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8169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9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ocx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以吉林大学工科毕业生为例

摘要

自1999年高校不断扩招以来,虽然为社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大量毕业生同时走向社会,也随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之后,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11万人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目前,全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13年本科毕业生人数接近700万,比2012年多了近19万,接近2001年的7倍。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发展,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的猛增,很多问题不断涌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困扰着各界人士。

本文在这种背景下,对近五年来的大学生就业的实践及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从职业指导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科尔曼)、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指导下,选择吉林大学工科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考察研究。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论证当代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深入的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认为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学校因素占比较重要的位置,因此更侧重从高校的角度探索如何通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专业指导等方面的提升,实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

旨在为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实践提供清晰的思路及理论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工科毕业生;

Abstract

Lotsofcollegegraduatesenterintothesocietysincetheuniversityenrollmentexpansionin1999,butatthesametime,employmentproblemscome.Especiallyaftertheglobalfinancialstormin2008and2009,thenumberofcollegegraduateswillbecloseto6.11millionpeopleinChinaandtheproblemofemploymentofcollegestudentshasdrawnattentionofthestateandsociety.Atpresent,thenumberofgraduatesincreasedyearbyyearandhasbecomenearly7million.Thenumberisalmost190,000morethantheonein2012andevenmoreseventimesthantheonein2001.However,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esehighereducation,anumberofcollegegraduateshavesoaredandmanyproblemshaveemerged,sotheuniversitystudents'employmentproblemisstillimportant.

Inthiscontext,thispaperhassummarizedpracticeandtheoreticalresearchofuniversitystudents'employmentnearlyfiveyearsandhaschosenJilinUniversityengineeringgraduatesastheresearchobjecttogetthepracticalinvestigationresearchaccordingtothecareerguidancetheory,rationalchoicetheory(Coleman),undertheguidanceofmaslow'shierarchyofneedstheory.Throughanalysisofsurveydataandresearch,thepaperhasreferedallsortsofproblemsexistinginthecontemporaryuniversitystudents'employmentandin-depthanalysisoftheinfluencingfactorsandfoundeffectivemeasuresfromindividuals,families,schools,socialfourangles.Thispaperarguesthatinallaspectsofsociety,schoolfactorismoreimportantthanotherfactors,therefore,thispaperfocusesonexploringhowtoadjustthepersonneltrainingstructureandmodetomakethatgraduatesadapttotheneedsofthesocietythroughtheeducationconcept,curriculum,professionalguidanceandotherimprovements.Itaimedtoprovidethethoughtandtheoryreferencefortheuniversitystudents'employmentpracticesinourcountry.

Keywords:

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Engineeringgraduates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绪论1

1.1相关概念1

1.1.1就业及就业观1

1.1.2大学生就业观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

1.2.1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2

1.2.2对于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解决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2

1.2.3实例研究2

1.3大学生就业发展历史演进2

1.3.11949-1983计划分配阶段3

1.3.21983-1993过渡阶段3

1.3.31993-1999双向选择阶段4

1.3.42000-今攻坚克难阶段5

1.4理论基础5

1.4.1特质因素理论5

1.4.2理性选择理论6

1.4.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6

2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吉林大学工科毕业生为例7

2.1近五年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7

2.1.1历史层面: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依然存在7

2.1.2市场层面:

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加剧7

2.1.3地区层面:

东西不均衡,基层人才缺乏现象严重7

2.1.4学科层面:

工科及应用性强的学科专业相对形势较好8

2.2工科毕业生就业情况8

2.2.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过大8

2.2.2就业单位和地区扎堆的问题8

2.2.3男性工科毕业生就业优势高于女性9

2.2.4实际的薪酬待遇与期望值不符9

2.2.5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毕业生实际情况的差距9

2.3吉林大学工科毕业生实例分析9

2.3.1问卷的编制与发放9

2.3.2数据整理和结果分析10

3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17

3.1高校因素17

3.1.1教育理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7

3.1.2专业设置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8

3.1.3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8

3.2家庭及社会因素19

3.2.1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9

3.2.2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20

3.2.3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21

3.2.4社会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21

3.3自身因素22

3.3.1大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对就业的影响22

3.3.2大学生对自我和职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22

3.3.3大学生个人能力及性格对就业的影响23

4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24

4.1高校层面24

4.2.1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就业观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24

4.2.2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24

4.2.3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完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体系25

