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889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docx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doc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

五台山导游词篇一

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颠。

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圣幡蹁跹。

历史上许多名家大师帝王将相游历五台留下了一篇篇诗句绝唱一幅幅墨宝真集可是却没这幅对联对五台山的包容和概括。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风景核心区位于五台县北部台怀镇内面积379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最值得推荐景点首位,国家地质博物馆,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十大避暑胜地之首,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201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第三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8处世界遗产。

天赐神地:

五台山位于太行山中段与河北省毗邻,五台山早在太古代时为大海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等一系列造山运动形成大山,后在7000万年前的冰川活动中进退移动形成层峦叠嶂山岳交错山体以结晶岩构成,其中五座山峰高大且平缓形如土台故称为五台山,五座山山峰分别名为:

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是华北地区最高山峰号为华北屋脊,每年都以0.3公分增长。

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形如大象这里可以观看到云海和日出。

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形如孔雀松涛林密,月挂西峰。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形如雄狮,台顶上保留了大量的地质变化时留下的碎石杂生青苔故名。

中台位于五台正中在明以前世人认为此峰为五台最高后徐霞客游历五峰留下遗篇《立于中颠难绝北顶》。

南台锦绣峰海拔2458米远离四峰一枝独秀形如卧马满山花海故名。

五峰环抱外有滹沱流过山环水抱东北中西毗连南独立峰,形成背有靠山后有挡山,五顶上建有五座寺庙,东台望海峰望海寺建于元代供奉聪明文殊,北台叶斗峰灵应寺建于宋代供奉无垢文殊,中台翠岩峰演教寺相传这里是文殊讲法之地故名,建于唐代供奉儒童文殊,此庙是五顶中唯一的汉传密宗寺院,西台挂月峰法雷寺建于唐代供奉狮子吼文殊寺院正中有文殊洗钹池四季圣水不绝。

南台锦绣峰普济寺建于宋代供奉智慧文殊。

五顶建五寺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平等性——法界体——妙观察——成所做,与文殊五字心陀罗尼《阿罗波者那》相对。

精妙创法:

佛教起源于公元6至5世纪的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创教者乔达摩悉达多大家现在称他释迦牟尼意思是他是释迦族的圣者能仁而利人群能寂而得智慧像英勇无畏的大勇士。

佛主的出生颇具传奇色彩在蓝毗尼园的菩提树下降生,七日丧母由其母摩耶夫人的妹妹抚养,太子天资聪慧十二岁就学会了《五明》是《四吠陀》十六岁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妻并得子罗睺罗《他是佛主十大弟子之一修行密宗最高的弟子》,二十九岁出城拜访遇老。

死。

病。

修行人意识到所有人都不可逃避的痛苦决定奉行婆罗门教的修行方法以摆脱命运枷锁遂出家,出家后的太子过着乞食的生活拜访圣者可难以解除他心中的疑团决定自己寻找答案,经过六年的苦修他没有找到答案无奈他独自到了菩提迦耶修禅总结过去的经验调整了思维方式经过七日苦思在东方破晓时觉悟时年三十五岁,觉悟之后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初转标志这佛教的成立,在其一生中在七处弘法九次最后在拘尸那罗入灭终年八十岁。

以上是佛主简单的本生事迹大家可以详细了解;其实在这一时期印度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它的基本教义是梵创世界、因果报应、轮回之说,最大的特点是种姓制: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出现了思想界的新思潮,有人否定因果、轮回之说也有人肯定,有人提出了新思想,佛教的产生和其理论与当时的社会整体环境有关,许多的基本理论就是在吸收改造婆罗门教义形成的。

如《因果、轮回》说。

广泛来讲佛教是当时的沙门思潮中的产物。

佛教之美:

那么佛教的基本教义到底是什么,四圣谛《四真理》:

苦、集、灭、道,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佛主认为人生有八苦,肉体遭受的四种苦:

生、老、病、死,精神遭受的苦:

怨憎、求不得、爱别离,对自己永恒追求而得不到产生的苦:

五阴盛苦》,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渴爱,有了渴爱就会有种种欲望,可现实是这些欲望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因而就有了痛苦。

