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7513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docx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

(强烈建议打印下来仔细阅读)

强迫症是一种特殊的病,我时常想着,强迫症者到底有多痛苦?

如果你得了癌症,别人可以鼓励你努力战胜病魔,理解你的痛苦,帮助你、安慰你。

但是得了强迫症,你身边的人几乎不会理解你,你什么都没有,只有那深深的、唯一的痛。

正因为强迫症是一种特殊的病,所以治疗它的森田也是一种特殊的疗法,加上更多人的创新和发展,强迫症的悲哀会少很多。

好了教程开始,先来明白几个和强迫症者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

这些概念仅是在

神经症中的用法概念。

第一章概念

执着执着就是对某一事物某一方面、某一目的某一理想的强烈追求之心。

简单的说:

执着就是强烈的追求之心。

执着是内在的心理,是一种似乎不顾一切的追求欲,正常人也有执着,但强迫症所说的执着,是指异常强烈的执着,这也就是强迫症的根源。

执着一事物必然要求此事物完美。

比如:

你很执着人际的完美,那么,任何一件违反了人际完美的事,像是你的同学说了一句对你不好的话,你都会思考、说服自己老半天,这种现象被称为疑病素质。

求而不得是执着最大的痛苦。

执着最外层

刚才说了执着是内在的一种“追求欲”,执着最外层就是指:

以执着为内在原因,产生的心理最外层(前意识)的行为、活动。

简单说就是执着欲造成的执着行为。

比如:

一个很执着干净的人,一旦手上沾了很脏的东西,他就会反复的洗手。

“他要自己去洗手”,这就是因为执着而产生的行为,这个自己完全控制、做主的行为,就是执着最外层。

换言之,执着最外层很大程度上是指因为执着内在,而产生的行为,然而这种行为又是自己可以完全做主的。

森田所说的放弃,就是放弃这一层,放弃了后本身就是自然。

自然自然包括很多方面,人的心理本能调节就是自然的,比如:

遇到坏事情不高兴,这是自然的。

人的自然心理本能是很和谐的,一个人遇到一件伤心事,慢慢的,他会忘记。

一个人感到心烦暴躁,慢慢的,他会冷静,这是和谐的自然本能在调节你的心。

一潭静水,丢一个石子下去,激起一道水波,水波自然的会慢慢扩散、消失,如果你异常强烈的追求水波消失,不顾自然的规律,想继续用石子去砸水波,强行让水波消失,那么,水波会越来越多,适得其反。

这,就叫违反自然,也就是去

强行做本来做不到的事,反而失更多。

人的心,岂不是如这潭静水,

自然永恒在

自然从来没有消失过,他永远、一直在,你在强迫的时候它也在,只是被你的执着所掩饰了。

自然的规律是无法消灭的,自然的、和谐的心理调节一直存在,只是强迫症者他的执着蒙蔽了它。

你的自然的心是存在的,它也从没有消失过,只是你执着的出现,使它没有了应该的作用。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就是达到自然的方法,它有很多种表达方法,以前传统森田中它叫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我叫它:

放弃接受顺应为所当为。

其实这是一个东西。

自然之道就是点醒你永恒存在的自然、并且加强它,使自然反过来蒙蔽本他蒙蔽自然的执着。

自然之道是点醒、加强你的本身存在的自然,而不是去追求什么自然,自然本身就存在。

自然之道就是森田的核心。

自然之道就是达到自然的方法,是自然而然的回去而不是追求自然。

要求即逆反

这是一个心理现象,强行的对心理去要求,心理就会强烈的逆反。

比如:

你产生了一个坏念头,你说:

不,我绝对不能这么想~我要努力压制它~但是这个坏念头反而因你的努力压制而激化增强。

很多时候,症状只不过是因为执着激化的自然心理现象。

死循环

正因为要求即逆反,一个患遇到问题,他强行要求------>适得其反----->他就更加强行要求------->更适得其反------->循环„„„..

