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675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6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docx

《解读地球》学习报告

《解读地球》课程学习报告

 

 

 

2011-04-30

 

一、回顾和总结

1.课程内容概括与总结

《解读地球》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诞生(形成,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外圈层)、地球的组成、地球的年龄(地质年代)、地球的运动、地球的面貌。

16学时的课程学习,牛老师教给了我们解读地球的三种方法,即野外观测、实验分析和反演推理;以及解读地球的思维观念,即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活动观念和演化观念。

本课程总共分为八讲,系统学习了解读地球的主要内容。

第1讲:

绪论。

主要给我们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包括什么是解读地球(WhatisInterpretationoftheEarth)、为什么要学习解读地球(WhydowestudyInterpretationoftheEarth)、如何学好解读地球(HowdowestudyInterpretationoftheEarth)以及解读地球应具有的思维。

解读地球是一门研究地球结构组成、发展、动力以及运动的学科。

解读地球重大的意义,解读地球,可以了解生物史和人类的家谱,为后代子孙提供借鉴;解读地球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规律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服务;解读地球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规律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服务。

所以我们要学好地史学,了解地球的过去、预测地球的未来可以更好地为为人类服务。

接着还给我们详细地讲述了学习解读地球的构成,分别为地球的诞生(形成,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外圈层)、地球的组成、地球的年龄(地质年代)、地球的运动、地球的面貌,进而提出了地史学的三种方法以及解读地球的思维观念。

第2讲: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主要是通过以往学说加一对比、补充说明,最终得出地球是赤道半径略长,两极半径略短,南北半球也不对称(南凹北凸),表面凹凸不平的不规则的旋转

(附图:

地球外部圈层)椭球体,地球极半经为6356.8km赤道半经为6378.2km平均半经6371km扁率为1/298。

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通过对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结构、组成和圈程中各组成形式的区别、特点、分布、作用以及(附图:

全球水圈分布)

圈层之间的演化加以说明。

第3讲: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主要内容有圈层划分、物理性质、理化特征以及圈层演化。

圈层划分主要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物理性质主要有(附图:

地球内部圈层)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性、弹塑性六方面,各圈程之间物理性质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理化特征是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的主要依据,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出:

根据各圈层密度和地震波速度与地表岩石或矿物的有关性质对比进行推测、根据各圈层的压力、温度,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进行推测、根据来自地下深部的物质进行推断、与陨石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

圈层演化主要有以下原因:

尘埃向中心聚集的过程中,由于引力的作用,体积收缩,压力加大,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和陨石的撞击,也都要放出热能;重力的作用与高温的影响,地球里面的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使重者下沉,轻者上浮,出现了大规模的物质分异和迁移,形成了从里向外,物质密度从大到小的圈层结构;重力的作用与高温的影响,地球里面的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使重者下沉,轻者上浮,出现了大规模的物质分异和迁移,形成了从里向外,物质密度从大到小的圈层结构。

地壳组成主要通过元素(O、Si、Al、Fe、Ca、Na、K、Mg、Ti、H)、矿物(石英SiO2、岩盐NaCl、黄铁矿FeS2、大多数为晶质体,少数为非晶质体)、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4讲:

地球的年龄。

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球究竟有多老?

曾经引发了多少人的兴趣和思考,也历尽了无数个猜测和探索,物理学和生物学之争,神学和地质学之争。

詹姆士·额西尔(JamesUssher)认为宇宙创始日为公元前3928年;RobertMcCanslon在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Falls)边观测推算悬崖后退速率(66.5英寸/年)及地球年龄为5,700年;哈雷提出了利用金星凌日的机会测算地球的年龄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方法,JohnJoly(1857-1933)实践了哈雷的设想,得到了约1亿年的地球年龄;Darwin利用沉积物厚度和沉积速率推算地球的年龄,大约3亿年;Georges,Buffon通过用不同大小和材料的球体做实验,类推到不同材料混合而成的地球,计算地球年龄约为75,000年;近代,放射元素的发现才使地球年龄争论出现了曙光。

地质年代的表示方法有:

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龄。

相对地质年代包括:

