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2756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中2018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1、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近代日本政府的一次声明称:

“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

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

”当时日本“先发制人”的真实背景是(  )

A.日本急于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掠夺中国财富以医治创伤

B.日本制定“基本国策纲要”,要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

C.蒋介石推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D.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促使日本加快侵略步伐

2.下图是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一战使西欧工业生产遭到重创

B.协约国的经济实力强于同盟国

C.一战后西欧工业生产持续下降

D.英国仍是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

3.下列历史事件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的是(  )

①世界和平理事会的成立 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④《国际和平年宣言》的通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主要是因为(  )

A.《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力

B.列强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加速大战进程的事件有(  )

①美国对德宣战 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③协约国力量增强,加强对德打击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

6.两伊战争对中东局势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B.中东阿拉伯国家进一步结盟

C.造成了中东国家分裂

D.使伊朗和伊拉克长期对峙

7.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与发展,其主要依据是(  )

A.对战败国进行再次处置和掠夺

B.进一步协调列强在中东的权益

C.明确限制列强的海军军备竞赛

D.调整了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

8.1979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表示要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直接原因是(  )

A.霍梅尼鼓动伊拉克的什叶派反对萨达姆

B.伊朗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人进行反政府活动

C.伊朗拒绝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分界线

D.伊朗没有全部兑现答应补偿伊拉克的土地

9.若为下图所示历史漫画拟定标题,较为合适的是(  )

A.反目成仇,势成水火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同室操戈,相煎何急D.冰释前嫌,共克时艰

10.下图为印巴战争中双方使用的武器,由此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国际社会始终在调停

B.联合国对印巴战争进行了干预

C.战争到了激烈的程度

D.美苏等大国势力推动了印巴战争

11.以下不属于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新式武器的是(  )

12.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苏德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②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 

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迟到的祝福,而对于当时法西斯侵略的形势来说,它的来到又可谓是姗姗来迟。

下列有关这一同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西斯的侵略已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B.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其形成起了催化剂作用

C.其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战胜利的进程,从而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14.中东地区是民族纠纷和冲突频发的“多事之地”。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  )

①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②民族成分复杂 ③多样化的文化传统 ④大国插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5.德黑兰会议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根本好转的形势下召开的,“根本好转”的表现有(  )

①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之中 ②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 ③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④苏德战场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②③④

16.下列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是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斗争

B.是为避免在中国境内作战而出兵

C.是对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反击

D.是为解放台湾受阻而采取的措施

17.观察下图,不属于图中“善意”的是(  )

A.扶持和控制西欧

B.援助欧洲发展

C.遏制苏联力量

D.建立北约组织

18.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制定和进行的“斩首”行动针对的是(  )

A.伊拉克最高领导人B.伊拉克政府机关

C.巴格达的战略目标D.通讯指挥系统

19.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

“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

”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

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

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20.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度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21.当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的时候,某国领导人就曾扬言:

“当战争结束时,我们能够迫使它们(协约国)按照我们的方式思考,因为到那时在所有的事情中至少在财政上它们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发表这番讲话的应是(  )

A.美国总统B.英国首相

C.法国总理D.中国国务总理

22.从“尼克松主义”到“里根主义”说明(  )

A.美国的对外政策已拖垮苏联

B.美国的对外战略做出重大调整

C.从放弃世界霸权到重新争霸

D.美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赶上苏联

2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24.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的是()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25.关于联合国在局部战争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立刻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美国组织干涉朝鲜的所谓“联合国军”

B.1961~1973年,联合国支持了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C.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埋下了印巴战争的种子

D.2003年,联合国授权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这次战争被称为伊拉克战争

26.在《凡尔赛和约》签字前,德国的社会民主党议员勒贝说:

“一个被剥夺权利的饥饿的人民是没有工作能力的。

”这表明()

A.德国不会在和约上签字

B.工人阶级反对结束战争

C.“和约”激起民族复仇情绪

D.德国要求修改条约内容

27.下列关于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有(  )

①削弱了英美的国际地位 ②埃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 ③美苏的势力乘机渗透此地区 ④中东地区民族独立运动呈现高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8.在孤立主义的影响下,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孤立主义就是(  )

A.反对美国卷入任何国际事务

B.反对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事务

C.反对美国卷入亚太地区事务

D.反对美国卷入欧洲和非洲的事务

29.自“贝尔福宣言”发表以来,中东地区阿以冲突就不时发生,那么导致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关键是(  )

A.不同的宗教信仰B.地区恐怖主义

C.排他性的主权要求D.英国的殖民统治

30.下列关于一战前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B.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需求

C.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创造了条件

D.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政府攻击共产主义,认为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

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

材料二 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

“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

”“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材料三 战后初期苏联努力构建周边安全带,在东欧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同时竭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斯大林曾经表示: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

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美苏关系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三反映了美苏的什么矛盾?

