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7033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三章

第二章50-60年代小说P23

•三,56-66年间的两个创作高潮:

(一)56年双百方针时期的小说创作高潮。

•特点是:

题材主题扩大,体裁风格多样化;现实主义精神高扬。

•例子:

•A“干预生活”的短篇小说

•王蒙: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P35

•作者以北京市一个区委组织部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为背景,通过刘世吾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敏锐地揭露了组织部门存在的种种消极因素,有力地触及到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党的肌体是否健全这个重大问题。

•小说塑造了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①刘世吾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②年轻的共产党员林震的形象

•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何又化的《沉默》

•B爱情题材的短篇小说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P36

•小说写的是第三者插足以后的故事,主人公“我”是个青年技术员,他与做会计的妻子自由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很幸福。

但外表华丽、品性不端的加丽亚插了进来,“我”对她始而欣赏,进而追求;

•通过男女青年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矛盾纠葛以及感情波澜的描写,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三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歌颂了高尚的情操,鞭挞了丑恶的灵魂,对失足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显示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威力。

(线性的人物形象)

•宗璞的《红豆》:

P36

•作品以“红豆”为引线,通过人物内心冲突的描写,表现了爱情生活的复杂性。

由于彼此倾慕和共同的爱好,江玫与齐虹产生了爱情,但是,对革命、对人生道路的不同认识,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小说打破了爱情问题上僵化的“阶级论”

•小说也写出了爱情的丰富性

(二)60年左右的创作高潮

•A、原因:

•一是虽然有“左”的干扰,但整个国家政治相对较稳定,艺术民主较正常。

而且在60年以后,周总理在文艺界作了三次讲话,还有“文艺八条”以及62年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的创作座谈会,都对纠正“左”的文艺思潮,恢复现实主义传统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

•当然左的影响仍持续:

《典型报告》

•二是作家本身渐趋成熟:

对长篇形式的把握,有了经验,而且对所写的新的生活逐步熟悉,有了体验,又有时间可以对过去积累的生活进行精心的艺术构思。

而且由于表现的是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初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内容,所以创作心态较平衡,心理压力减轻了,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是作家逐渐适应了环境,在创作个性和社会压力之间作出了成功的平衡

•当然,创作个性和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在创作上的表现也是很有意思的,如赵树理写于1958年《锻炼锻炼》P39

•赵树理的艺术追求:

农民的代言人

•赵树理作为一个自觉的农民的代言人,他目睹了“大跃进”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可能没有反应。

•《锻炼锻炼》写于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高潮期间,与农民血肉相连的赵树理不会不敏锐地发现中国农村正处于这“天聋地哑”的前期。

当时的文艺界刚刚经过“反右运动”,表面上一片莺歌燕舞,暗地里却一片心惊胆战,赵树理不可能也不会被允许写出农村真实情况。

所以《锻炼锻炼》也利用了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法,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农业社副主任杨小四是个青年人,老主任王聚海认为他还年轻,还需要“锻炼”,但在一次强迫农民出工劳动的“当家”过程中,杨小四表现出非凡的工作能力,所以,老主任受到了批评。

•杨副主任整治两个落后农民“小腿疼”、“吃不饱”

•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是干部们诱民入罪,然后利用群众的盲目性来整治落后的农民。

可是,小腿疼等人究竟犯了什么罪?

赵树理自己也说:

“这是一个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王聚海式的,小腿疼式的人,狠狠整他们一顿,犯不着,他们没有犯了什么法。

”可是,在小说里小腿疼不正是让村干部当作罪犯(是上圈套被当作罪犯)狠狠整治了一顿吗?

干部这样整治社员,对吗?

