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709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新课标Ⅰ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新课标Ⅰ】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注:

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并填涂到答题卡上。

1.“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

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

己家里。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

”以下言论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①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②士可杀不可辱

③士志于道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汉武帝曾言: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

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为此者不得不劳民。

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认为汉朝制度不成熟、不完善,所以要进行变革

B.汉武帝欲变革制度以传后世

C.汉武帝变更制度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

D.汉武帝认识到出师征伐将劳民伤财

4.“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

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

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中说: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

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在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

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①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三省六部制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官僚制度的成熟

③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④清康熙时期设立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②④

6.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

“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

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

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B.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C.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D.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

7.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

2,4,6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2,4,6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

8.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

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

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这主要表明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9.“因为如果有价值之人发言并且担任议事会成员,这对于和他们同样的人会有好处,但

对大众却没有好处。

现在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站出来发言,当穷人发言时,他就会寻

求他本人以及和他相同之人的利益。

……他们(雅典人)认识到尽管穷人无知而贫穷,

而有价值之人出色而智慧,但前者的好意要比后者的恶意带来更多的益处。

这样的方

式也许不能建成理想的城邦,但却非常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

该观点

A.肯定了代议制的理论基础B.说明了直接民主制的封闭性

C.肯定了雅典直接民主制D.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10.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

“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

”这说明西塞罗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表现②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防止滥用权力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

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

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

”这段话体现的主要观点是

A.人民是防止滥用权力的唯一防线

B.立法和行政权必须分立

C.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是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有效途径

D.由人民管理政府的钱袋就是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

12.2011年新华网电:

距离8月2日最后期限日的前一天,美国国会众议院8月1日最终高票通过了提高美国债务上限法案。

国会参议院此前曾否决了众议院通过的提高债务上限。

根据美国立法程序,政府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需经国会两院通过,才能提交总统签署为法律。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避免债务违约的障碍基本扫清。

而美国国会两党围绕提高债务上限的讨论仍未结束,这一问题也会成为民主党总统奥巴马寻求连任的重要障碍。

该材料未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两党制在美国政坛举足轻重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财政权是国会制约和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

13.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

……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

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

”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A.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D.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14.从19世纪50年代末俾斯麦对德国未来制度做了这样的构想:

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

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并不冲突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D.德国的政治体制适合国情

15.“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

”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16.下表反映了近代西方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其中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

A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圆明园遭到破坏

C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苏州等地为商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17.历史教科书总结说: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对此某学生提出:

“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

”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一定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D.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18.历史学家田玄认为:

“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

……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D.南方交通发达

19.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

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D.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

21.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

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

海外华侨也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

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根据上述材料,从下面选取一组与之对应的关键词

A.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全民抗战B.使命意识敌后军民汪洋大海

C.危机意识武装斗争战争奇观D.军民结合敌后军民人民战争

22.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

“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

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23.2012年10月4日,台湾民进党常委、台湾行政当局前负责人谢长廷以个人身份访问祖籍地漳州,受到村民热烈欢迎;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

”对这两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台湾各政党均接受“一个中国”原则B.民进党改变立场放弃了“台独”主张

C.“台独”遭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抵制D.坚持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提

24.2012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微博,政府部门开官方微博一时成为时尚,

“微博议政”成为表达民意、倾听民声最为便捷的方式。

对“微博议政”认识错误的是

A.网友可直接接触到代表委员,在线与官员交流,表达民意

B.“微博议政”是在虚拟世界中的参政议政,网络上的民主政治

C.“微博议政”都是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与现实脱节

D.“微博议政”属于新生事物,是双刃剑,需要规范

 

25.据新华社2010年1月13日报道,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此次地震中有8人被埋,10多人失踪。

……面对重大牺牲,中国有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参与海地的维和活动。

此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

A.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6.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

“(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

”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B.欧洲一体化旨在摆脱美苏“冷战”的威胁

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D.“冷战”的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27.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8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35年”。

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

A.在冷战背景下,日本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

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

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D.在两极格局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

28.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B.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D.“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29.2008年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封面文章称: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将要给这个世界定性的与其说是美国的衰落,不如说是其他国家的崛起。

”材料中所说“后美国时代”的定位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已全面衰落B.世界和平已成为主流

C.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失去了单极霸权

30.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但最近的20年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

对此最全面理解是

A.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和平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最和平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31小题16分,32小题24分,共40分。

注: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处。

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尚书》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1)指出材料一的两段话中“民主”一词内涵的差异。

(4分)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

(2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4分)

 

材料三在汉译的“美国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是“GOVERNMENT”,而在汉译的所谓的“克林顿(1993—2001年担任美国总统)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中却是“ADMINISTRATION”。

这显然是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完全不同的英语单词……“GOVERNMENT”,它的主要含义是“政府”,“政体”……“ADMINISTRATION”,它的主要含义是“管理”,“行政机构”……查一查英语世界出的词典……我看到,跟在克林顿后面的“政府”(ADMINISTRATION)除了类似英汉词典的“管理”,“行政机构”之外,它在作为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犬写)时,……它明确指出,这只是指政府的“执行分支”的官员和他们的政策及原则。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这“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政府分别指的是什么?

如此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6分)

 

32.(24分)中国近现代外交,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三(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9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

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5次。

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

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

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

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

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材料四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

“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

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字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

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

(8分)

(3)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8分)

(4)根据材料四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主张融入世界。

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注:

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D

A

C

B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D

B

B

D

A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D

C

A

A

D

B

C

A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31小题16分,32小题24分,共40分)

31.

(1)古代中国的民主是指有德行、为民做主的君主;古代西方的民主是主权在民。

(4分)

(2)完美:

不流血、妥协。

(2分)

办法:

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4分)

(3)“GOVERNMENT”政府指的是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个机构共同组成的联邦政府(2分);“ADMINISTRATION”政府指的是掌握行政权的总统。

(2分)

目的:

通过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资产阶级民主。

(4分)

32.

(1)认识:

中国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1分)。

理念:

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礼

番外交)(1分)。

(2)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

国家关系”而导致的(2分)。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分),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

(2分);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2分)。

(3)变化:

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转向学习西方,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

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交往理念。

(4分)

原因:

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2分);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要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知识(2分)。

(4)毛泽东时代没有(没有完全)融入世界(1分):

国际上处于两极格局下,美苏激烈斗争,世界局势紧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企图扼杀新中国;国内左倾错误发展(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得2分)。

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1分):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打破了外交僵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开始改革开放;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得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