(3)综上所述你认为材料四中斯大林的判断正确吗?

为什么?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家有诉诸战争不容置疑的权利。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材料二国际联盟成立以前,每个国家都是判断自身行动的唯一和最高的裁判,因为国家不服从任何更高权力。

国际联盟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

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阻隔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在战争和国家权力问题上,国际社会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联成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8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1年秋,以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为首的数十名科学家向里根提出了《高边疆:

国家生存的战略》的研究报告,认为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可在21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系统,从而夺取对苏冷战的全面优势。

“星战”计划出笼后首先是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夺取军事优势。

材料二 “星战”计划的另一目的是激化竞争,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

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前苏联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但是,美国的“星战”计划出笼后,苏联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

材料三 70年代……美国科技界一批很有潜力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加速高科技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摆脱困境……实践证明,“星战”计划在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如航天、能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好转。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最基本条件。

(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计划还有哪些目的?

(3)美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两国有何影响?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有关历史知识分析“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5)结合“星球大战”计划对美苏争霸结果的影响,谈谈它们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启示。

 

34.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想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强占的一切权益。

……中国代表、驻美公使顾维钧驳斥了日本的立场,坚持“胶州租借地、胶州铁路及其他一切权力,应直接交还中国”。

中国还提出取消日本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

顾维钧发完言后,“威尔逊和兰辛、劳合·乔治与贝尔福都走到中国代表团处表示祝贺;会议的新闻发布也强调中国声明受到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致赞扬”。

但是形势很快就起了变化……日本制造舆论说,如和会不同意日本对山东的要求,日本也要效仿意大利,退出和会,不加入国际联盟。

原来不希望日本在远东实力过于强大的威尔逊为了保住国联计划,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在山东问题上向日本作出让步。

4月22日,“三巨头”会议召中国代表到会,威尔逊对顾维钧说:

“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

”他们明确地要求中国对日本作出让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山东问题的实质,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这一问题的产生过程。

(2)试从地理因素考虑,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山东争夺激烈的原因。

(3)通过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你得出哪些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日本要发动九一八事变。

题干实际问的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需要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转嫁危机,故答案为A项。

B、C、D三项都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

2.【答案】A

【解析】一战后,英国、德国、法国的工业生产指数难以达到1913年的水平,说明一战使交战国的工业生产遭到重创,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一战后同盟国集团瓦解的史实相悖,C项中“持续下降”的表述与图中信息不符,D项与一战前英国开始丧失世界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的史实相悖。

3.【答案】C

【解析】世界和平理事会以“和平共处”为基本原则,对50年代的和平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故①符合;《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中指出核武器具有毁灭人类的危险,而应该“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故②符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国家蜕变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在世界上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故③不符合;④《国际和平年宣言》是在和平运动推动下通过的,故④符合。

 

4.【答案】B

【解析】在《非战公约》签订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提出自己的保留条件,这就使得公约对战争的约束力大大削弱。

故B项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美国参战,带动了一些国家参加对同盟国的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后,各交战国的人民革命运动威胁着资产阶级统治,迫切需要结束战争。

6.【答案】C

【解析】对交战双方的不同态度,使中东国家分成支持伊朗的国家、支持伊拉克的国家和中立国家三个阵营,使本来不稳定的中东局势,又增添了新的紧张因素。

 

7.【答案】D

【解析】巴黎和会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华盛顿会议的内容不符,C项是列强调整关系的一部分的具体表现。

8.【答案】D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也就是伊拉克进攻伊朗的借口。

9.【答案】A

【解析】漫画右边的人物为斯大林,而左边的烟斗上写着“杜鲁门计划”并且在和斯大林对抗。

由此分析四个选项,A项较为合适。

10.【答案】D

【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表明,美、苏向战争双方提供了武器,这说明大国势力插手了印巴冲突。

 

11.【答案】D

【解析】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导弹等新式武器是主要的武器装备,坦克是常规武器。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背景及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是符合题意的;而美国是在二战爆发后,特别是西欧战事发生后逐渐改变以往的“中立”政策的。

 

13.【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会战,对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故D项不正确。

A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西斯的侵略已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B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其形成起了催化剂作用,战争的范围进一步扩大;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全面分析识记历史问题的能力。

