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2463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60分。

1.河北《元氏县志》载,民国时期当地“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具有

A.农工结合的特点B.自给自足的特点

C.精耕细作的特点D.工商皆本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材料“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用品是由自己生产的,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正确;“农工结合”并不属于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且材料无法体现“农工结合”,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错误;“工商皆本”不属于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且材料未涉及,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材料体现的核心观念是

A.重农B.抑商C.海禁D.重商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社会各色人等“莫不志在良田”,体现的核心观念是重农思想。

故答案为A项。

B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人们思想上“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主张工商皆本的理念开始出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读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表(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提高耕种效率

都江堰、郑国渠

便于农田灌溉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注重农业工具的创新B.推广农业经验

C.讲究精耕细作D.注重农时,因地制宜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注重提高耕种效率、发展农田灌溉、合理安排农事、大力提高产量,这些都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内容不仅仅限于农业工具的创新,故A错误;材料内容也不限于农业经验推广,故B错误;注重农时,因地制宜,也属于精耕细作的表现,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选种、育秧”,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精耕细作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C.私营手工业中的工匠D.负责管理工匠的官员

【答案】D

【解析】材料大意是考核各种工匠,审定各个时节的作业,分辨产品质量的优劣,都属于管理工匠的官员的职责。

故这里的“工师”是负责管理工匠的官员,故D正确;材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是被管理者,故A排除;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也没有管理其他工匠的职能,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私营手工业中的工匠,故C排除。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工师之事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负责管理工匠的官员的职责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历史研究者吴钩在新著《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中提出,宋代在社会开放程度、繁荣度等多个方面已表现出现代化特征。

下列各项中能够作为其立论依据的是

A.江东地区大量使用曲辕犁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关系

C.打破坊市之间界限、出现夜市

D.地域性商人群体组成商帮,建立商会

【答案】C

【解析】江东地区大量使用曲辕犁,属于唐代,故A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关系,属于明代,故B错误;宋代打破坊市之间界限、出现夜市,体现了现代化特征,故C正确;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群体组成商帮,建立商会,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宋代……表现出现代化特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排除不属于宋代的史实,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明王朝,堪称中华第一朝,其国土面积达1100多万平方公里,人民从四千万到一万万,人口占当时世界不到五分之一,GDP却占当时世界的40%。

下列各项中符合明朝史实的是

A.纸币在全国广泛流通

B.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C.“番客”云集港口城市

D.手工业劳动丧失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纸币的出现在宋代,且明代没有纸币在全国广泛流通的现象,故A错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故B正确;宋代“番客”云集港口城市,故C错误;明朝时期手工业劳动并没有丧失主导地位,故D错误。

故选B。

7.下图是流传至今的一件清代文物,它反映了清代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管理对外贸易

C.禁绝一切中外来往

D.中外贸易自由通畅

【答案】B

8.19世纪末,李鸿章批准建立上海织布局。

1890年,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投入市场。

政府规定织布局产品从上海或其他通商口岸运货到内地,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据此可知清政府

A.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B.限制上海织布局的销售额

C.减免洋务企业的内地税收D.对市场进行合理评估

【答案】A

【解析】材料“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从上海或其他通商口岸运货到内地,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的税收政策与洋布相同,体现了清政府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限制上海织布局的销售额,故B错误;减免企业的内地税收,也是鼓励支持政策的表现,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对市场进行合理评估,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政府规定织布局产品……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织布局棉布的税收政策与洋布相同的角度理解政府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即可排除无关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9.读下图:

清代乾隆年间徽州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类别

户数

占有土地数(亩)

无地户

45

0

10亩以下户

85

124.55

10到50亩户

43

1087.72

50到100亩户

7

528.39

100亩以上户

2

319.64

总数

182

2060.30

由此可知,当时该地

A.小农经济逐渐衰退B.租佃关系普遍存在

C.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答案】C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0亩以下户的数量有85户,说明当时小农仍然占主导地位,故A错误;材料数据并未涉及租佃关系,故B错误;材料数据反映了50到100亩户和100亩以上户各有7户和2户,这说明存在土地集中现象,故C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人地矛盾日趋尖锐,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0亩以下户……85户……50到100亩户和100亩以上户各有7户和2户”,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集中现象的存在和小农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学者汪林茂评论某一历史事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

这一历史事件是

A.小农经济解体B.外国商品倾销

C.洋务企业创办D.民族工业兴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自强……现代化这辆列车……”可知,这讲的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其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答案选C;AB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民族工业是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的,排除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1.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判断,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图片中①属于自然经济,在1840年后逐渐瓦解,到1949年后逐渐消失,故A排除;②属于洋务派经济,故B排除;③属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从1840年产生,到1949年消失,故C排除;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19世纪70年代产生,到1956年三大改造消失,故D正确。

故选D。

12.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A.洋务企业创办B.近代工业创办

C.外资企业创办D.官僚企业创办

【答案】B

【解析】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派军事企业,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汉阳铁厂属于洋务派民用企业,它们都属于近代工业,故B正确;大生纱厂不是洋务派企业,故A错误;三者都不是外资企业,故C错误;大生纱厂也不属于官僚企业创办,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信息“共同反映的历史史实”,学生在结合所学知识从江南制造总局、大生纱厂、汉阳铁厂的企业性质出发,即可得出“都属于近代工业”的结论,据此进行正确判断。

