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091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docx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

【篇一: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

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台怀镇南的凤林谷口,北距塔院寺仅0.5公里左右。

这里南面梵仙山,北靠菩萨顶,地势优越,风光秀丽,寺旁还有般若泉,是一处风水宝地。

该寺创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颇有名气。

全寺占地6400平方米,共有殿房50余间,其中主建筑文殊阁殿阔5间,进深3间,两层歇山式,是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也是殊像寺的精华所在。

殿内所供文殊骑狮像,高约9.3米,造型生动传神,名皤遐迩。

仔细观瞧,神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大有抖擞威风、腾云而起的气势,充满灵性和动感,在五台山所有文殊的座骑中,数这一只塑得最鲜活传神。

端坐狮背的文殊菩萨,面容安详,双目平视,右手微举胸前,身后一片黄亮,好似菩萨身上放出的灵光。

内蒙、西藏、青海的许多佛教信徒都知道五台山有一尊荞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这尊塑像。

相传,在建造这座寺庙时,绿毛狮子和文殊的身子均已塑好,就差文殊的头部了,这时工匠们犯了难,由于谁也没见过文殊的面容,所以不知如何去塑,大伙七嘴八舌,众说不一。

争论声惊动了做饭的伙夫,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造的,你们再吵也无用。

正在此时,突然院内金光照耀,文殊菩萨显出真容。

这时寻找画匠描摹已来不及了,伙夫急中生智,将面案上和好的养面拿起,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刚把头部捏好,文殊菩萨便在空中隐去了。

匠人们急忙把养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

人们就称此像为“荞面头菩萨”,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殊像背面是倒坐观音像,围有悬塑,上部表示祟山峻岭,下部代表海水流波,中间塑有善财童子、净瓶玉女,听经龙王及唐僧师徒取经等等。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悬塑,高达6.5米,总围长47米多,内容为五百罗汉图。

图下部描述形形色色的渡海场景,图上部则反映陆上生活场面,大干世界在这里得到形象生动的表现,寓意颇深。

【篇二:

五台山明月池导游解说词】

五台山圣迹

路线:

乘火车可以到石家庄,石家庄汽车北站(在火车北站旁)到五台山每天有三班汽车,分别是7点、9点、14点,车程4.5小时。

也可以到太原站下,太原汽车东站(距离3.5公里)每小时有一班去五台山的车,14:

30以后车少,车程4小时。

五台山的汽车站很好找,从塔院寺出去,到台怀镇中心的主干道,乘坐免费环保车,一站路就到了。

车站上明码标价,去五个台的价格从40到80不等。

非车站的车可能到不了台顶。

三天基本上可以把五台山主要寺庙都转完,比如:

d1黛螺顶、圆照寺、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集福寺d2清凉寺、金阁寺、龙泉寺、南山寺、南台顶、镇海寺d3东台顶、西台、碧山寺。

d1塔院寺东台那罗延洞

d2:

佛母洞、白云寺、明月池、佑国寺、南山寺、镇海寺、观音洞

d3:

黛螺顶、上善财洞、下善财洞、金刚窟、五郎庙、碧山寺、七佛寺

d4:

西台、中台、狮子窝、吉祥寺、南台、清凉寺、金阁寺、龙泉寺

d5:

菩萨顶、罗睺寺、三塔寺、金刚窟、明月池、观音寺、文殊洞、显通寺、绕大白塔21圈

d6:

北台、圣洗浴池寺、八功德水、西来寺

d7:

殊像寺、塔院寺绕塔

d1北台、八功德水、西来寺

d2:

东台那罗延洞

d3:

西台、中台、狮子窝、吉祥寺、南台、清凉寺

d4:

菩萨顶、罗睺寺、三塔寺、金刚窟、明月池、观音寺、文殊洞、显通寺、殊像寺、塔院寺

d5:

普庵寺、白云寺、明月池、佑国寺、南山寺、镇海寺、观音洞

大白塔:

佛陀的真身舍利,此塔是二千多年前由信仰佛教的古印度国王阿育王始建,自汉迄今,又代有崇建,为五台第一圣境。

古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84000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

中国有19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

1987年法王在五台山传法,主要在塔院寺。

法王传讲佛法时就坐在这上边的台阶上。

大白塔数度放光。

大白塔上方南面有一个佛的脚印。

佛准备圆寂时留下一个脚印,脚跟上有千幅说法的吉祥图案,帮助将来朝拜的人清净业障往生净土。

唐朝时名显(译音)的高僧将印度的脚印图描给皇帝供奉朝拜,明朝大德明启(译音)化缘后刻于石头上供奉于白塔。

文殊发塔

这座文殊发塔是五台山塔院寺(注:

五台山的寺院修藏传佛教的非常多,尤其是格鲁派修法传承,塔院寺已圆寂的住持寂度法师,是能海上师的弟子)中的又一圣境。

相传在北魏年间,文殊菩萨为宣示众生平等,化作一贫女来到寺庙乞食,并留下一缕头发。

僧人们遂于此处建一佛塔供养。

至明万历年间,由方广道人重修,并现见菩萨头发,发色若金。

到了近年,又由当时住于五台山的汉地高僧寂度大和尚重新整修。

菩萨顶

菩萨顶寺庙依山势而建,因此山形酷似印度的灵鹫山,古亦被称为灵鹫峰。

位于寺庙一侧的大殿,此殿中供奉的是藏传佛教前译宁玛派大圆满祖师布玛莫札和藏传佛教中最具神威的智慧护法神格萨尔王。

此间佛殿的对面佛殿中,供奉着藏传佛教的祖师莲花生大士师。

这些佛像都是法王在87年来五台山时做的。

在菩萨顶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还是皇帝射的。

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

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

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

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即近二米。

据说,有一个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铜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

菩萨顶山门外的两座石狮中有一头没有舌头。

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

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早上的粥总是不够吃,火头僧发现,锅内的粥被石狮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锅内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狮偷粥吃时,刀把舌头割下来了。

这样,这头石狮就没有了舌头。

善财洞

为当年法王亲见文殊菩萨的圣地,上善财洞乃文殊菩萨与善财童子见面的地方,具有大加持。

法王如意宝传记中明确记载“本来上师到五台山后一直住在菩萨顶上,一天,为成千上万的人传法,到了下午时分,毫无准备地搬到了善财洞。

到后不久,突然不知从何处来了七个孩童。

他们在上师前恭敬聆听了佛法,之后忽然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大家对此甚感奇妙?

?

随后严格地闭关二十一天。

在四月二十九日,清净的境现中,清晰了然地现见了三世诸佛智慧的本体文殊菩萨。

他身色金黄,头带五佛冠,一面二臂,左手执持书函,右手高举宝剑,双足金刚跏趺而座,圆满报身装束,寂静姿态而住。

上师欢喜不已,信心备增,随即以金刚歌的形式写道:

我就象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孩渴望见到母亲一样,以猛烈的信心日日夜夜地到处寻找您的踪影,可是在此之前,即根本不知您身在何方,今日我与数以万计的弟众不远万里、不辞劳苦,从遥远的藏地来到此地,这完全是为了寻觅您?

?

并且在文殊菩萨面前发下誓愿:

生生世世度化沉溺于痛苦无边的轮回中的一切苦难众生,使他们摆脱业惑的枷锁,趋入究竟的法界,获得无上的安乐。

在此期间,以从自然觉性中流露出的智慧,不吝笔墨撰著了开显殊胜窍诀的《忠言心智明点》等诸多论典。

善财洞分上下两个,依黛螺顶山而建,法王闭关处在上善财洞。

善财洞内供奉着善财菩萨,1987年法王就是在这里闭关并亲见文殊,若于此修法,祈祷文殊菩萨和法王必获极大加持。

上善财洞的文殊殿中登记供养的师父保管了一张木板,上有法王真迹:

“此殿幻化文殊、五景印度者、宗喀巴大师、十八罗汉塑于公元1987年,由四川甘孜无比师宝剂美彭措永列及上万藏族朝圣而成”。

清凉尸林

从上善财洞右边那个小门出去就是清凉尸林,但小门一般不开。

或者下去从下善财洞的后面,顺着路爬上来也能到。

是第三代大圆满祖师西日桑哈虹化成就的地方,在印、藏两地早已闻名遐迩,其加持力可与印度圣境的八大尸林相媲。

于尸陀林中修行,可使修行者行诸禁行,迅速断除我执,生起对众生的无量悲心,速证佛果。

昔日曾有莲花生大士、大圆满祖师西日桑哈等于此地入甚深禅定,修持无上大圆满法,并获得虹身成就。

而大圆满成就者布马莫扎尊者在藏地弘法十三年后,行至五台山,于此间发愿:

在此贤劫千佛的教法未隐没前,常驻此地,其化身每一百年到藏地一次度化众生。

黛螺顶

当年,乾隆皇帝想朝五台,却被风雨所阻,政务繁忙,便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

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

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

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

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没有时间大朝台的香

客来黛螺顶小朝台,也算满了一次愿。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价。

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

坐缆车去黛螺顶,单程票价35元。

显通寺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五台山建的最早的寺院,前身大孚灵鹫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

该寺历史悠久,珍贵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

显通寺给我的感觉是很气派,寺院很大,很干净,不愧为当年的皇家寺院。

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

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

显通寺大雄宝殿中的三世佛像,这些佛像高大庄严,非常令人震撼。

显通寺内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就是千钵文殊铜像、铜殿和铜塔、无量殿、华严经字塔和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

殊像寺

据说,当年此佛像即将完成之时,因一皇帝要来五台山,僧人急中生智,用面粉做成菩萨的头像放好。

待皇帝走后,当僧人欲取下面粉做的头像时,此佛像开口讲话,示意僧人无需重新再做,这是文殊菩萨的殊胜显现,此佛像与文殊菩萨无有任何区别。

五爷庙

五爷庙又称万佛阁,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地方,据说五爷是一位文殊菩萨加持的龙王,属于世间护法,也有可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这里香火旺的原因应该是世间的俗人想求世间福报的较多,而五爷作为世间神又常常显灵满他们的愿,因此五爷庙常年香火不断。

罗睺寺

佛子罗睺罗随佛出家修道,得了罗汉果位;罗睺寺寺名由此而来。

据说由於此处显过圣灯,所以名「落佛寺」。

寺门之侧有座高三米多的喇嘛砖塔,塔上刻有文殊像,两旁的肩花上放著经书和智慧剑。

据说,过去这里有一棵松树,十分高大,是文殊曾经显圣的地方。

以後,人们把松树砍了,做了文殊菩萨像的塑柱。

人们又把这棵树的树枝、木屑埋在地下,建塔供奉。

於是,这座塔被称为文殊塔,又名松塔。

罗睺寺最吸引人的还有开花现佛。

这一由机关操纵的奇妙景象于1984年底修复。

金刚窟

到台怀镇中心大道乘坐环保车,只要说声去林彪别墅就行。

在五台山诸多的灵迹当中,金刚窟可以说是名声显赫。

唐朝时,北天竺僧人佛陀波利于此处现见文殊菩萨,并应文殊菩萨咐嘱,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迎请至汉地,大圆满祖师布马莫扎、班智达桑吉雄等也曾于此处的山洞中闭关修行?

?

