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7319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docx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2)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以上三种试验方法分别见附录1、2、3。

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支气管哮喘的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支气管哮喘病情的评价:

哮喘患者的病情评价应分为两个部分。

1.非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总评价:

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因此需要依据就诊前临床表现,肺功能以及为控制其症状所需用药对其病情进行总的估价,见表1。

2.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价: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

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估,见表2。

[哮喘的治疗]一、治疗目标1.尽快控制哮喘症状至最轻,乃至无任何症状,包括夜间无症状。

2.使哮喘发作次数减至最少,甚至不发作。

3.B2激动剂用量减至最少,乃至不用。

4.所用药物副作用最小,乃至没有。

5.活动不受任何限制,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

二、哮喘患者长期治疗方案的确定应根据患者平素病情轻重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见表3,之后还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治疗反应随时进行调整。

三、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方案(表4)

四、说明1.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演变迅速,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症状、体征变化,认真监测肺功能指标(FEV1或PEF)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便准确判断疗效,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出现并及时处理危及生命的严重哮喘发作及并发症。

2.用药方法:

过去多通过口服、注射方式给药。

由于吸入用药可以较高浓度迅速到达病变部位,因此起效迅速,且因所需药物剂量较小,全身不良反应较轻,故应大力提倡。

医护人员应训练指导患者正确掌握吸入技术,以期发挥更大的药效。

定量雾化吸入器(MDI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但部分体弱或重症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幼儿难以正确吸入,对此可应用各种类型的储雾器(spacer),使MDI释出的药雾暂时停留于储雾器内,然后患者从容地吸入药雾。

采用碟式或干粉吸入器更易为患者掌握,且可避免MDI中所含氟利昂对呼吸道的刺激和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此外亦可应用空气压缩机(或高流量氧气)通过射流式雾化吸入装置进行吸入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或无法正确使用MDI的患者。

病情严重需进行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也可通过呼吸机上的雾化吸入装置进行吸入治疗。

五、常用药物简介1.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系最有效的抗炎药物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如白三烯及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抑制细胞因子生成抑制炎症细胞迁移和活化;增加气道平滑肌对B2激动剂反应性。

吸入:

目前常用的吸入治疗的糖皮质激素有2种丙酸培氯松和丁地去炎松。

借助MDI或干粉剂吸入有较强的呼吸道局部抗炎作用,通常需要连续、规则吸入1周后方能奏效,因此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应与B2激动剂吸入或茶碱类合用,先吸入B2激动剂,5~10分钟后再吸入糖皮质激素。

中度以上哮喘需要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200~600Lgd)。

糖皮质激素吸入也可用于哮喘的预防。

对于季节性哮喘发作者,可在预计发作前2~4周开始连续、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

对于已经产生糖皮质激素依赖而需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吸入治疗也可减少所需口服剂量,甚至代替口服治疗。

吸入用药主要作用于呼吸道局部,所用剂量较小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在肝脏迅速被灭活,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发生。

局部不良反应为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或上呼吸道不适,喷药后用清水漱口可减轻局部反应和胃肠吸收。

近年来有人认为,大剂量吸入治疗(>600Lgd)可提高疗效,但长期应用可能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产生轻度抑制。

口服:

急性发作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早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以防病情恶化。

一般使用半衰期短的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强的松龙。

也可用于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大剂量、短疗程,病情控制后及时减量、停药,以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及发生皮质类固醇依赖的机会。

对持续口服糖皮质激素应慎重,只有在其他方法无效,且已证实口服糖皮质激素确能减轻病情或减少严重发作次数的情况下方可考虑。

少数患者需要较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维持量者,可采用每日清晨顿服或隔日顿服方式用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对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强的松的维持剂量最好≤10mgd。

静脉用药:

严重哮喘发作时应及早通过静脉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但注射后4~6小时才能起效,因此应尽早用药并同时给予支气管舒张剂。

极严重病例应在短期内(3~5日)使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最好应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和(或)甲基强的松龙(100~300mgd)。

待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后再逐渐减量,改为口服给药。

临床症状控制后再用1周左右。

连续用药2周以上者,不宜骤然停药,应先减量维持,以免复发。

2.茶碱:

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并具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作用,此外还可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为常用平喘药物。

近几年研究结果还显示小剂量茶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口服:

常用的有氨茶碱和控释型茶碱,用于轻~中度哮喘发作,剂量通常为每日每公斤体重6~10mg。

控释型茶碱用后昼夜血液浓度稳定,作用持久,尤其适用于控制夜间哮喘发作。

茶碱与糖皮质激素,抗胆碱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但是慎与B2激动剂联合应用,因为这样易于诱发心律失常,如欲两药合用应适当减少剂量。

静脉用药:

氨茶碱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不得少于10min)或静脉点滴,用于哮喘急性发作,重症病例且24小时内未用过氨茶碱者首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4~6mg,继之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6~0.8mg的速度静脉点滴以维持其平喘作用。

务必注意药物浓度不能过高,滴注速度不能过快,以免引起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突然死亡。

对于老人、幼儿、心、肝、肾功能障碍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者更需慎用。

茶碱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症状(心动过速、心律紊乱、血压下降),偶可兴奋呼吸中枢,严重者可引起抽搐乃至死亡,由于茶碱的有效血药浓度与中毒血药浓度十分接近,且个体代谢差异较大,因此用药前须仔细询问近期是否用过茶碱,如此前应用过氨茶碱应监测血药浓度,密切观察临床症状,以防茶碱过量中毒。

有效安全的血浓度应保持在5~15Lgml,如>20Lgml,则不良反应明显增多。

最好在用药一开始即监测血药浓度,当患者应用常规剂量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或疗效不明显,或有其他影响茶碱代谢因素时(如发热、妊娠、肝脏疾患、充血性心力衰竭、合用甲氰咪胍、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药物),更应监测血药浓度。

喘定(双羟丙茶碱)作用与氨茶碱相同,但不良反应较轻。

3.B2受体激动剂(B2激动剂):

B2激动剂可舒张气道平滑肌,增加粘液纤毛清除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调节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介质的释放。

吸入:

短效B2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叔丁喘宁(Terbutalin),通过MDI或干粉剂吸入(200~400Lg)后,通常5~10分钟即可见效,疗效维持4~6个小时。

全身不良反应(心悸、骨骼肌震颤、低血钾)较轻,可用于治疗轻度哮喘急性发作,或预防运动性哮喘,应按需间歇使用。

轻度以上哮喘,急性发作,或每天使用短效B2激动剂的次数、剂量需增加方能控制病情,提示哮喘加重,此时切忌过分或盲目地增加B2激动剂的次数(过多使用,可引起危及生命的心律紊乱)。

需要合用糖皮质激素。

新一代长效B2激动剂(salmeterol和formoterol)吸入后药物作用持续8~12个小时,适用于防治夜间和清晨哮喘发作和加剧者。

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因呼吸困难不能有效地使用MDI时可将0.5%沙丁胺醇溶液1~2ml用生理盐水稀释为0.1%的溶液,以压缩空气(同时给O2)或压缩O2为动力吸入给药(0.1~0.2mlmin)。

口服:

有多种短效B2激动剂供口服,常在服药后15~30分钟起效。

沙丁胺醇或叔丁喘宁,一般用量2~2.5mg,每日3次,疗效维持4~6小时,但心悸、骨骼肌震颤等不良反应较多。

B2激动剂的缓释型及控释型制剂疗效维持时间较长,用于防治反复发作性哮喘和夜间哮喘。

长期应用B2激动剂(包括吸入和口服)可造成B2受体功能下调,药物疗效下降。

注射用药:

哮喘严重发作时由于气道阻塞,吸入用药效果较差,可以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途径紧急给药,如沙丁胺醇,一次用量一般为0.5mg,滴速2~8Lgmin,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故尽量少用。

4.抗胆碱药:

吸入抗胆碱药物,如溴化异丙托品或溴化氧托品,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尚可防止吸入刺激物引起的反射性支气管收缩,其扩张支气管的作用较B2激动剂弱,起效也较缓慢,但不良反应很少。

可与B2激动剂联合吸入治疗,使支气管舒张作用增强并持久。

某些哮喘患者应用较大剂量B2激动剂不良反应明显,可换用此类药物,尤其适用于夜间哮喘及痰多的哮喘患者。

可用MDI,每日3次,每次25~75Lg,或用100~150Lgml的溶液持续雾化吸入。

5.其他抗炎药物和抗组织胺药物:

色甘酸钠是一种非皮质激素类抗炎制剂,可抑制IgE诱导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对其他炎症细胞释放介质也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采用干粉型或MDI方式吸入用于预防哮喘发作,包括预防由于运动、吸入冷空气、CO2引起的急性气道收缩,尤其是适用于季节性哮喘发作的预防。

亦可先吸入B2激动剂,然后吸入本药,用法为每天3~4次,每次1~2揿(3.5~7.0mg揿)。

本药在体内无蓄积作用,少数病例吸入后感咽喉不适,胸闷,偶见皮疹,孕妇忌用。

也可应用作用更强的尼多酸钠(nedocromilsodi-um),用法为每日4次,每次1揿(4mg揿)。

其他药物,如曲尼斯特,酮替酚,氯雷他定等也可应用。

六、辅助机械通气治疗

重度以上哮喘发作属临床危重状态,可发生猝死,除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B2受体激动剂、茶碱等外,应予有效氧疗纠正低氧治疗,补充足量液体,纠正水电失衡和酸碱失衡,如病情继续恶化应进行机械辅助通气,其指征包括神志改变,呼吸肌疲劳,PaCO2由低于正常转为正常甚或>45mmHg。