地层层序律(地层学方法确定相对年代)、化石层序律(古生物学方法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切割穿插律(构造地质学方法确定相对年代)。

同位素地质年代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具有的固定衰变周期,来测定某些含放射性同位素的矿物(岩石)的形成时代--同位素年龄。

地质时代是地球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与时限,如同现在的年、月、日等,不同的地质时代,代表了地球发展的不同阶段。

为使全球范围内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标准一致,可以确定各地质时代的顺序与时限,国际地层研究机构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年代地层系统——年代地层、全球统一的地质时间表——地质年代表。

人们得出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历经:

前寒武纪(46-5.9亿年前)混沌漫长的生物进化阶段、寒武纪(5.9-5.05亿年前)生物物种大爆发时期、奥陶纪(5.05-4.38亿年前)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志留纪(4.38-4.08亿年前)海洋生物开始向陆地进军的时代、泥盆纪(4.08-3.6亿年前)鱼类的繁盛时期、石炭纪(3.6-2.86亿年前)全球最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末(2.48亿年前)发生最大规模生物绝灭事件的时期、三叠纪(2.48-2.13亿年前)生物群落焕然一新的时代、侏罗纪(2.13-1.44亿年前)恐龙进入鼎盛时期、白垩纪末(0.65亿年前)恐龙王朝遭受灭顶之灾的时代、第三纪(0.65-0.02亿年前)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时代、第四纪(0.65-0.02亿年前)人类统治地球的时代。

附图:

生物史中的重大事件

附图:

地层的接触关系

第5讲:

地球的内动力。

包括:

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

岩浆沿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发生变化,冷却固结形成的岩石,该过程为岩浆作用,根据作用理念又可分为喷出作用(岩浆侵入地壳并喷出地表)、侵入作用(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

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称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因素包括:

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变质作用方式:

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

其基本类型分别为:

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根据时代不同分为新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古构造运动;种类不同又分为地质构造、地震构造。

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水平、升降)、不均匀性和阶段性。

沉积相变化和地层接触关系形成了构造运动的证据。

地质构造是地质体或地壳中的岩块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永

久变形的产物,分为:

褶皱、节理、断层。

地震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岩(附图:

全球地震带)

石圈的快速颤动。

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地震成因类型有: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第6讲:

从大陆漂移到板块运动。

首先总结曾经的“科学真理”:

收缩说、扩张说、水成论、火成论、槽台学说。

近代经过Formerpeople’sguesses和Suess’sidea最终发展为Wegener’shypothesis即大陆分裂和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依据有不同大陆之间的构造相似性、大陆漂移的冰川证据、古生物证据、古地磁极移轨迹和大陆的计算机拼(附图:

各大洲拼接图)接图形。

美国地质学家迪茨和赫斯在总结了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加上综合分析了海底调查资料而提出海底扩张说,依据有:

1.海岭,大洋中脊,裂谷;2.海沟(trench),俯冲带(subductionzone);3.海底岩石年龄的测定;4.海底磁异常与地磁场倒转记录;5.火山和火山类型的分布;6.海底玄武岩及沉积物年龄;7.火山岛链;8.双变质带(都城秋穗)。

加拿大威尔逊从板块构造观点出发将海底扩张划分为六个阶段,完整解释了岩石圈板块从生到灭的全过程:

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残余期、消亡期。

板块运动的机制有地幔对流、质疑地幔对流、热点以及超地幔柱模型。

第7讲:

地球的外动力(风化与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根据因素与性质分为:

物理风化(温差风化、球形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结晶和潮解、层裂或卸载作用)、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解、碳酸化)、生物风化(根劈作用、人为机械破坏作用、生物化学风化、)。

风化的最终产物分别为:

岩漠、倒石锥、能溶于水中的可迁移物质、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残积物、风化壳等。

对风化作用的研究可以了解地壳运动的情况、可以恢复古地理环境、可以帮助寻找风化壳型矿产。

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岩石的性质(成分、结构、构造、裂隙发育状况、)、气候和植被、地形。