4.2家庭及社会层面25

4.2.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家庭给予大学生就业心理支持25

4.2.2优化国家就业政策,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26

4.2.3用人单位树立长远眼光和正确的用人观念,完善用人机制27

4.2.4发挥社会舆论环境的正确导向,创作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27

4.3大学生自身层面28

4.3.1提升自信,树立良好的就业观28

4.3.2结合爱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28

4.3.3调整心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29

5结论30

参考文献31

附件1:

吉林大学工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33

调查问卷34

附件2:

吉林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访谈提纲38

致谢39

 

1绪论

1.1相关概念

1.1.1就业及就业观

近年来,学术界在对就业及就业观的内涵界定上较为一致。

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

就业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必然产物,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受多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等。

就业观的本质是“人们对于各种不同职业的评价、意向以及对就业所持有的态度”。

1.1.2大学生就业观

所谓大学生就业观就是指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大学生就业观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

大学生就业观主要包括就业认知、就业意向、就业心理三个方面。

就业认知:

即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与职业匹配度、对影响就业的社会因素及当前的就业环境的认知,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尤其是知识及能力素养的认知,以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

就业意向:

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情感和意愿,主要包括意向单位、意向职位、意向工作地、就业的方式途径以及对薪酬的期待等。

就业心理:

主要是指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就业压力感知、就业信心以及与就业相关的心理反映。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同时更是困扰政府和高校的难点。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是一项事关全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大民生问题。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提出: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截止到目前,在知网中搜索到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文章共计24092篇,从近几年来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的。

1.2.1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趋于一致,主要包括毕业生个人、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就业市场等多个层面。

如文丰安(2009)分析的比较系统,从主观因素即传统观念、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客观因素即政策、经济、学校、用人单位等因素。

1.2.2对于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解决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学者阳维丽(2011)从家庭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进行研究,近两年更多学者关注高校教师、培训教师及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如代佳佳(2013)则从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进行研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多方面的,涉及社会有机体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一问题必须要依靠各方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不断关注。

1.2.3实例研究

所谓实例研究,是选取实际案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

如女大学生的就业、80后大学生的就业、不同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等。

工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平稳上升。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工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09%,如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建筑类、化工类专业就业率均在82%以上。

相比之下,工科大学就业问题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少,截至目前共计1266篇,主要研究工科大学生素质特征、就业特征、就业观及如何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1.3大学生就业发展历史演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一直随着国情不断发展,相应的不同年代人的就业观念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体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那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就业观念。

根据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革,大学生就业观也可以分为计划分配阶段、过渡阶段、双向选择阶段及攻坚克难四个阶段。

1.3.11949-1983计划分配阶段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接受的是集体主义教育,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当时的就业政策是统分统包。

在这种政策下,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奋斗终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哪里需要哪里搬”成为当时大学生的理想。

“大学生毕业之后,按照国家计划招生和分配的政策,根据国家需要进行安排,到既定岗位去工作,并且具备干部身份,同时因为户籍制度、人事组织关系制度等不能随意更换工作。

”在计划分配阶段,国家包分配的政策,一般说来大学生的户籍在哪里,完成学业后就要返回那里去工作,这使大学生不用担心无业可就的问题,相应的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无论是从内地到沿海发达地区读书,还是出身农村,基本不抱有留在当地工作的想法,更别说是自主选择的就业观念了。

这一时期多数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去工作,成为“国家干部”和“工程师”,“那个阶段的大学生择业时很看重工作单位的性质、工作岗位的等级以及是否能够得到受人尊敬的地位和名誉。

”在这种就业政策下,相应的这个时期大学生,“等、要、靠”思想严重,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其就业观也呈现出三大特点:

“择业不主动;择业动机政治化;重政工而轻农商”。

1.3.21983-1993过渡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我国经济政策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相应的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

开始由“统分统包”向“双向选择”过渡,“这个过渡阶段从198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93年。

”《关于1983年全国毕业研究生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问题报告》的问世,确定了把清华大学生等一批高等学校作为试点,采用大毕业学生和就业单位“供需见面”的方式进行相互选择的就业办法。

”1985年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国家整体统筹安排下,首先由大学生本人对就业单位做出选择志愿,然后经过学校的推荐,最后由用人单位根据需求选择录取”的就业政策,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首次实行了“供需见面”。

