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506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docx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

高三单元滚动检测卷·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

这表明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2.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

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3.拜年是我国传统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

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

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

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4.(2018·郑州检测)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5.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认为,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农村不受中央控制B.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

C.农村实行村民自治D.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

6.《礼记·曲礼》云: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

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D.维系统治秩序

7.据史书记载,官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  )

A.御史大夫B.刑部尚书

C.平章政事D.军机大臣

8.(2018·金华十校一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  )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9.(2018·潍坊一模)《秦律》规定:

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

……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

这说明秦律(  )

A.细密严苛B.注重规范

C.强调等级D.轻罪重刑

10.柳宗元《封建论》指出:

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11.《隋书·地理志》记载: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

这一体制(  )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1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

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13.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

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

这说明当时(  )

A.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

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

14.(2018·景德镇质检)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B.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5.(2018·黄山毕业班质检)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时期

郡县数  

西汉

三国

两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

浙江

会稽郡

北部31县

4郡

50县

5郡

70县

7郡

43县

13州

74县

江西

豫章郡

18县

4郡

51县

6郡

58县

7郡

19县

7州

34县

福建

会稽郡

南部1县

1郡

9县

2郡

14县

1郡

5县

5州

28县

A.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

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

16.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17.(2018·济宁一模)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

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18.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19.(2018·天津五区县一模)明朝《大诰》中规定:

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

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

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20.(2018·北京顺义期末)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10.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21.(2018·南京、盐城模拟)(18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

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4分)

 

22.(2018·福州月考)(22分)考诸历史,政府机构的演变是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晚年又用中书。

(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

东晋则侍中始优。

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

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18~1688年),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外交委员会”,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

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而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内阁会议”或“内阁”。

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材料三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

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638年

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1729年

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1859年

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

1861年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1901年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18年

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

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据材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前期、后期中央机构两类不同性质的改革,评价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央机构的变化。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4分)

 

23.(2018·濮阳二模)(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

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

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18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

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6分)

 

(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8分)

答案精析

1.D [周代分封制下,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并不能稳定周天子的统治,故A项错误;在分封制下,周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弱,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对周边地区进行文化渗透,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D项正确。

]

2.B [禅让是在位执政者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并没有将“国”和“家”联结在一起,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体现了将“国”和“家”联结在一起,故B项正确;郡县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血缘关系,所以不是将“国”和“家”联结在一起,故C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而不是血缘,因此也没有将“国”和“家”联结在一起,故D项错误。

]

3.C [宗法制把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和以宗族为纽带的分封制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该制度的作用就是协调和规范宗族关系,从而有利于缓解贵族政治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D项错误。

]

4.D

5.B [农村不受中央控制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说明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故B项正确;农村的自治通过宗族实现,不是真正的村民自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民的自主权问题,故D项错误。

]

6.D [“定亲疏”“明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分别对应A、B、C三项,但综合而论,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故D项为最佳选项。

]

7.A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相符合,故A项正确;刑部尚书是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不负责“肃正朝列”,平章政事是负责商议国家大事的官员,军机大臣是清朝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官员,均与题意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

8.B [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贵族世袭的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开始,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故C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故D项错误。

]

9.C [秦律具备细密严苛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秦律规范性的特点,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御史的卒人出差,每餐粺米半斗,酱四分之一升,有菜羹,并供给韭葱。

出差者的随从,每餐粝米半斗;驾车的仆,粝米三分之一斗。

两者身份不一致,待遇也不一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罪责与量刑轻重的现象,故D项错误。

]

10.C [材料“以郡县取代封建”,表明柳宗元肯定的是郡县制的优点,与皇帝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与柳宗元肯定“帝国的成就”的观点相矛盾,故B项错误;柳宗元通过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指明郡县制的优点,而黄宗羲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批判君主专制,两者的内涵不同,但都有其合理性,故C项正确;两者观点互相矛盾,但柳宗元的观点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不能只强调黄宗羲思想的正确性,故D项错误。

]

11.C [图示是汉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是在吸收秦朝郡县制基础上实行的制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中封国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封国中王国相对独立,容易与中央形成对抗,故C项正确;封国中王国独立性较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故D项错误。

]

12.C [唐初三省六部制已提高行政效率,单靠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反倒会降低效率,故A项错误;唐初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体系较完备,但另外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对决策程序不利,故B项错误;在三省外皇帝任命其他官员为宰相是为了进一步牵制、削弱相权,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唐初以三省的长官为宰相就是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故D项错误。

]

13.C [根据材料“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说明宋代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说明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相权的制衡,皇帝权力有所削弱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宋代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

14.A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江浙行省与中央的矛盾,故B项错误;行省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C、D两项错误。

]

15.C [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后期,故A项错误;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始于秦朝,汉至唐前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体现的是郡县制,故B项错误;从表格可以看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中央对地方行政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削弱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

16.B [从表格中无法得出实质,故A项错误;依据表格中两宋、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近半数是来自于平民、贫寒家庭,科举制促使部分平民阶层进入统治阶层,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但从表格无法得出此结论,故C项错误;D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

17.C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选官的手段,并不是指官员的职责,故A项错误;“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也不是指官员任职地域的变动,故B项错误;“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故C项正确;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是指“君主专制的刚性”,故D项错误。

]

18.C [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显示内阁职权有限,并不能代理丞相职务,故A项错误;内阁属于皇帝的助理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说明内阁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故C项正确;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但没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

]

19.D [材料中没有提及加强君主专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论及官员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预防地方割据出现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凡官吏违旨扰民……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否则官吏将受‘族诛’”的信息说明明朝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故D项正确。

]

20.A [“章京”是清代军机处办理文书的官员,由材料中的“章京”即可判断为清代,表格内容实际上阐述了大臣上交奏折后对奏折处理的详细过程,这一过程严密、规范,而在这一过程中皇帝对奏折的批改是中心环节,对大臣奏折有绝对的决定权,而大臣只是笔录旨意,上传下达,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故A项正确;“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是宋朝的状况,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档案管理周密,而“文化日渐繁荣”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宰相分工问题,故D项错误。

]

21.

(1)原因:

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破解:

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演变:

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3)性质:

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目的:

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外在:

时代的变化。

内在: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制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汉朝初年和原先一样由诸侯王实际统治封国,汉武帝之后经过多次政治改革,弱化了王国的军政权力。

第(3)问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材料三“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其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行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第(4)问外在原因,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回答;内在用意即其主观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

22.

(1)演变: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机构。

方式:

(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趋势:

从私密的御用咨询、决策机构演变为公开、合法的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

原因: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王权走向衰落;议会主权的逐步确立;政党政治的兴起;内阁逐渐摆脱君主控制走向独立。

(3)类别:

清代前期是强化封建集权的改革;后期是仿效西方制度的改革。

评价:

体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也是晚清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及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4)因素:

本国历史传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转变(时代变迁);外部的影响。

23.

(1)内容:

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

关系:

承袭秦制。

(2)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