题又等价于

注意,在解法三中,f(x)的对称轴的位置起了关键作用,否则解答没有这么简单。

(Ⅱ)已知两个正整数集合A={a1,a2,a3,a4},

、B.

分析:

命题中的集合是列举法给出的,只需要根据“交、并”的意义及元素的基本性质解决,注意“正整数”这个条件的运用,

(Ⅲ)

分析:

正确理解

要使

当k=0时,方程有解,不合题意;

又由

②,

由①、②得

∵b为自然数,∴b=2,代入①、②得k=1

点评:

这是一组关于集合的“交、并”的常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问题条件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才能由此寻求解决的方法。

题型6:

课标创新题

例13.七名学生排成一排,甲不站在最左端和最右端的两个位置之一,乙、丙都不能站在正中间的位置,则有多少不同的排法?

解:

设集合A={甲站在最左端的位置},

B={甲站在最右端的位置},

C={乙站在正中间的位置},

D={丙站在正中间的位置},

则集合A、B、C、D的关系如图所示,

∴不同的排法有种.

点评:

这是一道排列应用问题,如果直接分类、分步解答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容易错,若考虑运用集合思想解答,则比较容易理解。

上面的例子说明了集合思想的一些应用,在今后的学习中应注意总结集合应用的经验。

例14.A是由定义在上且满足如下条件的函数组成的集合:

①对任意,都有;②存在常数,使得对任意的,都有

(1)设,证明:

(2)设,如果存在,使得,那么这样的是唯一的;

(3)设,任取,令证明:

给定正整数k,对任意的正整数p,成立不等式

解:

对任意,

,,所以

对任意的,

所以0<

=,

所以

反证法:

设存在两个使得,。

则由

得,所以,矛盾,故结论成立。

所以

+…

点评:

函数的概念是在集合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而此题又将函数的性质融合在集合的关系当中,题目比较新颖。

五.思维总结

集合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广泛使用的集合语言,并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问题,运用集合观点去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1.学习集合的基础能力是准确描述集合中的元素,熟练运用集合的各种符号,如、、、、=、A、∪,∩等等;

2.强化对集合与集合关系题目的训练,理解集合中代表元素的真正意义,注意利用几何直观性研究问题,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加强两种集合表示方法转换和化简训练;解决集合有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集合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即读懂问题中的集合)以及各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常常根据“Venn图”来加深对集合的理解,一个集合能化简(或求解),一般应考虑先化简(或求解);

3.确定集合的“包含关系”与求集合的“交、并、补”是学习集合的中心内容,解决问题时应根据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来寻求方法。

①区别∈与、与、a与{a}、φ与{φ}、{(1,2)}与{1,2};

②AB时,A有两种情况:

A=φ与A≠φ。

③若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1,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④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

如;

⑤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和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条件为,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⑥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点与直线(面)的关系;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们认识和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2020年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02讲函数概念与表示教案

一.课标要求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5.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二.命题走向

函数是整个高中数学的重点,其中函数思想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从近几年来看,对本部分内容的考察形势稳中求变,向着更灵活的的方向发展,对于函数的概念及表示多以下面的形式出现:

通过具体问题(几何问题、实际应用题)找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再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进而研究函数性质,寻求问题的结果。

高考对函数概念与表示考察是以选择或填空为主,以解答题形式出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本节知识作为工具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命题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预测xx年高考对本节的考察是:

1.题型是1个选择和一个填空;

2.热点是函数概念及函数的工具作用,以中等难度、题型新颖的试题综合考察函数成为新的热点。

三.要点精讲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

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1)解决一切函数问题必须认真确定该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包含三种形式:

①自然型:

指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如:

分式函数的分母不为零,偶次根式函数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对数函数的真数为正数,等等);

②限制型:

指命题的条件或人为对自变量x的限制,这是函数学习中重点,往往也是难点,因为有时这种限制比较隐蔽,容易犯错误;

③实际型:

解决函数的综合问题与应用问题时,应认真考察自变量x的实际意义。

(2)求函数的值域是比较困难的数学问题,中学数学要求能用初等方法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值域问题。

①配方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②判别式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方程);③不等式法(运用不等式的各种性质);④函数法(运用基本函数性质,或抓住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图象等)。

3.两个函数的相等:

函数的定义含有三个要素,即定义域A、值域C和对应法则f。

当函数的定义域及从定义域到值域的对应法则确定之后,函数的值域也就随之确定。

因此,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为函数的两个基本条件,当且仅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都分别相同时,这两个函数才是同一个函数。

4.区间

(1)区间的分类:

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5.映射的概念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

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记作“f:

AB”。

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若将其中的条件“非空数集”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的对应就叫映射。

注意:

(1)这两个集合有先后顺序,A到B的射与B到A的映射是截然不同的.其中f表示具体的对应法则,可以用汉字叙述。

(2)“都有唯一”什么意思?

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必有一个;二是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有且只有一个的意思。

6.常用的函数表示法

(1)解析法:

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

(2)列表法:

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3)图象法:

就是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7.分段函数

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分成了若干个子区间,而每个子区间的解析式不同,这种函数又称分段函数;

8.复合函数

若y=f(u),u=g(x),x∈(a,b),u∈(m,n),那么y=f[g(x)]称为复合函数,u称为中间变量,它的取值范围是g(x)的值域。

四.典例解析

题型1:

函数概念

例1.

(1)设函数

(2)(xx上海理,1)设函数f(x)=,则满足f(x)=的x值为。

解:

(1)这是分段函数与复合函数式的变换问题,需要反复进行数值代换,

=

=

(2)当x∈(-∞,1,值域应为[,+∞],

当x∈(1,+∞)时值域应为(0,+∞),

∴y=,y∈(0,+∞),

∴此时x∈(1,+∞),

∴log81x=,x=81=3。

点评:

讨论了函数的解析式的一些常用的变换技巧(赋值、变量代换、换元等等),这都是函数学习的常用基本功。

变式题:

(xx山东文2)设

()

A.0 B.1C.2D.3

解:

选项为C。

例2.(xx安徽文理15)

(1)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若则__________;

(2)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若则__________。

解:

(1)由得

所以,则

(2)由得

,所以,则

点评:

通过对抽象函数的限制条件,变量换元得到函数解析式,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题型二:

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例3.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1)f(x)=,g(x)=;

(2)f(x)=,g(x)=

(3)f(x)=,g(x)=()2n-1(n∈N*);

(4)f(x)=,g(x)=;

(5)f(x)=x2-2x-1,g(t)=t2-2t-1。

解:

(1)由于f(x)==|x|,g(x)==x,故它们的值域及对应法则都不相同,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2)由于函数f(x)=的定义域为(-∞,0)∪(0,+∞),而g(x)=的定义域为R,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3)由于当n∈N*时,2n±1为奇数,

∴f(x)==x,g(x)=()2n-1=x,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及对应法则都相同,所以它们是同一函数;

(4)由于函数f(x)=的定义域为{x|x≥0},而g(x)=的定义域为{x|x≤-1或x≥0},它们的定义域不同,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5)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都相同,所以它们是同一函数。

点评:

对于两个函数y=f(x)和y=g(x),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都相同时,y=f(x)和y=g(x)才表示同一函数若两个函数表示同一函数,则它们的图象完全相同,反之亦然。

(1)第(5)小题易错判断成它们是不同的函数,原因是对函数的概念理解不透要知道,在函数的定义域及对应法则f不变的条件下,自变量变换字母,以至变换成其他字母的表达式,这对于函数本身并无影响,比如f(x)=x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