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5230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doc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A.1840年鸦片战争            B.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1911年辛亥革命    D.1919年五四运动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虎门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是(C)

A.1839年10月1日B.1840年1月25日

C.1842年8月29日D.1843年7月22日

4.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D)

A.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6.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

A.19世纪40至5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7.下列关于近代中国表述属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社会形态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C.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8.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是(  )

  A.振兴实业              B.政体变革

 C.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改革教育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条约中,属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是(ABCD)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虎门条约》

C.中法《黄埔条约》    D.中美《望厦条约》

E.中英《北京条约》

2.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ABCD )

A.领土主权           B.领海主权

C.关税主权           D.司法主权

E.军事主权

3.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AD )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B.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完全殖民地的中国

C.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D.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E.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4.西方列强没有对中国实行直接殖民统治的原因是()

 A.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B.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

 C.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D.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外来文化的极力排斥

E.帝国主义列强缺乏征服中国的强大实力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是()

A.帝国主义主义操纵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

 C.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E.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

6.在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变动中产生的新阶级有(  )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资产阶级

E.买办阶级

7.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E.帝国主义和中国统治阶级的矛盾

8.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是(  )

A.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学习西方,推动工业和科学发展

C.实现国家富强和人的富裕   D.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E.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三、判断题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仍然是封建经济。

(  )

3.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  )

4.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社会形态。

(  )

5.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  )

6.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

(  )      

7.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  )

8.近代中国尽管已经丧失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国地位,但仍然维持着独立的国家形式。

(  )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3.简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

1.如何认识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资本主义产生造成的客观条件?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回答问题:

(1)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

(2)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

(3)驳斥“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谬论。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 东北时,制造了(),把数千居民枪杀。

 A.旅顺大屠杀     B.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C.皇姑屯事件       D.九一八事变

2.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强迫清政府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的条约是()

A.《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C.《黄埔条约》D.《望厦条约》

3.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下列哪个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五口通商章程》D.《北京条约》

5.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C.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D.义和团运动

7.1885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率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老将是(  )

A.冯子材    B.陈化成    C.关天培     D.邓世昌

8.“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孙中山所赞美的“血战”是指 ()

A.虎门销烟   B.镇江保卫战   C.镇南关战役   D.义和团运动

9.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B.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0.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 )

 A.郑观应      B.林则徐     C.魏源     D.严复

11.在近代中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王韬     D.孙中山

12.在近代中国首先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严复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下半期,沙俄通过()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勘分西北界约记》  D.《改订伊犁条约》

E.《天津条约》

2.《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有()

A.广州B.厦门C.福州D.宁波E.上海

3.殖民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所采取的手段有()

A.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B.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实行商品倾销D.实行资本输出

E.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

A.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D.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E.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5.下列条约中,涉及关税问题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五口通商章程》

C.《望厦条约》D.《黄埔条约》

E.《天津条约》

6.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外国侵略军,其中击毙或击伤的外国侵略军头目有()

A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B.“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

C.“常胜军”统领华尔D.“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

E.德国元帅瓦德西

7.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有(  )

A.邓世昌    B.陈化成     C.关天培    D.林永升E.刘铭传

8.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A.社会制度的腐败B.外国侵略势力的强大

C.经济技术的落后D.人民抵抗不力

E.军事指挥不当

三、判断题1.1894年11月,英军攻陷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

()

2.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昂船洲(北京条约)。

()

3.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和人民贫困。

()

4.在中国近代史上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的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5.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武器装备落后。

(F)

6.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

7.1841年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海国图志》。

(《四洲志》)()

8.近代中国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不应该进行反侵略战争。

()

四、简答题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有哪些?

2.简述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3.简述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4.简述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外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和人民贫困?

2.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

(1)

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枯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

…但余对于此事,却认为绝对不能实现。

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

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

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

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

俄国方面若能听其独占满洲,毫不加以阻扰,则该国对于他国之实行瓜分中国,当可袖手旁观,盖彼固深信,各国对于此事,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故也。

因此之故,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

─《瓦德西拳乱笔记》(1901年2月3日)

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

材料

(2)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

在山东直隶两省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

“世人动辄相语,谓取此州略彼地,视外人统治其亿万众庶之事,若础嗟可立办者,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也。

……兹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林华国《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

“赫德、瓦德西关于义和团运动言论摘编”

回答问题:

(1)材料

(1)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列强侵略中国的何种情形?

(2)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没能实现的原因。

(3)简评约瑟夫的“列强矛盾阻止瓜分中国说”。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单项选择题

1.《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

A.“准富者请人雇工”的原则B.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C.君主立宪制D.政本艺末思想

2.洪秀全率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的时间是()

A.1850年2月B.1851年1月C.1853年1月D.1864年5月

3.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太平条规》 C.《太平刑律》   D.《资政新篇》 

4.1856年发生的严重削弱了天平天国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分水岭的事件是(   )

A.北伐失利    B.天京事变   C.洪秀全病逝   D.天京陷落  

5.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政本艺末                   D.君民共主

6.中国近代史上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本”之说的思想家是()

A.李鸿章B.左宗棠C.张之洞D.冯桂芬

7.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

A.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覆没B.“中外和好”政策的形成

C.《马关条约》的签订D.戊戍政变

8.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兵工厂是()

A.金陵机器局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D.天津机器局

9.戊戌变法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B.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C.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D.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10.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的事件,史称

()

A.戊戌变法B.公车上书C.戊戌政变D.勤王运动

11.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

变为止,历时103天,该历史称()

A.戊戌变法B.清末新政C.同光新政D.同治中兴

12.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其中,惨遭杀害的谭嗣同等6人史称为()

A.“戊戌六君子”B.“七君子”C.“有学问的革命家D.“鉴湖女侠”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A.是最能体现天平天国社会理想的纲领性文件

B.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C.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D.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地主土地所有制

E.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 )

A.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B.领导集团内部的不团结

C.对侵略者本质缺乏理性认识          D.领导集团内部的腐败      

E.没有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3.《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其内容包括()

A.强调中央集权B.奖励科技发明

C.提倡兴办学校D.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

E.禁止鸦片输入

4.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奕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之洞E.左宗棠

5.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A.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B.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C.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垄断性D.资本-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

E.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

6.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兴办的主要官督商办企业有()

A.开平矿务局B.金陵机器局

C.轮船招商局D.天津电报局

E.上海机器织布局

7.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表述属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

B.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D.洋务派兴办洋务目的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E.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E.胡适

9.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是导致戊戌变法的主要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A.不能否定封建主义    B.对帝国主义幻想    

C.惧怕人民群众D.不重视武装 

E.依靠军阀势力

10.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内容包括()

A.要不要变法B.要不要废八股、设议院和兴西学

C.要不要推翻清政府D.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E.要不要发展实业

三、判断题

1.《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土地方案在太平军占领的地区得到了实施。

()

2.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由洪秀全提出的。

()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

4.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5.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

6.洋务运动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

()

7.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交锋。

()

8.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

四、简答题

1简述《资政新编》的主要内容。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4、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论述题

1.试述《天朝田亩制度》的进步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2.试析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区别与联系。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

“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

其一由西太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

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三篇《政变前记》

回答问题:

(1)戊戌政变发生在何时?

(2)简评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3)简要综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研究的前沿观点。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推进政体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