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4377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docx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

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

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

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

   2、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情景激趣,揭示目标。

   1、复习第一段。

   2、播放有关录象。

   3、质疑揭示目标。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并思考:

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行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飞行的特点?

    

(2)理解重点句: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汇报交流。

    (3)引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录象,并思考:

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

    

(2)指导朗读。

    (3)理解重点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根据思考题自学。

   

(2)师生共同板书。

   (3)看录象。

  (四)总结。

  (五)扩展。

  (六)质疑。

  (七)作业。

  板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嘴

(研究)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

26、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蝙、蝠、摹”,理解词语“启示、摹仿、横七竖八、雷达、超声波”。

2、了解科学家为了探索蝙蝠飞行秘密所做的三次试验,并能复述三次试验的过程及结论。

3、学会提炼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借助关键信息和板书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4、通过“敏锐、敏捷”的用法比较,以及“配合”一词的使用,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5、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知道仿生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重要方法,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家所做的三次试验,并能简单复述。

2、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能说出其中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认识蝙蝠、雷达,揭示课题

1.认识蝙蝠。

出示蝙蝠图片。

师:

认识它吗?

它是——蝙蝠(板书:

蝙蝠齐读正音强调“蝙”是第一声)

对于蝙蝠,你有什么了解?

(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经常在夜间飞行,喜欢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吃。

师:

是啊,蝙蝠喜欢吃昆虫,所以这两个字都是——虫字旁,而且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2.认识雷达。

出示雷达图片。

出示:

雷达

师:

这是什么呢?

——雷达(板书:

雷达)

雷达是什么?

一起读:

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比如:

飞机上装有雷达,能使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

3.揭示课题。

师: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作者却用一个“和”字把这两样东西联接起来,说明这篇课文是要告诉我们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补齐课题齐读课题)

师:

是呀,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2、整体感知,初步搞清楚蝙蝠、雷达、飞机之间的关系

1.自读课文,思考:

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用“_______”划出直接写它们之间关系的句子。

交流后出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2.理解词语“启示”、“摹仿”

启示:

启发提示(用词素分析法理解)

摹仿:

照样子学着做,在这里是指科学家照着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

3.练习说清楚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师:

现在你能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吗?

谁能来借助老师给你的句子说一说。

出示:

科学家摹仿(),发明了(),并把它装在了(),这样飞机就能在夜间安全飞行了。

三、学习第三节,圈划词句、朗读句子,感受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大;辨析“敏锐”、“敏捷”不同用法。

1、圈划词句、朗读句子,感受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大。

师:

既然科学家是摹仿蝙蝠飞行发明了雷达,看来蝙蝠飞行值得我们研究一番了。

那么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呢?

请你读读第三节,用“~~~~~”划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交流后出示: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敏捷、灵敏、灵巧……)

句子中哪里可以看出蝙蝠夜间飞行的敏捷?

抓住“还能”、“而且”、“无论”、“即使……也”进行引读,了解句子之间几层递进的关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引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通过对学生朗读的点评来教会学生抓住重要的关键词来读出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

2、辨析“敏锐”、“敏捷”用法不同

师引读:

蝙蝠在夜间为何能如此敏捷地飞行?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东西吗?

师:

这里的“敏锐”能否换成“敏捷”?

为什么?

(不能,因为敏锐一般是形容眼睛、目光;敏捷是指动作、行为,用法不同)

出示练习:

兔子()地一跳,躲开了老鹰的攻击。

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因为它的眼睛特别()吗?

师总结:

从这两组词语,我们发现两个看似意思相近的词,往往也存在意思或用法上的差异,我们在使用词语的时候一定要弄清词语的具体意思和搭配用法,注意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学习第4、5节,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并能借助表格简单复述;用比较的方法理解“配合”一词在句中的重要作用,感受说明文用词的科学性。

1、读第4、5小节,了解三次试验的过程,完成表格。

师过渡:

为了弄清蝙蝠飞行的秘密,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这三次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呢?

