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2683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docx

期末高二生物考试复习专题

2014-2015学年高二级生物第一学期期末专题复习题

班别姓名考号

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命题者:

梁健芳)

1.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B.突变、基因重组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C.共同进化是指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发展的过程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产生了新物种

2.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长期的地理隔离通常会形成生殖隔离,因此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结果

B.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含三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水稻

C.精原细胞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现象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氨苄青霉素有抗菌作用,但长期使用易导致药效下降,原因是()

A.病菌基因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B.氨苄青霉素诱导病菌发生基因突变

C.人对氨苄青霉素产生了适应D.病菌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抗药基因

4.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是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B.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C.耐药性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

D.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

5.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B.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向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C.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D.人类发展的4个阶段中,基因库中的基因是不断变化的

6.(13—14年,单选1)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变式训练: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7.(2012年,广东卷,单选)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还可能发生变异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8.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

A地区的某些个体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13—14年,双选16)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隔离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3—14年,单选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

A.适应特定环境B.定向变异C.定向生存斗争D.能传种接代

9.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表述是(  )。

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

B.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10.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檀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11.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丝兰蛾细长的吸管似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13.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

(2)右上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

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代表。

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

(3)右下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

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

有人研究了1990至2000年间3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

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

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

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

14.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

(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③图

(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④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

(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

15.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____。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理由是

(3)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

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必修三第一章内环境的稳态(命题者:

何宇家)

(12-13年,单选1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外界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稳定在一定的范围

变式训练:

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的“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2、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D.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

3、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4、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5、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

6、人体发生酒精过敏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原因是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且促使()

A.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减少B.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

C.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增加D.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减少

7、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

8、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是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

9、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其中浅黄色的液体是_______,它来自于__________。

A.组织液B.血浆C.淋巴D.血清

10、正常情况下,下列通常较多地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血红蛋白B.血浆蛋白C.纤维蛋白原D.呼吸酶E.过氧化氢酶F.脂肪酶

G.蛋白酶H.泪液I.汗液J.泪液L.激素M.神经递质N.二氧化碳和氧气O.葡萄糖P.氨基酸Q.抗体R.淋巴因子S.Na+T.K+U.突触小泡

11、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及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

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

此外,还必须以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再依次滴入等量,测量pH并记录填表。

③对B组。

(3)结果预测:

A组:

B组: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2、右图是高等动物体内某些生命活动过程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其中A代表,B代表,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

D;E。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系统。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命题者:

钟炼敏)

第一节通过神经的调节

一、单选:

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C.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

2、奥运会拒绝兴奋剂,下列关于兴奋剂说法,错误的是

A.若某兴奋剂作用于反射活动中,其可能作用部位是突触

B.使用兴奋剂不会对运动员身体做成伤害

C.使用兴奋剂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和国际工人体育道德,是一种欺骗行为

D.某些兴奋剂使人向吸毒一样上瘾

3、右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刺激a处,b处将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处,可引起a和b处发生兴奋或抑制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4、某人因为交通事故导致脊髓胸部折断、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会出现的现象是

A.听不懂他人讲话B.不能看懂文字

C.刺激下肢有感觉但不能运动D.不能发生膝跳反射

5、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B.①④C.①②D.②⑤

二、双选:

6、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

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

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

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可能是(  )

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C.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D.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7、如图为一些细胞间的联系,a、b为置于神经细胞B和神经细胞D的膜外的电流计的两个微型电极,下

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兴奋传导途径是细胞E→细胞D→细胞C→细胞B→细胞A

B.给皮肤细胞A一个刺激,电流计的指针就一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该图中共有两个突触,神经细胞D和神经细胞C之间的信息交流需要消耗ATP

D.相同体积的细胞D和细胞E,后者的细胞膜面积和高尔基体的量通常小于前者

三、非选择题:

8、(13年,22)下图示反射弧的结构,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为,虚线所围成的C部分属于反射弧中的。

(2)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

流计,给予X点一个强刺激,X点处神经纤维

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

为,Y处的电流计指针发生

次偏转。

其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

通过(填结构)来传递的,传递

方向只能是单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

9、(11年,22)下图是突触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括号内填写标号)

(1)用箭头在答题卡上的长框中标出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

(2)图中的③④⑤⑥所在的结构被称为,是由一个神经元的

经过多次分枝最后膨大形成的。

(3)当由兴奋传过来时,[]

___________能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通过空触间隙最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引

起电位变化,产生新的__________。

(4)突触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部分构成。

(5)突触中,为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的结构是[]________。

10、(14年,22.)

(1)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C1、C2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填①~⑦编号)。

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填①~⑦编号)。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____________,产生的自身抗

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导致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右图表示人体(或植物体)在某种条件变化时体内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

这种条件变化和激素分别是()

A.口渴——抗利尿激素

B.饥饿——胰岛素

C.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

D.种子萌发——乙烯

2、(13年,双选15)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内产生的酶,一般不会在细胞外起作用B.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C.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3、(11年,双选13)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激素是有机分子B.激素是信息分子

C.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D.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4、(13年,17)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

(1)图中甲代表的激素是,需要通过的运输,才能到达肝细胞等细胞发挥调节作用。

(2)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为3.9-6.1mmol/L。

经多次检测,某空腹时血糖浓度均高于9.8mmol/L,此

人可能患有病。

(3)与胰高血糖素合成和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线粒体。

胰岛A

细胞胰岛B细胞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5、回答以下有关血糖调节的问题:

(1)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

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为________。

(2)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右图是由三

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模式图。

①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_________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在①②③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_________(填数字)。

有一种青少年型(II型)糖尿病,经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有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_________(填数字)。

(3)图中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该病在免疫学上称为。

(4)图中③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________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

血糖浓度升高。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现象Ⅰ: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

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2、(10年,单选6)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是会引起()

A.冷觉感受器兴奋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3、右图为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C.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炎热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起正反馈调节

4、(11年,单选2)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时,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不包括()

A.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B.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D.体温下降

5、(10年,双选13)下列关于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迅速而准确B.体液调节就是指激素调节

C.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D.神经调节以体液调节为基础

第四节免疫调节

一、单选:

1、(10年,单选4)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的作用是()

A.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B.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C.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D.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2、(13年,单选7)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下列组织细胞中,属

于免疫细胞的是()

A.红细胞B.效应T细胞C.肌细胞D.神经细胞

3、(11年,单选5)关于浆细胞产生途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分化而成B.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C.抗原刺激记忆细胞分化而成D.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分化而成

4、(11年,单选6)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过敏不会因不同个体而存在差异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二、双选:

5、下图是甲、乙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模型,a表示信息分子,下列与之相符的叙述是()

A.若甲是T淋巴细胞,乙是B淋巴细胞,则a是淋巴因子

B.若甲、乙都是神经元,则a是神经递质

C.若甲是胰岛B细胞,乙是肝脏细胞,则a是胰高血糖素

D.若甲是精子,乙是卵细胞,则a是雄性激素

6、某同学持续发烧并伴有咳嗽,诊断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该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此过程中参与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B.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可以导致靶细胞裂解

C.浆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流感病毒,,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D.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生来就有的一种防卫能力

三、非选择题

7、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请回答:

⑴图中所示的是免疫过程。

⑵图中c是_____细胞,②表示_______过程,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称为。

⑶与e细胞发挥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写出三种)。

⑷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⑸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8、“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体内产生了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该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E物质为,

F过程代表。

D的名称为。

(2)从免疫学角度分析,Graves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