当你知道痛后痛彻心扉之后大家就认识到要消除渴爱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消灭了渴爱所带来的痛苦后,人就会摆脱轮回生死达到涅槃的状态,每个人和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自我调节不同但佛主总结了“八正道”:

正见、正语、正命、正行、正业、正念、正思、正精进、正定,以方便众生找到解脱之道。

而产生苦的来源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人体及心理现象构成问题的认识,就如“有的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而想要的不是真正需要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很好的诠释了在南瞻部洲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在为这为那去最求即使知道自己错也不愿意承认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具体到每件事都有其特性但每件事都会有其生成原因,在相当的一段时间或相当的一个空间无大的变化,在这段时间过后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就像量到质的过程,最后事物已经毁灭形体不存在,就会产生“无常”而“无我”就是在告诫众生一切事物不仅形体不会永远存在,而且精神也会随之消灭是不有存在一个常恒的精神主体。

然而世人的无知错把“无常”“无我”的东西当成有常有我的东西来追求这样就会产生痛苦认为事事不如意不是安照自己想要的去发展!

其实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真善美丑恶本性的东西,导游词《五台山导游词》。

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万物都有缘起才会有《五蕴》要正确认识避免借助《四谛》摆脱《无常、无我》。

就像佛主创法一样从现实到理想到幻想最后还是回到了现实。

文殊信仰:

五台山能成为文殊信仰的中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东汉年间明帝刘庄夜梦金人派人赴西域求法在大月氏遇到四果圣人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带来了佛经与佛像,并将处理国家外交事务的鸿胪卿改为寺院取名白马寺,二人翻译了汉地第一部经书《四十二章经》,云游全国来到五台见到五峰环抱中央有阿育王所置五金七宝佛舍利塔山形与佛主讲法之地相识建议明帝修建寺庙,明帝于永平十一年[AD68}下诏依山围塔建寺名为大孚灵鹫寺,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寺庙,即现在五台山显通寺。

在佛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十九品菩萨住处记到东北方有国名为震旦,国内有山号为清凉,文殊师利法王子云游住处,常在此山为五百眷属讲经说法。

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又名清凉。

中国的佛教徒以五台山对应佛经中的五顶山——清凉山建起文殊道场。

在《文殊师利涅槃经》中记载到文殊菩萨是古印度舍卫国梵得婆罗门教贵族的儿子,经神人指点出家求法,皈依于释迦文佛门下,在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年于大雪山为五百信徒演讲十二部经因其辩才第一故人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后唐代宗李豫在平定完安史之乱后在五台山修建金阁寺并将文殊菩萨钦定为首席上首菩萨。

文殊在诸多佛经中站具主导地位。

特别是他亦佛亦菩萨的身份,七佛之师万佛之母!

特别是文殊发愿教导所有众生追求佛性,并教导他们修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文殊被看做是佛道中的父母,在《大成本心地观经》称其三世觉母妙吉祥。

《十二圆觉经》记载文殊菩萨是十地菩萨。

《详见殊像寺导游词》

五台山佛教开始兴盛的过程,也就是《华严经》传入和文殊信仰开始发端的过程。

至迟在魏孝文帝时,五台山已经发展成了文殊道场和北朝研习《华严经》的圣地。

学习《华严经》的人们纷纷至五台山礼谒文殊,举行法会,著书释论,出现了灵辩及其弟子道昶、灵源、昙现等一大批华严学者。

此外,五台山也出现了其他论师,如弘律的法聪、弘净土的昙鸾等。

北齐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一个兴盛时期。

《古清凉传》载,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割八州之税,以供(五台)山众衣药之资”,五台山寺院发展到200余所,现在五台山可考的北齐寺院还有近40所。

北齐武成帝于河清三年(564)“诏慧藏法师讲六十《华严经》。

次年,改五峰山为五台山,使六十《华严经》成为五台山的开山圣典,使五台山的华严学派得到更大发展。

其时,在五台山盛传的还有涅槃学、禅学、律学、净土学等。

之后的“周武灭法”之难,五台山佛教遭到废毁。

中国的四大佛地大体是在唐代确立,唐代五台山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在相对宽泛的社会下佛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名家高僧借鉴了过去经验与教训和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中国人对佛教义理的独特理解的六家七宗,大量的经书问世特别是高僧出访西域寻法。

