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6144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docx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等4篇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

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化工产品的走势。

20__年由于总体经济环境欠佳,全球化学工业克服了市场反复、需求不旺、产能过剩、成本居高不下等种种困难,年末化工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已见回升。

目前,美国经济依然是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随着美国经济的转好,加上亚洲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势必带动全球化工产品需求增长。

20__年全球化工产品产量年增长率将高于20__年的增长水平,20__年全球化学工业品产量年增长3.7%,20__年有望达4.1%。

世界化工500强的主要指标

世界化工500强20__年销售收入总计39853.4亿美元,年平均销售收入79.7亿美元。

而同期中国化工500强销售收入总计11397.0亿元人民币,约合1376.4亿美元,相当于世界化工500强年销售总额的3.5%。

中国化工500强20__年平均销售收入2.75亿美元,相当于世界化工500强平均销售收入的1/30,可见差距非常大。

世界化工500强的行业结构与分布特征

1、石油加工及石油化工是世界化学工业的主导力量

世界化工500强企业中按石油及石油化工业、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化学肥料制造业、化学农药制造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化学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制造业这12个类别进行归类。

其中石油及石油化工业所含企业数目最多,共132家,占500强企业总数的26.4%;其次是合成材料制造业,共67家,占13.4%;第三位是化学肥料制造业,共58家,占11.6%;最少的是塑料制造业,共12家,占2.4%。

销售收入最高的是石油加工及石油化工业,为20704.8亿美元,超过500强总销售收入的一半。

处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化学医药制造业和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分别占500强总销售收入的10.24%和8.89%。

由此可见,石油加工及石油化工业是世界化工业的主导力量。

石油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近年来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取得的必然结果。

2、化学医药制造业增长最快

现代制药工业起步于二战后的全球经济复兴时期。

近40年来,世界制药工业一直以较快的速度持续稳定地发展。

7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平均每年递增13.8%。

20__年的非典分外吸引医药行业的眼球。

在500强企业中,化学医药制造业增长率最快,增幅为12%。

尽管500强中化学医药企业的数量不多,所占的比例仅有8.8%,排在第五位,但是其销售收入却排在第二位,销售额达到4082.4亿美元。

据预测,今后10年,全球药品销售额每年将增长7%左右,到20__年达到7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全球GDP的平均预期增长率。

3、大部分行业的效益、效率提高,但行业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化工各个分行业的发展状况不平衡,各项指标从最高到最低之间相差比较悬殊。

例如销售收入最高的石油及石油化工业与销售收入最低的化学纤维制造业之间相差51.67个百分点。

世界化工500强的地域分布现状与特征

世界化工500强按销售区域分布细分,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

其中美国企业个数最多,占500强的34.6%;欧洲企业个数142家,占28.4%;其次是亚洲86家,占17.2%;日本58家,占11.16%。

世界化学工业已形成了美、欧、亚三足鼎立的新格局,而亚洲的地位现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按销售收入,欧洲超出美国3.03个百分点。

表面上看,欧盟的力量逐渐强大,欧洲似乎已经超过美国。

实际上,虽然在20__年度美国70%的化工企业销售额均有较大的滑坡,但就公司整体利润而言,依然是降中有升。

由此可见,美国化学工业非常强大。

链接一

美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面对10年来最险恶的经营环境,2003年美国主要化工企业利润大幅下降。

合并重组费用沉重、利润大减以及亏损的情况也十分显著。

从购买汽车等个人消费坚挺、IT关联产品库存调整等情况看,期待美国经济离开谷底的希望在扩大,但对原材料、化工等行业的影响滞后,在今年下半年以后形势才有所改善。

尽管一些分析家持乐观态度,但美国化工界首脑人士仍对未来表示担心。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化学工业一直维持贸易盈余。

但近来贸易盈余持续下降,2002年转变为贸易赤字。

实际上,2003年化学品进口额达到1015亿美元,出口额926亿美元,逆差89亿美元,贸易逆差比2002年又增大74%。

据美国化学委员会(ACC)统计,2003年美国化学品商品量增长3.5%,高于GDP增长率。

化学品产值增长4.3%,达到4835亿美元;医药部门增长5.8%,达到1379亿美元;特种化学品部门增长4.3%。

化学品能力利用率从2002年的77.8%上升至2003年的79.5%,税前利润提高8.2%,研发投资增加2.9%。

美林证券的化学品分析师Donald认为,天然气的价格是影响美国化学工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当美国天然气价格降至3~3.5美元/百万英制热单位时,将刺激国内消费者库存,并能增加出口的需求。

