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714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考点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

1.《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

这反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B.“一边倒”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毛泽东指出: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3.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原则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与接受。

下列国家与国际组织在承认这一原则的时间上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苏联②美国③日本④联合国

A.②①④③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②④③①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根据以上材料判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  )

①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

③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

④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A.②③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指出:

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是当时我国的对日方针

B.当时中日两国处于紧张对峙的“不正常状态”

C.直接促成了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改善

D.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改善中日关系的巨大诚意

6.从1950年5月到1951年5月,毛主席先后任命了14名大使作为新中国首批驻外使节,从去向看有8人派往社会主义国家,其余派往中立国和印尼、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从出身看有9人原是军事将领。

这表明当时的外交(  )

A.以巩固主权为要务B.受制于国际形势

C.意识形态色彩较浓D.服务于军事斗争

7.建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

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

导致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左倾思潮出现B.一五计划完成

C.中苏关系恶化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8.中印两国由曾经的“龙象之争”到如今的“龙象握手”,正如60年前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所说“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两个大国之间,一定会有些问题。

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文中“这些原则”提出时(  )

A.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形成B.我国在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

C.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D.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9.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

”这一举措内涵是(  )

A.构建和谐世界的策略B.“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无敌国外交”的策略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包括(  )

①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②国家工业化建设起步

③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④地方各级人大召开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

“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  )

A.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C.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D.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12.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

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准确的是(  )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收集日内瓦会议有关材料

B.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外事活动——收集万隆会议的有关材料

C.中美建交——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D.中日建交——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13.万隆会议不仅是亚非国家团结起来走向世界舞台的标志,也是中国同亚非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次会议(  )

A.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B.完全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和分歧

C.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D.展示了中国的和平外交形象

14.“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这段话的目的在于(  )

A.强调亚非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B.突出了新中国的领导地位

C.体现了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要求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5.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16.对于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沈志华教授认为:

“中苏之间谈的不是利益问题,而是原则

问题,就是谁对谁错的问题。

中国有一套解释中国共产党行为、政策的理论,苏联另有一套

理论,都说自己选择的道路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双方争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解释

权。

”沈志华认为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

A.国家利益发生了冲突B.双方对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领导权的争夺

C.中苏领导人之间关系恶化D.对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看法不同

17.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

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粮食自给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

18.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

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

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

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世纪40年代,当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时,他看到了抗战的艰辛、国民党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以及对整个局势的逐渐失控。

他不断提醒美国政府,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

他还预测毛泽东及共产党会获胜,主张与中共建立关系。

1949年后,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费正清也腹背受敌。

苏联称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辩护者”;中国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第一号特务”;美国政府则视他为要对“美国丢失中国”负责的人,他一度要前往国会接受质询。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调整时,费正清的远见卓识终于被中美高层所重视。

他的书几乎同时被尼克松和毛泽东摆上案头。

1968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前,曾与费正清有过深入的交谈,之后基辛格承认“那次谈话改变了历史”。

1991年9月14日,费正清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4岁。

临终前两天,他依然在写中国。

——据《环球人物》2013年9月17日

材料二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

“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

”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49年后费正清腹背受敌的主要原因。

基辛格所说的“那次谈话”改变了什么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和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恩来说:

“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

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

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

“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

——徐海滨《周恩来外交思想》

材料三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

“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可知新中国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签订的条约,而要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这正符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C项正确;独立自主是基本外交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述,建国初期具体表现为三大方针,故A项错误;B、D两项外交方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抓住设问“不正确”,根据所学,“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而不是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A项说法不正确,故A项为正确选项;该政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故B项说法正确,应排除;该政策打击了敌人,赢得了朋友,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故C项说法正确,应排除;该政策赢得了苏联的支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故D项说法正确,应排除。

【答案】A

3.【解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后的第二天,苏联就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外国政府;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发表,两国宣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可知②正确,根据“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可知④错误,根据“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可知与外国关系的改善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③正确。

①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目要求。

因此只能选A项。

【答案】A

5.【解析】结合所学我们知道中日外交关系的改善直接促成因素是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故C为应选项。

材料周恩来语直接表明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故A理解正确;结合所学我们知道50年代日本紧随美国外交,中美关系紧张对峙,故B理解正确;从材料中周恩来的话可以看出D项理解正确。

【答案】C

6.【解析】从题干中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任命的14名大使的特征来看,8名派往社会主义国家,其余都是在中立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再结合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说明意识形态色彩较浓,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应是新中国初期意在打破外交困境,给护国家独立自主,A项说法却是错误的;国家对外政策受国际形势影响,但“受制于”说法是错误的,B项排除;从出身来看,一般以上原是军事将领,并不能说明服务于军事斗争,D项“军事斗争”是错误的。