可以先试用鼻(面)罩等非创伤性通气方式,若无效,则应及早插管机械通气。

并加用适当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防止呼吸肌疲劳,减轻氧耗,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气和动脉血气,挽救生命。

[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控制:

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

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PEF)≥80%预计值。

PEF昼夜波动率<20%。

显效:

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PEF昼夜波动率<20%,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

好转:

哮喘症状有所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扩张剂。

无效:

临床症状和FEV1(或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缓解期的处理]为了巩固疗效,维持患者长期稳定,提高其生活质量,应加强缓解期的处理。

1.鼓励患者坚持每日定时测量PEF,监视病情变化,记录哮喘日记。

2.注意有无哮喘发作先兆,一旦出现先兆应及时用药以减轻哮喘发作症状。

3.病情缓解后应继续吸入维持量糖皮质激素,至少3~6个月。

4.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诱因和以往发作规律,与患者共同研究,提出并采取一切必要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哮喘发作,保持长期稳定。

5.特异性免疫治疗:

目前通过正规应用各种药物及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基本上可以满意地控制哮喘,在无法避免接触过敏原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针对过敏原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

对花粉或尘螨过敏者可采用相应过敏原提取物作减敏治疗以缓解哮喘发作,但应注意制剂的标准化,并注意可能出现的严重副反应,包括全身过敏反应和哮喘严重发作。

6.应用某些确有疗效的中药。

[哮喘的教育与管理]实践表明哮喘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哮喘教育可以显著地提高哮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预防,达到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可以根据不同对象和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灵活多样的,为患者及其家属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使患者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

1.相信通过长期、适当、充分的治疗,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

2.了解哮喘的促(诱)发因素,结合每个人具体情况,找出各自的促(诱)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

3.简单了解哮喘的本质和发病机理。

4.熟悉哮喘发作先兆表现及相应处理办法。

5.学会在家中自行监测病情变化,并进行评定,重点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有条件的记录哮喘日记。

6.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

7.了解常用平喘药物的作用,正确用量、用法、副作用。

8.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MDI或Spacer用法)。

9.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

10.与医生共同制定出防止复发,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案。

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对患者进行长期系统管理,包括以下6个相关的部分:

1.鼓励哮喘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伙伴关系。

2.通过规律的肺功能监测(PEF)客观地评价哮喘发作的程度。

3.避免和控制哮喘促(诱)发因素,减少复发。

4.制定哮喘长期管理的用药计划。

5.制定发作期处理方案。

6.长期定期随访保健。

哮喘管理成功的目标:

1.尽可能控制、消除有关症状,包括夜间症状。

2.预防、控制哮喘发作,使去医院就诊的次数达到最低限度。

3.使肺功能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

4.保证患者能参加正常活动,包括体育锻炼,将因病误工、误学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

5.B2激动剂用量最少,乃至不用也能控制病情。

6.任何药物副作用减至最少(或无)。

7.预防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

8.预防患者发生猝死。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临床上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此类患者最易被临床医生所疏忽,很多患者长期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因诊断不清而反复进行各种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随着人们对咳嗽的关注,欧美国家近20年对咳嗽原因及其治疗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基本明确了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咳嗽相关的诊治指南。

我国近年也开展了有关咳嗽病因诊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咳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咳嗽的临床研究结果,共同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以期对不同类型的咳嗽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一、咳嗽的分类和原因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

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

1.急性咳嗽:

普通感冒是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等。

2.亚急性咳嗽:

最常见原因是感冒后咳嗽(又称感染后咳嗽)、细菌性鼻窦炎、哮喘等。

3.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原因较多,通常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惟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为:

咳嗽变异型哮喘(CVA)、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

其他病因较少见,但涉及面广,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变应性咳嗽(AC)、心理性咳嗽等。

二、病史与辅助检查1.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仔细询问病史对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能缩小慢性咳嗽的诊断范

围,得出初步诊断进行治疗或根据现病史提供的线索选择有关检查。

注意咳嗽性质、音色、节律和咳嗽时间、诱发或加重因素、体位影响,伴随症状等。

了解咳痰的数量、颜色、气味及性状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痰量较多、咳脓性痰者应首先考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查体闻及呼气期哮鸣音时提示哮喘的诊断,如闻及吸气性哮鸣音,要警惕中心性肺癌或支气管内膜结核。

2.相关辅助检查:

(1)诱导痰检查:

最早用于支气管肺癌的诊断,通过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可使癌细胞检查阳性率显著增高,甚至是一些早期肺癌的惟一诊断方法。