①②③④都是造成中东地区纷争的因素。

 

15.【答案】D

【解析】德黑兰会议是在1943年11月举行的,此前,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队投降;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苏德战场上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而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之中是在1944年6月美、英等国盟军成功在诺曼底登陆后。

故“根本好转”的表现是D项。

16.【答案】A

【解析】朝鲜战争是以两大阵营对抗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美国打着维护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旗号干涉朝鲜内政,以维护其在东亚的利益,因此,中朝人民的反帝斗争,既保卫了社会主义制度,又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17.【答案】D

【解析】建立北约组织不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故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美国对伊战争的“斩首”行动是针对伊拉克最高领导人。

19.【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伟大而盲目的贵族”“号召同苏联战争”等可以判断材料针对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0.【答案】B

【解析】经济危机爆发后,物价暴跌;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为解决危机,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同时带来的就是企业倒闭,失业剧增。

因而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历史事实,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A

【解析】从题目提供的材料来看,发表讲话的应是美国总统威尔逊。

一战开始后,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做生意,经济实力日益膨胀。

随着实力的增长,美国滋生了凭借经济实力攫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

22.【答案】B

【解析】A项错在“拖垮”;美国并没有放弃过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所以C项错误;反导条约签订后,美国鉴于在数量上已落后于苏联,转而投入核武器质量的竞争,所以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二者都是美国发动冷战的重要政策,因此都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24.【答案】D

【解析】二者的相同点是牺牲他国利益以满足大国的条件。

慕尼黑阴谋是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而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是保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这牺牲了中国的利益。

故选D。

A项在九一八事变后做出的;B项只是说了慕尼黑阴谋的内容;C项材料并未涉及。

25.【答案】A

【解析】B项越南战争未涉及到联合国;C项则是混淆了巴基斯坦与巴勒斯坦,错误;伊拉克战争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故D项错误。

2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材料能力。

材料体现了对德国的过度压制会激起德国人民的反抗,激发民族复仇情绪。

故答案为C。

27.【答案】B

【解析】

28.【答案】B

【解析】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

他反对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

29.【答案】C

【解析】按照联大通过的决议,占人口总数不到1/3的犹太人将占有56%的土地,而当时犹太人实际控制的土地仅为巴勒斯坦总面积的6%。

这样,阿拉伯人还要让出大片土地给犹太人。

阿拉伯人对此极为不满。

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30.【答案】A

【解析】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属性,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一战前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背景,C、D两项是一战前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影响。

31.【答案】

(1)美国攻击共产主义,反对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在世界扩大影响,美苏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尖锐对立。

(2)在世界战略上相互对立,美国力图称霸世界,苏联也扩大自己的势力,苏联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障碍。

(3)正确。

二战后美苏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全球战略上的矛盾必然会由同盟走向分裂对立。

【解析】第

(1)题由材料一中的“攻击”一词可知二者关系。

(2)题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去分析。

第(3)题由战后美苏关系演变的史实去证明斯大林的观点。

32.【答案】

(1)国家有诉诸战争的权力(诉诸战争权)到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国家有绝对权力到国家应遵守国际秩序。

(2)国联倡导国际合作,反对战争,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国联的成立意在建立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解析】第

(1)题要注意设问的限定语“在战争和国家权力问题上”,从而正确界定答题方向。

(2)题要抓住关键词“历史意义”,答题范围应主要从积极角度去分析。

33.【答案】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推动美国经济发展,拖垮苏联经济。

(3)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给苏联经济造成沉重负担。

(4)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赶上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所谓的新“遏制”战略,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5)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坚持和平崛起,不称霸;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抢抓科技的制高点,努力发展高科技;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本题从科技与战争角度来审视科技的作用。

(1)问应从现代高科技与战争关系角度来分析;第

(2)、(3)问从美苏两个角度考虑;第(4)问从美苏缓和与对抗角度审视;第(5)问从其经验与教训角度分析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34.【答案】

(1)实质:

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强权行径。

过程:

①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②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③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把日本的这一侵略行为合法化,所以山东问题完全是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产物。

(2)山东地处我国北部沿海,靠近京津地区,扼渤海进入黄海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列强控制了山东,就便于控制京津战略要地,便利的交通也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①帝国主义推行强权政治,以强凌弱;②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是一切以自身利益为转移;③没有国家的独立,就不可能有独立的外交,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后盾。

【解析】本题考查了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基本知识。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内容进行梳理。

山东问题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一次表现,由此得出认识——列强的行径说明的问题;中国的处境反映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