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06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写景抒情诗的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情服务的。

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这里,所谓的"

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第三,在鉴赏写景抒情诗时的答题步骤应是怎样的呢?

我认为用一公式来说明就是:

意象一一意象的特点一一意境一一意境的特点一一感情。

具体来说,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读清原诗。

(整体品诗)

2抓意象,展开联想,进入意境。

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入境)

3.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品感情)

实例展示:

(1)先找准诗中诗人所描写的意象,再看这个意象的修饰词(形容词、动词等),从而把握意象的特点。

如:

(05年高考全国卷I)考的是李华《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

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分析:

诗人写的意象:

草、涧水、树、花、山、鸟。

其特点(修饰词)分别是:

萋萋、东流复向西、芳、自落、春空啼。

诗人所描写的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

反衬的却是诗人凄凉(伤春、惜春)的心境。

(2)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景物氛围特点(要忠实于原诗)如: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写的意象有:

阳光、江山、春风、花草、泥土、燕子、沙滩、鸳鸯。

其特点是:

丽、香、融、暖。

对诗中明净绚丽的图画要整体把握,大胆想象,补充完整。

总之,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整体把握诗歌所创设的独特意境,由此进入意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必须让自己投入到大量的古典诗歌的情境中,多读多品多鉴赏。

三、练习

(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山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补充了解:

杜审言,字必简,祖籍襄阳,迁居河南巩县,官至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

他是杜甫的祖父。

原有集散佚,明人辑有《杜审言集》。

晋陵:

郡名,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

陆丞,作者友人,不详其名,时为晋陵郡丞。

《早春游望》是陆丞所作的诗,本篇是唱和之作。

1.细味文意,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惊”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要惊”?

答:

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

惊”有新的

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

2、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选用了云霞,梅柳、淑气、黄鸟、晴光、绿蘋等带有早春气息的景物。

表达作者思乡盼归的情感。

3、这是一首和诗,体现在哪里?

这首诗从哪两方面引发出感情的渐次变化的?

忽闻歌古调。

一是春天的到来引发思乡之情,二是朋友的诗作加浓这

种感受。

(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子厚集》。

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

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思考:

1、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明确:

这是柳宗元寄给难友的抒情诗。

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2、作者登楼见到了怎样的景?

前两句是近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

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

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

后两句是远景,写山水景象。

他站在城楼上向南眺望,那山上的树木重重,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望不到远隔千里的战友,他不楚黯然神伤,这是写山;

他把视线收回,俯视着城外的柳江,柳江逶迤东去,使他不禁又产生了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悲哀。

这是写江流。

用回环曲折的江流比喻诗人自己的愁肠百折。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贞元八年

(792)中进士,四年后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

国子监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是在谏迎佛骨

被贬之时所作。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

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

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找出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并说说它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句通过“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这样苍凉的景,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

(四)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双调的词作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从而达到情景相生之妙。

诵读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想一想,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

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是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联结起来的?

词的上片写了天、地、秋色、寒烟、斜阳、芳草等景物,而且采用了碧、黄、翠、红、绿等秾丽的色彩,营造了阔远的意境和极强的层次感。

上片所描摹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

下片相思离愁则全是从上片生发开来。

词人运用了倒插逆挽的手法,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伤心秋景,在下片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

方才点出倚楼远眺、伫立凝想的主人公及立足点,这样景、人、情就更为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五)《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2分)

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

以乐景衬哀情)。

(1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1分【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4分)

1惜春之情。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

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2流离之苦(或:

身世之叹)(1分)。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

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3故国之思。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横塘路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采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

博学强记,长于度曲。

词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抒发怀才不遇之慨叹及纵酒狂放之作品。

风格多样,情深语工。

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

【注释】

凌波:

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

横塘:

在苏州南十时许。

芳尘:

指美人的行踪。

锦瑟华年:

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

琐窗:

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

冉冉:

流动的样子。

梅子黄时雨:

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译文】

你的玉步不肯来到横塘,我只有目送你离去。

但现在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花样的美好年华?

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

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的归处。

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断肠的诗行。

如果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赏析】

1.上片中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请说明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是实写。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是虚写。

2.“但”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留恋、遗憾之情。

3.设想美人的句子,表现了美人怎样的处境?

最能表现这种处境的句子是哪句?

寂寞、美好年华虚度(迟暮)。

“只有春知处”除了每年一度的春天能够探看一次,再也没有人知道了,写出女子所居处的幽深、寂寞。

4.词中化用了哪些前人的诗句和典故?

A凌波

B锦瑟

C蘅皋

D彩笔

5.令析“若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同絮,梅子黄时雨。

A用具体生动的景物表现了抽象的、无迹可寻和难以捉摸的细致情感,使这种情感转化为可见的、可闻的,因而是可信的事物,使读者可以从闲愁的形象中受到感染。

B比喻新颖,不落俗套,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兴中有比,不仅比闲愁之无尽,亦以兴身世之可悲。

C连用三个比喻(博喻)来表现“闲愁”之多、舌L、缠绵不断,十分生动,这是一个创

举。

D虚景实写。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

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2.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

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

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

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

“春无踪迹谁知?

”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

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鹏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

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

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

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

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

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

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4.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委婉含蓄。

B构思新奇巧妙。

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

浦。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

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2.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1.“燎沉香,消溽暑”。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赏析“呼”和“语”。

A.拟人:

“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

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

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4.总结上片:

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

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5.“五月渔郎相忆否?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7.总结下片: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

一是“吴门”:

一是“长安”。

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五月”三句写梦游。

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

“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技能目标:

体会用对句写景抒情的妙处:

情感目标:

品味清丽典雅、婉曲蕴藉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

把握幽微丰美的意蕴,体会以情韵取胜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鉴赏本词委婉曲折的笔法。

教学方法

讲解法、诵读体悟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春三月。

由于接二连三的贬谪,作者内心充满了悲苦,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学情分析】

秦观秦少游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学生通过阅读,能初步掌握秦观词纤柔、委婉的特色,但要掌握虚实结合的写法和委婉曲折的笔法,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过程:

1.以介绍作者导入:

秦观(1049—1100):

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

三十六岁中进士。

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

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

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

句》(又名《淮海词》)。

纤柔

婉约

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一一种很敏锐的感觉。

他的词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

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

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