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41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日期:

12月23日

一、选择题(共40题,80分)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

A.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D.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权

3.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4.李鸿章认为:

“各国洋人,不但辏集海口,更且深入长江,其藐视中国,非可以口舌争。

”外国势力深入长江流域是通过下列哪个条约获取的(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

5.有历史学者说:

鸦片战争后,涌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

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  )

A.输入工业商品B.开放通商口岸

C.引进科学技术D.促进城乡商业发展

6.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其中①②处应该是(  )

A.金田起义、天京变乱B.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C.永安建制、天京变乱D.定都天京、天京变乱

7.史学家认为:

“……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

”根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会D.永安封王建制

8.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结果出现以下

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是(  )

A.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D.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9.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此民谣应出自(  )

A.鸦片战争期间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D.义和团运动期间

1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

以下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四个不同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表述最符合1927-1937年的应该是()

1894-1912: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7-1937:

□□□□,□□□□

1949-1956: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13: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国共对峙,走向抗战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五四风雷,抗日烽火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12.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的形象。

解析下图,该新闻事件应该是(  )

A.中日甲午战争B.巴黎和会C.抗日战争D.明治维新13.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并成功加入WTO,这成为一份给予中国的新世纪贺礼,而在距此100年前,帝国主义列强却给中国送来了一份无法忍受的“新世纪贺礼”,这份“贺礼”是(  )

A.日本挑起甲午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

C.签订《辛丑条约》D.签订《马关条约》

14.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15.《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D.增辟通商口岸

16.“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B.与保皇派论战

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17.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18.下列史实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20世纪初期出现的是(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

C.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

19.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D.实行责任内阁制

20.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1.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

“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

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

”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打倒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根本含义是(  )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C.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D.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23.“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这句话表明(  )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4.“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

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教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

”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什么精神(  )

A.民主B.科学C.爱国D.自由

25.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为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选项中的(  )

A.鸦片战争B.辛亥革命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6.五四运动带有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的是(  )

A.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C.工人阶级是运动的主力军D.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特点

27.五四运动以其不妥协的革命态度取得了斗争的初步胜利,其成果包括(  )

①收回了部分列强特权;②中国政府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罢免了卖国贼的职务;④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28.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  )

A.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口号

B.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

C.它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D.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9.右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

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30.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A.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B.马克思主义诞生

C.巴黎公社成立D.工人运动兴起

31.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写道: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

A.实现共产主义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D.获得“面包”与“和平”

32.下列发生在俄国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③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④十月革命胜利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3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

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力量

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

A.北伐战争的推动B.南昌起义的爆发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4.“土豪”是今年的网络流行语。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下列关于土地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B.出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

C.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D.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了保障

35.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报童沿街叫卖:

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

这个“特大新闻”是指(  )

A.华北事变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D.卢沟桥事变

36.据史料记载:

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等对敌作战十二万五千余次。

国民党军队击毙日军80余万…1943年中国远征军还进行了入缅作战。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B.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国民党军队一直消极抗日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重要力量

37.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下列有关探索的史实正确的是(  )

A.大革命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八七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C.秋收起义后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

D.中共七大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38.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

“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此事应是(  )

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C.1946年政协会议D.北平和谈

39.“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

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

弹飞如急雨,难阻雄师路。

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

”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  )

A.平津战役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淮海战役

40.“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能够反映二十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D.《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二、材料分析题(20分)

材料一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中国共产党史文献汇编》

材料二: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

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对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

材料三: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四:

中国

美国

英国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2000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材料五: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并说明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依据。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并归纳其提出的主要原因。

(8分)

 

(3)结合材料三、四、五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6分)

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英国当时侵略需求是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最能体现这一条款的是协定关税,故选C。

A、B、D涉及司法、割让与租地,与题意不符。

3.【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海盗式”的扩张主要表现就是烧、杀、抢、掠。

因此,A、C、D可以排除。

故选B。

4.【解析】选C。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意味着列强可以深入长江流域。

C正确。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材料强调了西方列强对外侵略的双重影响,“先生”指产生的客观建设性影响,四个选项都是影响,只有C最有利于近代中国进步,故选C。