6-0316

•作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赵树理抛弃了一切当时粉饰现实的虚伪写法,实实在在地写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

•干部就是这样横行霸道地欺侮农民,农民就是这样消极怠工和自私自利,农业社“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付农民……

•B、这一高潮的特点:

•Ⅰ、长篇小说题材有了大拓展,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反映了我国个革命阶段和个方面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三红一创”(《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

•Ⅱ、对生活的艺术概括力度加强了,小说蕴涵了丰富的生活和思想容量。

•Ⅲ、塑造了一批成功的艺术典型。

如血肉丰满、典型意义深刻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朱老忠、江姐、杨子荣、梁生宝等,正在成长中的新人李双双、石东根等,在反面人物塑造上也有突破,如张灵甫、余永泽、徐鹏飞等。

•Ⅳ、艺术风格的独创性和多样化。

•《红旗谱》的质朴浑厚,具有燕赵慷慨悲歌味

•《李自成》以恢弘开阔的格局展现昔日风流人物,显得刚健豪壮;

•《创业史》深沉而热烈,细密而遒劲;

•《青春之歌》娟秀细腻(显示了女作家的气质);

•《林海雪原》浪漫神奇;

•C、作家作品例析

•1、曲波:

《林海雪原》P26

•①、故事内容:

反映了作家的生活经历,描写一支由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

•在叙事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传奇性。

书中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大战四方台等剿匪战斗为主要线索,穿插各种出人意料、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产生了曲里有曲,险中有险的阅读效果。

•②、成功之处:

•A塑造出一批流传广泛的英雄人物形象,

•B以截然分明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来构造布局,

•C以宣扬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为创作基调。

•D它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功

•③、缺点

•与它的民间叙事特点与生俱来

•A过于夸张和煽情的描写

•B过于陈旧的表现英雄人物的模式

•2、梁斌《红旗谱》:

P30

•《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它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保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

•A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第一代农民形象的朱老巩、第二代农民形象朱老忠、第三代人物的运涛、江涛、大贵、春兰)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其鲜明的思想性格特征:

•一是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有勇有谋、既坚且韧的斗争精神。

•二是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的高尚美德。

•三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B成功的民族化:

•在探索、创造小说艺术的民族化方面,《红旗谱》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实绩,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这种浓郁的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a在内容方面,

•一是描写了具有民族特点和气魄的农民革命斗争。

•二是小说所塑造的农民英雄形象,都植根于广袤的冀中大地,都继承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性格风采。

•三是小说以冀中平原为深广的背景,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b在形式方面,

•一是继承古典小说写人的传统技法,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刻划人物性格。

•二是学习古典小说的章法结构,在情节的提炼和安排上靠拢民族的欣赏习惯。

•三是在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局限:

对革命者性格缺乏丰富性展示,性格扁平化抽象化,缺乏对人物性格变化过程的描写,性格发展过于突兀,缺乏人情、人性美。

•另一种评价:

文本分析发现的问题:

•《红旗谱》被誉为“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重点塑造的是主人公朱老忠的形象:

“一个兼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不仅继承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古代英雄人物的光辉性格,而且还深刻地体现着新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革命精神。

•但问题是斗争的中心人物从第一代的朱老巩一下子过渡到第三代的运涛江涛两兄弟,作为主要塑造的英雄朱老忠完全被架空了。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场斗争。

•第一场是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老巩)

•第二场斗争是“脯红鸟事件”(运涛、江涛等)

•第三场“反割头税运动”

•第四场“保定二师学潮”(运涛、江涛等)

•朱老忠?

•为什么作家主要歌颂的英雄人物会游离于斗争的中心旋涡?

原因似在文本的叙事逻辑与作家的主观意图的错位。

从小说所反映的历史长卷而言,第一部的农民斗争只是铺垫,主要表现的恰恰是知识分子(运涛、江涛都是农村知识分子)在广大农民还没有觉悟的时候,起着革命的先锋与桥梁的作用,

•《红旗谱》的主题实际上是写知识分子在革命实践中的成长,从第二部《播火记》开始农民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主角。

但在当时,突出知识分子革命经历的艺术实践不符合新的文化规范。

尽管作家表现的是参加了革命实践的知识分子,仍然会被认为是对工农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不真实的反映

•而且《红旗谱》所描写的保定第二师范的学潮,是执行了当时中共党组织内部的左倾路线,这多少是有忌讳的,所以作家为了淡化这一历史背景,只能让尚未作好准备的农民好汉朱老忠仓促登场,构成了小说文本与主观解读的严重错位