【答案】C

7.【解析】外交环境影响国家的教育发展。

1953年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向苏联学习,因此“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逐渐摆脱对苏联的迷信,“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ABD项不是主要因素,故答案应为C。

【答案】C

8.【解析】抓住题目中“正如60年前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所说”可以判断,这些原则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是1953年12月提出的,两极格局形成是在1955年,故A项错误;朝鲜战争是在1950—1953年7月,故B项错误;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是指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间是1971年,故C项错误;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是在1953—1956年,故D项正确。

【答案】D

9.【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和“亚非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D项正确;A项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背景下提出的外交战略构想,与材料背景不符合,故A项错误;B项主要针社会主义国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C项出现于80年代,强调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C项错误。

【答案】D

10.【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此时朝鲜战争结束,殖民主义势力有收敛,所以①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于1953年提出,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所以②③正确;1954年召开了全国人大,则在此前,必有地方人大的召开,所以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1.【解析】在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下,法国政府承认了越南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这符合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史实,这次会议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故B项正确;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错误;1971年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故C项错误;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故D项错误。

【答案】B

12.【解析】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A项错误。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B项错误。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不是意味着中美建交,C项错误。

《中日联合声明》的发表,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故最佳答案为D项。

【答案】D

13.【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1950年中国与苏联结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奉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万隆会议没有完全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和分歧;中国提出“求同存异”,表明与亚非国家合作的诚意,展示了中国的和平外交形象,排除ABC项,故选D项。

【答案】D

14.【解析】从材料中“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等信息可判断此为万隆亚非会议,结合万隆会议的背景以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可知选择A项。

【答案】A

15.【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时间,理解相关评价的时代背景。

五六十年代中国同美苏关系恶化,自我封闭,所以对于闭关政策有“自卫说”;80年代,改革开放,继续肯定“自卫说”,等于继续肯定闭关,无疑不利于中国发展,故有“自杀说”。

这是史学家时代视角不同导致的结论不同,故选A;标准不同不等于缺失,排除B;相互矛盾,并不等于都是错误观点,排除C;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不能说哪个结论更正确,排除D。

【答案】A

16.【解析】A选项从题干可以直接得出不对。

C选项中苏关系的破裂不是领导人之间的问题,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问题。

D选项说法不对,中苏两国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B选项,从题干表面没有反映,但是中苏两国的争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解释权,直接影响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方向。

所以实质上反映了B选项。

【答案】B

17.【解析】时间是“1961年”,正是中国经济困难时期,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B项错误;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在70年代,故C项错误;而从材料“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来看,中美两国没有官方的接触,两国关系并不好,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正是冷战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D

18.【解析】材料中“人类怎么为人处世,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其中所指是处理国际国内事务的技巧,在此方面周恩来的主要贡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求同存异则是五项原则的具体应用,邓小平教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主要是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国两制上,故B项正确;四项基本原则适用国内,不具备普适应,故A项错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能解决人类恩怨,故C项错误;解决人类恩怨更多的是政治问题,而市场经济理论用于解决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

(1)关键信息:

“1949年后,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苏联称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辩护者”、中国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第一号特务”、美国政府则视他为要对“美国丢失中国”负责的人。

第一小问的原因应依据时间信息把把握国际形势大背景,再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具体的原因,从建国初中美关系和国家利益来分析归纳;第二小问依据“1968年”的时间信息,列举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表现。

(2)此问考生结合中国当时的外交局面即可作答,新中国成立后,苏联迅速的承认了新中国,而美国对新中国持敌对态度,出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考虑,中国在外交上必然要倒向苏联。

【答案】

(1)原因:

新中国成立正值冷战时期,中国“一边倒”;美国推行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作为中国通的费正清被中苏骂为“特务”、美国政府猜疑为“内奸”。

历史: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2)选择:

“一边倒”。

因素:

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②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

20.【解析】

(1)从“20世纪50年代”入手,回忆教材知识可判断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回忆基础知识回答“意义”。

(2)回忆教材知识,从亚非各国人民的愿望、求同存异方针等角度回答“原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是指该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从材料中“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可知中美双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

联系教材知识回答第二小问。

(4)综合材料信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主权平等。

【答案】

(1)主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分)

意义:

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为新中国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为解决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奠定基础。

(2)原因:

亚非各国保障和平的愿望;中国“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提出;周恩来的个人因素。

发展: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共识: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

影响:

中美双方结束对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精髓:

主权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