枝末分裂的八宗《华严、天台、三论、净土、密、律、慈恩》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完成了中国本土化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都高僧比如华严四祖澄观国师在五台山显通寺驻锡十载翻译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八十华严的翻译系统的阐述了佛理也吸收中华的优良精华,特别是他写的《经疏》明确山西五台即为文殊道场,《在现在五台山的每座寺院中都供奉特别是显通寺七处九会殿内供有五百罗汉在明十三层多宝佛塔对面灵窗上就供奉华严澄观国师塑像》……在这一时期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入藏,印度的原始宗教婆罗门再度兴起大批佛学大师翻过喜马拉雅来到西藏地区与藏地崇信的苯教相互竞争融合,特别是莲花生大师带领着25弟子入藏改变了当时的佛苯不合使得许多藏民归信佛教,并确定了修行密宗不休禅的思想,莲花生大师也就是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在今五台菩萨顶文殊殿左侧的大殿就供奉着莲花生大师》藏传佛可以分为前、后弘期。

后弘时期藏传佛教在阿底峡、八思巴、宗喀巴等人推进下形成了五大支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格鲁派的活佛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带团中讲到菩萨顶大家都会介绍到“师徒三尊”会介绍姓氏在这里更正下一世不是贾操杰而是宗喀巴的小弟子根敦朱巴班禅是克珠杰》,五派自成体系,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活佛转世。

这样以一个民族命名的藏传佛教的产生就形成的佛教的三大支派。

唐宋以后,文殊信仰进一步发展。

元朝建国,以五台山文殊道场为内地喇嘛教的总禅林。

元朝皇帝将五台山的一些汉传寺庙改为黄教寺院下令八思巴在五台山弘法,这样五台山成为了汉藏并存显密双修的佛教名山。

五台山文殊信仰达到高峰,上至皇帝大臣、文人学士、大德高僧,下至香客居士、善男信女、黎民百姓,文殊信仰成为最基本的信仰之一,牢固地占领了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

五台山佛教圣地已经深入人心,朝山拜佛,求得文殊保佑庇护,成为人们希冀实现的宏愿。

经过元末的常年征战到了明代五台山佛教再兴高潮。

出身于僧侣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刚一即位就实行了保护佛教,兴隆佛教,尤尊汉藏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政策。

他先后诏见了五台山高僧璧峰、具生吉祥,分别颁赐紫衣、金钵、度牒、御制诗等,命随方演教。

明成祖派人迎请西藏名僧哈里嘛入京,敕封大宝法王,令统领天下释教,遣使送五台山显通寺安置,又敕修佛舍利塔及显通寺,还于寺中塑哈里麻肖像。

黄教祖师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到五台山巡礼弘法,入京后受到成祖盛情接待,封大国师,赐金印、宝诰、经像、金银器等物。

释迦也失又去五台山之后,成祖又几次致书慰问。

英宗敕造《大藏经》送五台山普恩寺、五台顶供养,又敕谕护持显通寺。

宪宗遣人送一丈六尺镀金文殊像一尊、画幅百轴、香金五千两、布帛千匹、念珠万串于五台山文殊寺,并制书盛赞圣地,敕修文殊寺。

武宗敕建了铜瓦殿,赐额广宗寺,又敕梵僧于中台顶建寺,铸铁为瓦,赐额演教,敕旨护持。

万历年间,五台山佛教更加兴盛。

明神宗重修大白塔,为母祈福;敕造《大藏经》送五台山2藏现存于显通寺的水陆法会殿共3120本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完整的大藏经;遣使于五顶和狮子窝设弘福万寿报国佑民吉祥大斋;又先后几次送《大藏经》6藏,于狮子窝与五台顶安置,修建狮子窝万佛塔及五顶寺院,并在五台山设水陆法会,供养全山僧众。

其母李太后出钱于五台山修建寺院。

其时五台山寺院剧增,全山达104多座,僧侣众多,佛事兴盛。

宗派以禅宗和藏传佛教为盛,而华严、律宗、净土诸宗皆有。

清朝建立以后,康雍乾嘉四帝,无论其本人信佛与否,都相续不断地奉行着尊崇佛教政策。

到康、雍、乾朝,尊崇佛教,尤尊藏传佛教,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而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中唯一的清黄庙并存的汉藏佛教圣地,且离京城较近,于是清朝诸帝便特别重视扶持五台山佛教。

