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6213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在北京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你们可知道,埃及的首都在哪里?

埃及又有什么名胜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埃及的金字塔)

  3、埃及的金字塔在哪里?

它为什么叫“金字塔”,怎样建造起来的?

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写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查自读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学生朗读。

  

(2)指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轻声朗读,重点领会。

  埋葬:

掩埋尸体。

轮廓:

物体的外缘线条。

  精巧:

精细巧妙。

  结晶:

比喻珍贵的成果。

  摩天大厦:

指高耸入云的大楼。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当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金字塔在哪里?

  

(2)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

  (3)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4)为什么叫“金字塔”?

  (5)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交代埃及金字塔所处的地理及概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和结构的特点。

  第三段(第4、5自然段):

介绍这样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第四段(第6自然段):

点明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果。

  3、根据段意,指名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1、投影映示生字。

  2、指导学生注意字各部分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临写。

  4、师生评价。

  5、强化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课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

  (从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

  二、讲读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

  

(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观如何?

  2、看图,品味文字。

  (引导学生从“金黄色的沙漠”是埃及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角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3、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1)金字塔的外形具有什么独特之处?

  

(2)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作者具体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

  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1)金字塔为什么叫“金字塔”?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的外观是否和前面的“角锥形”一致?

  (3)朗读第2自然段的第4、5两句话。

  3、轻声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

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点?

  

(1)胡夫金字塔外观上具有哪些特点?

(高大、重)

  

(2)胡夫金字塔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

(平整、紧密)

  4、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宏伟与精巧?

  

(1)投影映示句子: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2)指名读这两句话。

  第①句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很高?

(列数字)但146米究竟有多高呢?

同学们想象得出吗?

第②句也是如此,究竟是怎样的平整与紧密呢?

我们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3)投影映示:

  按课文内容填空: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

  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

  (4)边读边想,补充后的句子与前面出示的句子相比,好在哪里?

  (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

  5、小结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外形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

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指名读有关句子。

  6、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讲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讨论回答这一段中的两个设问句。

  

(1)投影映示,指读两个设问句。

  ①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②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2)轻声读课文,回答上述两个问句。

  (3)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小结。

  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五、练写片断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断,介绍校内的雪松,要写出雪松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四段

  1、默读课文,思考: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最后一段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

    ①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②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

  3、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课文理解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

   4、领会哲学家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艺术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读课文,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去听一位哲学家的课。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给他的一群学生上的最后一课里,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

想来一定是不同寻常的。

这篇课文才700多字,只有三个生字,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自由练习朗读,大约在5分钟左右。

  2、请同学提出生字,并自行认读理解,但要告诉大家自学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学愕——惊愕铲——铲子

  3、还有哪些生词需要共同讨论

  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斩草除根旷野

  归结自学生字的方法:

  查生词中不理解的那个字,比如“惊愕”一词就查“愕”;

  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

如“斩草除根”“旷野”;

  请教老师、同学,如“哲学家”。

  5、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说说文章都写了什么?

  教师要提醒同学朗读时注意体会声音的强弱顿挫,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每个同学读完某一部分,都要说说有关小节的主要内容。

  6、请学生上黑板上书写上述生词,请大家评说字型是否美观,以及改进书写的意见。

  7、练习临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体会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哲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历”和“拜访”的十年经历

  (3)作者说他们“个个满腹经纶”,你觉得他们将是怎样的?

  2、精读第二——九自然段。

  

(1)

  在读课文之前,请你结合课题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的是什么问题?

请自由提问,并找到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2)从大家的提问中删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学生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并且哲学家都说他们是“饱学之士”了,哲学家还要给学生上“最后一课”?

  结合课文,说说,哲学家心里的“杂草”和学生心里的“杂草”有什么不同?

结合生活,想想,学生和哲学家的回答的回答对还是错?

区别?

  请你对哲学家上“最后一课”的地点和内容、方法和艺术谈谈看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用笔划下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句子。

  (3)同桌相互讨论后,再全班交流。

  3、精读第十自然段。

  

(1)请你们谈谈“根除”杂草的唯一方法什么?

  

(2)“旷野里的杂草”和“灵魂里的杂草”有什么区别?

  (3)对于哲学家来说,这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对于他的学生来说这堂课是不是最后一课?

为什么?

  (4)背诵最后这段课文。

  三、扩展阅读练习:

(推荐课文:

《最后一课》节选)

  

(1)比较两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课堂“六分钟写作”《我读……最后一课》。

先写出所读的文章内容,然后就自己阅读的文章内容及思想写自己想写的话,全文不少于100字。

  小组之间开展朗读比赛和抄写及听写词语的比赛。

 游天然动物园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懂得详略得当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复述课文。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天然动物园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35×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2、认读生字新词,会写,理解生词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5分钟)1、谈话提题

  

(1)同学们一定去过动物园,动物园里关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供游人观赏。

(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这是一篇游记)还想知道什么?

  (5分钟)2、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5分钟)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找出含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亭亭玉立、挑逗、有持无恐、络绎不绝

  (10分钟)4、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可分几段?