金刚窟是佛与佛子的密坛。

迦叶佛时,罗萨王将金银写成的三藏显密经续以自己身上的宝贝装饰后伏藏于此。

以后印度的持明大成就者佛护尊者(中观应成派初祖)在此虹化。

佛母洞

佛母洞灵迹为佛法应化世所罕有。

石洞分为外洞和内洞,大洞套著小洞,外洞阔大,洞口敞开,高约三米,宽两米多,进深幽暗,由外而里渐渐收缩,在尽头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内洞。

内洞的构造非常奇特,洞口距地面半米左右,扁圆狭窄,呈弯曲管状,斜向上延伸一米左右,即进入葫芦形状的洞腔。

这个扁圆石孔刚好能容一人爬钻而入,洞腔里可容纳五六人。

内洞有乳石和石笋,洞壁石色班驳。

形状凸凹,犹如人体五脏六腑形样。

特别是洞腔右侧乳白色条纹,和人体脊椎骨、肋骨一样形象逼真。

正因为内洞天巧成,示现为人体腹内形

状,所以称为「佛母洞。

」佛经记载,佛母不仅是指生育释迦牟尼的摩耶夫人,还指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原本早已多世成佛,且为诸佛之母,但为方便教化,利益众生,乃化作菩萨,协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度化道场,山色景观都是文殊菩萨发大愿力之所持,触类而彰,随缘而显。

佛母洞即为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三世佛母随缘教化显应之处。

由於这些缘故,世人入洞即为「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洞即为「佛母重生」,脱胎换骨。

朝拜五台山的善信和游客,络绎不绝登临佛母洞,虔诚发心,把入洞出洞示为大因缘,恳请佛母加持,获得重生,消除业障,福慧双增。

车到山下,1500多个台阶的朝圣之路,约2个小时。

明月池

明月池又名观海寺,“清凉山上说清凉,明月池中望明月,一直是五台山的佳话。

天空漆黑一团,水中却有明月。

”明月池是一口小井,井口只有一个盘子大小,跪着趴在井口,整个井口就被脸挡住,只能看到黑漆漆的一片了。

这里静下心,据说可以看到自己的前世来生。

普庵寺

普庵寺。

与明月池相邻,与佛母洞相望,靠山脉似龙凤,面辽峻岭如笔架,清水河穿越山门前,南北两个山丘形成左右对峙的天然屏障。

唐朝时,日本高僧慧锷大师久幕东土观音菩萨,来五台山朝拜观音菩萨,到普庵寺尊请玉石观音东渡回日本,当到普陀山时,狂风大作,船不能行,遂建寺,今日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道场。

因此不肯去观音是从普庵寺请去的。

镇海寺

寺侧有镇海宝塔,传说九龙王搅动海底大水涌出山泉成灾,文殊菩萨将坐垫蒲团化作宝塔,镇住泉眼,建寺名镇海。

清代镇海寺为章嘉呼图克图在五台山驻锡行署,名声显赫。

章嘉,为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大转世活佛。

其地位居于清代驻京喇嘛的上首,极为尊荣。

其中章嘉呼图克图三世,在五台山驻锡期间,四次迎接乾隆皇帝巡幸。

圆寂后,乾隆皇帝专门降旨拨款,为其在镇海寺内建造舍利塔。

墓塔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寺内一大景观。

观音洞

观音洞是格鲁的寺院,里面有许多师父都来自拉卜楞寺,院落周围有一圈房屋,可供居士住宿。

相传,此洞是观音菩萨修炼(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观音菩萨在此洞内显过圣)的地方,故因此得名。

六世仓央嘉措在康熙年间来此避难,在洞内闭关六年。

要去往在半山腰的观音洞,必须沿着石阶向上爬,路边的山石上,还刻有藏文的莲师心咒、六字大明咒。

观音洞有圣水可供品尝。

文殊洞

文殊洞始建於清光绪年间。

据说,曾有一老僧常伴唤乘“二苹”的猛虎四处云游,人称「伏虎罗汉」。

伏虎罗汉朝东台下来,路过文殊洞,见此处山势奇异,更兼有文殊菩萨修行过的文殊洞,随发心在此修行。

伏虎罗汉挂单於显通寺,同时受显通寺的资助、供养,常住於文殊洞修行。

后当人们发现老僧圆寂时,老虎伴于老僧身侧,拒绝进食而亡。

人们为老僧修了肉身佛像、肉身殿,后毁于文革。

碧山寺

建于明英宗年间,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

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如果从这里启程时缺少路费,寺内还会周济一些。

所以很多朝山客都把这里作为必朝之地。

南山寺

是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距台怀镇约2公里。

该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

寺内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点,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刀工细致,构图精妙,堪称五台山一绝。

