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709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参考资料.docx

教育学参考资料

《2013教育学参考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广义的教育:

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

(三)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

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

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终身教育的提出;

2、“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育性质上。

二、教育形态

教育的形态:

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一)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1.非形式化教育:

指教育的活动和存在形式与社会生活、生产浑然一体的原始形态,没有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规范的教育内容。

2.形式化教育:

指教育活动已从社会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态,它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和比较规范的教育内容。

3.制度化教育:

指通过法律对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规范。

4.非制度化教育: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二)按实施教育的机构:

1.学校教育:

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家庭教育:

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3.社会教育:

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一切社会机构、团体或组织所举办的教育。

(三)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原始社会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没有专职教师,没有学校;

(2)没有阶级性,受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

(二)古代社会教育

1、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的六个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保守性、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开始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萌芽。

(三)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五个特点;

(1)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现代教育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参见306-314页):

教育发展受到高度关注、义务教育年限普遍延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的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信息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的科学。

2、中学教师学习的是普通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1-16页)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墨翟、道家、朱熹等

代表作:

《论语》《学记》等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等;代表著:

《理想国》、《论演说家的教育》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独立学科的标志: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大教学论》。

其他相关人物:

卢梭代表作《爱弥尔》

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专著《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强调的“三中心”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1)凯洛夫(前苏联):

《教育学》(1939)

特点:

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2)杨贤江(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1930)

特点:

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3)布卢姆(美国):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掌握学习”

特点:

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4)布鲁纳(美国):

《教育过程》(1963)

特点:

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

(5)赞可夫(前苏联):

《教学与发展》(1975)

特点:

强调发展学生智力,系统阐述学生学习过程,“实验教学论”

(6)巴班斯基(前苏联):

“教学过程最优化”

(7)保尔•朗格朗(法国):

“终身教育”

(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科的日益分化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由综合-规范向多种研究范式转换。

4.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

5.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加强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1)类比方法、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

(2)比较方法和分类方法;(3)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4)系统方法;(5)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2、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18-20页)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领会教育真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3、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4、帮助总结经验,培养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5、培植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

6、为学习其它教育学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关注教育实践,做一个会观察的人;

2、反思日常教育经验,做一个会思考的人;

3、体验教育智慧,做一个具有教育思维的人;

4、在研究中学习,做一个敢于实践的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传播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美国)1960年12月“人力资本投资”演讲。

“人力资本”:

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人力资本是资本的形态,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是人的资本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四、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

  (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

  (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人自身内在需要,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等

2、外烁论:

外在力量:

环境、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结合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40-42页)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指个体身心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发展的速度、成熟水平是不均衡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指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发展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指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补偿作用。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40-42页)

1.不平衡性:

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2.顺序性:

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3.阶段性: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4.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在教育中切忌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

5.互补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善于扬长避短。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43-50页)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超常者,弱智;优生)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

指个体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2.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与特点,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

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二)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

1、环境为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五、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身心两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未来”是青年其中最重要的概念。

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学习负担重,体质急剧增强,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2.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清时代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目的:

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

指一定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方针:

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55页)

四、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方针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法令性;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教育方针应该以教育规律为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

(55-56页)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

(2)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3)享有公正评价权;(4)享有物质帮助权。

三、学生的合法权利:

(1)人身权个(最基本、最重要):

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2)受教育权。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教师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

(2)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3)教师职业绩效的模糊性;(4)教师职业价值的迟效性和深远性。

3.教师职业的角色: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专业化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确立。

2000年9月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正式启动。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专业精神发展:

(1)高尚的师德;

(2)热爱教育事业;(3)热爱学生;(4)集体主义精神。

2、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定义:

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和建立的交往和联系。

二、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3、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

三、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

(1)课堂教学;

(2)课外活动;(3)校外活动。

五、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2)善于同学生交往;(3)发扬教育民主;(4)尊师爱生。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1)学科课程

(a)定义:

指按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设置的课程。

(b)优点:

学科知识系统、连贯,逻辑性强,知识结构完整;能体现学科的学术性、结构性、专门性;教学活动容易组织,容易评价,教学效率高。

(c)缺点:

容易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充分因材施教,容易轻视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爱好。

(2)经验课程

(a)定义:

指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开设的课程。

(b)优点:

重视直接经验的学习,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爱好。

(c)缺点:

容易忽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容易忽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学效率相对较低。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a)定义:

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b)优点:

强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突出学科知识的学术性、专门性,便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教学效率高,有利于培养尖端人才。

(c)缺点:

容易轻视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爱好,人为割裂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限制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综合课程

(a)定义:

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b)优点:

有利于突破学科的限制,促使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利于减少课程的数量。

(c)缺点:

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学术性、专门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尖端人才,对教师要求较高,课程实施难度增大。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

(a)定义:

指强制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b)分类:

国家必修课、地方必修课、校定必修课。

(c)特点:

强制性是必修课的根本特征。

(d)优点:

能全面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实现既定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使学生具备个体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素养,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公民;有利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

(e)缺点:

过分重视学生的共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容易过分强调社会本位,轻视学生个体发展。

(2)选修课程

(a)定义:

指学生可以按一定规则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

(b)分类:

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c)优点:

能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能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较为灵活,能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上。

(d)缺点:

课程管理和实施的难度增大。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a)定义:

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实施的课程。

(b)特征:

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c)意义:

体现国家教育意志;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保障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教育质量标准的统一;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

(2)地方课程

(a)定义:

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

(b)意义:

有利于发挥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可以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培养地方的课程开发能力。

(3)校本课程

(a)定义:

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

(b)意义:

有利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适应学生的

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有利于教师根据

本校的特点参与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一级教育目标):

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或终极教育目标;

(2)培养目标(二级教育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3)课程目标(三级教育目标);各个学科、各门课程、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4)教学目标(四级教育目标);教学活动要达成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计划(与教学计划对应)

1、定义:

是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是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构成:

(1)课程设置(核心);

(2)课程开设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编制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

(1)目的性:

要求先确定教育目的并具体化为培养目标,再围绕目标编制课程计划;

(2)科学性:

要符合各学科的特点、体系要求,重视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3)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应)

1、定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2、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1)前言;

(2)课程目标(包括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

3、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达到、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即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5)课程标准涉及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知识。

4、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

(1)在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的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2)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三、教科书

1、定义:

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