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6064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docx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

【篇一:

五台山五爷庙佛珠导游解说词】

大家看,坐落在灵鹫峰上的这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就是素有喇嘛宫之称的菩萨顶。

我们已经参观了许多寺庙,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大多是红墙灰瓦,,而菩萨顶却是红墙黄瓦。

在古代中国,黄色是皇家专用的,可菩萨顶却用了黄琉璃瓦,,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考虑,等我们参观完寺庙,听了我的讲解,您自然会明白。

此寺创建于北魏,原叫大文殊院。

相传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职文殊。

一天夜里,法云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看见一尊文殊菩萨像,并由塑工塑成。

传说这便是文殊菩萨显圣,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称菩萨顶。

寺庙经历代修补,尤其是1952年政府拨款补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楼、石阶等。

现占地30亩,分前院、中院、后院和东配院四处院落,有殿堂楼房121间,是五台山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云集,雄伟壮观,布局严谨,独具特色。

我们从山麓仰望,阳光下飞檐斗拱,相托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象西藏布达拉宫,所以有喇嘛宫之称。

菩萨顶在五台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黄庙首领庙。

大家请跟我往上走。

我们登上这高高的台阶,就进入寺庙了。

这台阶、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龙头的地方。

这里我们要让大家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台阶,等大家登上这高高的灵峰圣境,我会告诉大家关于这台阶,上面的石狮的说法和传说。

大家数清楚了吗?

到底有多少台阶?

我告诉大家,寺庙门前的长长的台阶,一般都会与108有关,菩萨顶也不例外,也是108级台阶。

佛家说,人生共有108种烦恼,把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

踏上一级台阶,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消除了一种烦恼。

当您气喘吁吁地站在悬有“灵峰圣境”横匾的彩绘牌楼下面,远望周围林立的寺庙、翠绿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全部踩在脚下,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了呢?

我们再看台阶上这对石狮,仔细看过之后,您一定会发现左边这只没有舌头。

原来啊,是它偷吃工人食物被割掉了舌头,一直饿着肚子蹲到现在。

这座四柱三门七楼的高大木牌楼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

它色彩鲜艳,彩绘龙凤,造型优美,形象生动,结构合理,坚固精致,是五台山木牌楼之冠。

穿过天王殿,我们来到前院,院内古树参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静。

我们面前的是大雄宝殿,是菩萨顶的主殿,寺内重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右侧是带箭文殊殿。

殿内骑狮文殊的肩上插有一支箭,传说是乾隆皇帝射的,不过我们现在看不到这支箭了,它以被前两世班禅取走了。

要说菩萨顶最有特色的建筑,还要数大雄宝殿后的文殊像。

大家请跟我来。

我们面前的大殿就是文殊殿。

大家看殿前台阶,有许多蜂窝状小眼。

原来在殿檐中间的一块瓦上,不论春夏秋冬,也不论阴雨晴天,总是滴水不断,所以又称为滴水檐大殿。

由于雨珠滴沥,落地柱石,嘀嗒有声,再加上注溅时水花在阳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艳彩,形成五台山一大景观。

您能猜猜为什么滴水不断吗?

曾经有很多种说法,其实只是在檐下有一个存水槽之故。

不过我们现在已看不到这一景观了,因年久失修和维修时没有注意保存,水槽已不存在了。

殿内原有三尊高约两米的铜质三大士像,就是正中文殊。

左观音,右普贤。

它们距今应该有四百多年了,是铜铸艺术的珍品,可惜这三尊名冠五台山的铜像,早已被毁。

现在的塑像是1985年新塑的。

大家仔细看,黄庙殿内的塑像与青庙有所不同,从塑像就可以分辨出是青庙还是黄庙。

这里的菩萨像都有肩花,脸微侧,且有华丽的背光,这正是与青庙塑像的不同之处。

在后院,,还有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铜锅。

大家看,如此巨大的铜锅一年也只是腊月初

八煮腊八粥用一次。

据说有一次小喇嘛因洗锅后,锅内表面结冰,还差点上不来呢,可见这铜锅有多大了。

佛教寺院都有一点神秘气氛,而殿顶的神兽仙人,更增加了一份神奇色彩。

这些神兽是龙的儿子,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能力。

把他们安置在殿顶是为了防火、避邪,又有龙凤象征和谐祥瑞。

菩萨顶之所以能保持黄庙领袖庙的地位,与清代康熙、乾隆几次来五台山住在菩萨顶有关。

康熙在寺内留下了“五台圣境”御笔。

大家看这石碑坊上四字就是康熙亲笔题字。

因西藏历来是政教合一的政权,所以清统治者极力笼络人心,以巩固对西藏的统治。

这样,五台山黄庙就更加兴盛起来,尤其是菩萨顶,地位极高,寺庙的大喇嘛在清代相当于朝廷一品官的地位。

由于菩萨顶相当于皇帝行宫,再加之为了笼络西藏喇嘛教,所以代表皇室“至高无上,尊贵富有”的红墙黄瓦便也成为菩萨顶的特色了。

各位游客您明白了吗?

