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7898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

(1)

一、选择题

1.“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祖冲之B.贾思勰C.顾恺之D.郦道元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

A.项羽灭掉刘邦

B.诸葛亮光复汉室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曹操统一全国

3.毛主席评价某位历史人物:

“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

A.袁绍B.曹操C.孙权D.刘备

4.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5.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6.“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7.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8.“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

9.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

10.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

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

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

11.《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3.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经济重心的南移

14.“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15.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

①投鞭断流②破釜沉舟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

17.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A.

B.

C.

D.

18.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9.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  )

A.秦B.西汉C.三国D.东晋

20.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如影随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它们

A.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B.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C.都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D.都发生在大一统时期

2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

A.江南开发B.经济重心南移C.政权并立D.民族交融

22.2018年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中国农民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节日。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

下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神灭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兰亭集序》

23.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说:

“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请再结合以下图片,说出这些材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大交融B.国家大一统

C.中外交往频繁D.经济繁荣发展

24.“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西晋都城被匈奴攻陷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的景象,史称永嘉南渡。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西晋迁都到南方B.南方经济发达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南下

25.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这里为“抵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而发生的著名战役是

A.官渡之战B.涿鹿之战C.巨鹿之战D.淝水之战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圆周小数点分明”,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

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故A符合题意;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郦道元是地理学家,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解析:

D

【解析】材料内容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曹操著名诗篇《龟虽寿》,描写曹操踌躇满志,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故选D。

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所以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B符合题意;ACD的人物没有统一北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②可排除;①③④⑤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图片中胡床、方凳、汉人食胡图,这些都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习俗上逐渐趋同,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胡床、方凳、汉人胡食图”,判断历史事件所指—“民族交融”。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①正确。

据题干材料“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可知②正确,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东晋与前秦爆发了淝水之战,结果是东晋打败前秦,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D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事件;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事件,所以ABC三项都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选D。

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曹操死后,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因此A对曹操的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实行屯田、统一北方、招揽人才,都是曹操所为,故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兰亭书法、阎立本画作、赵州石拱桥都是中国传统造型风格,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两大著名的石窟包括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

因此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0.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故D符合题意;设计制造指南车、设计制造千里船、编著《缀术》与题干无关,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曹魏时期,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楷书书法的是钟繇,故A符合题意;胡昭是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隶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王羲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的原因包括: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安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经济、农业和水利;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技术与生产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海上贸易也优于北方。

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时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ABC项均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宋朝时期经济重心的难移的区别与联系,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14.D

解析:

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

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来源于淝水之战,投鞭断流是指前秦统治者苻坚骄傲自大,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要进攻东晋,并扬言把军队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阻断长江天险,草木皆兵是指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疑神疑鬼,把山上的草木也看作东晋军队,风声鹤唳是指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被打败后仓皇逃命,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鸣的声音,都以为是追兵,①③④正确;②来源于秦末的巨鹿之战,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示有进无退,结果大败秦军主力,②排除。

故选B。

1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因此其所写的《出师表》可以作为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故D符合题意。

历史剧《三国》、罗贯中所著的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是后人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后人所著的史学著作,可以作为第二手史料。

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下,所以符合题意的为①②④,故选D.

1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官渡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的战役,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军队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故B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发生在208年,赤壁之战发生在220年,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故排除A;官渡之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赤壁之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淝水之战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排除C;淝水之战发生在南北朝并峙时期,排除D。

故选B。

2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B;西晋实现了国家统一,并非政权并立,排除C。

故选D。

2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B符合题意;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

A不符合题意;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C不符合题意;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由“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及图片“汉人胡食图”“汉人牧马图”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及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A。

2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到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材料反映了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战乱,故D项正确。

A项“迁都”说法错误,排除。

BC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D。

【点睛】

根据材料的主旨意思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或者直接找出答案。

2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故D符合题意;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A;涿鹿之战中,炎黄联合大败蚩尤,排除B;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排除C。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