6.【解析】选D。

太平天国运动由兴起到全盛期间的“发展”从时间上推断是定都天京,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

故D符合要求。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十分可贵”“能上道”等信息可知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结合“太平天国运动”这一信息,只有B是正确的,A具有空想性,排除;C、D具有封建落后性和愚昧性,排除。

8.【解析】选D。

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打击了列强的侵略,事实上已经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9.【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岛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

10.【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

题干明确提出“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体现出其反抗外国侵略,不反对皇帝,排除B;同时“刀山火海爷敢钻”体现出民间反抗的朴素特征,排除A、C,故D正确。

11.A

12.【解析】选A。

从漫画中人物的穿着等可判断,当时的中国人应是“清官员”,联系所学可知该事件应该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

13.【解析】选C。

距此(2001年)100年前为1901年,A发生于1894年,B发生于1900年,D发生于1895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

14.【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救国救民意识没有觉醒。

A不符合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对日本侵略反抗的史实;C不符合史实;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

15.【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允许在中国开设工厂,故选B。

16.【解析】选A。

由材料中“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等信息可知,革命党人要建立一个全国性领导机构,即成立全国性的政党,故选A。

1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辛亥革命的目的在于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因此,此处的“首义”在于推翻了清王朝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18.【解析】选C。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列强可以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故C正确。

A时间是19世纪40年代。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

19.【解析】选D。

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样就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20.【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成果的理解认识。

从题干分析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人民获得一定民主权利,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平等精神的传播,故C符合题意。

A、B、D均与题干材料不符。

2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体现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说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22.A

23.【解析】选C。

分析材料,作者认为通过五四运动,“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等思想得到了弘扬,A、B、D说法都正确,但反映材料的应是C。

2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的“国耻纪念日”,可知体现了爱国精神。

25.【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26.【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五四运动杰出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带有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27.【解析】选B。

五四运动初步胜利主要表现在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并没有收回列强在中国的特权,更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8.【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主要区别是领导阶级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从这个角度分析即可。

29.【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胡适在文章中强调政府“卑劣腐败”,国民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导致了“天下最不经济的”学生来干预政治。

因此,他不完全赞同五四运动。

30.【解析】选B。

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了宣言,即《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31.【解析】选D。

从当时的状况来看,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新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参加帝国主义战争,使得俄国经济崩溃,人们厌恶战争,要求和平,要求最基本的稳定生活。

32.【解析】选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是在1917年3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是在1917年4月;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是在1917年7月;十月革命胜利是在1917年11月。

33.【解析】选C。

结合图片可以看出第二个高峰在1927—1934年左右,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井冈山革命道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壮大了中国共产党力量,使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34.【解析】选A。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A不正确。

35.【解析】选C。

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可以判断此新闻指的是西安事变。

故选C。

A是1935年,B是1931年,D是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36.【解析】选C。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是积极抗战的,从材料“国民党军队击毙日军80余万”

等也可以说明C说法错误。

材料体现出国共两党带领全民族共同抗战,A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英军,B正确;八路军、新四军等作出重大贡献,D正确。

37.【解析】选C。

本题考查基础常识。

大革命失败主要是由于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教训是必须抓革命武装,A错误。

八七会议之后的秋收起义还是以城市为中心,攻打大城市失败之后才转入农村,B错误。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排除D。

38.【解析】选B。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和平与民主。

民主是指废除国民党一党专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为了实现民主与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材料体现的就是这一事件,故选B项。

39.【解析】选C。

由信息“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难阻雄师路”“天险说长江”判断这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渡江战役。

40.C

二、材料分析题:

41.答案:

(1)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分)

依据: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4分)

(2)基本主张: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分)

主要原因:

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广大人民和爱国人士希望国共合作;三民主义的基本精神适合时代要求。

(6分)

(3)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2分)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作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