这就是强迫思维死循环。

没有对错,只有事实

自从人类有了语言,就有了理论评价———把事实表达成语言,成为理论评价。

但是,任何语言评价和事实一定有出入,只是出入多少的区别。

一个人看问题,不应该看语言评价,应该用心之意会看事实,很多事情,意会最准确,不需要言传。

但是强迫症者一般都很执着方法、语言的,什么都想用语言表述个清楚。

其实,意会事实更能破除一切迷雾看真实事物本质。

另一个方面,强迫症经常认为这样做对吗,那样做错了吗,即使在森田实践中,也一样。

比如:

我这么用森田对吗,其实,没有对错,只有事实。

看着事实,哪样自然就哪样,哪样不强迫痛苦就哪样。

第二章强迫症的原理

对患者来说,了解自己问题的本质,对自己的体悟很有帮助。

先来说个故事,一对师徒走在路上,徒弟发现前方有一块大石头,他就皱着眉头停在石头前面,师父问他:

“为什么不走了,”徒弟苦着脸说:

“这块石头挡着

我的路,我走不下去了,怎么办,”

师父说:

“路这么宽,你怎么不会饶过去呢,”

徒弟回答道“不,我不想饶,我就想要从这个石头前穿过去~”师父:

“可能做到吗,”

徒弟说:

“我知道很难,但是我就要穿过去,我就要打倒这个大石头,我要战胜它~”徒弟很痛苦“连这个石头我都不能战胜,我怎么能完成我伟大的理想~”

师父说:

“这两者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你太执着了。

这个徒弟和患者朋友你是不是有点相似的地方,

强迫症原理公式:

执着与自然事物发生矛盾------>产生恐惧、焦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要求即逆反)-------->死循环

举个例子:

一个强迫症者和别人的眼光接触,他忽然感到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看别人的眼睛,觉得很不自在。

这现象是自然的事物。

但是他心里马上又觉得“不~我怎么能这样呢,~我的眼光应该完美而没有问题的啊~”同时,他感到恐惧不安。

这就是执着与自然事物的矛盾,同时因为违反心里的执着,产生恐惧、不安。

他马上又觉得:

“不行,以后万一老是这样怎么办,”这是提出问题,“我得解决这各问题,怎么办呢~”他思考、解释„„„„.这就是解决问题,也是强迫行为。

而他发现想不出方法,他越注意自己的眼光就越不知道怎么接触别人的目光。

或者,他想出了方法,又想到万一怎么怎么办,又去思考解决,从而陷入死循环。

如果是在已有的强迫问题上叠加解决问题(也就是反强迫),其实反强迫本身也是强迫,一样是以执着为根源。

事实上,这的一切是个连续而迅速的过程,不是像我这样分解开,一步步说明,事实其实没有理论那么清楚,但事实却最准确。

你们要通过理论意会到事实。

第三章森田的原理症状反复原理

森田的核心就是达到自然的方法,就是自然的方法。

通过自然之道,停止解决问题,停止死循环。

同时忍受恐惧、不安,从而一步步淡化执着。

自然永恒在,执着最外层。

自然之道点亮、点醒被执着蒙蔽的自然,淡化执着,融入自然。

森田原理公式:

接触、理解森田------->实践------->淡化执着,体悟------->实践--------->淡化执着,体悟„„..

每一次实践放弃执着,忍受不安,执着都会得到淡化

这里注意:

不要把体悟作为“理论来指导自己”,体悟使你明白看清楚自己的问题,但是体悟只是“明白了”自己,不要同来指导自己的作为,森田是用来回到自然,而不是去追求自然。

症状反复原理

执着需要在实践中淡化,一次一次的放弃执着最外层,忍受不安,执着一点点淡化。

而未淡化执着之根源常似的患者不定的又去解决问题,又去完成执着最外层。

,从而陷入死循环,深入泥潭,陷入迷中,看不请。

但是,随着执着淡化,体悟的增多,反复的强度会越来越小,反复的强度是指:

陷入症状的时间长度、深度,以及反复的频率。

就是说:

陷入症状的时间越赖越短,痛苦、死循环深度越来越浅,反复的频率越来越少。

第四章当你面对症状时--------------实践自然之道

实践自然之道就是说:

明白自然之道,在面对症状时自然的产生作用。

其实这很简单。

放弃、接受、顺应、为所当为是自然之道的文字表达,而自然之道不是文字,不是口诀,它是你你心中意会的自然,通过文字,希望你意会到。

放弃放弃是针对执着最外层说的,是你能容易做到的放弃,你能自主的放弃。

比如:

你心中的一个想法忽然产生,你执着于它,而去解决、解释它、说服自己,这个“解决、解释”的行为你是完全自主的,你可以放弃它。

放弃执着最外层是容易做到的,如果很痛苦的做,就不对了。

能放就放,不能放还要放,这本身又是应该放弃的。

当强行做而又做不到的时候,你可以放弃执着最外层,经管执着内在还是在,但是它只是冲动了。

放弃,主要是说放弃治疗,放弃痛苦的追求。

放弃,太痛了就放,实践中相对与症状以不痛而标准是可以的。

接受

一个患者看见桌子上有一点烟灰,他对这点烟灰起了强迫,他想擦干净,但是要擦了很久,发现热烟灰在桌子上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痕迹。

他就觉得不可以,不接受这个痕迹。

然后又试着说服自己,从而陷入死循环。

强迫症者就是不肯、不敢接受事实。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好吧,症状就症状吧”,“做不到就做不到吧”,这样的概念,心里就是不接受。

苦苦的去排斥它,证明自己的理想。

其实与其悬着,不如接受它,心里才会更好。

接受其实也是一种放弃。

接受可以这么说:

“这样也行,那样也行,而不是一定要这样或那样。

自己一定要怎样,就要接受了。

顺应自然本身就存在,不是要你去追求自然,只是要你去顺应。

比如:

思考得很痛苦了,自然就会放弃,反复的强迫行为做烦了,自然就会停下来。

顺应自然,不是说追求,而是顺应本来就有的本能。

自然永恒在,放弃执着后,就是自然,不要摆着对付症状的架势,放松自己,顺

应自然。

什么是真的顺应,就是融入自然中。

注意:

顺应不是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自然可遇不可求,“遇”,明白了吧。

为所当为

为所当为就是把自己当正常人,去做正常当做的。

不要理会症状、问题,不要因为症状放下手中的事,不要专门去对付症状。

任何解决问题的相关行为都不要去做,而是去做当做之事。

比如:

一个患者要看英语书,但要心中有一个心结没想清楚,他是去只管去学英语,还是去想个清楚再学呢,

这时,为所当为就是只管去看英语书,不要管问题、症状。

那症状怎么办,

不要管,不要管的意思不是说该怎么样决定“是”还是“否”,而是随便。

面对症状,为所当为其实就是不要管问题,做当做之事,做~

放弃、接受、顺应、为所当为表达出自然之道,其实,这四个口诀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侧重不同。

接受也是一种放弃排斥的事物,

顺应也是一种放弃不顺应的行为,

为所当为也是一种放弃去管、理会症状的行为。

但是记住,自然之道是作用于执着最外层的,所以,自然之道是做得到就做,做不到就放。

要知道“自主”这两个字,执着最外层是完全“自主”的一层。

自然之道也是作用与这一层。

第五章森田疗法层层问题解析

经常有很多人这样问我:

什么才是真的自然,怎么去顺应自然,问这句话的人就和当年初学森田的我一样,认为顺应自然是一种“努力一下的行为”,好像“就这么努力一下”,就达到自然了。

就像手握着箱子一使劲,箱子就提起来了一样。

其实顺应自然不是要你去努力、去做。

相反,你本来就在自然中,只有当执着来临的时候,你去顺着自然,执着痛了、累了就放手。

如果违反自然,坚持解决问题就不自然了。

去追求自然,本身就不自然了。

无为为什么能无所不为,

因为无为并不是没有了,无为的底蕴是复杂多变而又和谐的自然。

无为-------放弃、接受、顺应、为所当为后就是自然了。

治疗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

当一句理论去指导你放弃、无为的时候,这句理论本身就会成为你的执着对象。

很多人,初学森田,得到很好的效果,觉得快要好了,用森田得到了很多“成果”。

但是,内在执着还是没有淡化很多,可能反复。

患者在反复的时候,总是想:

“以前我用森田都做得很好的啊,~现在一样做得

好~”

把森田本身当作一种理想化的执着追求,这就是执着作用于森田理论本身。

想要达到理论化、理想化的森田状态即是追求。

对森田的执着只不过是你原本的执着转移了对象,但是却会使你深深的陷入了森田理论的沼泽。

其实,自然之道是很和谐的,比如说放弃,那么如果你执着于“放弃”这个理想化状态本身,你是不是也可以、也该放弃这个理想化的本身啊,自然之道反过来可以作用于对其本身的执着。

