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6225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docx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第6单元第3板块及解析

第六单元 第三板块课时训练二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蘗(bò)    苦楝(jiǎn)

疏粝(lì)    蹑屐(jī)

B.榛莽(qín)    陨箨(zé)

饫肥(yù)    汩汩(ɡǔ)

C.跼跳(jú)    粟菽(shū)

樵歌(jiāo)    拊石(fǔ)

D.楹联(yínɡ)    荼蓼(liǎo)

茹啖(dàn)    蓬藋(diào)

解析:

A项,“楝”应读“liàn”。

B项,“榛”应读“zhēn”,“箨”应读“tuò”。

C项,“樵”应读“qiáo”。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室十有二楹

B.燕坐于华堂之上

C.籍柔覆温之躯

D.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解析:

A项,“有”通“又”。

B项,“燕”通“宴”。

C项,“籍”通“藉”。

答案:

D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②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 ③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④必先苦其心志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解析:

①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艰”。

②③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名”是“命名”的意思;“室”是“筑室”的意思。

④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均为介词,用。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B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流。

D项,动词,是/动词,作为。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跟“皆一时异人也”一致的一项是(  )

A.予买田其间

B.覆之以茆

C.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D.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

A项,省略句,“买田”后省略介词“于”。

B、D两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

C

(一)[2013·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杜慧度,交阯人也。

本属京兆。

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阯。

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阯太守。

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滕遯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

除龙骧将军。

遯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

遯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

时遯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

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

慧度,瑗第五子也。

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

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

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

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

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

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

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

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

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

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

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

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

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宋书·杜慧度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阯   遂:

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遏:

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    累:

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  旷:

空缺。

解析:

“遏”在这里应释为“阻断”。

答案:

B

7.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

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D③⑤⑥

解析:

②说的是杜瑗杀了占据广州的卢循所派遣的使者,属于立场问题;③表现了杜慧度的勇敢;⑤说的是卢循战败被杀,以上三句均与表现杜瑗、杜慧度父子的军政才干无关。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

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定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慧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

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尚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又谙熟战略。

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赏;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

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

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解析:

D项错在“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的表述。

根据文意,原文只是说杜慧度“能弹琴,喜读《庄》《老》”,备选项显然故意曲解。

答案:

D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采分点:

“造”“入城”“乃”)

(2)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夜不关闭,人们路不拾遗。

(“威惠”、“奸盗”、“乃至”)

译文:

杜慧度,是交阯人。

祖籍京兆。

他曾祖父杜元,做宁浦太守,于是迁居交阯。

他父亲杜瑗,字道言,在州府做官,做过日南、九德、交阯太守。

当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敢健壮有权力,威风盖过交州。

李逊听说刺史滕遯之要到,便分派他的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路。

杜瑗收集人马杀掉李逊,交州得以安宁。

被任命为龙骧将军。

滕遯之在交州十余年,和林邑国之间多次互相攻击。

滕遯之将回到北方,林邑王范胡达攻克日南、九德、九真三郡,于是围攻州城。

当时滕遯之已走远了,杜瑗和他的第三个儿子杜玄之竭尽全力防守、设计谋划,经多次交战,大败敌人。

连战皆捷,所以范胡达逃回林邑。

朝廷于是用杜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卢循偷偷地占据了广州,派使者交结他,杜瑗将来人斩首。

义熙六年,杜瑗八十四岁去世。

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个儿子。

开始当州的主簿,流民督护,接着升官九真太守。

杜瑗去世,府州官吏们认为交州与外国相邻,不应空缺刺史,共同推举杜慧度代管交州府中事务,杜慧度坚决辞让不接受。

七年,朝廷命他当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

诏书还未抵达,当年春天,卢循袭占合浦郡,直接向交州进发。

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将士六千多人抗拒卢循的军队。

双方经过交战,活捉卢循的长史孙建之。

卢循虽然失败,其残部还有三千多人,而且都是久经战斗的老兵。

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进城中才吃饭。

杜慧度把宗族的私有财产拿出来作为赏赐部众的物资。

杜慧度亲自攀上高船,与卢循的部队交战。

在火箭的尾巴上点火射向敌人,步兵则在两岸猛烈射击敌人,卢循的舰船都燃烧起来,卢军顷刻之间大败而逃,卢循被箭射中掉入水中淹死。

杜军将卢循和他的父亲卢嘏,以及卢的两个儿子斩首,他们的脑袋被送到京城。

杜慧度被封龙编县侯,享受一千户租税待遇。

高祖刘裕登基做皇帝,杜慧度进号辅国将军。

当年,杜慧度率领文武将士一万多人南征林邑国,杀死了林邑国的大半士兵,而宋军前前后后被林邑国掠走的人财都归还了。

林邑国王请求投降,并且输送牲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于是放过林邑国。

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俭约朴素,会弹琴,很喜欢读《老子》《庄子》。

在州内严禁多余的庙宇,广修学校,荒年之际人民没饭吃,便用个人的俸禄赈济人民。

在管理上很严密,好像治家一样,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

少帝景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该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