好了,各位游客,我的讲解就告一段落,希望通过我的讲解,您能对菩萨顶留下深刻的印象。

祝大家旅途愉快。

篇二:

山西五台山五爷庙许愿见闻

山西五台山五爷庙许愿见闻

五台山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与其源远流长的传说故事、生动的佛教哲理有关,我早想亲吻目睹五台山五爷庙的香火,于是这天我早早来到这里。

时值2006年火红的五月,来到壮丽雄伟、寺庙林立的五台山。

5月21日这天星期日,身临五台山万佛阁的五爷殿,五爷殿与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相依为邻,寺内苍松掩映,香烟缭绕。

放眼五台山五爷庙前开阔的地势,这里终年涌动着接踵而来的叩拜五爷和观光者。

一、步入寺内一睹与戏台相对的五爷殿座北朝南,古代称“五龙王殿”,不知何年,人们把五龙王称为“五爷”,把“五龙王殿”称为“五爷庙”。

殿内五爷的两尊座像,一尊木雕、一尊铜铸,皆情态严肃安然,五爷身后依次供奉着龙父龙母,大龙王、二、三、四龙王,殿前过厅摆放着封建时代帝王赐予的半副銮驾。

二、五月火红,“五爷庙”的里里外外更烘火。

人说清晨敬香最有灵气,所以五台山“五爷庙”从清晨四点到九点,庙里庙外人流涌动,数以万计,从五湖四海前来叩拜五爷的热烈场面壮观宏伟。

人群里不知有多少人捧着不同的照像机、摄像机匆匆选位摄像记录。

庙前开阔的大停车上,停放这数不清的大车小车。

无数旅游团队的导游呼唤声、讲解声、声声入耳。

缭绕的香烟仿佛把这里的天空笼罩了层层薄雾。

三、叩拜的程序不管是要许口愿,还是不许口愿,或是有求于五爷,一般先在五台山五爷庙门前的“万人敬香坛”敬香。

“万人敬香坛”总面积200平方米,坛北设有能防风防火的点香台,坛中央集中摆设四个三米多高、工艺品式的铁制盖顶大香炉。

香炉四周用耐火砖砌一米高围定,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敬香高峰时香火覆而不腾,可见设计时的防火意识。

香客来敬香大都由团队导游引领,怎样敬香,坛上有专人指导。

敬香先请香,请香处专设“结万佛缘、”“广济堂”门市。

售有档次不同的高香有500元一盒的,有200元一盒的,还有千元以上的,这种香选料贵重,特别是大师在经声中开过关,称有灵气。

另有门市以外小商贩销售的普通香每20元一盒。

皆上书“五爷吉祥语字样。

”笔者深入售香市场走访可知,贵重料制成的高香小商贩也有,但大师没有开过关,价位要相对便宜一些。

请香开封时取下封口的一符自我保存,开封后取出中心一把香,双手捧香去点香台点燃,半插入香盒原位,然后双手捧高香举过头顶先拜五爷,拜就是弯腰鞠躬,再向东南西北四方鞠躬,意在五台山台怀镇四方大山都有佛。

四方叩拜完毕将香盒双手捧入大香炉中即可燃为灰烬。

回头再面向五爷庙双手合十鞠躬。

笔者亲眼所见,“万人敬香坛”上敬香完毕,要给指导敬香者灵气钱,也叫指导费,一般只给1元至10元,少数香客也有给几百元的,以自己的经济实力而定。

敬香时为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时有五台山风景区监察人员监察,不准指导敬香者以粗野语言和不

礼貌的行为向游客勒索钱财。

笔者在“万人敬香坛”前长时观光,这天正是星期天,敬香者拥挤不堪,覆而不腾的香火久经不息,缭绕的香烟常时不散。

四、“万人敬香坛”敬香完毕要入五爷庙。

五台山五爷庙门口立一牌上书:

不准带整把香进入寺院,进入寺院敬佛三柱香由寺院提供;不准在寺内吸烟明火;

防火靠你靠我靠大家。

可见此地防火意识的足够,又见香客皆百倍遵守。

步入寺内,不许愿者或许愿者将三柱香在丈余高的大香炉前双手捧燃,向五爷和四方佛叩拜后捧入直立镂空式大铁制香炉内。

许口愿者就双手合十步入五爷殿前或殿内“五心朝天”叩拜。

何为“五心朝天”,叩拜时,跪倒头落双手,双手手心朝上接佛,跪姿自然双脚心朝天,背心也朝天向上,则为“五心朝天”。

表示心诚崇拜、真心朝佛。

“五心朝天”拜别,以跪姿直腰双手合十,闭目静心默默许愿,先默报许愿者的地址姓名,或者父母家人的地址姓名,而后心中祈祷默许愿词,一般愿词不让别人听得。

许别再作三叩头。

叩拜别依自我经济实力放钱。

笔者亲见殿内许愿者百元面钞不等,直接交于守殿呜乐的和尚或投放于“功德箱”,殿外许愿者直接投放于殿外的“功德箱”。

许愿拜毕五爷,要移身顺便拜舍利子大白塔。

以求合家安泰、富贵永久、前程锦绣。

五、行文至此,笔者想到一句古话: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感发观光时听得一位青年女导游说得好:

“求”与“许”是两个概念,乞求于五爷的祈祷不用还。

许了口愿必须还。

先述许愿分三个层次:

一、大愿:

指特大的事情,许愿时必须入殿,面见五爷。

二、中愿:

指小于特大的事情。

三、小愿:

一般指家庭和美、平安、健康、升学等。

这时,我想起初临五爷殿时记下的一副对联以繁体字,书于前楹:

殷雷激电滋百谷以盈百宝,

甘露和风鼓万物而洽万民。

三、二年后在五台山五爷庙前所许的口愿心诚则灵成为现实,已是“盈百宝、洽万民”。

要还愿同样分三个层次:

还大愿:

要在五台山五爷庙的戏台上唱大戏,五台山的寺院唯一五爷殿前有戏台,传说五龙王爷酷爱看戏。

所以还大愿唱大戏连同放钱敬香要开支一万元左右。

5月21日这天,河南的香客何保平还大愿,五爷庙戏台上由吕梁晋剧院青年团演出一场《打金枝》。

并从台上播放出对还愿者祝福的贺语。

给这天的香客带来了欢乐。

近年来由于还愿者多,想还愿得提前登记排队,方可如愿。

还中愿:

要再次赴台挂扁,择阴历初一或十五等吉日吉时燃香叩拜挂扁。

台怀镇购一扁1至200元。

这天,石家庄市青年王小亮怀抱价值三千元的刺绣锦扁,上书“五爷显灵”,兴致勃勃地来五爷殿挂扁还愿。

还小愿:

心诚无虑者可再赴五台山烧香上供敬五爷许新口愿;实有为难者不能赴台,可在自己家中面向五台山自设香案烧香摆供叩谢,用香烟传递诚心。

这天笔者在五台山五爷庙里里外外观光四小时,离开时激情奔涌、心潮彭湃、万千慷慨而一气呵成此文,神州大地有多少人关注五台山万佛阁的五爷殿,有多少人关注五爷殿许口愿的点点滴滴,有多少人思考着自己和家人的安康晋嚼,未来前程,笔者愿将此文献给五台山未来的观光者、旅游者、敬香者?

?

篇三:

世界遗产作业——五台山之旅

五台山之旅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13级财政4班崔梦琪20135477

我家是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的,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很近,虽然近,但之前一直没时间去那里游玩,直到去年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才有大把的时间玩,在闺蜜的提议下我和闺蜜还有3个朋友、闺蜜的妈妈奶奶准备一起去五台山(闺蜜的奶奶年纪已经大了,之前一直想去五台山却碍于身体原因没去成,这次她妈妈为了满足奶奶的愿望就想陪同着一起去)。

之前约好了在她家集合,我提前去闺蜜家住了一天(因为我和闺蜜还有那三个朋友不是一个镇上的),第二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了,集合好后是租了一辆面包车去的,在路上很是欢快,几个人叽叽喳喳的聊了一路,边聊边看路边的风景,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山脚下。

上山的过

程中感觉就像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向右急转弯,一会儿向左急转弯,我们抓着车上的扶手被甩来甩去的再加上开着车窗吹着山风感觉倍爽!