森田应该是接受时刻不确定的现在,而不是追求理想化过去的自然状态。

真自然是什么,如果自然本身的理论成了执着,那么这也不自然了啊。

这其实也是一种症状反复而已。

放弃、接受、顺应、为所当为这十个字,不是要你努力做到什么,而是点亮你的自然,让你达到相对于违反自然的执着最外层来说的:

“无为”。

关于体悟

体悟不是努力痛苦的思考出来的,而是在实践自然之中一下子感到的、意会到的。

体悟让你知道,哦~原来是这样,以前的“迷”,忽然看得很清楚。

这里说一下“迷”“迷”是没有实质存在的,用心去意会事实,“迷”只是表层的、你感觉到的东西。

不要用体悟作为支柱去作为理论指导,自然本身存在,去追求自然就是不对,去追求自然和以前没接触森田时的强迫行为是一样的。

体悟只是明白了一些概念而已。

关于刚接触森田

刚接触森田,你放弃时,会觉得很不安,冒出很多像:

“万一````````怎么办,如果```````,但是```````,”之类的念头,这些都是可以放下的。

是执着造成你这么想的。

但是你面对这些荒诞不必要的想法的时候应该“不安常在,无所住心”,不安经常存在,心里虽然必然有难以释怀的问题,但不要留着难以释怀的问题去解决。

关于忍受痛苦

很多患者其实在症状中陷入了很深的死循环了,他却在想:

“森田要我们忍受痛苦,再痛苦我也要忍~去做~去做~”

你在做什么呢~

你其实还是在要求、在执着,你在做强迫行为,你不放弃执着最外层,你在加剧它~

但是,你不只执着在作用于森田本身,却以为这样会好~

很痛吧,但是,错了。

森田最大意义的忍受是“忍受不安”,而不是痛苦。

不安比痛苦好,不安并不痛。

不安就像那种把你从十五层楼推下去,你却发现自己醒来,一切都是梦。

暂时的紧张、不安、焦虑是会有的,但是请你放松、自然的面对。

到底怎么做呢,

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只是不能一定要怎样~

一些人看了森田,他就要求自己一定要放弃~~这样,适得其反。

症状到底是什么东西,

症状只是被执着激化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你不要管它,不管的意思,不是说你应该怎么办——是控制自己面对或反抗,,不管就是根本就没有行为,把自己当作正常人,为所当为。

注意力

很多人发现自己的症状其实也是个注意力问题,注意力也是最容易“要求即逆反”的心理,你越不想注意症状,就越注意。

对于自己的注意力,

放弃要求、治疗、解决问题,

接受无可奈何的东西,这样也行,那样也行,

一定注意什么或不注意什么就不对了。

为所当为,不要因为症状而断了应该做的事。

放弃执着最外层后自然的注意力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

一切没什么大不了。

为所当为与懒惰

强迫症者大都存在这样一种“懒”,对待违反自己执着的事物、对待从而造成的症状很勤快。

但是对待生活却有一种“懒惰”。

经常忧郁不决,拖拖拉拉。

不愿意努力,却想有好的收获。

不愿意吃苦,到头来吃苦却吃得最多。

其实,“为”是很重要的,患者经常不为所当为,喜欢安逸,宁肯寂寞思考,也不肯做事,这样,使得症状反复的空间很大。

一个人这样,本来就不是自然的了。

为所当为,不要懒惰,做事,应该做就去做,积极些。

不要执着安逸,不要害怕违反执着的阻碍。

上卷结语

本来打算这个寒假把上下卷都写完的,哪知道寒假东跑西跑,最后,用了剩下的时间才完成

上卷,大概写了20天左右,写完后脑袋都有些昏了.在家里边打着结语边听着《别来无恙》,

“凌晨和长夜天空也一样``````这里和南极的星星都会发光``````````无论哪次与你相见,别来无恙`````”明天就要去长沙了,怀化和长沙的星星也一样会发光,离开了家,只是希望再回来的时候,别来无恙。

