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6032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

课时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运用列表法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对比中苏两国的改革实践,归纳社会主义改革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知识点一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经济改革

(1)农业改革:

①措施:

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结果:

农业有所好转,后来因为瞎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3.政治改革

(1)措施: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2)结果:

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赫鲁晓夫自身也陷入个人崇拜。

4.意义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5.结果

(1)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2)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预习评价】

1.(判断)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

(×)

2.(思考)“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试答:

掘墓人: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守墓人:

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二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改革

(1)内容:

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

(2)作用:

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②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③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后期改革

(1)状况:

改革步伐逐渐缓慢。

(2)结果:

①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

②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

【预习评价】

1.(判断)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

2.(判断)勃列日涅夫改革实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全面突破,成效显著。

(×)知识点三 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

①内容: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②结果:

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改革: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

(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2)苏联解体:

①开始:

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加速:

“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③解体: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

【预习评价】

1.(判断)苏联解体主要指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2.(判断)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3.(思考)你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答: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图示巧记】“赫鲁晓夫改革”

【易错防范】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图示巧记】戈尔巴乔夫改革

【易错防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图示巧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及启示

【易错防范】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到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列宁当初的论断是错误的。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仅可以取得胜利,而且能够巩固下去。

主题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史料探究]

1.赫鲁晓夫改革

史料

思考 宣传画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与改革结果有何联系?

答案 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联系:

体现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 1982年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

“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思考 据史料,这位苏联领导人是谁?

为什么说“他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

答案 勃列日涅夫。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史论形成]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1)同:

①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

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③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异:

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拓展延伸]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主题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史料探究]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史料 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社会日益动荡。

……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注:

“根本变革”指改变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

思考 史料中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口号的错误根源在哪里?

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答案 根源: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影响:

引起了思想混乱,造成党的分裂,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史料 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

“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思考 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苏联解体的现实原因和根本原因。

答案 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史论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不足及经验教训

(1)缺失: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

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2)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1.(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

A.列宁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解析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赫鲁晓夫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答案 B

2.(2017·福建厦门高一检测)有学者提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进行工业体制改革

解析 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在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种继承,与材料“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综合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他执政前期的改革侧重于(  )

A.全盘否定B.重点放在农业领域而且初见成效

C.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D.与美国的争霸侧重于科技的竞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是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

答案 C

4.(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

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两者的共同点,A仅适合于赫鲁晓夫;B仅适合于戈尔巴乔夫;C仅适合于勃列日涅夫;D属于三者推行改革的背景,故属于三者共性。

答案 D

5.(2016·烟台高一检测)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这位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

解析 据材料“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际政治体制中的领导作用,与材料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

6.“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

于是……开具了死亡证明……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

”“病人已经死亡”是指(  )

A.苏联成立B.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

C.废除新经济政策D.苏联解体

解析 由材料中“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可判断“病人已经死亡”指的是苏联的解体。

答案 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

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材料三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

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历史上的三次重要改革,要从所给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题关键在于对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

答案 

(1)赫鲁晓夫:

农业;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各自缺点:

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快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

共同的不足:

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

(3)①历史原因: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

②现实原因(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③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

【学习思考】

1.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成效如何?

(教材第141页)

提示 赫鲁晓夫从多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

在工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把原来52个中央专业部精简到25个,裁减90多万行政管理人员。

经济管理由原来的条条管理改革为块块管理,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这项改革改变了高度的集中管理,却又出现了严重的地方主义、地区本位主义,全国经济宏观失控,工业增长率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反而加剧。

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有:

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限制,降低个人副业税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撤销机器拖拉机站;大规模开垦荒地(处女地),此外还推广种植玉米,搬迁农学院等。

从整体来看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虽有盲目冒进的现象,但总体上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的矛盾和弊端的盖子,改变了旧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方面,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对国际共运有巨大影响。

2.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和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的原因的认识。

(教材第144页)

提示 存在70多年且唯一能与美国实力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解体了,其解体原因是复杂的。

(1)历史原因:

①长期以来形成的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其在国际竞争的进程中停滞不前,陷入了经济困境难以自拔。

②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问题。

(2)近因:

①苏共领导集团主要领导人在改革进程中的操作问题,仅从宏观方面看:

经济改革不得力,经济发展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在此形势下又大张旗鼓开展政治体制改革,造成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失控。

在激进改革派的推动下,急于求成。

然而70多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却不是在短时间内能扭转的。

②美国及西方长期渗透、推行和平演变的影响。

【自我测评】(教材第145页)

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

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历程?

提示 前两次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模式,实行政治的多元化、经济的私有化,实际上是否定社会主义。

认识: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步履维艰,收效甚微,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146页)

 阅读以上两段材料,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以及政治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

提示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僵化的经济模式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必须不断进行改革;传统的苏联模式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害社会主义的声誉,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教条主义和学术领域的批判运动,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气息和创造精神;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课时作业

1.(2016·盐城高一期末)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俄(联)的哪位领导人执政时期(  )

A.列宁B.斯大林

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

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进行改革,大力推行种植玉米计划,获得大丰收,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6·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学期考试)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

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A项正确。

答案 A

3.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B.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

C.国家改变了对农产品的征收方式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解析 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赫鲁晓夫改革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都改变了对农产品的征收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A项,选C项。

答案 C

4.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

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  )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契尔年科D.戈尔巴乔夫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是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契尔年科执政仅13个月;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7·河北张家口高一检测)阅读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表,对表中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国民收入处于高峰

B.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国民收入不断下降

C.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度推高了国民收入增长率

D.苏联经济在七十年代出现了滞胀局面

解析 材料中“1966~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17·广东湛江高一检测)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着手进行改革。

在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改革很快陷入困境。

导致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B.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C.缺乏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D.没有首先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解析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中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缺乏具体配套措施,导致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故B项正确。

答案 B

7.“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

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

”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在以上四个人的改革中,斯大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答案 D

8.普京曾说: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制度因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外部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领导因素: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民族因素:

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

解析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做法,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答案 A

9.苏联解体二十多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

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一位曾任苏联某杂志的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以上均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解析 第

(1)问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2)问应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领域的改革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答案 

(1)①积极作用: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②不足之处:

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他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