剥蚀作用主要来源于地面流水(侵蚀作用)、地下水(潜蚀作用)、冰川(刨蚀作用)和风(剥蚀作用)、海洋(剥蚀作用)和湖泊。

风化与剥蚀作用的产物多种多样、形态各异、奇形怪状,造就了很多的旅游资源,像武夷山九曲溪、肇庆七星岩、桂林芦笛岩等。

第8讲:

地球的外动力(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自然界中的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主要方式有机械搬运。

化学搬运。

沉积作用有河流的沉积作用、洪流和片流的沉积作用、地下水的沉积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风的沉积作用、湖泊(沼泽)的沉积作用以及海洋的沉积作用,这些又可以分为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指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作用方式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附:

参考文献

【1】牛永斌,《解读地球讲义》。

2011年4月

【2】刘本培,全秋琦,地史学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277。

【3】曾勇,《古生物地层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4】龚一鸣,殷鸿福,童金南。

地史重大转折期环境变化综述。

地质科技情报.1998,17(4):

101-106。

【5】(英)H.G.里丁周明鉴等译沉积环境和相科学出版社19851—596

【6】Wicander,R.,Monroe,J.S.,HistoricalGeology(thirdedition).PacificGrove(CA):

Books/Cole,2000,1-580.

【7】Zalasiewicz,J.,Smith,A.etal.,Simplifyingthestratigraphyoftime.Geology,2004,32

(1):

1-4.

【8】Jackson,J.B.C.,Johnson,K.G.Measuringpastbiodiversity.Science,2001,293:

2401~2403.

2.我最感兴趣的内容。

通过对《解读地球》课程的学习,受益不浅。

牛老师上的每一节课不仅是知识的盛宴,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更是教诲我们做人做事的人生课堂……我对课程中最感兴趣的是内容是地球的动力(内动力、外动力)。

 地球的的内动力——地球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等。

岩浆作用:

地壳深处的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遭受很大的压力,当地壳运动出现破裂带时,局部压力降低,岩浆向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岩浆向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沿着破裂带上升,侵入到地壳内,称侵入活动;如喷出地面,称火山活动;同时在运移中不断地由于分异作用和同化作用等的影响而改变着自己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化学状态,直至冷凝为岩石。

这种包括岩浆活动和冷凝的整个过程叫做岩浆作用。

地下岩浆通过导浆通道喷出地表的全过程叫作火山作用,如下图。

阿尔山新近纪、第四纪所形成的火山锥及遍布哈拉哈河中的熔岩都属于火山作用的结果。

变质作用:

是指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由于受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以及陨石冲击地球表面的影响,物理和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使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的过程

构造运动:

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

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成表现出来。

地球的外动力——外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岩石受外力作用后发生机械崩解和化学分解,破坏产物基本残留原地,使坚硬的岩石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

  

剥蚀作用:

岩石受外力作用而破坏,破坏产物同时被搬走(侵蚀、刨蚀、潜蚀…….)。

搬运作用:

将风化、剥蚀物搬运到它处。

(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

沉积作用:

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条件适宜是指搬运能力减弱,如流水搬运泥砂时,流速减小时,动能减少,过载而沉积。

化学沉积受化学反应规律支配,过饱和沉积、胶体凝胶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将松散沉积物(任何动力搬来的机械的或化学的)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

地球的动力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发生变化。

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既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在内外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地表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

就全球而言,内力作用为主导,但不同的地区地表特征形成的主导作用是不同的。

譬如:

黄土高原的形成就是外力作用形成为主导,它有风吹来的高原之说。

3.我认为能真正将《解读地球》学好应采取的学习方法和投入方式。

要将解读地球学好,首先不能抱有“60分万岁”的思想,端正学习态度。

对于如何学好解读地球,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一定不能分神,老师清晰的思路、细致的讲解,课堂上轻松的气氛都值得我们全身心地去投入。

只有认真地去听讲了,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思维就不会又中断,这样就能在老师的引导学到知识、深度思考、运用知识。

(2)要慢慢培养对解读地球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解读地球的内容比较多,学习时间紧迫,所以只有对解读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主动地去吸取、探索……这又回到前面所讲的认真了,认真听讲,才会发现解读地球的乐趣。