•所以,问题在于该小说只是历史长卷中的开篇

•3、杨沫的《青春之歌》P321-0322

•《青春之歌》基本上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

*从取材上说,《青春之歌》带有自传的性质。

**以原型批评的眼光来看,《青春之歌》可以归入主人公历经磨难终成正果这一文学母题。

***从文体上说,《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小说通过林道静个人的成长过程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普遍性历史

•林道静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林道静由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到独立谋生的幻想破灭后投海自杀,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并相爱而同居,是她成长经验的第一个阶段

•B林道静在感情上移恋卢嘉川以及她与余永泽的最终决裂,构成林道静成长经验的第二个阶段

C卢嘉川在完成了对林道静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启蒙之后,被捕入狱并遭杀害。

另一个共产党人江华的介入构成了林道静成长经历的第三个阶段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归结:

《青春之歌》的成功在于:

作者将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的人生经验,个人的成长经历,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方法织入到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如何由“小资产阶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宏大叙事之中;其“织入”方式主要是将最具个人化特质的爱情叙事与“政治”叙事进行巧妙地缝合,在经验与超验之间建立暗喻转换的关系,使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爱情经验与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统一起来。

•《青春之歌》在艺术上的魅力,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作者作为知识女性在那个动荡年代里特有的坎坷多艰的个人经历与个人化的情感体验。

而小说的一个明显的不足──入党后的林道静缺乏入党前的性格光彩,对“一二·九”到“一二·六”运动期间现实生活的描述粗糙等,据作者说,也是由于缺乏亲身经历,

•4、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P31

•《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

•《红岩》写的是民主革命斗争的最后一幕。

国民党政府的最后营垒重庆已经陷于人民解放军的全面包围之中。

盘踞在这里的反动派,凭借庞大而严密的特务组织进行垂死的挣扎,把不少革命者投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

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同反动派展开了宁死不屈的搏斗。

浓重的悲壮氛围构成这部作品独特的魅力。

而这种悲壮氛围,主要源自作者对烈士们英雄形象的有力刻画。

《红岩》,适应题材的特点,刻划了众多的人物,尤其是一批类型相同的英雄人物,如许云峰、江姐、齐晓轩、华子良、成岗、刘思杨等

•小说在艺术结构上颇具匠心。

它以狱中斗争为主线,以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及其所领导的城市运动和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为副线,构成广阔的社会背景与纷繁的斗争场面;同时又以《挺进报》的斗争情节将这一主二副三条线索联结起来,汇聚在狱中斗争上

  罗广斌在同一份给党组织的报告中对许建业的评价是“十次苦刑犹骂贼,从容就义贯长虹”。

  《红岩》中的“许云峰”——现实生活中的许建业是真正的英雄

•5、《创业史》柳青(1916-1978)P28

•写两代农民创业立家的故事。

旧中国梁三老汉租种田地,10年创业失败,养子梁生宝承父志,继续创业立家,但兵荒马乱,地租沉重,创业梦想破灭。

解放后,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终于实现了创业立家的夙愿。

小说的重点是写解放后,农民分得土地后两代农民在创业观念上的冲突和变迁,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艰难历程。

•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

•通过梁家两代人不同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况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够彻底翻身,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艺术特点:

结构复杂,气势恢宏;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人物性格。

•小说成就和意义:

•1深刻的主题,宏伟的气魄

•2塑造了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

“三多三不足”(严家炎):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梁三老汉:

老一代农民的典型;既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又有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三大能人

•A、郭振山B、郭世富C、姚士杰

•3独特的艺术风格

•充满激情的叙事话语

•和冷静的哲理议论

•相结合

•局限:

•政治理念过重

•对人物性格刻画

•不足,情节冲突

•不够,抒情议论

•过多

•第二阶段(56-57年,双百方针时期)

•特点:

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以及文艺界写真实、干预生活等问题的讨论,使诗人观察、分析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创作更加自由。

其表现是:

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探索,这实质是现实主义精神的强化,题材有较大的开拓(个性重新出现)

诗例:

流沙河《草木篇》

•公刘的散文组诗《禽兽篇》托物咏怀,借禽兽写人生,与《草木篇》立意相同,同样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哲理性。

他的组诗《迟开的蔷薇》则以爱情为题材,表达了渴望知音、渴望理解的心情。

•如:

“盛夏已经逝去,/在荒芜的花园里,/只剩下一朵迟开的蔷薇;/摘了它去吧,姑娘,/别在襟前,让它/贴近你的胸膛枯萎……”写渴望知音的焦灼和真诚;

•公刘的这些诗作委婉地表达了50年代纯洁含蓄的爱情观,同时,也曲折地展示了知识者怀才不遇、渴望理解的复杂心态。

由于这些诗形式上采用了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在当时曾引起种种误解,给诗人带来了种种不幸。

1957年9月公刘被错划“右派”

•邵燕样的《贾桂香》、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爬也是黑豆》》

•在这里,我们还应该注意另一个倾向:

1-0329

•作家既想使自己作品回荡着时代的主旋律,又要努力在时代的大合唱中发出个人的声音,两者之间的对峙,往往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这种矛盾也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它的印迹。

•(内心有惶惑和愧疚等的例子)

•在主旋律和个人感受间调和矛盾的例子

•郭小川P46的《望星空》,是一首典型地体现了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系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共有230多行,分为4章,从情感的起伏和内容的展开来看,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对浩瀚星空时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超越时空的思绪,显示了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凭借这一独特的角度展开抒情,“在伟大的宇宙的空间,人生不过的流星般的闪光。

在无限的时间的洪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对人类的生命现象作了诗意的、隐含了某种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反省。

•诗的后半部分全力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灯火,

•诗人的幻想一经回到人间,便由衷地体察出人生的壮丽,浩叹便转而成为对人间建设事业和战斗者人格力量的一个铺垫。

作者力图在这前后的一抑一扬,欲扬先抑之间,展示一个在当时显得较为深刻、别致的思考角度和过程,并尝试以一种超越局部时空限制的视界,以达到当代诗歌未曾达到的深度。

•他发现了一个超出个人、也超出具体历史的博大存在,但诗人并没有将此进一步引向生存图景的形而上把握和个体生命的反省深思,相反在诗歌的后半部分把这种超越性的思绪当作“虚无主义”,让它在人民大会堂的灯光下曝光。

•于是,真实的人生感受与理念间的矛盾使《望星空》出现了反讽的情景:

•前半部分循着实境与遐想展开描写,后半部分却企望以理念进行反拨,结果,不仅反拨没有成功,反而显出主观理念的人为性;

•作者在主观上企望矛盾能在“人定胜天”的主题下得以解决,但在客观上,“星空”仿佛以它“异常的安祥”注视着大地与个人的无谓抗争。

•难怪诗作发表后曾引起激烈的责难,认为此诗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与当时“大跃进”的时代精神相抵触。

•***对诗歌语言和形式不懈的探索,尝试过各种诗体:

半格律体《白雪的赞歌》;阶梯式《致青年公民》;民歌体《三户贫民的决心》;。

最后较多地吸收了辞赋的某些特点,创造了新辞赋体,一种民族新格律体。

*****60年代初-65年间的“观摩”、“调演”剧创作

比较优秀的剧目。

•反映工业建设生活:

《激流勇进》

•描写农村生活:

《青松岭》

•表现当代军人生活:

《霓虹灯下的哨兵》

•再现解放前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

《杜鹃山》

•反映革命传统教育:

《千万不要忘记》

•描写兄弟民族生活:

《赫哲人的婚礼》

•所以能够取得一定成绩,原因:

首先,党对文艺政策作了局部调整;

•其次,上列作品的创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坚持以现实主义精神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准确地把握和概括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进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作品诞生在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日子里,大多程度不等地烙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痕迹。

•2、老舍的剧作与《茶馆》

•C《茶馆》P56

•①关于《茶馆》的内容:

•老舍的归纳: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叙述了三个时代的茶馆生活。

头一幕说的是戊戌政变那一年的事。

•第二幕还是那个茶馆,时代可是变了——到了民国军阀混战的时期。

•第三幕最惨,北京被日本军阀霸占了八年,老百姓非常痛苦,好容易盼到胜利,又来了国民党

•这样,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

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变动,可是剧中只通过一个茶馆和下茶馆的一些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正面详述那些大事。

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看了《茶馆》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的,应当鼓起革命干劲,在一切的事业上工作上争取跃进,大跃进!