  

(2)指名说

  (5分钟)5、课堂练习

  

(1)指名板演下列生字,师生评议(民、萨、啃、邀)

  

(2)钢笔描红,临写。

  (5分钟)6、作业,做完评讲

  用“√”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5分钟)1、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评议。

  

(2)指名逐节读文章,评议。

  (15分钟)2、精读课文

  

(1)(出示投影)“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指名读。

  米库米天然动物园有哪些乐趣呢?

下面学习文章第二、三两段。

  

(2)①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

  思考:

哪几种动物写得比较详细,哪几种动物只是一笔带过?

  ②指名回答:

写的详细(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

一笔带过的(犀牛、鬣狗、黄牛)

  (3)默读描写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的有关语句。

思考:

作者是如何写这几种动物的,写出了它们怎样的特点?

  (4)指导朗读

  ①自己练读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

  ②指名读,师生评价。

  ③自由练读。

  (5分钟)3、小结课文,先请学生讲。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

  

(2)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5分钟)4、复述课文

  

(1)根据板书的提纲,练习复述。

  

(2)同桌相互复述、评议。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5分钟)5、检测

  练习册1—3

  布置作业:

小练笔:

介绍你的一家人,要注意有详有略,写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15 明天的太阳城教学要求

    这是一篇科学幻想的故事,具体构想了未来太阳城的情景。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关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畅想未来。

  课时划分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太阳能的知识。

   2.带上字典等工具。

  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重点了解未来太阳城的特色。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对太阳、太阳能了解吗?

   2).自由交流、相机导入。

   3).这是一篇科学幻想故事,具体构想了未来太阳城的情景—未来的太阳城。

  2、初读课文,小组讨论

   1).默读课文(2分半钟),可借助工具书帮助阅读。

   2).勾划你感兴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

   

(1)字词

    a.能源:

能产生能量的物质,如燃料、水力、风力等。

    b.释放:

把所含的物质或能量放出来。

    c.储存:

(物或钱)存放起来,暂时不用。

    d.沐浴:

①比喻受泽润。

        ②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2)交流课文内容,把你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小组同学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段文字。

  4、全班汇报

   个人准备,想好说些什么。

 习作4描写秋天的……

  训练内容:

秋天的公园、田野、山林别有一番景致,秋天里的名胜古迹也一定更有色彩,请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到那里去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写一篇习作。

  作文题目:

秋天的田野

  教学目标:

   一、按一定顺序具体地写出秋天的田野中最有特点的景物。

   二、使学生意识到美丽就在身边,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三、激发习作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生动地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到田野中观察,寻找适合作为校外课堂的地点。

   2、把握《埃及的金字塔》及《游天然动物园》在写法上的精妙之处。

  学生:

准备一篇你最喜欢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在描写春天的景物中你最喜欢哪篇?

   2、能简单地说一说喜欢的原因吗?

   3、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生1:

“写出了春天姹紫嫣红。

    生2:

“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

       ……

   4、教师小结板书:

写出了春天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等特点。

  二、自读感悟,明确要求

   今天的作文课,我们也来写一篇描绘景物的作文,它有哪些要求呢?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要求。

   2、学生参加班级交流。

   3、教师随机板书并小结,学生进一步体会习作要求。

    (按一定顺序具体地写出秋天的田野中最有特点的景物)

  三、联系生活,选择材料

   1、你认为秋天的田野里最有特色的景物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生1:

“一望无垠的金色稻田。

    生2:

“硕果累累的果园。

    生3:

“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林。

   3、教师引导:

“在我们生活中,秋天的田野里最有特色景物是什么?

   4、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稻田”。

   5、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能否用一两句话概括?

   6、学生自由说话,教师作随机板书。

    生1:

“遍野都是,而且看不见边际。

    生2:

“在风的吹拂下,一浪推一浪地涌向远方,特像大海中的波浪。

    生3:

“稻田是一望无垠的金色。

    生4:

“稻穗沉甸甸的,粒粒挺着个将要胀破了的大肚皮,把稻秆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又是一个丰收年。

  四、抓住已知,指导写法

    怎样才能把它写具体呢?

   1、《埃及的金字塔》的作者是如何描写金字塔的?

   2、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小结:

是抓住金字塔的外型、名称的来历、规模、怎么建造四个方面写的。

   3、写稻田应该写它的哪些方面?

   4、学生讨论,教师随机板书。

    生1:

“应该具体地写出稻子的叶、杆、根、穗的形状及颜色。

    生2:

“应该写清稻田的大小,整体看上去的感觉。

    生3:

“人们的劳动非常美丽,也应该写一写。

    生4:

“起风时的样子特美,应该写出来。

  教师小结补充:

“对,不仅要写静态景物,还应该写出动态描写。

同时,除了写实景外,我们还应该写由实景而引发的想象。

  五、利用地利,实地教学

  1、下面我们就准备到稻田了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景。

根据写作的各方面要求,我们应该如何观察?