(3)积极地参与其中,牛老师在每堂课结束是都会留一部分时间给大家提问答疑,这是我们要积极思考,主动提出不懂的地方。

不要一味地等着别人回答,而自己只充当一个听众,最后让自己的疑惑一直存在。

(4)不要局限于课堂,解读地球内容广泛,仅仅16学时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每次课后都好好复习,特别是对某些有疑问的东西或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去图书馆和网上查阅相关文献,不断地加深对解读地球的学习,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5)走出校园,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焦作地貌丰富,我们有充足的空间来实践。

4.我的学习感受、感言及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解读地球》这门课,是我大学近两年来上过的最有意义的一门公选课。

首先,我们学习的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家园——地球,我对她有一种难以表明的亲切感,我渴望深入地了解她,其次牛老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他制作的精致的课件、精挑细选的图片等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还有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总能使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牛老师的每一节课都不仅是知识的盛宴,还是文化的大餐,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享受着精美的食物,16个学时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牛老师的讲课不仅让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我们对地球的关注,而且给我们讲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受益匪浅;而这样的考核方式更是我从未见过的,通过课程学习报告的编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解读地球知识的理解,小论文的编写更是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思路的整理、查阅相关文献......,每一个过程都让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

《解读地球》课程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现在回忆感觉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不但让我们学到了解读地球的相关知识,还端正了我们的学习态度,交给了我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下面是我个人提点小小的意见:

(1)解读地球内容很广,地球的成长、结构、组成、面貌、运动、这些内容的每一部分都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所以16个学时对于这些内容来说、时间显得极少,很多内容只是泛泛而讲,学生也没多大印象,所希望老师可以加长课时,这样我们就可以学到更深入。

(2)我认为牛老师在教学内容结束后的“提问答疑”环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很好方式,我认为应该在讲课过程中设置更多的“提问答疑”。

(3)结课考核的作业有点多,可以在平时布置一些不拘泥于形式的小作业加入考核之中,比如说一些小节总结、小组讨论等。

二、小论文

题目:

大陆漂移学说的反思

作者:

王兴旺

单位:

材料学院矿加09-01班

摘要:

了解地球形成的各种观点以及地球的发展,结合《解读地球》的学习,参阅相关文献,全面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从岩石圈的板块构造入手对大陆漂移学说进行反思。

关键词: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依据、驱动力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大地构造是指由于大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地壳构造形态。

大地构造学就是研究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规律、分布组合规律、形成机制和地壳运动的原因。

自十九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种大地构造学说,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槽地台学说、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地洼学说、断块构造说、波浪状镶嵌构造说、收缩说、膨胀说、波动说、四面体说等。

而这其中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1620年英国人法兰西斯·培根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到了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

第一,利用电子计算机和数学方法,把大西洋两岸进行拼接,拼接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美洲的东海岸和欧洲、非洲的西海岸十分吻合。

(如图1)同时,大陆拼接以后,在岩石、构造、地层、古生物等方面也对应连接在一起。

本文1998年5月11日收到.

第二,在地球发展过程中,磁场的极性特征,可以保存在不同时代的岩石中。

事实证明,从地下溢出的高温熔岩,当其温度下降到居里点(500~450℃)以下,其中矿物内部原子振动量减小,特别是像磁铁矿一类的矿物,其内部原子开始受到地球磁场的控制,按照磁力线的方向发生磁化,使每一块小矿物变成一个极性与地球磁场相平行的小磁石。

在外界磁场作用下物质获得磁性,当外界磁场去掉或改变后,又永远保持原来的磁性,这称为剩余磁性。

专门研究剩余磁性的科学,称为古地磁学。

用精密仪器可以测定岩石剩余磁性的方向和大小,并可据此确定古地磁的位置及强度,追溯地球磁场变化的历史。

把已测出的不同时代磁极迁移轨迹在图上用曲线表示出来,称为极移曲线。

(2)中,I是北美大陆近1O亿年的极移曲

Ⅱ是欧洲大陆近1O亿年的极移曲线,二者大致平行,近期才谣渐靠近,最终汇于北磁极。

若欧美大陆是固定的,只能得出一条极移曲线,而今得出两条,因此只有设想欧美大陆原来是合在一起,后来逐渐分离,直到形成现在的位置,才能解释这种现象。

第三,生物及环境证据

一切生物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所以古代动植物化石会告诉我们它们生存的地理条件。