这一特点在该寺的佑国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且站在佑国寺最高层还可

以远眺五台中的四台,景致相当不错。

南山寺的建筑也极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各殿之间迂回曲折,小径通幽,令人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清凉寺、金阁寺、龙泉寺

南台下来,顺路去清凉寺。

殿内两侧有石雕的五百罗汉。

清凉石是清凉寺的象征,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因此也称“曼殊床”,当年法王如意宝在此曾带领五百位僧人站立这清凉石上,也很宽裕呢!

狮子师兄的帖子上说,在此石头上躺躺可以治病呢。

不过现在的清凉石用栏杆围了起来。

金阁寺始建于唐代宗年间,由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不空主持修建的。

该寺铜铸为瓦,瓦上涂金,整个寺庙金光灿烂,又因这里是不空法师开讲密宗的道场,所以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声誉。

前院的一座二层楼阁内供着一座文摘:

五台山殊像寺导游词)殿阁内左右后柱下两个1米高的石柱础,为圆形中间束腰上下卷莲瓣形,是唐代遗物。

大雄宝殿是后院的主体建筑,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佛像。

龙泉寺的石雕非常非常精美,华美的石雕分为三绝:

第一绝是八字形砖雕照壁中央镶嵌的大型五台山全山寺庙写意图。

第二绝是著名的汉白玉石牌坊。

该寺第三绝是“普济宝塔”,该塔建在祖师殿院中央,普济和尚是五台山清光绪年间(1875----1908)著名高僧,是五台山传说中两个半得道高僧之中的一位,他为僧后主要的功绩就是用四处化缘的钱物修筑庙宇和献资赈灾,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故事至今还被世人传诵着。

普济禅师圆寂后的民国九年,为纪念他的德行,东北人民出资在龙泉寺为他建造了这座真身塔。

该塔为汉白玉石头垒筑,塔身表面雕刻华丽,建造别致,上面雕饰有经文、佛像、金刚力士像、花卉等。

那罗延窟

到北台望海峰,非政府的车子只能开到鸿门岩,剩下的山路需要自己爬上去,约2个多小时。

那罗延洞就在北台顶寺院下面两百多米的下行岔路上,沿海拔2796米立的指路石碑下行666米吉祥路,挂满了经幡的地方,便是洞口了。

《华严经》云:

东北有一座清凉山,初劫时有很多菩萨聚会,贤劫曼殊师利童子与一万眷属在此地广转说法,支那地方菩萨住的宫殿名罗延窟,系初劫到现在菩萨主要的住处。

1987年法王如意宝在这里闭关了十四天,日夜都在光明境界中,通过文殊菩萨加持,撰造了《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持佛》等殊胜论典。

与此同时,格萨尔王等护法神纷纷在上师面前发誓,竭尽全力护持上师弘法利生。

当时随行弟子随各人缘份现见了文殊菩萨的手印、文字、宝剑等标志。

有些利根者现见了自心了义的文殊。

圣洗浴池寺

在北台下。

传说寺的中央曾经是有一口泉眼的,被围在四方的池子里,是文殊菩萨沐浴的地方?