不过有的路段路边的护栏石墩裂了或不见了感觉有点惊险,越往高处看着底下的山谷、树木、烟雾还有比较矮一点的山峰越觉得爽,路边的野花开得正盛,空气特别好呼吸起来特别舒服,山坡上还时不时的会看到牛和马在吃草或休憩,看起来特别和谐惬意!

20多分钟后就到了收费站,五台山的规定是五台县和繁峙县的人进山是不用交进山费的,由于我们都是繁峙县的,所以到了收费站和那里的人说一下就可以了,(不过人家可是会让车里的人一个一个的说几句繁峙话,不是繁峙县或五台县的估计一说话就会露馅的,哈哈),过了收费站马上就到台怀镇了,这是五台山的中心,司机叔叔到了停车场就让我们自己下来玩,闺蜜的妈妈奶奶由于体力原因就和我们几个分开走了,她们去一些不用爬太远的地方,我们就顺着台怀镇的主街道往前走,街道两旁都是饭店、卖特产的、卖民俗饰品的,很热闹。

我们先准备去黛螺顶,当时人不多,我们自己选了条路上去,是条土路,开始还好,走了一小半的时候下雨了,土路的话就比较泥泞还有些滑,有几次差点摔倒,好玩的是,我们走了半天发现路边立了个牌子,写的“马道!

”哈,难怪除了我们就没看到有其他游客走这条路的,而且路上还有马蹄印、马粪什么的。

不过等我们到了黛螺顶上,就发现马道比“人道”近好多,因为“人道”会拐好多弯还有好多台阶,虽然比马道好走,但是比较费时费体力。

因为我们是从马道

上来的,所以先到了寺庙的侧面而且还是墙外面,走了几分钟却发现走进了个死胡同,问了一个叔叔才知道这是僧人们住的地方,在他的指路下我们才到了黛螺顶正门,黛螺顶其实也叫大螺顶,其正门是一个木制的“牌楼”,上书“大螺顶”三个黄色大字,好多游客都在这儿以其为背景拍照。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几次来到五台山欲登顶朝拜,可是都因为风大路险而阻不能成行,所以,黛螺顶的和尚才想出把五尊台顶法像集中到一处的办法。

五座台项各有一尊文书菩萨法像,人们转遍五座台项,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萨,叫“大朝台”。

黛螺顶把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项,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所以就叫“小朝台”。

要把五座台顶部转遍,不具备较强的体质,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行的。

而登黛螺顶,来回有半天时间就够了。

同样能了却“朝台”的心愿。

所以人们常说:

“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

”我们在黛螺顶上差不多可以俯瞰到整个台怀镇的全貌而且黛螺顶的观景台上是欣赏拍照菩萨顶寺庙群远景的最好地点,远远看去白塔显得格外突出。

我们在这儿拍了好多照片,细雨蒙蒙下的美景也别有一番风味,而且雨天爬山不会热,不过可惜的是,因为下雨穿的雨衣肥哒哒的我们拍自己就不怎么好看了,(雨衣还是在山上买的呢,一层薄薄的塑料纸就要10块钱,略坑,以后上山一定要带雨衣呀,雨伞神马的的不顶用)

牌楼右边有售票处,我们买了票进去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然后看到的是檀殿,內供释迦摩尼佛,再看到的就是最著名的五文殊殿,内供五台顶的文殊菩萨,分别是中台顶孺童文姝、东台顶聪明文殊、西台顶狮子吼文殊、南台顶智慧文殊、北台顶无垢文殊。

再往后走就是大雄宝殿,这座殿供奉着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还塑有十八罗汉彩塑,不过有点被五文殊殿的巨大光芒掩盖的味道。

在寺院内还看到了两株挺拔的大松树,听说已有300多年树龄,但看起来仍然葱翠欲。

下来的时候跟着众多游客一起从“人道”上也就是台阶上走的,听说有一千零八十级石阶呢,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确实我们走了好长时间,腿都酸了,在路上碰到几个虔诚的拜佛者,走几个台阶就下跪磕一个头,有的磕头的时候还把整个身体都放平手摊开,真的很诚心,走到半山腰看到一个善财洞,进去看了看,里面有好多善财像,像表面的黄色有点退了,不知道是不是真金呀,呵呵。

