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0691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docx

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999.10.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1.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

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①时间差异: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②空间差异:

发展程度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影响

措施

发达国家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有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①经济发达;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③生育观念的改变。

①劳动力不足;②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加重;③国防兵源不足。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发展中国家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②政治独立(根本);③经济发展。

①制约经济的发展;②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6.趋势: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

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

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

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

2.人口迁移: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

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

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

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

拉丁美洲。

4.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时间

特点

方向

原因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殖民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二战后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增加。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西亚、北非。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

⑵、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A、古代:

流向

从北——南

特点

大批

原因

①农业经济的脆落性;②战争;③支边:

④灾害

B、现代

迁移方向

特点

迁移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沿海——边疆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规模小

⒈计划经济体制

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贫困地区——发达地区

山区——平原

内地——沿海

农村——城市

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⒈经济差异

⒉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⒊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主导作用、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②宗教;③个人动机和需求;④政治因素:

战争、政策、政治变革;④自然因素:

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

6.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迁入地:

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②迁出地: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①概念: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衡量指标:

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①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影响因素:

因素

相关系

资源(取最少)——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资源)

正相关

对外开放程度(交通)

正相关

经济发达度

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③特点:

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①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C、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①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关。

②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延伸

地形崎岖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概念: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形成:

(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3.常见功能区及其特点

功能区

分布

相关知识

商业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中心商务区(CBD)--城市商业、服务中心

住宅区

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中高级住宅--上风向、高坡、城市外缘;低级住宅--下风向、低地、内城、工业区附近

工业区

靠河流、铁路、公路交通便捷地带

或分布在郊区

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大量运输需求

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郊区土地资源充足,低价低。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成都)、多核心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扇形模式(沈阳,主要受交通影响)。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

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

影响地租的因素: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社会因素:

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或宗教团体

③历史与文化;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⑤行政因素。

4.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起:

市中心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四、功能区合理布置

 

东亚

夏:

东南风

冬:

西北风

南亚

夏:

东北风

冬:

西南风

拓展:

“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

其中,绿线代表夏季,黄线代表的是冬季。

风玫瑰折线上的点离圆心的远近,表示从此点向圆心方向刮风的频率的大小。

实线表示常年风,虚线表示夏季风。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划分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

②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小城市(20万以下)、中等城市(20~50万)、大城市(50~100万)、特大城市(100万以上)、超级大城市(上海)。

③行政区划

 

2.城市服务范围

⑴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

⑵城市服务范围

①范围:

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②特点:

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可能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③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3、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服务范围制约因素):

人口规模、位置、资源、交通。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A、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B、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C、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

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2.启示:

①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②城市六边形理论:

同一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服务人口规模):

竞争、排斥;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化对一个城市来说:

城市升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增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大。

城市化对一个区域来说:

城市等级体系形成。

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群。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离开乡村):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来到城市):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标志: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也可以用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4.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加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低;增长快。

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郊区城市化);处于初期和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增长慢。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的影响:

①社会秩序混乱;②住房困难;③交通拥挤;④就业压力大,失业人口增多;⑤环境质量下降,污染严重:

污染源

污染物与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污染水源、土壤、空气、人体健康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的措施:

①改善交通、居住条件;②保护、治理城市环境,扩大城市绿化面积;③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④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⑤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妥善处理好各功能区的关系。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的特点: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

3、分类:

按定义可分为:

广义上“农林牧副渔”,狭义上为种植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

粗放型(扩大面积以夸大产量),密集型(面积不变,提高单产面积);按产品用途:

自给、商品农业。

4、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绝对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相对位置)。

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6、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如: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周围交通便利的地方(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7、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8、各种农业生产部门对区位因素的要求: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A、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B、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一、

水稻:

农作物;稻米:

食物

季风水田农业(种植业、自给农业、密集农业)

1、分布:

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2、作物:

水稻为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耕地最大的是印度,出口最多的是泰国。

3、特点:

(一小一大一高三低)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规模小,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制约),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区位条件:

气候: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源:

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

地形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土壤肥沃(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主要食粮。

5、措施:

发展“高产(规模)、高效(机械化)、稳产(水利)、优质(品种)”。

具体:

①适度规模经营;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率;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④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业、商品农业、密集型)

1、分布: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等地广人稀的国家,经营方式一般为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经营方式一般是国营的。

2、农作物:

小麦、玉米

3、特点: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4、区位条件:

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先进

5、案例:

美国(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①分布于美国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五大湖)

②作物:

小麦、玉米。

小麦区分南北两块,玉米带靠近五大湖

③自然条件:

温带季风、密西西比河。

④发展措施:

兴修水利;发展灌区;实行休耕和轮作;建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系统。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

①牧牛国家:

阿根廷、美国;②牧羊国家:

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

2、气候条件: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400mm)——温带大陆性气候。

3、产品:

牛、羊(肉、皮、毛)

4、特点:

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专业化程度高;

5、案例: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①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冷藏保鲜技术水平高

②发展措施:

培育、饲养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二、乳畜业

1、分布:

西欧、中欧、北美五大湖沿岸、澳大利亚、新西兰

2、生产对象:

奶牛;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

3、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4、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交通便利。

我国内蒙古。

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第四节、混合农业

1、生产对象:

谷物(小麦、玉米);牲畜(马、羊)

2、判断:

占有一定比重的耕作业、畜牧业。

3、中国: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4、澳大利亚

①分布:

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西南部

②生产对象:

小麦、羊*美利奴羊)

③特征: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④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靠近河流,有便利的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交通运输便利

⑤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工业生产过程:

在工厂中,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材料制成产品。

工业的投入:

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产出:

产品、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2、工业选址原则: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好的利润。

3、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动力、运输、原料、科技、政策、乡土情感、信息的通达度

环境: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

4、工业的类型(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划分)

主要区位因素

特点

代表工业部门

布局原则

原料导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甜菜或甘蔗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易燃易爆、易破碎)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等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高级服装厂等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5、科技:

随科学技术进步,工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技因素,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减少,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增大。

同时,对交通、科技、市场、信息的要求也增大。

例如:

钢铁工业的区位变化:

时间

代表企业

原料(铁矿)来源

燃料(煤)来源

区位选择

早期

19世纪

鲁尔区

进口(主要来自法国洛林铁矿)

鲁尔煤田

靠近煤矿产地

20世纪以来

鞍钢、宝钢、武钢

当地鞍山铁矿

山西、黑龙江等

接近原料(铁矿)产地,

又接近消费市场。

二战后

宝钢

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地

安徽淮南、山西等

接近消费市场,

便利的交通运输。

发展:

煤铁复合体型(鲁尔区)——临海型(福山)——临空性(高新技术区)

6、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若在季风区应该分布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

(2)污染水源的工厂应该设置在居民区河流的下游,避免污染居民区水源。

(3)排放固体垃圾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优质环境为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7、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因素选择的影响:

国防需要——“长虹”、军工企业、卫星

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工业区布局秒纺织厂

工业惯性——不合理但仍在那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1.工业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投入、产出;零部件生产与组装件的联系】

空间上的联系:

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

2、工业集聚:

①形成: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②分类:

专业化的工业集聚;公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③优势:

A、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区的规模效益。

B、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3、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的分类比较:

分类方法

类型差异

知识点

特点

按成因分类

自发形成的

工业地域

集聚目的

工业之间存在生产上和信息上的联系

加强交流协作、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如钢铁城)

规划建设的

工业地域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降低建厂成本(如五里工业区)

多空间上的联系,很少生产上的联系

按发育程度分类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工业部门

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

面积小,发育程度较低,工业发展潜力小。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工业

面积大,发育程度高,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众多,往往形成工业城市

4、工业分散

①成因:

在各地寻找最佳区位。

②表现:

价格低、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共产之间,可相距较远;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工业区饱和,新工业外迁。

5、工业的地域联系:

①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②意义:

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信息等的流动。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概况

(1)发展基础:

多数建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

(2)主要工业部门: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