例如,现在的造礁珊瑚只能在25~30℃浅海中生长繁殖。

所以,对老珊瑚礁进行考察之后,我们就可以追踪这种具体环境在过去的地理位置。

从古珊瑚礁的分布情况知道,大约3.5亿年前,北美洲东部和欧洲西部曾经存在过适宜珊瑚生存的环境,而当把两大陆拼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环境区勾画出来。

更叫人吃惊的是,两个大陆上的珊瑚礁中不但含有完全相同的珊瑚种,而且,所含有的其它海滨生物和江河生物的种也完全相同,这一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两个浅海区在过去一定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没有任何隔开的障碍。

早在十九世纪末,古生物学家根据各大洲都具有相同化石种属的事实,认为南美洲、非洲、印度、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在很长的地质年代里,存在非常广阔的陆地联系,并用印度的一个区的名称“冈瓦纳”做为古陆的名称。

这块大古陆中心地带处于南极附近区域,因此很多地方上生长着适应寒冷环境的舌羊齿属类型植物,这些地方那个时代的岩石层里,都有舌羊齿植物化石。

同时,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一部分,被认为是连在一起的另一个古陆,被称作劳亚古陆。

正当冈瓦纳植被并不茂盛的时候,劳亚古陆却生长着茂盛的热带蕨类森林,这些为北美和欧洲以后的煤田提供了条件。

有袋类哺乳动物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历史,是大陆漂移的一个精典例证。

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一亿年前的岩层里,都发现有袋类哺乳动物始祖的化石,在7千到8千万年前曾迅速广布,且具有全球性分布。

这说明各洲是连在一起的,这些动物在各洲之间自由来往。

但是时隔不久,这种自由就没有了。

有胎盘哺乳动物开始在欧洲和亚洲出现,并迅速传播到北美洲,这说明这三个洲是连接在一起的。

北美与南美在3~4千万年前是连接的,所以,北美的食肉有胎盘哺乳动物又进入南美,南美洲的食草有袋类动物不久又几乎全被淘汰了。

但是,大洋洲与其它各洲已经分开,是有袋类动物的乐园,在欧洲人没有进入以前,一直保持独立状态。

因此,直到二百年前大洋洲还广布着有袋类动物。

直到欧洲人200年前进入澳大利亚,带去了欧洲动物,这些动物又竞争掉了一大批有袋类。

因此,现在大洋洲也剩下为数不多的几种有袋类了。

第四,古气候方面也找到充足证据。

图(3)左半部表示,南美东南部、非洲南部、印度南部、澳洲南部二叠纪早期都有过广泛的冰川活动。

除南美和南极洲外,其他地区目前都处在热带和温带。

在热带和温带地区曾有如此广泛的冰川活动是不可思议的,只能设想当时南方大陆还未分裂,位于极区附近,后来大陆漂移,乃出现当前这种情况,如图(3)右半部所示。

第五,1984年5月21日,美国宇航局和太空管理署宣布,美国科学家运用地球物理卫星成功地测量到大陆漂移的速度和方向:

夏威夷与南美洲以每年5.1cm的速度靠近,澳大利亚与北美洲以每年1cm的速度分离,大西洋以每年1.5cm的速度扩张。

1997年5月25日,新维普资讯高师理科学刊第l8卷华社报导了中国科学家的观测结果:

中国大陆以每年7~8mm的速度向东偏南移动,美洲和亚洲的距离还在缩短..上述事实充分证明,板块漂移确实存在。

三、板块漂移的驱动力

板块驱动力问题是长期困扰地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板块构造学说建立以来,陆续提出一些论点.

1、利用热对流解释板块漂移。

很早有人设想在地壳或岩石圈下的软流圈中存在着热对流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