..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到五台山朝台,途径此处发现在池中有一个和尚在洗浴而且旁边还有妇女在洗衣服,于是篇二:

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沿途导游词

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沿途导游词

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沿途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

过忻州城区,我们距离目的地佛教圣地五台山还有150公里的路程,行车时间大约两个半小时。

忻定盆地不仅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养育了古往今来众多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是一块民俗文化的沃土,孕育和滋润了挠羊赛、北路梆子、八音会这三朵灿烂的民俗文化之花。

(见《前郝村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忻定盆地民俗风情)》(进入定襄县境)

现在我们进入了忻定盆地另外一个重要县份——定襄县。

定襄是忻州市面积最小的一个县,只有848平方公里,但同时又是全市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县,人口达21万。

定襄县文化

【篇三:

五台山集福寺导游解说词】

三天基本上可以把五台山主要寺庙都转完,这样的行程强度适中,比较适合大部分休闲游的人。

day1黛螺顶圆照寺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集福寺

1黛螺顶2显通寺3塔院寺先在台怀镇游览,上黛螺顶,从黛螺顶下来后进入善财洞,穿过圆照寺、广化寺。

到街区先吃中饭后,从菩萨顶山顶门进入中央寺庙群,向山下游览。

主要寺庙有显通寺、塔院寺、姝像寺等等。

如果住山上可以根据时间游览集福寺、林彪别墅。

如果住山下可以游览普化寺。

day2清凉寺金阁寺龙泉寺南山寺南台顶镇海寺

1南山寺2南台顶第二天转外围,出发先奔清凉寺、金阁寺、龙泉寺。

中午饭后到南台,南台转下到南山寺,观音洞等

day3东台顶西台顶碧山寺

1东台顶2西台顶?

起早到东台看日出,转一下碧山寺之后上西台,然后奔车站返程。

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

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

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

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

“无穷松韵清双耳,不尽云山豁两眸。

”站在这里极目远望,但见南台、中台、北台横出天际,与寺院背靠着的东台绵连在一起,象是天然大屏障,围护着台怀腹地的寺庙建筑群。

俯瞰台怀,又见殿宇鳞次,楼阁峥嵘,佛塔对峙,石阶层叠,琉璃瓦反射着金光,红围墙一道又一道,呈现出一派佛国风光。

塔院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

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

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

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

建筑以雄伟壮阔为特点,比起布局匀称严谨的显通寺来,要开朗得多。

中轴线上有影壁、牌坊、石阶、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势雄伟。

五爷庙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

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

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修龙王殿呢?

很久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

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

不过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

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

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

东台顶亦名望海峰,海拔2796米,为五台山东台,位于台怀镇东10公里,海拔2795米,面积100余亩,台顶曾建有望海楼。

隋文帝时台顶始建寺院,元代重建时名为望海寺,明代嘉靖年间重修,内供文殊。

远望望海峰,犹如一只站立的大象。

居顶环视,又像一个特大的龟甲。

古人说:

“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

登东台而看日出,是五台山旅游的一大景观。

而望日出中,又数“云海日出”最为壮观。

夏日天气晴好时,黎明登临其上,可见云海尽头的红日喷薄而出。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赵朴初,1981年登临东台时曾即景咏词:

“东台顶,盛夏尚披

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始于元代,修缮于清末,历史久远。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

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檐有砖雕。

南山寺有一独特之处,我国其余寺庙一般都尊奉“四大天王”,但是南山寺却供奉了六尊神像,除了“四大天王”之外,另外两个是大名鼎鼎的“哼哈二将”,这在我国佛教寺庙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特。

显通寺现占地面积约120亩,各种建筑400余座,规模浩大。

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

在全寺中轴线上,寺前铜塔耸立,七重殿宇分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辉煌壮丽。

显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

观音殿,又名南殿。

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

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

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

五台山其它四座台顶皆连起伏的系列山脉,唯有南台是另为一峰。

远望山形,莞如一匹卧马,站立山巅,又觉得好像立于覆盆。

亦名仙花山,以野生植被闻名,台顶鸟语花香,犹如仙境。

台顶象倒立的藻瓶,细花杂草布满了整个山峦,犹如绿色的地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