请你拿出任务单一,先读第4、5小节,然后完成这张表格。

(红色部分希望学生填出的答案)

出示任务单

(一)

试验条件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方法

结果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眼睛

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第二次试验

塞住蝙蝠的耳朵

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嘴

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试验结论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在填写“试验条件”时,理解“横七竖八”的意思就是纵横杂乱,这是科学家为了给蝙蝠的飞行制造难度。

(2)在指导填写表格的过程中,注意句式的工整,根据已给的“蒙住蝙蝠的眼睛”,填出“塞住蝙蝠的耳朵”以及“封住蝙蝠的嘴。

(3)在填写“试验结论”时,说说“配合”一词能否去掉,说明原因。

(不能去掉,因为配合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是共同起作用的,缺一不可,“配合”不能去掉,说明文必须用词科学、准确。

2、借助表格,简单复述三次试验的过程和结论。

师:

借助表格,用“为了弄清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为开头,将科学家所做的三次试验连贯地说一说。

(预设: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第一次试验时,科学家蒙住了蝙蝠的眼睛,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分别塞住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5、学习第6、7节,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进一步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并能借助板书说清其中的联系。

1、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借助板书说一说。

师:

看来蝙蝠飞行的秘密与蝙蝠的嘴、耳朵有密切联系。

那它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呢?

(板书:

嘴、耳朵)

出示第六节并引读。

师: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解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

学生接:

它一边飞,一般从嘴里……立刻改变飞行方向

师: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什么是超声波呢?

(板书:

超声波)

简介超声波:

超过人类能听见的最高频率的声音,这种声音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

师:

蝙蝠一边飞,一般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完成板书)

超声波

嘴障

蝙蝠碍

反射

耳朵物

师:

哪个小朋友能看着板书说说蝙蝠飞行的秘密?

2、结合第三小节内容,用上一个关联词,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和它夜间飞行的表现连起来说一说。

(预设:

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

 

2、理解雷达工作的原理,并说出和蝙蝠飞行之间的关系

师过渡: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也就是说雷达工作的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是相同的,那么究竟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请你拿出任务单

(二),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

出示:

任务单

(二)

请你读读第7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1)思考并填空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2)模仿黑板上蝙蝠飞行方法的图,做一张雷达工作的示意图

(3)根据示意图简单说说飞机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理

根据交流,板书雷达工作示意图:

无线电波

天线障

雷达碍

反射

荧光屏物

(预设:

飞机飞行时,雷达的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来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荧光屏上能看清前方有没有障碍物,飞机就能在夜里安全飞行。

6、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课外拓展。

师:

通过我们的探索,我们了解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科学家摹仿蝙蝠的飞行原理发明了雷达,并用于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像这种摹仿大自然中生物的功能来创造发明的科学,称为仿生学。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

科学家们摹仿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科学家们摹仿鸭子的脚掌发明了船桨。

(出示图片)

你们还知道哪些摹仿动物或植物所做的发明吗?

请你也用“摹仿”这个词来说说

(预设:

科学家摹仿鱼浮沉的方式发明了潜水艇;科学家摹仿鸟飞翔的方式发明了飞机;鲁班摹仿锯齿草发明了锯子……)

师:

仿生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奥秘,等待你们去发现。

2、课后作业

(1)向家人朋友介绍蝙蝠与雷达的关系

蝙蝠利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雷达的_________相当于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____________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____________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雷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生学中,还有哪些也是受到动物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请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

板书:

无线电波

26蝙蝠和雷达

超声波

嘴障天线障

反射

蝙蝠碍雷达碍

反射

耳朵物荧光屏物

任务单

(一)

读读第4、5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条件

 

方法

结果

第一次

蒙住蝙蝠的眼睛

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第二次

 

第三次

 

试验结论

 

任务单

(二)

读读第7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1)思考并填空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2)模仿黑板上蝙蝠飞行方法的图,做一张雷达工作的示意图。

 

(3)根据示意图简单说说飞机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理。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6.《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

6.《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聚焦课题,引发阅读期待

师: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21页,一起读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

生:

(齐)蝙蝠和雷达。

师:

念得真准。

“蝙”和“蝠”都是生字,其中“蝙”念第一声,你们念准了。

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

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虫”字旁。

生:

“蝙”的右边是一个“扁”字,“蝠”的右边是半个“福气”的“福”。

师:

嗯。

“福气”的“福”、“蝙蝠”的“蝠”右半边都是一样的,这个字也念“fú”,有“满”的意思。

顺着你的发现,像“蝙”和“蝠”这样,“虫”字旁表明它是一种动物,旁边的“扁”和“畐”都表示了它们的读音,这样构成的字有一个专门的称呼,谁知道?

