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6233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x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基础等级评价]

1.(2010·江苏高考)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

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解析:

A项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项该小草和其他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故并

非对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项长在路边的小草可能含有一些利于生存的抗性基

因,故可能对人类有重要价值;D项路边的小草可为某些动物提供栖息环境,该动物

可能是某种害虫的天敌。

答案:

B

2.(2010·全国卷Ⅱ)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解析:

A项,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生物种类比较单一,而草原生态

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其群落的结构相对复杂;B项,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的是在水平

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种群分布不

均匀的现象;C项,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弱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密切,温度高分解者的

活动能力强,温度低分解者的活动能力弱;D项,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

C

3.(2010·江苏高考)有人发起:

“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

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紧抓住题干中“运用生态学的知识进行合理解释”中的“生

态学”这一关键词。

A项是从人体物质代谢的角度来描述的;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

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养级少,损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C项

是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干中的观点,故答案为C;D项是从营养

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答案:

C

4.如图表示一个牧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及它们之

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A的能量分配是:

约20%流向B,其余大部

分流向E。

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E从A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捕食

B.E→F和F→E是该生态系统所特有的一种营养关系

C.C是该生态系统的一种分解者

D.减少B中不属于被饲养的牲畜的成分能有效提高牧场产量

解析:

从题干信息分析,A的能量约20%流向B,其余大部分流向E,可以推测B为

消费者,E为分解者,E从A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腐生;从图示看,E被F所食,

故E→F→G为一条腐食食物链,E→F、F→E是陆地生态系统常见的一种营养关系;

C为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减少B中不属于被饲养的牲畜的成分,可以调整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

D

5.(2010·安徽高考)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

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

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

个)(  )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的种类越多,丰富度就越大,故

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于甲类群。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物种4的种群密度在甲类群中较小,物种7的种群密度在乙类

群中较小,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10·重庆高考)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

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

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组2:

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

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

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

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

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

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解析:

由组1、组2和组3的实验结果,可推测C曲线可代表乙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则B曲线可代表甲和乙混合培养时甲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D、E曲线代表组3情况下

乙、丙两种水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情况。

(1)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

出决定的;根据题意,容器中的生物没有迁入和迁出。

由图可知,容器中乙种群数量

是600只,其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

(2)①两种鱼的生存场所不同,它们之间

不存在竞争,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D和E代表的类似。

两种鱼都生存在水的底部,

一种在河流中央底部,另一种在临近河岸底部,体现的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所

描述的情景和组2情景相同,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B和F代表的类似。

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发展等级评价]

(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双选)(改编题)在昆虫繁殖季节,使用特定的性引诱剂,可以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

其结果与不使用性引诱剂相比,将是(  )

A.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 B.改变子代的种群密度

C.改变子代的基因频率 D.改变子代种群的空间特征

解析:

性引诱剂可以诱杀某昆虫的雄性成虫,改变了当代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影响了子代的种群密度,通过这种人工选择的方法也改变了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

但对子代性别的形成及该昆虫的空间分布没有影响。

答案:

BC 

2.(双选)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

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还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林取代白桦的原因是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答案:

AB 

3.(双选)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解析:

废弃农田演替为森林,物种丰富程度和净光合产量逐渐升高,最后达到相对稳定;固定太阳能的总量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最后趋于稳定;恢复力稳定性随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而降低,最后达到相对稳定。

答案:

BD 

4.下列有关“S”型曲线K值的改变与事实相符合的叙述是(  )

A.X轴为外界蔗糖液浓度,Y轴为叶肉细胞渗透失水量,在c点时,去除细胞壁,K值将不改变

B.X轴为光照强度,Y轴为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在b点提高CO2的浓度,K值将不改变

C.X轴为氧气分压,Y轴为水稻根细胞对硅的吸收速率,在c点时中耕松土,K值将降低

D.X轴为时间,Y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b点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K值将提高

解析: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对细胞的渗透作用无影响;b点的限制因素主要是CO2,提高CO2的浓度,K值将升高;c点的限制性因素是细胞膜上运输硅的载体数,中耕松土只是促进根细胞的呼吸作用,因此K值将保持不变;b点为环境的最大容纳量,若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不一定会提高K值,如食物不足会使K值降低。

答案:

A 

5.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两种经济模式,一种是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称之为“牧童经济”;另一种是未来应建立的模式,叫做“宇宙飞船经济”。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这两种经济模式分析正确的是(  )

A.“牧童经济”下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回路是完善的

B.“牧童经济”由于人为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会越来越多

C.“牧童经济”由于人为因素,生态系统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宇宙飞船经济”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