从顺治皇帝起,即重视利用黄教来加强蒙古地区与朝廷的联系,借以融洽民族关系。

顺治皇帝曾两次派数十名喇嘛到五台山,作护国佑民道场;命阿王老藏住持五台山真容院,督理番汉僧众。

康熙皇帝从康熙二十二年(1684)以后,先后五次朝台,遍礼台顶,朝拜各庙,赐题碑文匾额,还亲封菩萨顶大喇嘛丹巴扎萨克为清修禅师,赐提督印和斩杀剑,命山西全省按时进贡钱粮。

常住镇海寺的章嘉呼图克图则受命统辖蒙古和青海的佛教事务。

乾隆皇帝继位后,效法其祖,曾六次朝台,广题诗文匾额,屡拨巨款,重修寺院。

嘉庆皇帝继位后,也到五台山朝拜一次。

清朝统治者注重鼓励蒙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融洽民族关系,五台山喇嘛教权倾一时。

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令五台山菩萨顶等10寺改为喇嘛庙,实行从藏传佛教堪布中给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还让统辖内蒙、青海佛教事务的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住在镇海寺。

乾隆皇帝还命在白水池建寺一所,归三世章嘉活佛私有,赐名永乐院。

在清代,蒙藏佛教徒对五台山非常崇拜,内外蒙进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络绎不绝,遂使五台山的藏传佛教达到鼎盛时期。

至嘉庆时,五台山有规模宏大的黄庙26所,喇嘛千余人,其中菩萨顶一寺就有喇嘛561人。

至清末,五台山有青庙78所,僧侣在千人以上。

清代汉传佛教宗派继承了明末余绪,以禅宗为主,禅宗中以临济宗居首。

清末至中华民国初期,五台山佛教仍保持一定的规模。

据1936年统计,五台山有寺院130所,僧尼2200人,其中喇嘛800余人。

民国年间,一些寺院僧人曾募捐扩建了南山寺、普化寺、龙泉寺、慈福寺、尊胜寺等。

特别是由于民国政府对七世章嘉活佛大加重用,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国大代表和蒙旗宣化使,五台山藏传佛教又兴盛一时。

五台山悠久的历史和旖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形构造加之古代建筑和文物的保存,特别是它的魂----文殊信仰对世人对全山的影响。

世界遗产当之无愧!

五台山导游词篇二

首先先赞叹大家,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今天要踏上前往五台山的旅途,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曾发过大愿,凡向我文殊一步,必得无上利益福德。

所以大家此次五台山之行,也必然能够得到文殊菩萨的保佑加持,相信此行一定会圆满吉祥。

大家也许都听说过,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而五台山居其首位。

这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县。

地藏菩萨道场是安徽的九华山。

普贤菩萨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

观音大悲,地藏大愿,普贤大行。

而文殊菩萨呢,是大智,他老人家的道场就是我们将要去参拜的五台山。

佛家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作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家也许都听说过,但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就是用大智慧到达彼岸。

可想而知,想要到达生死苦海的极乐彼岸需要什么呢,需要的是大智慧,还不是一般的聪明智慧,这种智慧,能断烦恼的智慧佛家称它为般若。

我们的文殊菩萨,般若智慧堪称第一,号称七佛之师,曾是七尊古佛的老师,学生都成佛了,老师还非常谦虚的作菩萨。

虽然是菩萨,但他的大智慧大家可想而知也。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今天我们将要去的五台山古时称作清凉山,为什么称清凉山呢,一是因为五台山山势海拔很高,尤其是它的几个台顶,既使夏季也有可能见到白皑皑的积雪。

所以自古以来,五台都是避暑朝圣的胜地。

想当年康熙皇帝就曾经五次前往参拜五台山,当然据史料记载,他五次前来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要找寻他的父亲,那就是相传在五台剃发出家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大家都看过《孝庄秘史》吧,那个片子拍得顺治没有出成家,虽有意愿,但没遂愿。