但是此时我国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择业”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学校向社会推荐,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

1989年在《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革最终要达到这样一个状态:

根据国家政策的推进,取消学校推荐环节,逐步实行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进行‘对话’,根据各自需要进行选择。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决定继续推进就业改革政策的实施。

这十年来大学生传统思想开始随着国门的打开而日益活跃,传统与开放的两种思想开始碰撞,成为“摇摆的一代”。

有一些大学生受上一辈人的影响,就业时仍然首先考虑社会地位,而另外一些大学生则不再满足于那些所谓的“铁饭碗”和“翘活”,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最突出的特征是能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有利于展现自己的才能。

”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开始看重个人利益,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阶段就业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3.31993-1999双向选择阶段

从1993年开始,国家的经济政策已经完全过渡到市场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家不再负责安排大学生的具体就业岗位,而是需要大学生主动投身到就业市场进行自主择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的关系基本确立。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将在国家就业政策的指导下,主动进入人才市场,和同时进入人才市场的就业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只对对师范类学科、艰苦学科以及边远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实行一定程度的定向就业。

1995年在《关于深入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政策的完善应该在2000年基本完成。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的就业机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彻底取消“统分统包”的就业政策,大学生通过竞争上岗,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2000年,全新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基本确立,“计划分配”、“统分统包”的历史告一段落,标志着大学生和单位完全进入到市场。

在国家“双向选择”就业政策的指导下,“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逐渐深入人心。

在这种就业制度下,大学生需要完全摆脱坐享其成的就业态度,主动投身就业市场参与竞争,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和培养能力尽量满足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得到自己理想的职位。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开始注重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认为“待遇决定职业选择”。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转向“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动就业意识增强。

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成为新的热点,北京、上海、广州和东南沿海成为理想的就业地点。

这一阶段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观点普遍推广,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观逐渐形成。

1.3.42000-今攻坚克难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至630余万人,达到5倍以上。

加上往届未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超过700万人。

在这期间国家的就业政策及促进措施非常多,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在攻坚克难,全方位的促进毕业生就业。

如“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主渠道;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实施培训、项目开发、小额担保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等。

”对各级政府来说,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统筹安排,积极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清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障碍,宣传到西部、到基层和自主创业的就业理念。

如2006年开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7部委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2-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

5年来,全国已选派14.3万高校毕业生从事“三支一扶”服务。

大学生的就业观相应的也发生了变化,如开始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就业观,开始自觉将自觉的知识、技能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1.4理论基础

1.4.1特质因素理论

特质因素理论又称入职匹配理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在《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的。

他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每个人均有稳定的特质,而职业亦有一组稳定的条件(因素)。

帕森斯认为入职匹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因素匹配和特性匹配。

所谓特质,Trait,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

可以通过测量来加以评量。

所谓因素,Factor,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

就业入职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评价求职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性)。

第二步是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的职业信息。

第三步是人一职匹配。

即指导人员在了解求职者的特性和职业的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便选择一种适合其个人特点又有可能得到并能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

1.4.2理性选择理论

以科尔曼(JamesS.Coleman)为首的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其基本原理为:

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为结果中获得的功力函数。

行动者的这种行动所追求的是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

其基本原理主要来源于以整体论方法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功利主义、博弈理论以及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等。

具体运用到大学生就业观方面,其根本的动因就在于大学生对就业时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追求。

面对就业,大学生将在当前特定社会大背景下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理性选择,并获得自己的职业地位。

1.4.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

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

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这五种需要对于成人来说可同时出现.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主导需要。

就业观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毕业生对理想单位、就业地域等的选择正是反映了实现不同层次需要的意向。

2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吉林大学工科毕业生为例

2.1近五年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

近五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东西地区就业失衡趋势明显,大学生毕业后普遍呈现就业难现状,“东部热、西部冷”的趋势比较严重,加上劳动力供过于求,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断提升,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1.1历史层面: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依然存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高校教育扩招,招生数量和规模逐步扩大,2002年以来,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加,从2002年的145万人到2009年达到611万,再到2010年高达630万人,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伴随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有所减少,各单位对人才需求量的增长比例降低。

第三,由于地区差异,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依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这样一来也加剧了热门地区的就业压力,导致就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1.2市场层面:

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加剧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社会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下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力供过于求也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

通过如下数据可以发现,近五年来毕业生数量增长对就业造成的压力。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