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8994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1、内蒙古的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边。

2、新疆吐鲁番是个盆地。

3、西藏地处高原,那里有许多冰川。

4、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5、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6、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7、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8、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9、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粘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10、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11、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12、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13、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14、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通常用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来描述。

15、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最便捷的方法是观看地形图地形地球仪。

16、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17、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

18、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19、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20、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21、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用绿色表示平原。

22、1963年,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中一昼夜之内升起了一座岛屿—苏尔特塞岛。

2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4、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25、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有关。

2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27、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

28、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洋等地形地貌。

29、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

30、地震会造成地面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移位等。

31、火山熔岩或地震崩塌的石块和泥沙会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

3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5、举例说明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海南第一山是海南岛上的东山岭,东山岭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长期以来由于温差及海水、海浪的侵蚀风化作用而成。

(2)云南的路南石林是石灰岩受水的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36、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37、土壤中还有腐殖质和盐分。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38、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39、植物的叶、根和茎是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40、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41、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42、土壤和生命有什么关系?

(1)土壤中生存着许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他们提供了栖息地。

(2)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须养料。

(3)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

(4)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

43、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44、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45、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径流。

46、如何减少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答:

植树造林,科学合理使用土地。

47、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提纲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原和山地,东部多平原和丘陵。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从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碰撞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张裂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实验:

课本P50)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岩石的变化过程见课本P51图示)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复习课本P52内容)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复习课本P54内容)

生物

在自然界的作用

细菌

分解动植物的残留体

蚯蚓

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

蚂蚁

在土壤中群居

蜗牛和甲虫

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植物

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实验:

课本P58)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例如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河流上游河床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许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沉积的顺序:

重的先沉,轻的后沉。

(课本P60图示及P61河道图)

15、流水、风、冰川、海浪等都会侵蚀和沉积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蚀。

17、理解:

(1)说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我国为什么要治理黄河?

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因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黄土,没有树,没有草,下大雨时,雨水容易把黄土冲下山坡,流入黄河,黄河里的泥沙多起来,水就变黄了。

因为黄河流到下游,流速变慢,水中泥沙沉积到河底,使河床越来越高。

在雨季水大时,非常容易泛滥成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了地表的破坏?

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

人类自身的活动如破坏植被、过度放牧等,都加剧了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应该适度开采矿产,妥善保护植被。

(3)生物会对岩石造成什么影响?

扎根在岩石裂缝中的植物,随着植物的生长,其根系也变粗变多,迫使岩石裂缝扩大,人们称之为根劈作用。

穴居动物如蚯蚓,蚂蚁可穿石翻土。

人类作用就更明显。

此外,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分泌物和生物遗体腐烂分解物对岩石产生腐蚀破坏的作用。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质的松软程度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地形:

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我们常见的地形及特点:

平原——一望无边

盆地——四周高山,中间平坦

高原——海拔高,地面开阔或丘陵起伏

峡谷——沟谷深

山地——峰峦高耸,地势崎岖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一、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

火山和地震改变和重塑了地形地貌。

二、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三、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一、风化: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二、为什么山上的岩石布满裂缝,山脚下堆满了碎石?

答:

风化作用。

三、岩石风化的过程图:

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

一、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二、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三、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四、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五、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

1、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2、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3、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表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二、雨水侵蚀土壤的程度受那些条件影响?

答: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

第六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一、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

答:

降雨量大、没有植被、坡度大的地方容易发生侵蚀。

二、侵蚀会给我们带来那些灾难?

答:

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

第七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一、河流是怎么形成的?

答:

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河流。

二、在河流什么地方发生了侵蚀作用,什么地方发生了沉积作用,为什么?

答:

在河流的上游发生了侵蚀作用,下游发生了沉积作用,因为河流的上游流速快,下游流速慢。

三、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为什么?

答:

因为在河流的上游流速快,发生侵蚀作用;到了河流的下游流速慢,发生了沉积作用,所以会形成平原。

四、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第八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一、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会侵蚀土地。

二、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答:

地震、火山活动、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

三、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候,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难?

答:

地震、火山喷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四、人们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灾害的发生和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答:

不破坏植被,保护生态平衡,不过度放牧和开垦。

资料库

一、冰川:

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作冰川。

二、戈壁是由于风侵蚀沙漠,吹走了较小的沉积物而形成的。

1、我们看到过地形有:

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5、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峡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

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谈谈你对“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的理解。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这是因为大江大河在上游和中游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

而到了下游和入海口,由于地势平缓,流水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慢慢沉积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冲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会侵蚀土地。

16、《我们的土壤妈妈》的作者是高士其。

实验过程知识点

实验一:

研究冷和热的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

酒精灯、小石块、镊子、冷水、水槽、护目镜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

2、把加热后的石块立即放入冷水。

3、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

石块出现裂缝(石块裂成小块)。

实验结论:

冷和热的作用会使岩石破碎(冷热气温变化能使岩石风化)。

实验二:

研究流水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

塑料瓶、有棱角的石块、水

实验步骤:

1、把石块放进塑料瓶加半瓶水。

2、反复多次进行摇晃。

实验现象:

石块棱角变圆,瓶里出现很多小石块。

实验结论:

流水能使岩石风化。

 

实验三3、研究植物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

石膏糊、豌豆种子、水、盘子、杯子

实验步骤:

1、向杯内倒入石膏糊。

2、撒上豌豆。

3、再倒入石膏糊。

4、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里。

实验现象:

几天后豌豆种子发芽了,结成块的石膏糊被胀裂。

实验结论:

植物能使岩石风化。

实验四:

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很多,从中选取一种探究一下吧。

我认为:

有无植物覆盖是影响侵蚀因素之一。

我的猜想:

有植物覆盖的土地不容易被侵蚀,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雨水侵蚀。

实验材料:

种满草的实验盒1个,装有同样多的土壤的什么也没有种的实验盒1个,自制喷壶2个、水。

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组的土地上种上草,被植物覆盖;对照组不种植物,无植物覆盖。

保持不变的条件:

土地的坡度一样、降雨量的大小、降雨高度一样。

实验方法:

把相同地形的两个实验盒放好,一个种有草,另一个没有种草。

用喷壶同时从同一高度喷洒同样多的水。

实验现象:

有植物覆盖的实验盒内土壤被雨水冲走的少,而没有植物的实验盒内土壤被雨水冲走得多。

实验结论:

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小,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被雨水侵蚀程度大。

研究项目:

有无植被对侵蚀的影响推测:

植被越差侵蚀越严重,植被越好侵蚀情况越好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要改变的条件:

土地表面的植被不变的条件:

土地的坡度、雨量大小、土壤结构实验现象:

有植被的土地水土流失情况好,无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实验结果:

植被对侵蚀有影响,植被越差水土流失越严重

研究的题目:

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的猜想:

如果有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程度小,如果无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相同的条件:

两边坡度一样,喷水的高度一样,降水量要一样。

不同的条件:

一块有土壤覆盖,一块没有土壤覆盖。

研究题目:

有无植物覆盖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吗?

我的推测:

无植物覆盖侵蚀大,有植物覆盖侵蚀小。

实验器材:

长方形塑料盒、泥土、喷水器、水、植被……相同条件:

除有无植物覆盖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坡度大小、降雨大小、降雨高度、泥土疏松度等。

)不同条件:

实验组有植物覆盖;对照组无植物覆盖。

实验方法:

用喷水壶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上方,同样高度“降雨”,观察泥土被侵蚀的程度等。

研究题目:

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我们的推测:

如果有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如果无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实验方法:

用对比实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

器材:

塑料箱(桶)、沙石土、植被、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在其盖子上扎一些孔)。

不同的条件:

实验组土上覆盖植被,对照组的土上没有植被。

相同条件:

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如土坡的坡度(土质)不变、雨量大小等不变。

实验过程:

用相同的降雨量(瓶中装同样多的水,盖上同样大小的孔,以同样的高度、角度“下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地面降雨,观察泥土被侵蚀(泥土流失严重)的程度。

结论:

有植被的土地比没有植被的土地侵蚀小。

实验五:

土地的坡度对侵蚀的影响实验方案

研究问题:

土地坡度的大小是影响侵蚀的因素之一。

我的猜想:

坡度大,侵蚀程度大,坡度小,侵蚀程度小。

要改变的条件:

土地坡度的大小。

不改变的条件:

喷雨器喷雨的高度、喷雨量、土地表面都无植物覆盖等。

实验过程:

对比实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土地的坡度大,对照组土地的坡度小。

用喷雨器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土地进行喷雨。

研究结论:

坡度大,侵蚀程度大,坡度小,侵蚀程度小。

研究的题目:

土地坡度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的猜想:

坡度越小,土地受侵蚀程度小,坡度越大,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相同的条件:

两边植物覆盖率一样,喷水的高度一样,降水量要一样。

不同的条件:

一块土地坡度大,一块土壤坡度小。

研究题目:

土地坡度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吗?

我的推测:

坡度大,侵蚀大;坡度小,侵蚀小。

实验器材:

长方形塑料盒、泥土、喷水器、水……相同条件:

除坡度大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都无植物、降雨大小、泥土疏松度、降雨高度等)。

不同条件:

实验组坡度大;对照组坡度小。

实验方法:

用喷水壶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上方,同样高度“降雨”,观察泥土被侵蚀的程度等。

研究项目:

土地的坡度对侵蚀的影响推测:

土地坡度越陡侵蚀越严重,坡度越小侵蚀情况越好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要改变的条件:

土地坡度不变的条件:

植被情况、雨量大小、土壤结构实验现象:

坡度陡的土地比坡度小的土地水土流情况严重实验结果:

土地的坡度对侵蚀有影响,坡度越陡侵蚀越严重

实验六:

降雨量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研究题目:

降雨量的大小是影响侵蚀的原因之一

我的猜想:

降雨量越大,侵蚀程度大,降雨量小,侵蚀程度小

要改变的条件:

降雨量的大小

不改变的条件:

喷水器喷雨的高度,土地坡度,土地表面都无植被覆盖

实验过程:

对比试验,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降雨量大,对照组降雨量小,用喷雨器分别向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土地进行喷雨。

研究结论:

降雨量大,侵蚀程度大,降雨量小,侵蚀程度小。

研究项目:

雨量大小对侵蚀的影响推测:

雨量越大侵蚀越严重,雨量越小侵蚀情况越好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要改变的条件:

雨量大小不变的条件:

植被情况、土地坡度、土壤结构实验现象:

雨量大的水土流失情况更严重实验结果:

雨量大小对侵蚀有影响,雨量越大侵蚀越严重

研究的题目:

降雨量的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的猜想:

降雨量越小,土地受侵蚀程度小,降雨量越大,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相同的条件:

两边植物覆盖率一样,坡度一样的土地,喷水的高度一样

不同的条件:

一块土地降雨量大,一块土地降雨量小。

研究题目:

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吗?

我的推测:

降雨量大侵蚀大,降雨量小侵蚀小。

实验器材:

长方形塑料盒、泥土、喷水器、水。

相同条件:

除降雨大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坡度大小、都无植物、降雨高度、泥土疏松度等。

)不同条件:

实验组降雨量大;对照组组降雨量小。

实验方法:

用喷水壶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上方,同样高度“降雨”,观察泥土被侵蚀的程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