如果天然气价格在2004年仍能维持在4美元/百万英制热单位这个水准,那么国内需求强劲增长将促使美国国内乙烯装置开工率超过92%,使得市场供求关系趋于紧张,这将提高美国化学工业的操作利润。

据美国全国石油化工和炼油协会(NPRA)分析,美国2003年第3季度后石化产品产量明显增长,比第二季度增长了4%。

其中19种石化产品产量比二季度2120万吨增长了8%,达到2297万吨。

据分析,美国基础石油化学品和下游衍生物商品价值在2003年达到1275亿美元,高于2002年的1206亿美元,但仍低于2000年1280亿美元的水平。

进入了2004年,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开始加快,同时美元贬值使美国化学品出口的竞争力提高,这些重大的因素使得美国化学工业在2004年的操作利润将比2003年有较大的改观。

位于费城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预测2004年美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4.3%,美国国家商业经济协会也将美国GDP增长率预测值从原先的3%提高至4.5%。

链接二

欧洲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2003年对欧洲化学工业来说不外乎是空欢喜一场,年初预测的上升趋势不仅没有出现,反而陷入了一种上下两难的低迷境地。

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CEFIC)公布的最新预测显示:

在经历了艰难的2001年之后,2002年欧洲化工产品的年产量略有回升,增长2.1%,但是,2003年却下降了0.5%。

从CEFIC的统计资料来看:

化学工业在欧洲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近年来欧洲化工企业运行良好,全欧洲化工企业共有雇员170万,年产值约为5000亿欧元。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实体,拥有强大的化学工业,但也面临诸多问题。

目前,德国正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包括失业率超过10%等问题。

德国化学工业协会(VCI)称,已放弃了德国化学工业将在今年出现重大恢复的希望,而且由于中东地区的战争行为,难以作出明确的预测,但估计2004年最多增长2%。

各公司也认为,恢复程度将低于几个月前的预测水平。

法国工业协会(UIC)指出,2003年法国化学工业陷入低迷,化工生产(不包括医药制品)下滑了0.4%,但产量增长1.7%。

欧盟正期待着东欧国家的加盟,这样将创建一个拥有4.5亿人口的大市场,并推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但英国化工协会警告,欧盟关于化工政策的白皮书可能将对一些小公司的财政形势产生影响,并最终导致这些公司迁移到欧盟以外的地区。

俄罗斯和独联体等地区均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俄罗斯对欧洲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俄罗斯继续为加入WTO进行谈判,但有许多问题是俄罗斯急需解决的,接受世界贸易组织所有协议和原则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方面。

分析家认为,2003年欧洲化学工业低迷的收益率和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兼并重组放慢了步伐。

2004年对整个欧洲化工界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控制成本,提升利润。

英国ICI公司总裁Trotman最近称,2004年ICI公司将把重点放在利润和现金的产生上。

他同时指出,如果2004年公司在成本的控制和资本的利用效率上没有突破的话,那么提升利润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控制成本确实已成了2004年欧洲化学工业的咒语,各化工公司的管理者也已将其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首席经济学家Cotis指出,欧洲的经济正在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亚洲、北美和英国的经济已出现较为强劲的增长动力。

持续低迷的环境给欧洲化工企业创造了一个业务重组、结构调整的绝佳机会,欧洲化工企业将在新一轮的全球化工业复苏浪潮中获得先机。

Celanese公司首席运行官Weidman说,在这种持续的艰难环境中,公司采取了一切可以控制成本的措施,以提升公司的利润。

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发展核心业务来提升公司长期的赢利能力。

拜耳在新的一年里也将继续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发展公司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导地位的三大核心业务:

健康护理品、作物科学和特种材料。

链接三

拉丁美洲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拉丁美洲各国正在竭尽全力解决面临的政治和金融问题,它们希望经济形势能保持稳定。

拉美地区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一直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而且在过去10年内拉美市场的石油化工产品价格也一直处于最低水平,2004年的情况仍不大可能好转。