•  载一九五八年四月四日《中国青年报》”

•②结构上的特点:

•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三幕戏犹如三组风俗画。

三个画面按社会发展时序连缀起来,便成为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个缩影。

•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

人物众多的《茶馆》》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感,老舍匠心独具地作了这样的处理:

•③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依据这一原则,作者把全剧众多的人物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这三个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

•茶馆掌柜王利发是一个精明、圆滑的生意人

•常四爷是旗人

•茶馆房东秦仲义

•以上三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他们性格不同,生活道路各异,虽然奋斗了一辈子,但最后都以悲剧而告终

•第二类是次要人物:

大多是反面角色

•第三类是为数众多的无关紧要的人物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三、散文P6360330

(一)17年的散文创作概述

•1、建国初期的散文(49-56)

•主要反映和表现了新社会初期各方面的新气象

•①歌颂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的散文:

林韦的《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杨刚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巴金《一封信》

•②表现歌颂志愿军的通讯、报告文学等: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一日》

•③对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及时反映和表现:

杨朔的《石油城》柳青的《王家斌》

•2,50年代中期到66年的散文创作

•文艺性散文的情况:

•17年曾经出现过两个高潮:

P66

•A56年初到反右斗争前夕,出现了第一次浪涌。

此时散文可以海阔天空,任其自由的选材特点得到了重视。

•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许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老舍的《养花》、巴金的《秋夜》、周立波的《灯》、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

•B文艺性散文在6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二次浪涌。

特点是

•ⅰ,佳作迭现。

杨朔的《茶花赋》、《荔枝蜜》、《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红玛瑙》、《平明小札》,秦牧的《土地》、《花城

•ⅱ,风格独特:

杨朔散文的诗意美,刘白羽散文的壮丽华美,秦牧散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的融合

•报告文学的情况:

郭超人《英雄登上地球之巅》、《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散文的另一部类——杂文,P64也破土而出。

如巴人的《况钟的笔》,叶圣陶的《老爷说的没错》,严秀的《九斤老太论》,唐维的《“言论老生”》,秦似的《比大和比小》,江有生的《行行

•杂文的情况:

•吴南星(当时中国文化界、思想界、史学界著名的三名干将,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

•邓拓的《燕山夜话》

•例子:

•燕山夜话(二则)

•两篇杂文,都按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对古籍典故和史实作了精心恰当的选择和剪裁,借古讽今,突出重点和主题。

既有生动形象的叙述、精雕细刻的描写,又有深刻透彻的剖析议论,熔议论、叙事、描写于一炉,可谓杂文中的典范之作。

•二,散文三大家的特点和比较:

•不足:

•杨朔的散文似在花前月下编织的诗,清新玲珑,是一种艺术的“盆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然而也正因为这,他的散文精致有余,洒脱不足,在构思与写法上多袭“卒章显其志”的套路,结构上渐成模式(这种结构对杨朔来讲可说是一种创造,但由于他本人的重复和别人的模仿使它变得庸俗化了)。

•文字上过分追求精炼,因而带来一些“雕凿”痕迹。

•另外,某些作品对生活的赞美过于理想化。

•C秦牧的散文(知识、思想、情趣的结合)

•《长河浪花集》和《艺海拾贝》代表了秦牧散文的最高成就。

•《长河浪花集》》是作者从《花城》》和《潮汐和船》两个散文集中选出45篇,稍作修订,再加上新时期的5篇编辑而成的

•《艺海拾贝》1962年初版,1978年新版,是秦牧“寓理论于闲话趣谈之中”的新尝试。

•特点:

•观察细致,分析精辟,见解独到,这是秦牧散文的一个特色。

•知识丰富,联想奇特,比喻生动是秦牧散文的又一特色。

•多彩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手法是秦牧散文的第三个特色。

•“曾经沧海难为水”“有力做到没力,没力做到乞食,乞食做到躺直”

•秦牧散文的不足:

知识性有余,抒情性略

•显不足。

有些例子重复使用,使文章失去新鲜感

•***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从不同角度分析: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