长大了,离着童年的梦越来越远,但是,希望与童年时的快乐感觉,别来无恙。

下卷在我心里早就成形了,在往后的日子,我会陆续完成下卷,下卷内容是以具体问题为主的,希望下卷完成时,别来无恙。

路.弯路.真自然--------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中卷)

(强烈建议打印下来仔细阅读)

路.弯路.真自然

----------withboy的中国式新森田教程

第一章路

敏脆心理素质

先把目光回忆到模糊的童年,想想家人所说的那时的自己。

是不是从某一个时候开始,就发现自己隐约的其他人不太相同了。

自己往往很害怕恐惧未知的东西,晚上不敢一个人睡,做事情犹豫不决。

想的多,想的复杂。

往往从负面怀疑,比如,常担心“做不到怎么办”。

容易感动,看到动情的电视、文学等,就会被感动的

流泪。

心情好的时候很自负,受了伤害就会变得可怜和自卑,容易走极端,容易受伤害。

把上面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

敏感、脆弱、犹豫、易受到刺激、活跃激烈不稳定。

给一个定义把它叫做“敏脆心理素质”。

自己的这种素质和别人的正常心理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呢,

正常的心理不那么活跃所以也稳定不脆弱,而自己的心理敏感活跃所以不稳定而脆弱。

这种敏脆心理素质的形成给强迫症埋下易于发生的可能性。

这个敏脆心理素质未必是天生就有的,但是可能有的人生下来就容易形成这样一来的心理素质。

这种素质直接的形成的原因在心理不成熟的时候,受到相当对应的刺激而改变了心理的稳定性,使之变得脆弱、敏感、活跃。

一个人的这种敏脆素质又在一定情况下保留、定型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比一般的人容易患上心理问题。

执着心瘾与强迫

有了敏脆素质的人未必一定患上强迫症,但是事实上,我们都中了彩。

一个敏脆素质的人容易受伤,受了伤又会以为敏脆本身的影响而激烈的压抑自己。

在人生途中,遇到伤害自己的事越来越多,心理越来越压抑,最后在心里积累的相当规模压抑下自然的去寻找释放压抑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不是像“大声叫喊”之类正常的释放压抑方法。

受伤的敏脆素质的人往往会找这样一来一种“压抑”的方法来释放压抑,在一些正常人看起来没有意义的细节上去追求,来获得满足,同时减低自己的压抑焦虑感觉。

比如:

一个有敏脆素质和压抑的人认为6是个吉利的数字,他就什么都喜欢6,都像6靠拢。

以此求来得到满足。

一杯水,他要分6口喝完,用纸巾擦嘴擦6下,一开始,他觉得这么做是吉利的,每做完一下都减低了焦虑和得道一种满足的感觉。

而后,一次次的行为使得他对这种减低焦虑的满足感觉成瘾,对这种向6靠拢

的行为成瘾。

并且,心瘾越来越重,如果不去满足的话,焦虑和不安会变得很大。

最后,发展到比如把拿起的杯子会觉得很不安和焦虑,反复的拿起、放下去6次才能觉得舒服。

然后,心瘾越来越大越重,满足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

比如,刚开始,满足一次心瘾的追求行为后可以平静一个小时。

后来,一次满足只能维持5分,5分钟后又马上觉得焦虑和不安,又要你强迫行为来满足心瘾。

上面那个例子说的是强迫动作,再说说强迫思维。

其实强迫动作和强迫思维都是强迫行为,只是行为的载体不同而已。

同样条件的的一个人一开始觉得在头脑中把遇到的事情去想个明明白白、完美、清楚,会觉得很舒适和满足,同时心中的焦虑不安也减少了。

然而,一次次反复的满足使他成瘾,心瘾越来越大,使他脑中什么念头都要想个清楚、固定、完美的状态,就像一个爱整洁的人反复整理自己的房间却总觉得不如意一样。

没有想的了,自己找都找个无中生有的念头来思考,来满足心瘾,消除焦虑和不安。

如果问题念头想不通,达不到满足心瘾的要求的话,就拼命的反复的思考。

随着心瘾越来越强,反复的强迫思考行为也越来越频繁,做不到满足不了心瘾也就越焦虑不安越焦虑不安就越强行去满足。

看完以上的两例子,你会明白我要说的心瘾是什么回事。

心瘾对一个敏脆素质的人就像吸毒的毒瘾一样,毒越中越深,越深越难自拔,直到激化到发现自己完全不是正常人,不能过正常人生活了,才去求医问诊。

在上卷我反复提到执着这个词,执着就是一种强烈追求并使人沉迷其中。

强迫症患者强烈的执着就是心瘾,执着心瘾,心瘾执着,害苦了多少人呢,

强迫症就是通过行为得到满足和摆脱焦虑和不安,从而形成成瘾的心瘾,而陷入强烈的心瘾反复的强行执行强迫行为,进入一个由行为引起心瘾、再由心瘾促进行为来满足心瘾本身的死循环。