市场观察家认为,促使拉丁美洲地区形势好转的关键是巴西需求的尽快复苏。

当地评论家认为,巴西新当选总统卢拉将采取措施加快巴西的经济发展。

巴西2004年的GDP增长率将达到3.5%,比2003年的0.1%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经济的增长已经加快了该国的化学工业发展。

巴西最大的私有化工企业Braskem在2003年前9个月的收入比2002年同期大幅上涨了36%,达到了23亿美元。

2004年该国将主持拉美地区唯一的大型石化项目的开工,该国的RioPolimero乙烯—聚乙烯装置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开工。

2001年12月阿根廷发生的经济危机波及整个拉美地区,产生的影响不能低估。

由于货币的贬值使得当地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为拉美地区最低,使一些化工企业出口竞争能力加强,如陶氏化学在阿根廷的BahiaBlanca与Repsol—YPF公司合资建设的40万吨/年聚乙烯工厂就因为阿根廷货币的贬值而增强了与巴西聚合物产品的竞争能力。

巴西的聚合物生产商只能靠激发国内消费者的爱国情绪来对抗来自阿根廷的廉价产品。

对于拉丁美洲地区来说,保持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稳定是投资复苏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15年内,智利一直保持政治和经济稳定,如今已尝到甜头,现已成为外国投资者注目的中心,以及世界成本最低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其他拉美国家应以智利为榜样不失时机地进行实质性改革。

链接四

日本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过去10年,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最近两年已开始复苏,2003年GDP增幅达到2.7%,加之对中国出口增加,预计2004年增幅可达2.1%。

由于日本经济形势转暖,其国内需求也开始由弱转强,据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METI)预测,2004年日本国内乙烯及其衍生物需求增长1.1%,达到612万吨;低密度聚乙烯(LDPE)需求量将增加2.4%,达到214万吨。

另据三菱化学公司主席及日本石化工业协会主席KanjiShono分析,日本化学公司经济状况虽然已有改善,但结构性问题依然会困绕化学工业,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对高价格石油进口依存度过大。

2003年日本的原油和石油价格同比2002年上涨了近40%,而且这个价格仍在高位波动,这不仅榨干了日本化学工业的毛利水平,而且还带来了不确定性。

日本石化工业的领头雁旭化成、三菱化学、三井化学和住友化学公司在结束于2003年9月30日的财政年度的前十天,纷纷对外宣布公司营业利润急剧下降。

三菱化学公司主席、同时还兼任着日本石化工业协会主席的KanjiShono称,来自原油和石油的快速涨价吃掉了日本石化工业本已少得可怜的利润。

有分析指出,较高的原材料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特种化学品生产商的赢利能力。

据全球著名的Moody信用评价公司的分析师NorikoKosaka称,来自中东和亚洲其他地方新建的更现代化、更高效的石油化工业产能已经极大地削弱了日本大型石化公司的竞争能力。

日本的这些大公司目前正面临紧迫的削减产能的挑战。

未来几年日本国内的乙烯生产商将面临来自中东和中国扩能项目的进一步挑战。

此外日本政府为了兑现对WTO组织的许诺,已于日前完成了对日用品塑料的关税降低工作,其中聚乙烯的进口关税从13%降为6.5%,聚丙烯的进口关税从14%降为6.5%,这对日本的聚烯烃生产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Kosaka同时指出,近几年日本石化公司在增强财务性能上已作了比较大的努力。

日本的综合化学品公司在承受几乎所有化工产品的价格压力、日益增长的全球化工业竞争力和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多重压力下,已对其所属业务进行了重组。

不过,从目前来看,似乎还有更多的工作有待进行。

日本化学工业的并购活动并不积极,2003年初媒体曾报道住友化学和三井化学准备合并,不过这件并购案由于双方在股份置换率上存在争议而于2003年底宣告失败。

但三菱化学、日本石油化学公司和昭和电工等公司,在2003年完成了一系列的重组活动,并创建了日本最大的聚烯烃生产商———日本聚乙烯(JPE)和日本聚丙烯(JPP)。

JPE称将关闭其位于四日市的低密度聚乙烯装置,JPP称也将进行一些重组活动,来降低成本,初步估计降低9400万美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