生:

这样的字叫“形声字”。

师:

真厉害!

我们的汉字绝大多数都是形声字。

比如我们这篇课文的12个生字里边就有6个是像“蝙蝠”一样的形声字。

课后你不妨去读一读,再琢磨琢磨。

那么对写好“蝙蝠”这两个字你又有怎样的建议?

生:

写的时候,左边的“虫”字旁要窄一些,让着右边的部分才会好看。

师:

好一双慧眼!

左窄右宽。

下面看老师写。

(师在课题位置范写“蝙蝠”)“虫”字旁要写窄,就得把“口”写得窄一些,“提”写得短一些,两个部分组合的时候,左边的“虫”字旁得稍微靠上一些。

咱们的汉字几个部分之间总是要相互礼让,整个字才能漂亮。

接下来咱们不妨也拿起笔,打开生字本,把“蝙蝠”这两个生字端端正正地写上一遍,注意写法。

(生认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师:

你们见过蝙蝠吗?

(出示图片、文字介绍)我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

蝙蝠,哺乳动物,主要食物是花果和昆虫,白天身子倒挂着在山洞、岩壁等地方睡觉,夜间才出来觅食。

师:

那么雷达呢?

(板书“雷达”,同时出示图片、文字介绍。

生:

雷达,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它广泛应用于军事、气象和资源探测等。

师:

真好!

拿到一个材料,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就是语文能力。

正如你们所看到的,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一种“电子设备”,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作者却用一个“和”字(补全课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在哪里?

生:

书本当中。

师: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本。

读通课文,把握整体内容

师:

好,下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后请你试着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

(屏幕出示:

情趣与智趣的交相辉映——《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尝试口头填空)

师:

你们读懂课文了吗?

交流一下。

生:

科学家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能够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

生:

科学家们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能够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

师:

(反问第一个学生)他和你的回答有点不一样,你觉得哪个更准确?

生:

我觉得他说得更准确,应该是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的启示,因为雷达主要仿照的就是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

师:

真好!

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就叫会学习。

原来它们俩之间是这么回事!

你看,有些问题我们自己读着课文就能弄明白。

品读语言,融入情境运用

师:

科学家是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才发明雷达的,那么这蝙蝠在夜间飞行探路的本领到底有多高?

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

请你们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屏幕出示上段文字,生自由朗读。

师: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你会用什么?

生:

厉害!

生:

神奇!

生:

不可思议!

师:

真会用词!

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

(生朗读,语感较好。

师:

读得真不错。

只是你读的这只蝙蝠的飞行本领还没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谁来读一读,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读得更加出神入化、不可思议!

(生朗读得很好,全场掌声。

师:

(请她的同桌)你离她最近,应该听得最仔细。

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

生:

她读的时候,把“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极细”都读出了重音,听起来感觉蝙蝠的飞行本领很不可思议。

师:

更重要的,她读的时候,脑中出现的可能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

一只飞行本领出神人化的蝙蝠!

师:

对了!

读着眼前的句子,脑中出现句子所描绘的那只飞行本领出神人化的蝙蝠,这就是朗读的一大秘诀。

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哪些词要特别强调才能表现蝙蝠飞行本领的高超!

(生齐读,声情并茂。

师:

你们这么一读,我发现蝙蝠的飞行本领的确出神入化,简直不可思议。

大家发现了吗?

作者就是用“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这样的语言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表现出来的。

咱们不妨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来夸一夸蝙蝠的飞行本领。

请你拿出作业纸,快速地完成第一题。

待会儿我们来比比哪只蝙蝠的飞行本领更高!

(屏幕出示:

情趣与智趣的交相辉映——《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生练笔,师巡回指导。

师:

一起来听听,看看哪只蝙蝠的飞行本领更高!

生:

蝙蝠的飞行本领真绝啊!

无论是在原野还是树丛,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只刚出生的蚊子,也逃不过它的“法眼”。

师:

好一只飞行本领绝妙的蝙蝠啊!

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是“刚出生的蚊子”?

生:

刚出生的蚊子很小很小,这样更可以说明蝙蝠的飞行本领很绝妙。

师:

你的想法也很绝妙!