终于走完了台阶,在最后缓坡的一段路上,

两边都是卖民俗饰品的,有好多佛珠、挂坠、装饰品等等,我们边走边逛,每到个摊位都跑去看看,最后我买了串佛珠,忘了叫什么名字了,是给我姥姥买的,她信佛,其他朋友

也买了些东西。

下了黛螺顶我们开始去登菩萨顶,此刻台怀镇地区仍然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在小雨中登山虽然天空和景物看起来会感到有些沉闷,不过在小雨中观景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寺前有一百零八级石阶通向辉煌的菩萨顶,台阶前的照壁上有个“佛”字,“佛脚”—佛字最低处被人摸得发亮,我们几个也跑过去摸了几把,而且还发现上面还有硬币,哈哈。

我们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听人说按照佛家的说法,这就是象征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

在台阶上拍照也好有意境,绵延的台阶加上高山绿树白云,闺蜜让我帮她拍一张,我拍完之后才发现他们四个人全入镜了,最前面是闺蜜,过了一段台阶站着一个朋友,后面还有一个在给另一个拍照,呵呵。

登上台阶后,是一座华丽的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而多姿,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

过了牌楼,又有一段石阶连接山门,石阶中间铺设斜面,雕有九龙吸水图案,看起来和我在故宫里见到的差不多,里面还是有好多人塞的钱。

转过头向下俯瞰,还可以看到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白塔。

这座寺庙建筑据说是参照皇家的宫室制度营造的,房顶三彩琉璃瓦覆盖,规模宏伟,十分壮丽。

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

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

文殊菩萨大殿的院前还有石牌坊一座,我们在上面看到了“五台圣境”四字,听说也是康熙的御笔呢,在菩萨顶的后院我们还看到几口大铜锅,里面都盛满了水,水里都是人们投进去的硬币亮闪闪的。

对了,我们还在山腰上看到过两殿堂,据说是当年花和尚鲁智深的场所,一边是立着一尊强悍威猛的鲁智深铜像,前面摆置着一条铜禅杖,看来重量不轻,我们还上去举了举,有一个男生能勉强举到肩膀上,另两个能把它拿起来,我也试了一下,只能把它从架子上拿起来几厘米没男生拿得高而且也只能坚持一下下,另一边是的鲁智深像财神一样,一只手摊开,我们看到他手心都被摸得泛光,前面还有个元宝,我们都摸了摸,和他合了个影,还投了几块钱进去。

我对水浒传不熟悉,听朋友说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闯祸之后来到这里出家为僧,但是他又受不了寺院里的清规戒

律而“大闹五台山”,因此才有了这两座殿堂。

看完塔院寺我们就去了五爷庙,早就听五台县的同学讲过这座五爷庙特别灵,(同学说她当年中考的时候他父母就给她求过五爷,然后她就顺利考上我们市里最好的高中了)五爷庙只不过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庙宇,但是它的香火却是最旺的,因为五爷庙的灵气是享誉海内外的,据说好多人来这儿求五爷愿望都实现了,这些人愿望实现后就会来还愿来给五爷唱戏,每年的6、7、8、9月份既是五台山的旅游旺季,也是五爷庙愿戏最为兴盛之时,可以说五爷庙里是天天有戏。

我们到这儿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五爷庙前人流如织,烟气氤氲,到了寺庙门口有免费的香火,我们自行拿了三支后就进去了,一进去就看到戏台上正在唱戏,好多人围在下面听,还看到五爷庙前点香台后面有一个硕大无比的香炉,里面进香所起的火苗足有半尺高,好壮观,我们对戏曲不感兴趣也听不懂,就直接去排队到庙前进香了,不得不说排队的人太多了,庙前有栏杆让人们分成两队进,而且都不让进庙里面去拜,只是在门口拜一拜,不过这都不会阻挡人们想要得偿所愿的心的。

进了香磕了头许了愿后我们就出来了,五爷庙门前是青山绿水的一番景象,我们玩了会水又躺在长椅上歇了好长时间,还看到小树上结的红红红的小红果,

不过没敢摘,不知道能吃不,纵然这里是香客如织,但依然不会让我感到心烦反而心旷神怡的,哈哈。

游览了五爷庙,天也黑了,我们就结束了五台山之行还坐来的时候那辆车回去了。

【篇二:

五台山菩萨顶导游解说词】

五台山菩萨顶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您这此游览的导游员,叫蒙毅。

首先我代表山西省友谊之旅旅行社欢迎您来参观菩萨顶。

我在这里祝您玩得开心愉快,通过我的讲解,一定会使您不虚此行。

大家看,坐落在灵鹫峰上的这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就是素有喇嘛宫之称的菩萨顶。

我们已经参观了许多寺庙,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大多是红墙灰瓦,,而菩萨顶却是红墙黄瓦。