当然顺治出家根本起因不是想要超越轮回,度脱苦海乃至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他是因为他的爱妃去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谓的心灰意冷。

反正顺治是否真的出家,这是一个清史之迷。

但是,康熙五次前访五台山多少说明了些什么,并且史书记载其中一回孝庄太后还一同前往,但因年事以高身体不适中途而返。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顺治题到墙上的一首出家诗,名义上是顺治作的,但据考证,是顺治的儿子,康熙皇帝代作的,写得非常好,境界也很高,他说:

“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乃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最后一句讲什么: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甚千秋与万秋”。

康熙为他爸爸附了这么一首诗,你说顺治出没出家,大家自已猜一猜。

前面讲的称五台山为清凉山是因为这里海拔高,夏季凉爽所以称为清凉山。

其实称五台为清凉的另一个真实的意义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五台山是佛教名山,所以到五台山参访自然离不开佛法的光辉。

在佛教中,称我们人间为苦海,为什么苦呢?

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了衣食住行,为了更好的发展,更多的挣钱,甚至是为了更好的小蜜,烦恼是没有止境的。

这种烦恼佛家称它为热恼。

而清凉山呢,也就是我们的五台山,它超出尘世热恼之外,乃一处清凉圣地。

它用大智慧超越出尘世间的烦恼,另外,它不仅自已超出,还能灭度世间众生的烦热。

古人常常敬称佛法为甘露法雨,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甘露法雨有什么现实功效呢,它能让众生把这个世间的苦恼看得破,认得清。

让我们站得高,望得远,悬崖勒马,苦海回头。

什么叫看得破,认得清,就像那英的那首歌——雾里看花,借我一双慧眼吧。

向佛祖去借,向文殊菩萨去借吧。

有了一双慧眼,会教我们能够认清哪些东西是真的对自己有用处的,哪些东西是有害的。

哪些事情当为,哪些事情不当为。

何时进,何时退,古人讲的进退有度,这个尺度真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

什么叫站得高望得远。

佛家一个基本理论三世因果。

对于灵魂的无有以及前世存在与否的研究,西方科学家正在如火如荼的在搞,并且已经取得许多很有成效的成果。

大家都听说过催眠术吧,它是怎么兴起的呢。

因为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成年后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都是他们小的时侯,孩提时期受到打击而形成的。

导致后期的心理扭曲以及心理疾病。

他们希望这些心理疾病的病人在接受催眠的时侯将他们小时侯受的委曲、这些病灶通过催眠回忆起来,讲述出来,心理医生再进行同步的心理引导,从而把他们的病灶根除。

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治。

所以催眠术在西方很盛行。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催眠与睡眠是不一样的,虽然两个都是眠,但是这两种形制下的脑电波是不一样的。

催眠这个词的翻译其实是不太准确的。

那我讲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许多病人在催眠的形制下,本来想让他们回忆起小时侯的病灶,但让科学家们大为吃惊的是,这些人,有许许多多人回忆起的不仅是小时侯,而是前世甚至是前几世的事情。

而这些病因不是在今生,而是在前世甚至前几世以前,因为受到的巨大的恐惧和苦难形成的。

这些病人在催眠讲述的同时,医生都给他们录了音,同时进行了很有效的心理引导,很多病人,严重的心理病人,就是这样完全康复了。

这是西方科学家的科研成果。

所谓的科学,就是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实证求真,另一个是可重复性。

在催眠研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非常著名,他是美国的史蒂劳斯博士。

他做出的这些确凿案例的不下上万次。

几十年间,上万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向他证明:

前生的存在,因果的轮回。

当然史蒂劳斯博士本身是一个基督徒,基督教是不讲轮回的,他只讲下一世的天堂和地狱。

所以这个结果也曾让他诧异过一阵。

但是他还是将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公布出来了,因为他觉得有意义把这个实相公布于世人去研究。

并且,当时教授所处的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西方世界并未象今天对轮回研究那么普遍并且公开。

在那种情况下,教授是要冒着牺牲自己学术生涯的情况下出了一本著作,那就是著名的《前世今生》。

这本书出版后,教授是准备接受一片责骂与置疑的,但出他意料之外,许多他的同行,也都是心理医生,非常支持他,并向他提供了大量他们在催眠状态下病人们相似的案例,他们都能够多少回忆起多世以前的情况。

