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344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人民版必修2

学案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标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2)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目的: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提出: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5.结果:

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6.弊端:

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归纳比较]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

[重点精讲]

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增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需要发展军事工业。

(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

(4)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重工业。

[深化探究]

材料一

苏联工业化的宣传画    苏联的重要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

思考

(1)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下苏联的工业化。

答案 

(1)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2)评价:

一方面,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二 见下图

漫画:

《片面的经济》

思考

(1)漫画中人物两腿一个粗壮、一个萎缩,分别代表什么?

体现出苏联工业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有何弊端?

(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答案 

(1)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和落后的农业、轻工业。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

形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2.提出: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3.目的:

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4.进程:

1929年下半年开始,1937年实现全盘集体化;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名师指津]

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违背了变革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其消极作用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重点精讲]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影响。

(1)积极性:

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②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③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

(2)消极性:

①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深化探究]

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画

材料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思考

(1)分析苏联推行集体农庄的原因。

(2)毛泽东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3)苏联的这一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 

(1)原因:

由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

(2)问题:

农业全盘集体化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损害了农民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经验教训:

①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

②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条件和中心环节。

③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特点

(1)经济方面: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对经济采取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2)政治方面: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

(3)思想文化方面:

个人崇拜盛行,用行政手段处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3.影响

(1)经济方面

积极: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

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2)政治方面:

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容易导致个人独裁,破坏民主和法制。

(3)思想文化方面:

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重点精讲]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归纳总结]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1)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又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要充分发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3)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

(4)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深化探究]

材料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

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苏]罗·亚·麦德维杰夫:

《让历史来审判》

思考

(1)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斯大林所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

(3)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谈谈如何克服这些弊端。

答案 

(1)现象: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成为一股社会风潮。

(2)利:

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弊: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着手,必须改革这种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继续这种尝试的主要是(  )

A.列宁B.斯大林

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以此全力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

在后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的做法最符合上述特点,故选B项。

2.“1930年冬季成为农民的恐怖冬天,抄家、流放和处决成为寻常的事。

”“恐怖冬天”的来临是因为苏联(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解答时注意题干的信息:

“1930年”及“苏联(俄)”,联系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1924年,排除C项。

故选D项。

3.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

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4.下图为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出现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片面发展轻工业,忽视农业的发展

D.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答案 D

解析 从图表中可知,该图表反映的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B两项没有完整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而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5.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论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 C

解析 题干所说的是苏联制度,并不是苏俄,所以排除选项A、B两项;再者材料评价的是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并非改革,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基础达标]

1.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它”是指苏联的(  )

A.农业集体化道路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个人崇拜的盛行D.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

答案 D

解析 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是由于美国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扩大与人民实际购买力的降低存在尖锐矛盾,美国可以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

“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仅占25%。

”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的数据分析,重工业占75%,日用消费品仅占25%。

从中可以看出:

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是苏联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

故选B项。

3.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成果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解析 从“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说明苏联的重工业非常发达;再从“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可知当时苏联农业、轻工业比较落后,这是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表现。

故选D项。

4.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斯大林模式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

B.激进的集体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两个五年计划片面地发展工业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农场的生产率低于美国,同时苏联的私人土地生产率高于苏联农场,根据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联系所学可知是苏联激进的农业集体化造成的,B项正确。

5.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

“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这表明苏联将(  )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B.进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D.实行实物分配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提到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形式是合作社,说明了苏联正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的内容是农业集体化。

6.下表是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

由此可见,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所呈现的特点有(  )

项目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21.2%

轻工业

14.1%

农业

1.5%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牺牲农业,片面强调重工业 ③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④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从表格中反映的信息看,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不均衡,重工业发展较快,与之相比,轻工业发展缓慢,而农业发展则极其缓慢。

正因为如此,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材料并没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7.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其目的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的快速发展。

8.下列表格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份报告,其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时间

粮食人均产量(千克)

肉类人均产量(千克)

1928~1929年

470

35

1930~1932年

460

20~25

1933~1937年

440~450

15~20

1938~1940年

420~430

25

A.苏联农业取得显著成就

B.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苏联经济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

D.经济大危机困扰着苏联

答案 C

解析 从表格中可看出苏联的粮食人均产量和肉类人均产量都在下降,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与斯大林体制忽视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故选C项。

[能力提升]

9.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个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其(  )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

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D.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个国度里”说明,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D项正确。

10.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本质上是(  )

A.权力高度集中

B.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答案 D

解析 首先,A项是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故排除;B、C、D三项都属于斯大林经济体制弊端的表现,但无论是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还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都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表现。

11.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图二 1928~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额比例变化示意图

图三 苏联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请思考:

(1)结合图一分析苏联在1925年后工业产值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图二分析1928年以后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3)依据图三从农、轻、重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答案 

(1)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优先发展重工业。

(2)变化:

实行农业集体化。

原因: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3)短期内苏联的重工业飞速发展,但农业和轻工业落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

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到银行。

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这才开始逐渐轮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

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

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

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1)依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3)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影响?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答案 

(1)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

发展轻工业所需资金较少,易于获得利润,为重工业积累资金。

(2)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

苏维埃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权。

(3)造成轻工业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货币不稳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4)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的内容和影响,注意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和关联。

(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回答;第

(2)问结合材料和苏联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的现实分析其特点和原因;第(3)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4)问应结合上面的问题总结概括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