  2、学生自由练说,教师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观察的内容:

叶、杆、根、穗;方法:

(1)按一定顺序,有点有面地观察。

(2)及时捕捉相关事物,展开联想,如起风的情况,农民的收割等。

  3、实地观察。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事先选好校外课堂,学生运用观察的方法独立观察,自由地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心想,并及时记录下来。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显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

田野里,面对那么美丽的景色、那么清新的空气,没有教室、桌椅的限止,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学习,心里是多么惬意!

  忽然,天空飞来了两只美丽的小鸟,它们欢快地叫着,不停在田野上空盘旋。

学生们随之欢呼起来,“看,两只小鸟多漂亮!

”“声音多好听呀!

”……

  我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想象:

“黄鹂为何而来?

它们在干什么?

  生1:

“它们被田野的美景吸引来的。

  生2:

“它们用舞蹈和歌声欢庆着丰收的喜悦。

  生3:

“它们把景色点缀得更迷人了!

  ……

  学生们争着回答,课堂上洋溢着自由、欢快的气氛。

  4、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

学生自由选择伙伴,把自己观察到、想象到的进行交流,并相互提出建议,取长补短。

  

(2)、大组交流。

各组派代表参加交流,相互平议,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写作。

(如:

A、可以重点写稻穗饱满、粒多,压弯枝头等。

写面时,应注意表现出放眼四望,看不见边际的感觉来表现丰收的景象。

B、起风时,应注意根据起伏的形态、“沙沙”的声音,从跳舞、唱歌、欢庆等方面展开想象。

发现小动物时,应从赶来欢庆丰收等方面展开联想,以表现出丰收的喜悦……)

  生1: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遍地金闪闪、黄澄澄的,秋天的田野更是非同一般。

走进田野,就像置身于金色的海洋之中,每当一阵风吹过,金色的浪花便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天与地也融为一体,到处都是金黄一色。

  引导学生讨论:

具体写出了秋天田野金黄的色彩;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稻田的宽广;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动态,显得特别生动。

  生2:

“稻子的长势十分喜人,每颗稻穗都有八十几粒,粒粒都挺着个快要胀破似的大肚皮,沉甸甸的,直往下坠。

它的秆很细,但十分坚韧,尽管已被压弯了腰,但从不趴下。

它的根像鹰爪一样,紧紧地抓住大地,任凭风吹雨打,丝毫不动。

  引导学生讨论。

(略)

  生3:

“瞧,那边的老大爷正在收割,他技术娴熟地挥舞着镰刀,一会儿,那密不透风的稻田便被割了好几垅,好像是一条条通往幸福的金光大道。

远处的谷场上人们也在忙得不亦乐乎……”

  引导学生讨论。

(略)

  生4:

“忽然,一只不知名的小鸟也赶来参加这丰收的盛会,它时而盘旋,时而俯冲,并欢快地唱着歌儿,似乎在用轻盈的舞姿和动听的音乐来歌颂这金黄的季节。

我爱秋天的田野!

  引导学生讨论。

(略)

  5、学生根据他人的发言和老师的指导再次观察,进一步体会。

  6、学生及时动笔创作。

  7、小组合作修改。

  六、推荐发表,展示风采

  1、小组推荐佳作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赏析。

  2、教师对共性问题再作指导,学生再次修改。

  3、教师推荐优秀作文至各报刊、杂志发表。

  教学设计评析:

  作文教学存在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真实;语言干瘪无味,无一点真情实感。

笔者以为,其重要原因在于封闭的课堂离开了学生的生活。

作文时,有些题目所需的素材,学生虽然已经经历过,但那种经历大都是无意注意,这些事物在学生头脑中记忆淡薄,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再观察、再认识;对那些学生根本没接触过的事物,更要引导他们去观察积累。

由于本次训练走出课堂,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面对那么美丽的景色、那么清新的空气,没有教室、桌椅的限止,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学写作文,学生心里是多么惬意!

他们显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投入到观察、交流、创作之中。

我便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看,仔细听,认真想,并及时记录下来。

田野里,忽然,天空飞来了两只美丽的黄鹂,它们欢快地叫着,在田野上空盘旋。

学生们随之欢呼起来,“看,两只小鸟多漂亮!

”“声音多好听呀!

”……我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想象,黄鹂为何而来?

它们在干什么?

“它们被田野的美景吸引来的。

”“它们用舞蹈和歌声欢庆着丰收的喜悦。

”“它们把景色点缀的更迷人了!

”……学生们争着回答,“课堂上洋溢着自由、欢快的气氛。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经过了仔细观察,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都写出了有声有色的习作,更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热爱与赞美。

这绝非一幅挂图、一个课件所能及。

这样生动活泼、来源于生活的训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

也使学生觉得“熟悉生活也是风景”,主动去写自己的见闻,产生了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声的强烈创作愿望。

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理念,真正使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理念。

练习4一、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练习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4、练习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7、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资料,学写导游词,当众介绍。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2、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三、教学时间 35×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1—4

  二、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