并且那些其他的医生对教授说,我们也收集了许多案例,但我们都没敢发表,您是天下第一人,因为我们也很怕遭到置疑和责骂。

因为《前世今生》的发表引起了巨大的震动,美国核心科研杂志《神经与大脑》杂志发表了一篇对于此书的评论,他说:

“如果史蒂劳斯博士不是在创造一个巨大的错误,则他必是二十世纪的伽利略。

”大家都知道伽利略因为反对地心说,被终生囚禁,而布鲁诺甚至被活活烧死。

幸亏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言论自由百花齐放的时代,所以不会再像布鲁诺那样的担忧。

我讲了美国科学家对轮回的研究是什么意思呢,史蒂芬斯博士他自已,一个基督教徒,他在研究出这些成果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

“你下一生生命的遭遇,完全是你自已造就的。

”并不是上帝主宰的,也不是佛、菩萨、鬼神主宰的,而是自已造做的。

正如中国一句古语叫做“自作自受”一样。

佛家一句名言:

“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生是,今生做者是。

”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只不过是更精确全面了一些。

所以我们知道了前生后世的存在,这会给我们现实生活什么启示呢?

那就是我们凡事可以随之往开了想了,怎么样呢,比如说,也许我们现在挣得没有别人多,住得也许没有别人好,境遇比不上别人强,但我们并不比别人傻,也许上学时我还比他成绩好呢,怎么会是这样呢。

并且不是我们今世里没有努力。

那是什么原因呢,真实的原因是我们自已前世里没有种下这么大的福哇。

正所谓一句古语:

“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这样一想,就可以想开些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放眼看一看,为什么有些孩子,一生下来就生在富人家,叨着金汤勺出生的。

而又有些孩子,生在边远的农村,衣食无着,忍寒忍饿。

为什么生下就是如此不平等?

另外,史蒂芬斯博士还得出一个结论:

今世如果你有什么天赋的话,那是你前世里积攒下来的,不是今生你短短几年、十几年间就学得来的。

所以白居易有一句名言:

“书到今生读已迟”。

所以做父母的对孩子要善加引导而不是强迫。

另外更为重要的启示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烧香供佛,“香”是代表信香,代表佛门的“戒”与“定”。

其实佛家也很讲究以花供佛,花是什么意思呢?

是代表种善因必有善果,反之种恶因必有恶果。

所谓的“如是因得如是果”。

所以我们今生既使不如别人,那没关系,我们还有未来,乃至还有来生。

所以我们要把眼光放高、放远,不要与人争眼前的利益,不必去争眼前的得失。

也许别人费了大劲得来的果实,因为它的来路有些斑点,虽然香车美女围绕,但这眼前的一切可能是潘多拉的匣子,他那个未来堪忧。

也许我们这一世穷困潦倒,仅供温饱,但心中有我们中心思想,有我们的理念、追求和底线,正如供佛以香美的花儿一样,自然有香美的果实。

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

所以前面才讲,佛法是清凉的甘露法雨,可以灭却人间多少苦恼,解除苦厄。

这是佛法的启示,讲求凡事从因上去解决未雨绸缪。

另外,冤冤相报何时了等这些名言警句也是从佛门因果轮回中得出的重要启示。

假如三世因果可以张明的话,对于现实社会的人心维善乃至治安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有识之士细一思维必会得出的结论。

比如说人们明了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后,假如得了些委曲他也许会想开些,受些冤枉也能大度些,别人对不起自已也能忍让些,要做违法乱纪做奸犯科前也要惦量些。

正因为佛法可以让可以让众生看得破,认得清,站得高,望得远,还可以让人悬崖勒马,苦海回头。

从而佛教(佛陀的教育)才能够让众生有一个真正的吉祥安康的未来。

这也是清凉山称为清凉的重要意义之一。

五台山的由来

在大说起五台山,一定有不少人知道这里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名扬中外的旅游胜地,可是若要问起五台山名的由来,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大多数到过五台山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

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

它们分别是:

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

由于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的。

也是由于台怀镇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间,因此,通常人们把到过台怀镇就视为去过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

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

到了东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