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道武季年,威严颇峻。

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

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

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

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欲溯河西上,求假道。

诏群臣议之。

外朝公卿咸曰:

“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

扬言伐姚,意或难测。

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

”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

浩曰:

“此非上策也。

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

今兴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

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

蠕蠕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

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

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

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

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

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

“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

”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

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

帝恨不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 ①该:

尽、皆。

②道武:

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

③泰常: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

④姚泓:

后秦国主,羌族人。

⑤兴:

姚泓的父亲姚兴。

⑥蠕蠕:

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

⑦卞庄刺彪:

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迁著作郎中     稍:

略微。

B.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穷:

困窘。

C.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

感激。

D.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  纵:

即使。

解析:

稍:

逐渐。

答案:

A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崔浩反对阻截刘裕军队的理由的一组(  )

①扬言伐姚,意或难测。

②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

③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

④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

⑤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

⑥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

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D②④⑥

解析:

①众臣之词,⑤比喻取得的结果,排除①⑤。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

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的特点。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解析:

“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错。

答案:

C

13.把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

帝恨不用浩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左右”译为“身边的人”,“以”译为“因为”,“得罪”译为“有了罪名”或“获罪”,“莫”译为“没有谁”。

(2)补充主语,介词结构后置和被动句,“恨”。

答案:

(1)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以避免眼下的不测之祸。

(2)两军在畔城交战,北魏军队被晋将朱超打败。

明元帝悔恨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

译文:

崔浩字伯深,从小爱好学习,他广泛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在精心研究各家宗旨和深刻含义方面,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

20岁时,(他)就担任了通直郎,逐渐升为著作郎,道武皇帝因为他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道武皇帝晚年,用法严峻,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以避免眼下的不测之祸。

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

道武皇帝知道后,就派人把自己吃的饭食赏给他吃。

崔浩心胸坦荡,任凭时事变化,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泰常元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沿黄河逆河西上,就向北魏请求借路。

明元帝召集群臣议论是否可行。

外朝(指以宰相为首的一套办事机构)的公卿都说:

“函谷关是天险之地,刘裕怎么可能破关西入?

他声言征伐姚泓,真实意图还难以预料。

我们应该抢先发兵黄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让他西去。

”内廷(指由皇帝近侍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的官员和外廷大臣意见一致,明元帝打算采纳。

崔浩说:

“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司马休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已有好久了。

现在姚兴已死,他的儿子姚泓还年幼,趁着他们危急的时候攻打他们,我看刘裕的意图一定在于入关,强大而暴躁的人,是不会顾及后果的。

我们现在如果阻截他们西进之路,刘裕一定会上岸向北进攻。

这样姚泓平安无事而我们要受到攻击了。

柔然是我国北方的敌人,他们的人和粮食又缺乏,(正需要补充)。

我们发兵到南边,那么北方的敌人就会(趁机)进攻我们;如果我们要救北方,那么南边又危险。

不如借水路给刘裕,放刘裕西去。

这就是所谓的卞庄刺虎,一举两得的局势啊。

如果刘裕取胜,一定感谢我们借道给他的恩惠;如果姚氏取胜,我们也不会丢掉救助邻国的名声。

即使刘裕取得关中,也会因太远而难以守卫。

他们不能守卫,那地方最终就会成为我们的。

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坐观成败,使两虎相斗而我们获得长远的利益,这才是最好的策略。

议论的群臣还是说:

“刘裕向西进入函谷关,就会进退两难,走投无路,腹背受敌;向北上岸,姚军一定不出关救助我们。

刘裕声言向西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在于北上,情况就是这样。

”明元帝于是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

两军在畔城交战,北魏军队被晋将朱超石打败。

明元帝悔恨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

14.[2014·广东省执信中学阶段性考试]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筛选信息,准确概括内容并填写在下列方框内,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

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省英德市。

茶区峰峦起伏,江水萦绕,喀斯特地形地貌,构成了洞邃水丰的自然环境。

所栽培的茶树以云南大叶与凤凰水仙两优良群体为基础,选取其一芽二、三叶为原料。

经适宜萎凋、揉切、发酵、烘干、复制、精选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英德红茶成品外形紧结重实,乌润细嫩,金毫显露,香气浓郁,滋味鲜爽浓强,汤色红艳明亮,叶底嫩匀红亮。

其茶多酚含量超过35%,较一般品种多10%,对人体有良好的药效作用,如有收敛、杀菌、消炎、抗癌等功效。

英红从1958年问世以来,经国际和国内茶叶专家评定,认为已达到国际红茶高级水平。

该茶已销往德国、英国、美国、波兰、苏丹、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答: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答案:

①采摘讲究 ②制作精细 ③色香味俱佳 ④功效较多(任答3项即可)

15.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

阅读下面的例句,从你的积累中选择两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

示例:

钩:

一“钩”月亮。

静穆的夜空中,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一样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泓:

一“泓”清泉。

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

它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挂”:

一挂飞瀑。

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②“叶”:

一叶扁舟。

用“叶”字不仅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

一只小船自由自在地飘荡在茫无边际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