13.《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专章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核心是

A.师夷长技B.自强求富C.实业救国D.抵制洋货

【答案】C

【解析】1895~1927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故“实业救国”思想兴起,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核心是实业救国,故C正确;“师夷长技”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或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故A错误;“自强求富”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故B错误;“抵制洋货”是群众性的爱国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信息“1895~1927年……产业革命精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实业救国”思想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4.下图是中国近代某时期工业企业资本构成图,对图片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B.时期当在甲午战争之后

C.工业资本成为经济主体

D.买办和官僚资本实质是民族资本

【答案】A

【解析】图片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企业资本构成中包括买办和官僚资本、外资资本,这说明中国经济具有半殖民地性质,故A正确;官僚资本产生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B错误;材料数据没有将工业与其它产业比较,不能说明工业资本成为经济主体,故C错误;买办和官僚资本并不是民族资本,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数据的关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买办和官僚资本、外资资本体现半殖民地性质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5.下图是天津特产“栗羊羹”的外包装,从图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A.由个体经营

B.其历史悠久

C.从外国传入

D.运销达四方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图片“栗羊羹”的外包装中可以看出经营者是清朝时期的服饰外形,这说明其历史悠久,故B正确;材料图片无法体现个体经营的特点,故A错误;材料图片也不能说明“栗羊羹”从外国传入,故C错误;材料图片也不能体现“栗羊羹”运销达四方,故D错误。

故选B。

16.“计划与市场二者就像鸟与笼子的关系一样,要让鸟飞,但只限于能在笼子里飞。

否则鸟就飞跑了。

如果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搞活经济、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能离开计划的指导。

”上述说法盛行于我国哪一时期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答案】C

【解析】材料“搞活经济、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能离开计划的指导”反映了在计划指导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发展市场经济,故A错误;20世纪70年代在1978年之前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故B错误;20世纪8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指导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故C正确;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没有再强调计划指导的前提,故D错误。

故选C。

17.1952年的国庆,毛泽东曾经直言不讳地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的话反映了

A.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B.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

C.改革旧体制的决心D.中外军事力量的差距

【答案】A

【解析】材料“1952年……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反映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象,故A正确;“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说法过于抽象,没有突出重工业领域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发展重工业的决心,不是改革旧体制的决心,故C错误;“汽车、飞机、拖拉机”不一定属于军事方面,故D错误。

故选A。

18.下图是某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简表。

这说明我国

A.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C.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严重破坏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斐然

【答案】B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占绝大多数,应当属于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时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故B正确;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公有制经济尚未占绝大多数,故A错误;“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严重破坏”与材料数据无关,故C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故D错误。

故选B。

19.1962年深圳百姓像潮水一般逃亡香港,香港媒体曾以“五月大逃亡”、“水银泻地”冠之。

1979年又出现类似事件。

针对1979年的逃港狂潮,政府采取的对策最有可能是

A.调动军队抓堵把控B.委派干部批评教育

C.重视农业联产承包D.改变政策创办特区

【答案】D

【解析】1979年的逃港狂潮,说明当时深圳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较低,故中国政府在1980年在深圳创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故D正确;“调动军队抓堵把控”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委派干部批评教育”并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故B错误;农业联产承包在1978年已经开始实行,且属于农村地区经济体制改革,故C错误。

故选D。

20.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这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

该行动是指

A.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D.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

【答案】B

【解析】材料“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反映了1984年后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影响,14个沿海港口城市几乎涵盖了整个海岸,故B正确;上海浦东新区并不能涵盖整个海岸,故A错误;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也不符合“开放整个海岸”的材料信息,故C错误;天津滨海新区也不能涵盖整个海岸,故D错误。

故选B。

21.有学者认为,在约1400—1550年这150年间,人类的足迹几乎踏遍所有大洋之滨,人类文明世界的范围突然间扩大了,产生这一变化的推动力是

A.郑和下西洋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约1400—1550年这150年间,人类的足迹几乎踏遍所有大洋之滨,人类文明世界的范围突然间扩大了”反映了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区开始联系为整体,故B正确;郑和下西洋在1405-1433年,其路线主要限于亚非地区,并未使世界各地区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故A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晚期,故C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工业革命后,故D错误。

故选B。

22.与其他国家相比,西班牙、葡萄牙支持了航海家们去进行新航路的开辟和探险,这主要是因为西、葡两国

A.都处于大西洋沿岸位置优越B.都是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C.两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都对黄金的需求量很大

【答案】B

【解析】西班牙、葡萄牙支持航海家们进行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与地理位置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西班牙、葡萄牙都是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故两国王室大力支持新航路开辟,故B正确;当时其他西欧国家商品经济也发展迅速,这不能解释西班牙、葡萄牙的特殊原因,故C错误;“对黄金的需求量很大”也没有突出西班牙、葡萄牙的特殊原因,故D错误。