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增高是诊断EB的主要指标。

常采用超声雾化吸入高渗盐水的方法进行痰液的诱导(方法见附件1)。

(2)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能确定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与形态,甚至可确定其性质,得出初步诊断,指导经验性治疗和相关性检查。

建议将X线胸片作为慢性咳嗽的常规检查,如发现器质性病变,根据病变特征选择相关检查。

线胸片若无明显病变,则按慢性咳嗽诊断程X序进行检查(见慢性咳嗽诊断程序)。

胸部CT检查有助于发现纵隔前、后肺部病变、肺内小结节、纵隔肿大淋巴结及边缘肺野内较小的肿物。

高分辨率CT有助于诊断早期间质性肺疾病和非典型支气管扩张。

(3)肺功能检查:

通气功能和支气管舒张试验可帮助诊断和鉴别气道阻塞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大气道肿瘤等。

常规肺功能正常,可通过激发试验诊断CVA。

4)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

可有效诊断气管腔内的病变,如支气管肺癌、(异物、内膜结核等。

(5)食管24hpH值监测:

能确定有无胃2食管反流(GER),是目前诊断GERC最为有效的方法。

通过动态监测食管pH值的变化,获得24h食管pH值<4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食管pH值<4占监测时间的百分比等6项参数,最后以Demeester积分表示反流程度。

检查时实时记录反流相关症状,以获得反流与咳嗽症状的相关概率(SAP),明确反流时相与咳嗽的关系(方法参见附件2)。

(6)咳嗽敏感性检查:

通过雾化方式使受试者吸入一定量的刺激物气雾溶胶颗粒,刺激相应的咳嗽感受器而诱发咳嗽,并以咳嗽次数作为咳嗽敏感性的指标。

常用辣椒素吸入进行咳嗽激发试验(方法参见附件3)。

咳嗽敏感性增高常见于AC、GERC。

EB、(7)其他检查:

外周血检查嗜酸粒细胞增高提示寄生虫感染、变应性疾病。

变应原皮试(SPT)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有助于诊断变应性疾病和确定变应原类型。

三、急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急性咳嗽的病因相对简单,最常见的病因为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的咳嗽常与鼻后滴流有关。

当健康成人具备以下4条标准时,可以诊断为普通感冒:

(1)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伴或不伴发热。

2)流泪。

3)咽喉部有刺激感或不适。

(((4)胸部体格检查正常。

普通感冒的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一般无需用抗菌药物。

(1)减充血剂:

伪麻黄碱等。

(2)退热药物:

解热镇痛药类。

(3)抗过敏药:

第一代抗组胺药。

(4)止咳药物:

中枢性镇咳药、中成药等。

临床上通常采用上述药物的复方制剂,首选第一代抗组胺药+伪麻黄碱治疗,可有效缓解打喷嚏、鼻塞等症状。

咳嗽明显者选用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或可待因等。

四、常见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诊治慢性咳嗽的病因相对复杂,明确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多数慢性咳嗽与感染无关,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咳嗽原因不明或不能除外感染时,慎用糖皮质激素。

(一)CVA1.定义:

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其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比较剧烈,夜间咳嗽为其重要特征。

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

3.诊断:

常规抗感冒、抗感染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咳嗽症状,此点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

肺通气功能和气道高反应性检查是诊断CVA的关键方法。

诊断标准:

(1)慢性咳嗽常伴有明显的夜间刺激性咳嗽。

(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最大呼气流

量(PEF)昼夜变异率>20%。

(3)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4.治疗:

CVA治疗原则与哮喘治疗相同。

大多数患者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加β激动剂即可,很少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治疗时间不少于6~8周。

(二)PNDs1.定义:

PNDs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2.临床表现:

除了咳嗽、咳痰外,PNDs患者通常还主诉咽喉部滴流感、口咽黏液附着、频繁清喉、咽痒不适或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有时患者会主诉声音嘶哑,讲话也会诱发咳嗽,但其他原因的咳嗽本身也有此类主诉。

通常发病前有上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史。

3.诊断:

引起PNDs的基础疾病包括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常年性非变应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感染性鼻炎、真菌性鼻炎、普通感冒和副鼻窦炎等。

伴有大量痰液者多为慢性鼻窦炎所致。

血管舒缩性鼻炎的特征是随气温改变,鼻腔有时会产生大量稀薄水样分泌物。

慢性鼻窦炎影像学检查征象为副鼻窦黏膜增厚超过6mm、气液平面或窦腔模糊。

如咳嗽具有季节性或病史提示与接触特异性的变应原(例如花粉、尘螨)有关时,SPT有助于诊断。

怀疑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时,可行曲霉菌和其他真菌的皮肤试验及特异性IgE检测。

诊断标准:

(1)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以白天咳嗽为主,入睡后较少咳嗽。

(2)鼻后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