上面的话太复杂,简单的说,

强迫症就是由心瘾牵扯着患者,让患者为了满足心瘾反复的去做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的行为。

这就是第一章,我要说的“路”。

尽管回忆起过去的种种,会感到绞心的伤感,

但是,至少现在是拥有着清晰和光明往回看的,你已不再是过去那个陷入泥潭不知所在的你了。

第二章强迫思维和强迫思维引发问题

强迫动作和简单的强迫思维看上去就是反复的做毫无意义的强迫行为这么简

单,而强迫思维的问题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强迫思维可以引发很多问题。

强迫心瘾一旦对于一个特定的强迫对象产生强迫作用,那么,这个强迫对象即会被牵扯入强迫思维中。

根据强迫对象的不同,强迫思维的引发问题也不同。

比如,这个强迫对象是生理方面的,那这个强迫思维就会引起生理方面的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反复思考那么简单了。

有时问题与问题之间互相交错,弄得症状很复杂和走形,初一看上去,好象不是强迫症了,其实是强迫思维的内在而引发成表面的问题。

强迫思维的引发问题根本还是强迫思维,是强迫症,只是变形了很多,问题也严重和复杂。

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从根本解决强迫思维就可以了。

强迫思维的特点是“强迫的”追求思维的完美、确定、清晰、有规则而不乱。

把这些追求统称为执着心瘾要求,因为有那么执着追求,所以执着必然的结果就是追求“完美”这样的执着心瘾要求。

强迫思维者强迫的对象是各式各样,而本质就是要把自己遇到的强迫对象思考成符合执着心瘾要求的成果,一个完美、确定、清晰、有规则而不乱的“成果”,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满足心瘾。

强迫对象内涵念头

在强迫思维中,强迫对象可以是一些外界具体的事物。

而外界的事物是不能直接和强迫思维心理发生作用的,患者面对强迫对象时,由强迫对象会产生一个让你强迫的念头,这个念头才是强迫对象在患者心中的内涵,患者最终所直接强迫的对象就是心中的“强迫对象内涵念头”。

患者面对强迫对象内涵念头的时候,因为这个念头的存在会违反完美、确定、清晰、符合心瘾理想化状态的执着心瘾要求,所以就因为这个念头的存在会不安和焦虑。

从心瘾上极度的想去让这个念头消失,来符合、满足心瘾。

那么患者会怎么让这个念头消失呢,

因为对于自己的念头越强行压制越会存在,要求即逆反,这本来只是个心理现象而已,没什么问题的。

而患者让强迫对象内涵念头消失最本能的手段就是强行压制它,压制它就会造成逆反,逆反就更想压制它,从而陷入了痛苦的死循环,不能自拔。

患者往往会担心“要求即逆反”的现象的存在会影响念头的消失,由这个现象为基础,结合具体的对象,提出“万一怎么办”这样的念头。

然后会压制“要求即逆反”这个现象,从而这个现象成为了强迫对象。

再而,患者抛开最本能方法,用思考去改变这个念头,想尽力的说服它,解决它,让它消失,来满足心瘾。

对于这个念头提起的有违强迫心瘾的问题,去反复的证明问题不存在。

总之,以思考为强迫行为的载体,去让强迫对象内涵念头消失,而这样沉迷在思考中,也同时强行压制着。

其实,强行压制的思考就是一个目的----让强迫对象内涵念头消失。

求而不得的要求痛苦。

就算求得但需要反复再求的强迫痛苦,都是心瘾造成的。

强迫思维的对象千差万别,有时同一个对象还可以具体往下分很多“大同小异”的对象,但本质都是一样。

举一个例子,要求即逆反是个心理现象,患者要是以这个心理现象为内涵对象再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