不过不够准确,蚊子刚出生的时候是在水里,叫孑孓,不会飞。

你可以改一改,说成“刚学会飞的蚊子”!

生:

蝙蝠的飞行本领真绝啊!

无论多么漆黑的夜晚,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树枝间小小的缝隙,它也能迅速地穿过去。

师:

又是一只飞行本领高超的蝙蝠!

生:

蝙蝠的飞行本领真绝啊!

无论是在墨黑的山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树枝间小小的缝隙,它也能迅速地穿过。

师:

我们听你的句子,觉得“无论”后面有些别扭!

谁能帮着改一改?

生:

我觉得前面应该这么说——无论是在墨黑的山洞还是昏暗的墙角,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这样就可以说明蝙蝠什么地方都不会跟东西相撞。

师:

你的耳朵真灵。

(回问刚才学生)你听明白了吗?

这样就准确多了。

你知道为什么吗?

你看前面的“无论怎样怎样”是要概括所有的情况,后边的“即使怎样怎样”是——

生:

是举其中的一个例子!

师:

真是一点就通。

前边是概括了所有情况,后边是具体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正是这样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地写,才把蝙蝠的飞行本领夸得神乎其神啊!

你在课文句子旁边写上:

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

谁再来夸一夸,看看你的蝙蝠飞行本领是不是更高?

生:

蝙蝠的飞行本领真绝啊!

无论是月黑风高还是阴雨绵绵,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极细的头发丝,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

头发丝也能避开啊!

在漆黑的夜里,即使有一根极细极细的黑色的头发丝也能避开,可见这只蝙蝠的飞行本领更高啊!

你们真是一群飞行本领高超的蝙蝠啊!

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会,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作者夸蝙蝠的这一段,听听你们能不能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读得神乎其神!

(生有滋有味地朗读)

展开过程,体味精妙写法

师:

这蝙蝠的夜间飞行本领也太不可思议了,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做了一次试验。

来!

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

这是科学家们做的第一次试验,在蒙上蝙蝠的眼睛之前,科学家们做了什么试验准备?

生: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师:

读着这句话,哪些字眼特别引起你的注意?

生:

横七竖八、许多、许多。

师:

干吗要这样做?

我拉两根绳子不行吗?

生:

不行,因为只拉两三根绳子,有可能蝙蝠是侥幸没碰着。

师:

科学试验就得这么较真。

我们读书也一样,要较真,惹眼的字眼一个也不能轻易放过。

一起来读一读,读好这些字眼。

(生齐读,读好关键词。

师: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之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你来读!

生: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师:

没什么感觉,谁再来读?

(生再读,惊讶诧异溢于言表。

师:

确实让人惊叹,这蝙蝠飞行的本领就是绝!

师:

老师像科学家们一样用一张表格来呈现这第一次试验,请看大屏幕。

(出示:

见下表)

情趣与智趣的交相辉映——《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紧接着,科学家们又做了两次试验。

如果也用一张表格像科学家们那样把试验的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我们应该怎么填写?

(学生自由解答,教师引导修正后出示)

情趣与智趣的交相辉映——《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把科学家记录的第二次、第三次试验过程和课文作者写的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的第五自然段语言比较一下,你发现作者高明在哪里?

生:

我觉得作者把很多语言都省略了。

试验准备是同样的,试验结果也是同样的,就不需要重复地写,这样语言更简洁。

师:

真了不起,发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上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简洁”。

生:

这里“蒙住眼睛、塞住耳朵、封住嘴”写得很有变化,而且很准确。

师:

为什么说这样很准确?

生:

因为耳朵蒙住还是有声音,而且耳朵有孔,所以用“塞”。

嘴要封住,才不会发出一丁点声音。

师:

又发现了本文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

用词准确。

真能干!

生:

我觉得作者还有一点挺高明,他第一次写得比较详细,第二次、第三次试验因为差不多,就用略写。

师:

这样一写,显得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以后你碰到要写差不多的两三件事的时候,也要这样有详有略地写。

老师觉得你们都有一双慧眼,作者写法上的优点都被你们发现了。

我们就需要学习这样简洁明了、详略得当、富有变化的写法。

这才叫“简约而不简单”哪!

情境练笔,引发无限神往

师:

三次试验后,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什么?

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的第6—8自然段,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

师:

谁来说说?

生: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生: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