解析:

“牧童经济”会使环境遭到破坏,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会受阻;由于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会降低,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少;人类只能改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

D 

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

C.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解析:

K值大小取决于酵母菌培养液体积的大小,故Ⅰ和Ⅲ的K值相同,Ⅱ和Ⅳ的K值相同,由于Ⅰ和Ⅲ试管中培养液的体积大于Ⅱ和Ⅳ试管中培养液的体积,故Ⅰ和Ⅲ的K值比Ⅱ和Ⅳ的K值大。

答案:

A 

7.(2010·江苏高考)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

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解析:

菖蒲、芦苇、睡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植物;改造后植物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该区域的小气候会得到改善;生态系统改造是为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并不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

D 

8.(改编题)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

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为窄

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为广

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为窄

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解析:

从纵坐标看出,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为广;从横坐标看出,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为窄;从纵坐标看出,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为窄;甲和丙这两种萤火虫不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答案:

C 

9.(2010·汕头模拟)右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4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程度由强→弱

解析:

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1时间点防治最好;t3~t4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甲为衰退型,乙为增长型;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死亡率小于出生率;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强→弱。

答案:

B 

10.下图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若能养活10000人,则B可能只能养活10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③④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种群间的能量流动,而非个体,故①错误。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并未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故②错误。

答案:

D 

11.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B都是自养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

B.适度松土可以促进①过程,加快物质循环

C.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③和④的量基本相等

解析:

分析图可知,B为生产者,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有一些细菌,如硝化细菌,体内不含色素;①过程为动物的呼吸作用,适度松土与动物的呼吸作用无关;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12.(原创题)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下图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①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图②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图③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图④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解析:

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4分)(2010·新课标全国卷)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_。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个。

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

a、b为竞争关系。

(2)依据食物链a→c→d,若d大量死亡,则c因天敌减少而增多,c增多了则更多的a被捕食。

(3)a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若其大量死亡,则c和d的数量都会减少。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轻微干扰后,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少,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低。

(5)按照标志重捕法,设c种群的数量为N,则50/N=5/40,则N=400(个)。

答案:

(1)竞争 

(2)c a (3)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 低 (5)400

14.(28分)(2010·石景山区模拟)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壤和水体中分布着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三氯苯(TCB),为探究TCB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研究人员配制了5组培养液对金藻、角毛藻和扁藻3种单细胞微藻进行独立培养实验。

4天后,检测三种微藻细胞数量和细胞中蛋白质的含量,结果如下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TCB浓度

(mg·L-1)

蛋白质含量(μg·mg-1)

金藻

角毛藻

扁藻

1

0

58

52

63

2

1

56

46

60

3

5

47

40

47

4

10

17

24

26

5

15

12

21

21

(1)由曲线可知,随水体中TCB浓度的增加,对金藻、角毛藻和扁藻的毒害作用________。

受TCB影响最敏感的藻类是________,它可作为监测环境中TCB污染度的指示生物。

(2)表中数据说明,随水体中TCB浓度的不断增加,三种微藻细胞内蛋白质含量均下降。

蛋白质不仅是构成微藻体细胞的重要成分,而且一些蛋白质还可以作为________和________物质,是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保障,高浓度的三氯苯破坏了蛋白质的________,加快了藻体细胞死亡的速度。

(3)测定三种微藻细胞数目时,使用的实验器具包括:

试管、滴管、吸水纸、盖玻片、显微镜和________。

若要测量微藻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需将叶绿素从细胞中提取出来,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

(4)金藻、角毛藻是某些虾和贝类良好的饵料,下面为某海岛生态系统食物网:

若人的食物有2/3来自农作物,其余来自虾和贝类,则一个人每增加600g质量,按传递效率为10%来计算,生产者要提供________g的食物。

环保人员在岛上的土壤和周边海水中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三氯苯,该物质会沿着________转移和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健康。

解析:

(1)随TCB浓度升高,三种藻类的含量都减少,其中扁藻减少得更快。

(2)绝大部分的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有一些激素的本质也是蛋白质。

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即失活。

(3)叶绿素只溶解于有机溶剂,而不溶解于水溶性的溶剂。

(4)600g×(2/3)×10=4000g为来自农作物的质量,600g×(1/3)×10×10=20000g为来自藻类的质量,共需生产者24000g;TCB会在生物体内富集,营养级越高,体内TCB的浓度也越高。

答案:

(1)增强 扁藻

(2)酶 调节(或激素类) 结构和功能

(3)血细胞计数板 95%乙醇(或无水乙醇)

(4)24000 食物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