故选B。

23.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与这一轮物价波动直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西欧各国

A.积极支持开辟新航路B.世界各地的商品陆续涌入

C.流入了大量黄金白银D.与新大陆建立经济联系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欧各国的“价格革命”的现象,其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欧,故C正确;开辟新航路与当时物价波动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商品涌入西欧不会导致物价大幅上涨,故B错误;与新大陆建立经济联系,也不属于直接原因,故D错误。

故选C。

24.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指出:

“15世纪……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所谓“挪动了自己的疆界”是指

A.西欧国家开拓海外殖民地B.世界各大洲在地理上连为整体

C.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D.欧洲开始一体化过程

【答案】A

【解析】材料“15世纪……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反映了开辟新航路后西欧国家开拓海外殖民地,拓展了疆域,故A正确;世界各大洲在地理上连为整体,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后果,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开辟新航路不符合“挪动了自己的疆界”的含义,故C错误;欧洲开始一体化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故D错误。

故选A。

25.16世纪至19世纪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殖民者对美洲人的屠杀B.外来疾病在美洲的传播

C.殖民者对美洲的不断征服D.欧洲人在美洲分布广泛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导致16世纪至19世纪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故C正确;对美洲人的屠杀,属于殖民扩张征服的手段之一,故A排除;外来疾病在美洲的传播,不属于根本原因,故B排除;欧洲人在美洲的分布广泛,也是根源于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故D排除。

故选C。

26.1580—1670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荷兰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

其主要原因是

A.金融服务造船技术海外贸易的发达

B.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C.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D.最先开始工业革命,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答案】A

【解析】材料“1580—1670年……荷兰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反映了当时荷兰海外贸易的发达,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其原因是荷兰金融服务和造船技术的发达,故A正确;《航海条例》使英国掌握了海上优势,不利于荷兰,故B错误;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是英国,故C错误;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英国,故D错误。

故选A。

27.一个英国人自豪地说,我们英国人把“madeinEngland”的商品卖到了全世界。

这说明英国

A.积极抢占海外市场B.加强资本对外输出

C.具有世界工厂地位D.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材料“madeinEngland的商品卖到了全世界”反映了英国的工业产品在全世界的销售,说明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故C正确;“商品卖到了全世界”说明英国已经占据了世界市场,不是“抢占”市场,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品输出,不是资本对外输出,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英国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故D错误。

故选C。

28.乾隆嘉庆年间,英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不满但并不感到异常,但到了道光年间,他们开始愤怒不已,强烈要求改变。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两国的矛盾

C.贸易入超使英国经济损失巨大D.自由贸易思想在英国的盛行

【答案】D

【解析】道光年间指1821年—1850年,当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自由贸易思想在英国的盛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但中国实行外交封锁,故英国愤怒不已,故D正确;乾隆嘉庆与道光年间中国的小农经济都是占据主导地位,这无法解释材料现象,故A错误;禁烟运动并不是英国要求中国改变封锁政策的原因,故B错误;英国的贸易入超在道光年之前已经存在,这不能说明材料现象变化的原因,故C错误。

故选D。

29.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率猛增55%,这主要是因为

A.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生产率

B.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

C.美国完善有关国家福利政策的立法

D.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1920年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率极大地提高,故工业生产率猛增,故A正确;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工业生产率猛增的根本原因,故B错误;国家福利政策与工业生产率猛增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是加剧经济危机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A。

30.到1900年,可能有三分之二的西方人口生活在基本生存条件以上的水平,人们开始能支付少量的享乐费用。

如购买报纸以及合家出游等,他们的食品和居住条件也改善了,健康水平也提高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变化

C.政府改善民生问题D.世界市场对西方的影响

【答案】A

第Ⅱ卷(共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2道题。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砖瓦是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它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而砖瓦的生产同样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考古学者认为新石器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开始砖和瓦的生产活动,并分析推测了当时的制砖工艺和应用情况。

江苏省昆山赵陵山遗址良渚文化时期良渚人居住的“半穴式”房屋红烧土墙上取下的砖块则为“中华第一砖”,距今大约5000多年。

湛轩业等将甘肃灵台悬桥村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的一批陶质板瓦和半筒瓦作为“中华第一瓦”,即烧结瓦是起源于3900多年前。

(1)根据上述考古发现,描述当时的经济生活状况

材料二山东临清烧制贡砖始于明永乐初期,临清贡砖是由窑户用当地特有的“莲花土”经过18道工序烧制而成,窑户只选用放置在火道中间部分的成品砖,缴送“工部营缮分司”查验合格,用黄表纸包裹盖上官印后,运往北京成为“贡砖”,另外不合格的悉数销毁。

营缮分司按数量付给窑户报酬,拖欠、克扣之事常有。

窑户有专门的匠籍,身份世代相袭,职业没有任何自主性。

(2)根据材料,概括窑户的特点。

材料三近现代制砖业发展大事记

1886年清政府引进德国制造的蒸汽动力的制砖机器设备,是为中国机器制砖之始。

1928年上海大华铁工厂生产螺旋式挤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