在古代中国,黄色是皇家专用的,可菩萨顶却用了黄琉璃瓦,,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考虑,等我们参观完寺庙,听了我的讲解,您自然会明白。

此寺创建于北魏,原叫大文殊院。

相传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职文殊。

一天夜里,法云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看见一尊文殊菩萨像,并由塑工塑成。

传说这便是文殊菩萨显圣,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称菩萨顶。

寺庙经历代修补,尤其是1952年政府拨款补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楼、石阶等。

现占地30亩,分前院、中院、后院和东配院四处院落,有殿堂楼房121间,是五台山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云集,雄伟壮观,布局严谨,独具特色。

我们从山麓仰望,阳光下飞檐斗拱,相托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象西藏布达拉宫,所以有喇嘛宫之称。

菩萨顶在五台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黄庙首领庙。

大家请跟我往上走。

我们登上这高高的台阶,就进入寺庙了。

这台阶、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龙头的地方。

这里我们要让大家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台阶,等大家登上这高高的灵峰圣境,我会告诉大家关于这台阶,上面的石狮的说法和传说。

大家数清楚了吗?

到底有多少台阶?

我告诉大家,寺庙门前的长长的台阶,一般都会与108有关,菩萨顶也不例外,也是108级台阶。

佛家说,人生共有108种烦恼,把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

踏上一级台阶,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消除了一种烦恼。

当您气喘吁吁地站在悬有“灵峰圣境”横匾的彩绘牌楼下面,远望周围林立的寺庙、翠绿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全部踩在脚下,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了呢?

我们再看台阶上这对石狮,仔细看过之后,您一定会发现左边这只没有舌头。

原来啊,是它偷吃工人食物被割掉了舌头,一直饿着肚子蹲到现在。

这座四柱三门七楼的高大木牌楼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

它色彩鲜艳,彩绘龙凤,造型优美,形象生动,结构合理,坚固精致,是五台山木牌楼之冠。

穿过天王殿,我们来到前院,院内古树参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静。

我们面前的是大雄宝殿,是菩萨顶的主殿,寺内重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右侧是带箭文殊殿。

殿内骑狮文殊的肩上插有一支箭,传说是乾隆皇帝射的,不过我们现在看不到这支箭了,它以被前两世班禅取走了。

篇二:

山西导游考试常用中文导游词:

五台山菩萨顶

大家看,坐落在灵鹫峰上的这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就是素有喇嘛宫之称的菩萨顶。

我们已经参观了许多寺庙,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大多是红墙灰瓦,,而菩萨顶却是红墙黄瓦。

在古代中国,黄色是皇家专用的,可菩萨顶却用了黄琉璃瓦,,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考虑,等我们参观完寺庙,听了我的讲解,您自然会明白。

此寺创建于北魏,原叫大文殊院。

相传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职文殊。

一天夜里,法云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看见一尊文殊菩萨像,并由塑工塑成。

传说这便是文殊菩萨显圣,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称菩萨顶。

寺庙经历代修补,尤其是1952年政府拨款补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楼、石阶等。

现占地30亩,分前院、中院、后院和东配院四处院落,有殿堂楼房121间,是五台山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云集,雄伟壮观,布局严谨,独具特色。

我们从山麓仰望,阳光下飞檐斗拱,相托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象西藏布达拉宫,所以有喇嘛宫之称。

菩萨顶在五台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黄庙首领庙。

大家请跟我往上走。

我们登上这高高的台阶,就进入寺庙了。

这台阶、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龙头的地方。

这里我们要让大家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台阶,等大家登上这高高的灵峰圣境,我会告诉大家关于这台阶,上面的石狮的说法和传说。

大家数清楚了吗?

到底有多少台阶?

我告诉大家,寺庙门前的长长的台阶,一般都会与108有关,菩萨顶也不例外,也是108级台阶。

佛家说,人生共有108种烦恼,把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

踏上一级台阶,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消除了一种烦恼。

当您气喘吁吁地站在悬有“灵峰圣境”横匾的彩绘牌楼下面,远望周围林立的寺庙、翠绿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全部踩在脚下,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了呢?

我们再看台阶上这对石狮,仔细看过之后,您一定会发现左边这只没有舌头。

原来啊,是它偷吃工人食物被割掉了舌头,一直饿着肚子蹲到现在。

这座四柱三门七楼的高大木牌楼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

它色彩鲜艳,彩绘龙凤,造型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